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思政课堂教学结构优化探索

2020-11-30李惠芳绍兴市柯桥区教师发展中心浙江绍兴312000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20年32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思政学科

李惠芳(绍兴市柯桥区教师发展中心,浙江绍兴 312000)

课堂教学结构是在一定教学理念指导下、为达成一定目标,对构成教学的诸因素,如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在时空方面所设计的、比较稳定的进程形式。德国教授希尔伯特·迈尔明确指出,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力量,课堂的任何其他特点都不如一个清晰的课堂教学结构对学生的影响大。优化的课堂教学结构设计能使学生保有浓厚的学习兴趣,维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并学有所获。综观当前思政课堂教学结构,仍存在着师生课堂功能错位,教学结构过于模式化,无视学生主体,扼杀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思维和创造力处于休眠状态等问题。本文就如何改进和优化思政课堂教学结构,谈谈几点看法。

一、基于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指导和规范着课堂教学。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至关重要,目标不仅要涵盖学科的重要概念和核心观点,还应指向学生对重要概念和核心观点的领会、理解与运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指导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思政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确定教学目标的根本依据。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正确并深刻理解课程标准,在设计课时教学目标时,要以思政课程目标为依据,紧扣单元目标,体现学期目标,并定位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例如,统编教材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的改革开放”这一框的课时教学目标的确定,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制度自信为依据,而道路制度自信又须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制度是历史必然的认可和赞同为依归,对一定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认可和赞同就是政治认同。[1]此外,还要看到中国正走在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的现实背景,对我国为实现民族复兴进行的种种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实践创新作出科学解释,有助于学生作出正确判断和合理选择。这也是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科学精神。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可以制定如下课时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调研身边案例,如“父母和我们眼中的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前后的××厂”“改革开放前后的××村”,感悟改革开放的成就,增强政治认同,提升社会实践活动能力;(2)借助并探究具体事例,如“小岗村的分田到户”“塔牌酒厂的抉择”“深圳速度”,思考和解释改革开放取得成就背后的客观必然性,深入领悟改革开放何以伟大的重要意义,树立改革开放永远在路上的意识,培养和提升科学精神。

学科核心素养、“三维一体”目标通常是内隐的,要通过显性的学生行为来表现。因此,教学目标最好通过行为目标的陈述方式呈现,即每个条目的基本句式都包含行为动词、行为任务、预期表现三个元素,共同显示行为目标,从而使行为目标的达成成为运用学科内容的结果,使学科内容的运用成为验证行为目标的任务。[1]简而言之,就是在什么条件下(情境),做了什么事(任务),有了什么表现(素养)。如上列(1)目标中,“调研‘我眼中的改革开放’等实践活动”就是行为情境,“感悟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是行为任务,也是要掌握的学科内容,“增强政治认同,提升社会实践活动能力”是素养要求。

二、基于关键问题,坚持“整体设计”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关键问题”是指为发展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在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需要解决的、最紧要的学科重点和学习难点。聚焦“教学关键问题”的整体设计,是指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学生情况等综合考虑,为实现某个目标或完成某项任务,对任务情境、学科内容、学科任务、课堂活动和课堂评价、作业、学后反思等进行整体设计,实现课堂转型,发展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2]而课程标准提倡的议题式教学设计是实施基于“关键问题”的整体设计的有效路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进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理论教育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政治认同和科学精神素养,让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和基本规律,懂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自信。可见,社会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是该课程的关键问题。在2019年浙江省优质课赛课现场,嘉兴张老师的设计与教学在参赛教师中脱颖而出,赢得了评委老师与旁听教师的好评。张老师在设计该框时紧扣这一关键问题,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课堂立意出发,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何以在中国确立和完善”为中心议题,设计了三大环节。改造之路——探索之路——反思之路。学生在对话中实现思维碰撞,感悟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勇于自我纠错的党,这一自我纠错就是立足于中国实际,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整个设计精致灵动,内蕴丰富,环环相扣,逻辑严密,又立意深远、端庄大气。

基于“关键问题”的议题式教学设计优化了课堂的各个要素,课堂活动依序展开,教学内容层层演绎推进,逻辑严密,教学评价与教学反思穿插其中,实现了教学目标和课堂效率的最大化。围绕议题,教师选择了丰富、真实、开放的教学情境,直面经济、政治、社会、文化领域的热点与焦点,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如上述案例中,教师通过设计序列化的活动——故事续写、小组合作探究、个体自主思考、对话交流等,强化辨析、比较鉴别,引导学生理性看待国家建立和发展道路上的问题,并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实现有效价值引领。

三、基于自主发展,提倡“有限教导”

