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班列耦合共生模式及机制探究
2020-11-30龚燕秋
龚燕秋,张 军
(1.重庆工商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重庆 400067;2.重庆工商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重庆400067)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欧班列作为运行于中国与欧洲各国之间的集装箱国际联运列车,对发展我国内陆地区对外贸易,促进中国与欧洲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具有深远意义。截至2019年底,中欧班列累计开行数量超过2.1万列,其中2019年开行8 225列,增长率达到29%[1]。目前,在我国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中欧班列已经总体实现常态化、规模化开行,并由追求数量增长向追求高质量发展迈进[2]。但是,中欧班列在走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返程货源不足、区域竞争激烈、市场定位不清、协调机制低效等问题[3]。因此,应通过强化现有协调机制、理清班列运行模式、推进开行城市间合作共赢,以实现中欧班列行稳致远[4]。为此,通过对服务产业链理论的界定,将中欧班列看作一条运输服务产业链进行分析。同时,借鉴运用共生理论,从不同视角出发解决产业链治理相关研究[5-9],将服务产业链、共生理论应用于中欧班列运输服务产业链,为促进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提供研究依据。
1 中欧班列运输服务产业链耦合共生模式分析
1.1 产业链共生模式
“产业链”一词是由世界知名经济学家艾伯特·赫希曼在其著作《经济发展战略》中首次提出[10],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产业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而研究重点包括产业链上下游的纵向关系。同时,国内学者进一步提出产业链是指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或经济联系而形成的链条式关联状态,包含产品生产或服务提供全过程[11]。因此,中欧班列可以被视作一条提供国际物流运输服务的产业链,将中欧班列运行过程中涉及的地方政府、境内承运公司和线路平台公司等看作不同的市场主体模块,每个模块都存在多个为中欧班列的运输服务提供资源的相似企业,同时服务产业链上的企业满足共生条件。为探索中欧班列服务产业链的共生模式,首先应明确产业链的基本共生模式。目前众多学者从不同行业,以不同视角围绕产业链的共生模式进行研究[6,8,12],认为产业链的共生模式根据共生组织链接的方式不同,可以划分为串联耦合共生模式和并联耦合共生模式。
产业链串联耦合共生模式是指产业链的运转、信息传递等仅由链条上游的单一供应方通过中游的单一服务方,最终到达链条下游需求方的单链传递方式来完成[13]。产业链的运转及信息传递的效率完全取决于各节点企业的共同有效参与,系统稳定性完全取决于各级企业的正常运转,因而该模式下的产业链存在低效率与不稳定等问题。
产业链并联耦合共生模式指产业链的运转、信息传递等在某些节点上可以有多条路径以供选择,传递效率不再依赖链条上单一服务方,从而在提高产业链运作效率、保持产业链持续稳定等方面有较大作用。产业链在某些特定节点上面临多个可供选择的共生企业,一旦节点上某个企业效率不如另一个企业效率高时,就会重新选择合作对象,需要设计相应的运行机制保障产业链整体高效和稳定运营。
因此,考虑到产业链所具备的链式特征,2种模式都由相互衔接的产业环节构成,每一产业环节下都有特定市场主体模块完成产业服务或实现产业链增值功能,不同市场主体模块下存在相应的企业群体提供完成服务所需的具体生产活动或资源。但是,产业链具体的耦合共生模式对最终服务产业链系统的稳定性和效率性起决定性作用。
1.2 中欧班列串联耦合共生模式
中欧班列国际物流运输服务产业链系统主要是服务于有国际铁路货运需求的进出口企业,能有效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贸易往来。在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的倡议下,共同发起成立中欧班列运输协调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推动中欧班列优质可持续发展。2016年,中欧班列统一了品牌,每个城市开行的班列全部采用统一标识。但是,在中欧班列运营方、国际货代企业、境内外承运公司之间,以及不同中欧班列运营方之间仍然缺乏有效协调[14],即目前中欧班列国际物流运输服务产业链采用的是串联耦合共生模式。每个共生单元通过串联链接成单一链条,每一串联的链条都是单独的整体。中欧班列国际物流运输服务产业链串联耦合共生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中欧班列国际物流运输服务产业链串联耦合共生模式Fig.1 Parallel coupled symbiosis mode of China Railway Express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chain
