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的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2020-11-30田婧

工业设计 2020年10期
关键词:新工科艺术设计教学改革

田婧

关键词: 新工科;艺术设计;教学改革

1 新工科背景概述

现阶段,世界经济格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对我国产业造成了巨大冲击。产业的不断创新,需要人才的支持,这就需要各大高等院校创新改革教育模式,调整教育结构,实现知识联结、学科交叉。为应对全球工业革命的冲击,为国家产业战略改革提供人才支持,促进社会产业的发展升级,新工科理念悄然而生。新工科专业相对于传统工科专业,主要指针对新兴产业的专业,以互联网和工业智能为核心,包括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智能科学与技术等相关工科专业。新工科专业用于传统工科专业的升级改造,相对于传统的工科人才,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的是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1]。

2 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现状

艺术设计类专业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由于起步晚、基础差,导致我国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在世界上处于中低水平,发展相对缓慢。这就造成大量高顶尖人才的流失。造成这一现象存在着诸多因素。

2.1 缺乏综合能力的培养

现阶段,由于我国艺术设计类专业受历史因素影响,专业划分过细,知识难以联结,专业间存在壁垒,学习的知识面过窄,以至于学生步入企业后,难以完成复杂多变的工作任务。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课堂注重专业内容的教学,往往忽视综合能力的培养。专业课程主要为造型基础、绘画基础、专业基础、设计基础等基础板块,关于科学技术能力、人文认知、全球意识、伦理意识等关联性科目的教育甚少,未建立健全的知识架构,难以适应当今国家提出的新工科理念[2]。除此以外,艺术设计类专业在专业设计上划分过细,缺乏綜合能力的培养,难以实现互通,以至于艺术设计类专业仅仅了解自己专业的知识,对于相关专业的了解知之甚少,就业面过于狭窄,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

2.2 缺乏师资力量的支持

目前,在许多院校,技术设计专业不仅需要专业教师,更需要具有工程设计实践经验和经验的教师。这样,学生既能学到相关的理论知识,又能结合一些实际的工程设计案例,让学生对环境设计课程有更深入的了解。但在实际教学中,这种双师型教师相对缺乏,不能满足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需要[3]。

2.3 与社会脱节缺乏实践机会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对实践能力要求较高,工科院校开设的艺术设计实践活动包括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艺术设计类专业更注重知识的实践应用,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然而通过研究分析发现,我国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课堂教学存在理论教学内容过多,实践教学过少,关联性知识内容未设置等现象。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艺术设计能力。但事实上,工科院校开设的课程更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没有根据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特点整合社会优势,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实践条件,导致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具体操作能力较差。在具体的艺术设计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虚拟选题实践活动。有的教师会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法,有的实际操作课程只能在课堂上进行介绍,学生无法直观地感受到这些内容,导致具体的设计工作无法开展。

3 新工科背景下的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改革策略

新工科教育理念为高校艺术类专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与时代潮流发展相契合,深化教学改革,从专业设计、师资结构、环境融合三个方面进行改革实践,探寻现代艺术设计类专业教育的新模式,实现与时代的融合,为社会、企业培养合格的艺术设计人才。

3.1 增加综合专业知识的学习

高校培养新时代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的时候,应当注意消除学科之间的壁垒,拓展思路,创新思维。在新工科视域下,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审美培养是重中之重,实现跨学科、跨界融合,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课堂应注重专业内容的教学,注重相关性能力的培养,具体包含实现技术融合、产业渗透等。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多形式的艺术创作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审美,促使学生将艺术创意感悟通过艺术作品展现出来。通过通识教育、学科交叉来拓展学生的思路,开放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知识面。在专业学习的基础上,融入关联性学科知识,培养综合性人才。开展通识教育,实现艺术设计类专业与相关学科的交叉学习与融合,打破学科壁垒,增加基础知识厚度,拓宽专业知识口径,培养复合型人才,架构新型的艺术设计类专业教育体系,使得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锻炼专业能力,训练多感官的协调并用,实现学科、产业、科技的渗透融合,从多个层面、多个维度来提高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发展建设。例如,艺术和工科的交叉学习,工科的逻辑性较强,更为理性,艺术设计需要工科的支持,两者相互融合,有助于人们探索新的人工智能产品,发掘新的工程材料。

3.2 调整师资结构

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师资结构存在不合理现象,这就要求高校调整教师结构,以培养实用型、综合型社会人才为目标,运用协同育人模式。可以在教师队伍中融入设计师、技术师,并以这几种教师层面为依托,设置不同类型的教师群,比如导师群、学科群、课程群。不同的教师类型教导内容也存在差异,教师主要用来引导学生进行研究,设计师主要引导学生开展设计实践,技术师主要引导学生进行创业实践。实现教师队伍多样化,改革传统教育方式,培养创新型艺术人才。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师队伍应以技术骨干为核心,制定项目负责制度,以点带面,将一个团队设为一个整体,发挥不同专业、不同层次教师的力量。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师,还应依托当地传统文化,发挥师资队伍力量,融合现代化技术手段,创新教学形式。

3.3 增加社会实践

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存在软实力较弱的问题,硬实力在高校领导的重视下,近两年已经达到较高水平,然而与之配套的软实力却未能达到相应水平。这就需要高校积极参与企业、政府合作,构建人才培养体系,通过融合社会环境中的各方力量实现优势互补,达到协同共赢。高校与企业合作,将实验室借给企业研发新技术、新材料,实验室人员则定期给相关专业学生进行授课教育,让学生接触到前沿的科学技术。通过项目开放的课程设置,可不断更新和扩大教学资源纳入到教学体系中,实现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内容的扩充与发展, 优化教学资源的配置,对学生的学习与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教学资源支撑[4]。同时,由于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一学年的学习基本为基础知识,第二学年和第三学年都是专业化的巩固提高。但是知识的记忆也会存在一定的遗忘,虽然学到了相关的知识[5],但并未及时实践应用,印象并不深刻。这就需要学校改革教育模式,如将最后一学年教学实践,分成两个半年,前半年的实践融入到前三年的理论学习中,如每半个学年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实践活动,对半学年的学习进行总结归纳,实践应用。通过实践找到理论学习中的不足,及时补充拓展。传统教育模式中的实践课程一般都在最后一学年,可以增加实践课程学时比例。如,在实践导向课程中,教师从整合课程结构的角度出发,最大限度地实现理论内容与实践课程体系的相互渗透,适当调整课外项目的操作方式,加快专业理论与实践的转变,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实践水平。让学生真正接触市场和实际设计项目,融合社会需求,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实践水平。

4 结语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每一次工业革命,都伴随着教育改革,新工科背景下,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为适应社会发展,必须做出相应调整,建设完善的教育教学体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打破学科壁垒,实现知识联结与教育通识。在分析现阶段艺术设计类专业现状基础上,发现教育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融合新工科理念,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设计出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教育新模式,确保艺术设计类专业课堂教学的改革实践顺利开展[6-7]。

猜你喜欢

新工科艺术设计教学改革
《星.云.海》
《花月夜》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