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促进南疆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现路径探析
2020-11-30王玉清陈玥彤
王玉清,李 东,陈玥彤
(新疆财经大学 旅游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2)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发展的重要特点.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的重要性,即增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彼此间的差异、包容不同的文化习惯,使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当中守望相助[1].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与交融,促使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同奋斗、同发展”[2]. 习近平总书记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揭示了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是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说明,为新时代我们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稳固和发展民族关系、推动具体民族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3]. 新疆南疆地区集旅游资源富集区、生态屏障区、文化特色区与边疆地区于一身,具有发展旅游的独特天然优势. 伴随旅游援疆、旅游兴疆战略的实施,南疆旅游热潮兴起,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重要平台,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鉴于此,本文试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方面就旅游促进南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现路径展开探讨.
1 旅游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1.1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理论述览
马克思从人类社会发展视角出发,提出只有社会生产发生在个人间的交往和联系之中,才能形成推动社会生产的真正力量[3]. 各民族间交往力度的不断加强,社会生产力被不断向前推动发展[4]. 一般来讲,交往在促进各民族之间交融的同时,也促使民族生产力的发展与内部交往的开展,故在各民族生产及内外部交往的发展过程中,其自身的内部结构在不断地产生着质的裂变,进而使得社会结构中独有的人类社会这一整体特征逐渐凸显出来.
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创造性地升华了马克思主义民族交往理论,2010年1月,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初次提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2011年5月,杜青林在赴云南考察时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行了一定的阐释,随后在中央新疆、西藏座谈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及十九大报告上习近平对其予以详述[5],使得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这一理论内涵逐步完善.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理念的形成与发展,不断增进着民族之间的共性与认同、互补与共生,发挥着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互助精神,为共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基础. 同时,伴随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及生态的发展与逐步完善,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日益深入,各民族之间的人民情感也像石榴籽那样紧紧地抱在一起.
1.2 旅游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概述
旅游是用身体行走方式使自身与不同文化产生交集的一种行为[6],追溯至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曾身体力行地将祖国的大江南北游览一遍,在他三十多年旅行考察的时间里,对西南地区的彝族、苗族及回族等数十个少数民族居民进行了长达三年的田野考察,并将他在各地所见的民族生活、风土人情、民族群落分布等内容详实地记录于《徐霞客游记》之中,这对于了解我国古代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7].
旅游业以其涵盖的愉悦性、交流性、民族性、广泛性和跨文化性等多重属性成为了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形式[6],不仅促进着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也推动着各民族之间的跨文化交流与传播. 随着20世纪90年我国代推进现代化的建设,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业发展迅速崛起. 在这一过程中,游客通过体验当地独特的民族特色风俗文化,在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同当地居民交流活动中获得身心愉悦,极大地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与交融.
2 南疆旅游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现状及分析
近年来,南疆地区的旅游产业发展迅速,其富民与就业的优势越发凸显. 在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及旅游发展委员会的指导和督促下,各地州为维护南疆的旅游形象而不断地努力,逐渐重视旅游业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所起的作用,以提升南疆地区的旅游经济实力. 从2015年到2018年,南疆五地州旅游收入与接待人数逐年增加,2018年共接待游客3 857.4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88.765亿元(1)数据来源:新疆统计年鉴,2019. 由此可见,南疆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势头迅猛,旅游人数与收入逐年增长,旅游产业拉动经济成效明显.
2.1 经济建设的强化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根据南疆地区的实际情况,将发展旅游作为增进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的现实需要,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在实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加快富民固边[8]. 随着自治区政府逐步重视对南疆地区的经济建设,营造出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从而带来了稳定的人流、物流与信息流,促使各族群众在享有旅游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当地居民的精神面貌、思想认识及行为方式也在发生变化. 如今的南疆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往来越来越多,旅游致富的能力也随之提高,切实地让各族人民享受到了旅游业发展带来的红利.
2.2 各项政策的支持
习近平在第二次中央关于新疆工作的部署会议中指出“务必长期坚持将对口援疆作为国家型战略,并且将对口援疆的各项工作努力打造成为增强民族团结的工程”[9]. 第七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上,中央新疆工作协调小组组长汪洋指出,对口援疆不仅是国家战略,也是实现新疆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总目标的重要举措[10]. 2019年5月20日,长江三角洲与南疆旅游建立援疆联盟的上海推介会的成功举办,使地属南疆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喀什、阿克苏、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克州)及和田五地州充分展示了当地独特的旅游资源,分别与上海、苏州、浙江、安徽四个地区的援疆工作指挥部门及100多个旅游企业进行对接[11],与此同时首趟旅游专列也抵达至阿克苏地区. 在各项政策的支持下,不断保持疆内外各民族成员之间的联系,倡导疆内少数民族成员走出去,与其他地区人民交融发展.
2.3 文化资源的引领
南疆各地州政府坚持“旅游+文化”相融合,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来,多彩民族文化走出去,为南疆五地州的社会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南疆各族人民的优秀历史传统,也是南疆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共同进步的持续动力. 努力举办“民族团结一家亲”系列活动,积极推动“一对一”结对帮扶,实施文化援疆工程,以文化融合增进民族认同,构筑共有文化精神家园[12]. 通过文化引领推动“看不见的变化”,做到见物见人、交钱交心,不断增强“五个认同”,助力南疆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促使各民族形成多元一体的和谐格局.