在串联耦合共生模式下,中欧班列运输服务产业链的特征为链式结构,主要通过组织货源、集货拼箱、国内运输、国际运输、配货5个产业环节有序衔接形成产业链。产业链下每一环节都有相应的市场主体模块完成中欧班列运输服务,有机整合产业链内的功能活动,这里的市场主体模块主要包括国际货代、中欧班列运营平台、国内运输承运方、国际运输承运方。根据开行城市不同,各主体模块下有相应企业群体构成多条提供国际铁路运输服务的单一增值链。
1.3 中欧班列串联耦合共生模式运行瓶颈
(1)资源配置效率低。当采取串联耦合共生模式时,各中欧班列开行城市单打独斗,并逐渐趋于两极分化:部分城市开行的中欧班列去程货源基本趋于稳定,甚至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但这主要是由于地方政府利用高额补贴互相争夺或吸引其他地区的货源,甚至在全国范围内揽货的结果;部分城市在每周仅开行1列中欧班列的前提下仍然存在货源不足的情况,班列重箱率低,难以支撑现有班列常态化运营,整体呈现出资源配置不平衡的状态。同时,在串联耦合共生模式下,各中欧班列开行城市的运行线路存在重叠,但线路之间的资源却得不到整合,导致国际段铁路运输资源相对短缺,边境口岸拥堵,影响中欧班列运输服务产业链的整体运营效率。
(2)产业链稳定性差。串联耦合共生模式下,中欧班列运输服务产业链的运转、信息传递等仅由链条上游某一单独的班列平台公司通过中游的国际货代、货物运输服务提供商到达链条下游收货人的单链传递方式来完成。目前中欧班列依赖于地方政府补贴,开行城市和开行线路快速增加,运行规模不断增长。但是,现阶段中欧班列开行城市之间利用不同的政府补贴金额竞争激烈。为避免中欧班列之间的无序竞争,促进中欧班列市场化发展,国家财政部要求地方政府逐步取消对中欧班列的高额补贴。在缺乏政府补贴条件下,串联耦合共生模式属于单一链条结构,同一条产业链上的企业间共生依赖性大,因此中欧班列运营平台公司将深陷高额运营成本的泥潭,进而影响到该链条上的其他企业,即中欧班列产业链整体稳定性得不到保证。
(3)信息传递效率低。在现有的串联耦合共生模式下,中欧班列尚未建立有效服务全国范围内班列平台公司、货运代理企业、境内外运输企业、客户的信息交互平台[15],班列运输线路、运输服务种类、运输单价、货源信息等无从得知;同时现有中欧班列产业链系统无法实现货物追踪查询功能,客户出于安全性、准时性考虑又格外关注货物信息,而市场行情又瞬息万变,货物物流信息及时更新尤为重要。在这种情形下,以各中欧班列平台公司为主体的各单一产业链条之间的信息不能实现共享,导致中欧班列运输服务产业链上整体的信息传递效率较低。
2 中欧班列运输服务产业链耦合共生模式改进分析
2.1 中欧班列并联耦合共生模式构建
中欧班列运输服务产业链的耦合共生模式决定了资源配置的效率以及产业链内部的稳定性。当采取串联耦合共生模式时,各中欧班列开行城市单打独斗,不同中欧班列线路之间的资源得不到整合,反而由于恶性竞争导致产业链系统的整体运营效率随着开行城市的增多而下降。因此,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发起者和主要承运人,通过更好地发挥组织牵头作用,为中欧班列协调运输委员会开展工作提供组织协调和支持;中欧班列协调运输委员会应加快推进制度机制建设、优化班列组织、提升服务品质、推动国际协调、扩大品牌影响等工作。根据共生组织连接方式不同,设计并联耦合共生模式,使产业链各共生单元相互协作,有效克服中欧班列恶性竞争、运营效率低下的问题,实现中欧班列各运营主体协同发展,保障中欧班列国际运输服务产业链的稳定性。基于共生理论的中欧班列国际运输服务产业链并联耦合共生模式如图2所示。
在并联耦合共生模式下,该产业链系统整体依然为链式结构,由5个产业环节、5个市场主体模块组成,每个主体模块下均有若干企业群体共同完成国际铁路运输服务。同时,由于中欧班列的顺畅通行还与地方政府补贴政策、进出口通关检验政策,以及途经各国的贸易政策、法律政策、环保政策等社会环境息息相关,因此应充分考虑中欧班列运输产业链系统运营环境的复杂性。为提高产业链上信息传递效率,并联耦合共生模式下的中欧班列运输协调委员会将推动搭建一个国内集货信息平台(平台1)和一个国际联运公共信息平台(平台2),其主要职能是利用市场化、协商的方式,通过与欧洲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行政机关、相关企业群体签订合作协议,有效实现产业链内部信息传递与共享、优化货运价格、增加开设特色班列等功能,将中欧班列打造成一个与海洋运输、航空运输合理分工的中欧国际铁路运输新通道。同时,整个产业链系统也将根据大数据平台分析功能对共生单元企业进行效率评估和精准选择,分析中欧班列市场铁路运输需求和贸易往来经验,最终实现运输服务产业链中各共生单元之间的衔接高效、运行有序、安全稳定。
图2 中欧班列国际运输服务产业链并联耦合共生模式Fig.2 Series coupled symbiosis mode of China Railway Express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chain
