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考试题命制轨迹及教学启示探究
——以2020年绍兴市中考卷第2244题为例

2020-11-30吴海华浙江华维外国语学校浙江上虞312300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20年32期
关键词:史料课程标准茶叶

吴海华(浙江华维外国语学校,浙江上虞 312300)

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规定坚持以课程标准为命题依据。2020年的绍兴市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中考卷就是按此《意见》来命题。研究试题的命制特点与轨迹成为指导今后一线教师课堂教学的新导向。笔者试以2020年绍兴市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中考第24题(以下简称第24题)为例,探寻中考试题命制轨迹及教学启示。

一、真题回放

24.(14分)茶叶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阅读以下摘编自《一杯红茶的世界史》相关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1)根据材料一,在下图中完成茶叶贸易和茶树移植的路线绘制。(4分)

(温馨提示:先在图例空白处设计两条线路的不同图例,再在图中标注线路)

材料一:16世纪,葡萄牙人将中国的茶叶从海上带往葡萄牙。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将茶叶带到英国。18世纪末,英国贫困百姓家每天也喝得起茶。

1851年,福建制茶工人以及若干茶苗茶种被秘密海运到印度加尔各答,并先后在印度和锡兰(今斯里兰卡)引种成功。

材料二:英国将蒸汽动力的机械化生产推广到茶叶生产中,茶叶的成本迅速下降,产量增大。英国在印度、斯里兰卡和中国等地广设茶叶工厂。后来的发展中,部分具有国际视野的茶企,其生产、销售逐渐遍及全球,成长为具有全球影响的跨国企业,饮茶习俗进一步风行世界。

(2)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历史与社会学科的知识,分析茶叶日渐风行世界的原因。(4分)

材料三:英国、斯里兰卡等国的知名茶企都有自己的成功秘诀:有的拥有传承百年的调茶工具和调茶师队伍;有的根据顾客需要,创新调配出口味独特的红茶;有的长期与外国茶企保持交流,设计符合世界不同地域文化的茶叶产品。

(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材料三中茶企的成功秘诀对更好地弘扬中国茶文化有何启示?(6分)

二、试题特点

(一)遵课标,小切口

第24题以2020年5月21日联合国设立的首个“国际茶日”为隐线,以《一杯红茶的世界史》中的相关史料为载体,以习近平总书记“茶叶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的观点为命题切入口,设问用溯源、探因、明理为主线串联,层层深入,体现“小切口、大道理”的特点。本题考查的课标内容有:认识人类生活的“时空”;学会获取、整理地图等相关信息的工具和方法;近代历史发展中新航路开辟、工业革命、经济全球化等学科知识,及其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试题引用的史料来源真实可靠,知识与能力考查要求遵循课程标准,并在历史文化新起点上做出明智的选择。

(二)重综合,求创新

综合性与创新性相结合是本题的又一大特点。引用史料和考查方向体现多学科综合,涉及全球史观,古今综合、中外综合、史地综合。第(1)问以设计图例和绘制路线图的形式延续了绍兴中考命题风格:稳中有变,继承中突出创新,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可操作性。第(3)问引用的史料采用政史综合,中外综合。本题无论是综合性,还是实践创新性都独具匠心,让人耳目一新。

(三)强能力,高立意

该题注重思维能力与素养“硬核”的考查,立意高远。第(1)问以任务驱动方式引领学生思考,动手应用解决问题,着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能力,体现“空间感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凸显素养立意。材料一、二提供的历史信息为解释第(2)问茶叶日渐盛行于世界这一历史现象提供了论证依据,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运用唯物史观来史料论证、历史解释。第(3)问着重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同时注重文化渗透。从外国茶企的茶文化传承、创新、交流、互鉴等维度来看待中国茶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旨在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坚定中华文化自信,积极传播正能量,体现“家国情怀”“国家认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与目标。

第24题遵循课程标准,切口小、立意高,多学科综合,题中各种能力与学科素养得到体现,亮点迭出。试题中的温馨提示既减轻了学生对于创新题型的恐惧感,又彰显人文关怀。

三、命题轨迹

回顾绍兴市历年中考主观试题,我们不难发现试题命制中的一些蛛丝马迹。下面,我们从试题考查目标的设置、史料情境的创设等方面来加以印证。

(一)考查目标的设置依据课标要求

依标施考是永不变的航向。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的综合性来自相关内容的联系。包括生活主题与史地知识的联系;历史与地理学科概念的联系;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区域历史的纵向联系;区域之间的横向联系;重大事件的因果联系;史地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

第24题中的茶叶主线就是依据上述综合性的课程标准来命制,以茶叶作为串联线,从地图语言到影响茶叶风行的历史原因,最后回到弘扬中国茶文化的自信,考查学科的地图信息、区域环境、不同时期区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影响,以及全球化的历史趋势等核心主干知识,综合思维等核心能力要素,以动态的过程、历史的眼光来认识今天世界的文化,学生在比较中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与世界文明交流、对话的意识,纵向了解人类社会的进程,横向了解社会生活的内容,认识历史与社会发展的规律、因果联系,为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打下基础。