2.4 基础设施的完善
交通等基础设施是影响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随着南疆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基础与公共服务设施逐步完善,通往南疆地区的航班与车次日渐增多,不仅为游客顺利进入南疆地区旅游创造了条件,而且搭建起了各民族之间的互动平台. 截至2018年,南疆地区的A级景区数量达123家,旅行社达72家(2)数据来源:南疆各地州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旅游景区、企业及队伍的不断发展,使得南疆旅游规模得以提升,为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8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出台了《“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旅游基础设施改造升级行动计划(2018—2020年)》,逐步加大了对南疆地区的资金投入,用来改善旅游服务基础设施,推动南疆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为畅通各族人民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提供条件.
3 南疆旅游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现路径
旅游不仅让外界了解与认识了南疆,而且向世界展示了南疆. 南疆旅游业现已逐渐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愈加重要. 但在南疆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如发展不均衡,结构比较单一,文化资源挖掘度较低等问题. 为了更好地发展南疆旅游,努力将其建设成为中华民族特色文化旅游与保护地区,既要保护好南疆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成果,更要推进这项工作的全面开展,筑牢各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 基于此,应该密切联系南疆地区实际情况,从宏观、中观及微观三个方面多措并举,来实现南疆旅游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实现路径如图1所示.
3.1 宏观方向路径
3.1.1 倡导共建共享,强化经济纽带建设经济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各个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都是以具体的经济生活为逻辑起点[13]. 南疆之地拥有着多样的旅游资源,旅游业的发展不仅推动了经济进步,巩固了民族团结的经济纽带,有利于构建融洽的民族关系,而且也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奠定了物质条件. 根据南疆地区的实际情况,将发展旅游作为增进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的现实需要,持续释放稳定红利,为南疆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使各族群众在享有旅游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进一步实现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3.1.2 加大政策支持,推动旅游援疆工程持续推进对口援疆工作,尤其是旅游援疆. 南疆作为“一带一路”重要交汇点,不断聚集着援疆之力,提升旅游功能、完善基础设施、推广旅游知名度、强化旅游服务,推动其从旅游资源的丰富地区向旅游经济的强区转变. 政策支持下促使援疆合作机制的形成,不断拓展南疆的旅游市场,提升南疆的旅游品质,助力南疆的旅游转型发展,并为其提质增效,使旅游援疆既有效拉动消费经济的扶贫富民工程,又为促进南疆地区民族间的交流交往交融创造重要平台.
3.1.3 推进文化引导,形成多元一体格局2014年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多民族既是我国的特色之一,又是有利于我国发展的重要因素[7]. 南疆地区是众多少数民族与多元文化并存区域,各个民族之间在交往交流交融的同时,也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使得各自的生活习惯、节日庆典、歌舞表演等相得益彰,共同组成了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通过举办多彩多样的文化活动以提高知名度,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地增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使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得以交融,进而守正创新,打造成为集群英荟萃、开放包容、博采众长、民族团结为一体的多元文化区域.
3.1.4 培育绿色理念,共建文明和谐社会绿色发展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开放发展带来新的历史机遇,共享发展推动共同富裕[14]. 南疆地区地理环境较为特殊,复杂多样,具备“多维”特性,这既可以是绿水青山,也可以是冰天雪地,深挖旅游绿色发展理念与潜力,不仅美化南疆地区人民的居住环境,而且提高民族交往交流及交融. 在推动生态文明方面,主要着重于整顿农村人口的居住环境,推动美丽乡村的建设;不断改善生态补偿机制,推进上下游协调发展等方面培育各族人民的绿色环保理念,为形成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和谐状态创造条件.
3.1.5 提高科技水平,助力于新媒体建设自2007年新疆建立科技特派员制度工作以来,目前已经实现了南疆五地州22个深度贫困县贫困村的全覆盖,按照组织科技服务团进入农村以及将科技特派员与居民相联的工作思绪,各科技特派员通过登门服务、技术指导等方式踊跃参与到帮扶之中,逐步推进将技术成果向贫困地区的转移. 同时,对贫困地区科技人员专项支持计划的实施,加大科技服务“进村入户”的力度. 随着信息化的持续推进,“互联网+”渗透在南疆地区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智慧旅游系列的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加快建设新疆旅游大数据中心和旅游综合服务监督平台. 借助新媒体、新平台、新技术,全方位、深层次、多维度地开展旅游宣传,吸引游客,为南疆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造良好的科技条件.
3.2 中观指导路径
3.2.1 夯实南疆旅游发展的产业基础切实推进旅游兴疆战略,夯实南疆旅游发展的产业基础,逐渐使市场行为规范化,增强南疆地区旅游地质资源调查研究力度,充分发挥旅游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通过旅游业快速发展来带动一、二、三产业结构优化,使旅游业逐渐形成区域协作、部门联动、产业融合的“大旅游共振兴、大协作共推进、大产业共开拓、大市场共经营、大格局共维护、大发展共收益”的发展格局[15],推动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相融合,支持新业态发展,从而进一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的形式与内容.