与串联耦合共生模式相比,并联耦合共生模式下产业链的运转、信息传递等在第1个节点上可以有多个班列平台公司以供选择,不再依赖链条上某个单一班列运营方,同时更强调中欧班列平台公司、国际货代企业等主体企业之间的协同作用,能够通过运输线路的整合发挥出规模经济效益,大大降低运输成本,从而在提高产业链运作效率、保持产业链持续稳定等方面有较大作用。
2.2 中欧班列并联耦合共生模式运行机制设计
与串联耦合共生模式相比,并联耦合模式下的中欧班列运输服务产业链在某些节点面临多个可供选择的共生企业,而且加入了2个国际公共信息平台,需要设计相应的并联耦合运行机制协助产业链节点企业选择最佳共生企业,减少信息在整个系统因不断传递带来的损失,促使系统内部共生企业协同发展。基于此,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中欧班列信息平台交互机制、共生企业选择机制和主体企业协同机制,以实现中欧班列运输服务产业链在并联耦合共生模式下高效运行。
2.2.1 中欧班列信息平台交互机制
公共信息平台是实现中欧班列运输服务产业链系统信息交互的枢纽节点。在该产业链中,发货人在国内集货信息平台(平台1)上发布需要出口的货物信息,对于不能凑成整箱的散货可以选择多个发货人协商拼箱、凑成整箱以提高集装箱利用率,降低成本。各城市的线路平台运营公司也可以将自己线路的运输情况发布在集货平台上,让货主选择相应的班列公司。同时,集货平台上聚集了大量的货代公司,发货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对应的货代。通过这一平台实现信息的公开透明,让货物信息更明确,也让部分想要通过集装箱铁路运输出口但发货数量不够整箱的发货人能够通过提前拼箱的形式实现。
国际联运公共信息平台(平台2)主要是对国外的货物需求进行整合,同时具有货物的物流信息追踪功能,进而了解到欧洲货运市场萧条或繁荣状况和物流服务状况,再反馈到国内集货平台上,实现平台1与平台2间的动态交互和信息共享。另一方面,货主在国内集货信息平台(平台1)上进行下单,订单信息直接传输到国际联运公共信息平台(平台2)上,这样2个信息平台的物流信息也能形成信息交互,推动产业模块下的企业群体以中欧铁路物流通道为基础实现中欧班列物流服务的产业、产品及能力的强化升级。
2.2.2 中欧班列共生企业选择机制
在并联耦合共生模式下,中欧班列将通过2个维度的企业选择机制来实现产业链系统协同发展。首先是选择主体企业,即中欧班列发货人在考虑货源特性、特定需求特征、外部环境特征的情形下,充分运用国内集货信息平台(平台1)的选择逻辑算子功能来选取最优国际货代企业与线路平台运营公司。平台的选择逻辑算子将根据实时反馈的市场需求、班列资源供应情况及外部环境信息等,利用大数据分析对系统进行强化、调整或重新生成,使发货人的选择更加合理高效。其次,是选择共生企业,即中欧班列产业模块中的国际货代企业带头组织构建中欧班列运输服务产业链并选择合适的共生企业。在这一维度下,中欧班列将根据发货人的物流需求充分沟通境内外运输公司,持续创新以保证为发货人提供包括直达班列、国际邮政小包、国际快递等在内的个性化国际铁路运输服务。之后利用国内集货信息平台(平台1)的逻辑算子功能,根据服务内容选择衔接效率最高的线路平台公司、铁路运输公司等作为共生企业,组建中欧班列国际铁路运输服务产业链。产业链系统将对国际货代企业与线路平台运营公司的事先承诺效率与事后完成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利用大数据对模块资源的选择与模块中约束条件的选择等进行再次评判与估量。选择逻辑算子也会依据系统实时反馈的货运需求、班列资源等信息进行动态调整,必要时将重新选择共生企业,以确保产业链系统维持稳定、高效。
2.2.3 中欧班列主体企业协同机制
共生企业协同机制是中欧班列国际物流运输产业链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的保障。中欧班列服务产业链作为一个产业共生系统,共生单元之间共生的本质就是各共生企业通过自组织的共进化过程实现相互激励与协同发展的过程。中欧班列国际物流运输服务产业链中的国际货代企业、各线路平台公司根据中欧班列国内外消费市场和进出口需求及共生环境的变化,在中欧班列运输协调委员会的协调下优化中欧班列国际物流服务流程,进行国际物流运输方案的协同决策,如增开国际邮包专列,提供“门到门”全程运输服务、联合进行货物多程运输服务等,设计中欧班列国际物流运输产业链一体化服务方案,达到产业链整体效益最优的状态,从而实现中欧班列条件下的服务产业链共生系统的进化升级。
3 结束语
中欧班列作为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互联互通的重要载体,其高效、顺畅地通行有助于推动中欧陆上贸易繁荣发展。为提高中欧班列运行效率,促进中欧班列内部协调,按照《中欧班列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要求,一方面应加大信息平台的建设与应用,充分发挥信息平台交互机制的作用,打造“数字化”中欧班列;另一方面应建立中欧班列运输协调机制,优化线路布局,整合货源,通过中欧班列共生企业选择机制和主体企业协同机制提升中欧班列运营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