(二)情境创设和设问注重知识理解

第24题图文情境的创设,灵动美观。3个设问以生为本,将学生的学习方法与习惯、思维过程与学习目标的考查暗含其中。第(1)设问要求学生把从图文情境中获取的历史信息用绘图的方式呈现结果,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实践操作空间,反向实践体验,突出较高层次的时空认知能力,凸显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实现从“应试”到“应用”的转变。再如第(2)问以学科知识作为限制条件,从历史条件的角度分析、理解、剖析盛行的原因。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大陆之间的联系,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各主要国家之间开始建立起直接的商业联系,促进了动植物品种的交流与传播,这为茶叶风行提供了交通条件。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用机器生产茶叶,促进了其生产能力的提高,降低了茶叶生产成本,促使茶叶消费大众化。这为饮茶从地方性习俗转变为一种“世界现象”提供了科技条件。经济领域的全球化更是促进了茶叶的生产、销售、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可见,史料解读、知识理解是成功解答本题的钥匙。

(三)素养培育和立意导向立德树人

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是六大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是学生逐步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第24题紧扣两大学科核心素养,丰富的史料开阔了学生的视野;通过史料实证与多角度的史料解读,纵观古今,放眼世界,还原历史现象,培育了学生的科学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试题最后一问落在如何弘扬中国优秀茶文化,考查学生人文底蕴、人文情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交流互鉴。可见,命题者十分注重试题的价值引领,突出思想性与教育性,既紧跟时代脉搏,又唱响了主旋律,旨在担负起立德树人的学科使命。

四、教学导向

(一)研读课标,明晰目标

学业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课程内容目标告诉我们“考什么”“为什么考”“怎么考”等关键问题,涉及“必备的基础知识,关键学科能力,学科核心素养与价值”等三个考查目标,“了解、理解、应用”三个层次目标,“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个方面的要求。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对课程标准的内容目标、层次目标与考查要求进行研究分析,围绕目标与要求设计教学实施的每一个步骤。学生明确各级考查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度学习,在实践中感悟体会,内化并指导实践行为。师生双方达成共识,最终实现依标施教,依标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适度训练,提升能力

适度的语境史料训练,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将事件放在所发生的语境中就可以获得相应的解释,从而揭示事件发生的根源、过程及与其他事件之间的特殊勾连。[2]命题者往往通过不同图文组合形成复杂的历史事实语境,让学生把握史料语境的原意,通过关键字、词形成一条完整的知识链,通过判断分析找出史料与事实之间的因果关联,揭示事物的本质。第24题中,考生从“葡萄牙”“海上”“蒸汽动力”“机械化”“工厂”等史料语境就可以辨识新航路的开辟、工业革命与经济全球化对茶叶日渐风行产生的影响及意义。受时空条件等限制,课堂教学中不可能运用大量的史料语境。所以,课堂史料教学中要让学生切身体会史料语境、树立时空观念、提升史料解析能力,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甄别能力,面对现象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去伪成真,回归史学真相。在语境中思考,在思考中行动。

(三)关注热点,思想引领

实践性突出是绍兴中考学业评价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试题往往选取国内外的重大时事热点,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学生生活与社会生活素材。因此,课堂教学与考生不能出现“反复机械操练教材内容”“两耳不闻窗外事,一生只读圣贤书”的状态。

关注热点,关注生活,注重实用。千千万万的热点,无处不在的生活往往让我们一线教师与考生手足无措。然而,导向性为我们提供了方向,课程标准和内容目标使热点与社会生活成为测量热点素材的落脚点。第24题首个“国际茶日”成为测量素材就是因为此热点正好符合课程标准测量的需求。所以,谁会成为“真的测量热点”还是有轨迹可寻的,当热点与课程内容目标,与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现实生活、自然环境之间相呼应时,它往往就成了命题者所青睐的对象。当然,若要让学生真正体验生活,领悟生活的意义,感受学科带来的乐趣,教师还必须完成角色的转换,由“学科教师”的身份转为“学习导师”,引领教学和现实生活相对接,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精神引导学生思考,还课堂于学生,发展学生综合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做一个负责任的人。同时,学科教师实现跨学科的转型,促成学科的融合,才能培养真正意义上的学科核心素养;学生只有贴近生活,主动关注社会生活热点,主动搜集、运用史料,形成自己的观点,才能真正意义上长见识、丰学识,明事理,实现自身核心素养的发展,成为社会发展有用之才。

总之,学科教学要依据课程标准,把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在学科素养的培育下,回归生活本真,辩证逻辑分析历史与社会现象,最终使学科素养落地生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育水到渠成。

猜你喜欢

史料课程标准茶叶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茶叶通讯》简介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权威出版
吕振羽史料学理论与实践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史料二则
关于高职课程标准建设的若干思考
香喷喷的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