3.2.2 统筹南疆区域发展的实施规划区域发展是集众多层次的复合系统,涵盖了经济、社会、环境等层面[6]. 区域协调发展能够为旅游业促进南疆地区民族交往交流及交融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南疆地区依据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现状及未来进行深入调研,并进行规划与统筹. 南疆发展研究院的成立则顺应了整个南疆地区的发展需要,发挥了思想库与智囊团的作用,依托“一带一路”建设,对南疆地区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前沿性问题予以科学应对,为南疆的区域发展及政府的规划实施提供智力支持.
3.3 微观实践路径
3.3.1 构建互嵌式和谐社区,提供多样化社会服务民族互嵌式社区指的是在某一特定的区域中由不同民族成员组建而成,使不同的文化主体间得以自由平等、互相尊重、彼此包容的社会利益共同体[16]. 并不是仅让各族群众存在于共同的区域环境当中,而是借助社区来提供一个增加各民族成员间的接触机会的平台,供彼此进行了解,从而通过接触使之对其他民族成员固有的、消极的刻板印象、社会认知、态度和行为消减至无,进而逐步地在日常生活中深化各民族群众对共同社区的认同与归属感,消减由于不同民族所导致的狭隘的民族认同感,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意识,从根源上改进民族关系,最终使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目标得以实现.
在南疆农村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嵌入式居住示范村,借助社区这一平台,从工作学习和文化娱乐等基本生活方式入手,采取对城市规划建设、政策激励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易地扶贫迁移等方式,构建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以及社区环境,不断推进嵌入式居住,将民族团结贯通到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的教育之中,使各族人民群众从小就一同玩耍、学习和成长,积极营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服务条件,推进交往交流交融.
3.3.2 营造信息化舆论氛围,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利用新媒体做好行业与地方宣传,通过正确的舆论引导,将新疆尤其是南疆地区的旅游宣传推介工作做好,营造出良好的舆论环境,吸引游客观光的同时也加强行业宣传. 旅游宣传与营销体系的不断扩大与完善,有利于打响“辽阔疆域、无限风光,新疆是个好地方”这一旅游品牌,吸引更多来自疆内疆外、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关注新疆,进而关注旅游资源丰富的南疆地区,这对推动南疆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尤其重要.
重视旅游专干与科研院所专业人才相结合的队伍建设,积极建设强有力的村“两委”领导班子和专业化、高水平经营团队,夯实南疆提升旅游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人力资源基础[5],使民族团结之花开遍天山南北,也为南疆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专业保障. 搭建“支部+”平台,采取党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示范等方式,推行“‘支部+’合作社、基地、电商平台、旅游景点”发展模式,推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同时也增长了经济效益.
3.3.3 尊重民族间文化差异,激发个体间互动交流各个民族都有自身独特的民族认知特点与文化人格,相似的民族认知特点会呈现出类似的民族交往心理. 民族交往心理从认知开始,从彼此了解产生了接触,接触又建构了民族之间的积极认知基础,所以只有尊重各民族之间的差异,增进彼此之间的社会认同,建立属于“我们”的情感联结,才能将其他民族成员看作“我们”的一部分[16]. 这会增强南疆地区民族成员间建立稳固的情感联结,不仅对人们的社会态度、交往意向和交往行为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有助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更好发展.
从根源上看,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发生在个体之间,即由每位成员自觉地去行动,成员之间的良好互动进一步带动了各民族之间的整体互动[17]. 在南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旅游业发挥着极其强大的社会功能,促进了当地居民与游客直接或间接地发生交往,推动各族人民群众自发、自愿地进行交往互动活动. 在交往互动中,各族人民尊重彼此之间的文化差异,友善往来,平等包容,从而进一步形成了在共识基础上的相互理解与相互交融.
4 结语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理论是我国处理、建设和推进新型民族关系的指向标. 因此,各级政府要结合各民族的自身发展实际做好顶层设计,领导干部要切实从民众利益出发、各担其责,基层民族群众要自力更生,为民族团结与国家的稳定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事实证明,大力发展旅游业对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站在旅游者角度看,体验各个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有利于打破对少数民族的固有认知,加深民族认同感;站在少数民族居民角度看,只有秉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心态,才能在了解他人、认识自我、相互学习与借鉴中逐步强化彼此对社会整体价值和观念的认同. 这对各族人民群众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共同精神家园具有重大意义.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成立以来,旅游业逐渐发展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但受到交通、自然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南疆地区的旅游业发展不尽如人意. 南疆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拥有世界级人文旅游资源,具备发展旅游的巨大潜力,只有大力发展旅游业,将自己建设成为世界旅游目的地和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提高旅游可持续发展动力与自我造血能力,以旅游为载体,强化各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各族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才能有序地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当然,本文仅对旅游业促进南疆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路径进行了必要的探讨,后继将进一步探究旅游业促进南疆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现路径的成效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