自主发展与全面发展是学生的重要核心素养,也是教育的终极目的。“核心素养的培育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深度教学来实现。”深度教学是学生深度参与教学过程且深刻把握学习内容的教学。基于此,我们应在课堂教学的结构设计中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倡导教师的“有限教导”。一方面教师应“少讲”和“隐身”,把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另一方面即使必须教导时,也应该是一种“间接教导”,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予方法的指导和必要适时的点拨,让学生经历知识“还原与下沉、经验与探究、反思与上浮的过程”,实现真正的学习和教育。

上述张老师的课例中,他的成功不只是设计上的巧妙与流畅,更在于课堂教学演绎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他少有生硬的说教与灌输,而是坚持互动式、探究式和体验式教学,做到了主导性与主体性、灌输式与启发式的统一。例如,过渡时期“一化三改造”的总路线是如何顺利实现的,张老师采用的是故事续写的活动方式。这一活动让学生仿佛穿越到了那个时代,亲身体会到作为土地和百货商店主人面临困境的茫然、焦虑与忧心,以及对政策的怀疑、审视和挣扎,到最后的接受与困境摆脱后的喜悦,学生也明白了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对农业、手工业和个体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性。故事由学生自己续写与分享,“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道理在活动过程中深入学生心中。

针对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艰辛探索反思的教学难点,张老师也放手让学生自主思考。在设计时间轴时,让学生观察时间轴上的几个时间节点并说出发生的几件大事,提问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曲折,又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回到正轨上来的?然后通过直问与追问,如你觉得她刚才的回答如何?哪些地方你也认同,或者哪些地方也有自己不同的看法?成就的取得得益于党的领导,但之后确实也暴露出问题出现了一些曲折。那么,你觉得出现曲折的原因是什么?你刚才的回答既看到了成就,也看到了曲折艰辛背后的原因,那么我们要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每到危急关头都能力挽狂澜,转危为安,这又说明了什么?反思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艰辛探索的学习难点。在张老师抽丝剥茧式的层层追问中,这些问题得到了化解。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政治认同和理性思考问题的素养也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了。

教师“有限教导”,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深度充分参与学习,课堂质量绝非一般讲授课所能企及的。更为关键的是,它还让学生习得了处理和应对新材料、新问题和新情境的方法,发展了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能力。

四、基于自主建构,优化情景创设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老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的过程,也不是学生机械地复制知识的过程,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同时又强调,知识存在于具体、情境性、可感知的活动之中,尤其是概念知识,绝不是抽象的、独立于情境的实体。这启发我们的教学应该注重还原学科知识背景,创设情景布置任务,让学生融入情景,在思考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理解,而真实性、典型性和时效性是思政课堂教学情景的基本特征。

2020年防疫抗疫战为我们的思政课堂提供了丰富而真实的教学素材。在直播必修2《政治生活》中的“民主决策”这一框时,王老师从武汉早期抗疫不力致使疫情迅速扩散,其背后的原因是精英决策失误入手,导出框题。民主决策要让学生知道并分清民主决策的具体方式、区别及其意义。因此,王老师选取了武汉抗疫从开局不利到逐渐走上正轨过程中民主决策的几个典型事例,让学生分析辨认。情景一:抗击疫情留言板。抗击疫情,向中央部分和地方领导提意见建议找《领导留言板》。情景二:李兰娟提出武汉封城建议。情景三:如实公开疫情信息。每天确诊和疑似病例数不断上涨,让人感到害怕,但民众的真实反应是冷静理性。网友留言:数据多少不怕,怕知情权得不到保障!重要事件必须公示。情景四:“线上听证会”。这一系列情景既很好地衔接了知识,在与武汉前期决策做法形成鲜明对比中,使学生直观感受到民主决策的力量和意义,自动生成和构建起政府决策优化策略,同时树立公共决策与自身息息相关的意识,并自觉关心和参与公共决策,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和公共参与素养。

可见,学习不只是“印入”“装入”各种信息,而是调动、综合、重组、改造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所接受到的信息进行理解、解释和吸收消化,生成自己的理解与意义,并能“输出”“迁移”“创新”。教学情景的创设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其主动思考和参与学习的热情,又搭建起学生已有知识和待学知识间的“脚手架”,“同化”或“顺应”形成新知识,促进学习的真正实现。

五、基于有效评价,提升课堂教学针对性

新课标坚持教学评一致性原则,通过采用与目标匹配的多样方法,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基于学情的处理与反馈,旨在通过先行设计评价以充分发挥评价对学习的及时诊断和促进功能,促使学习变得更有意义和价值。[3]可见,新课程提倡评价设计先于教学活动,评价活动嵌入教学活动中,师生均基于目标的达成度来调整自身的教与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此,教师需要在教学设计时,确定一系列与目标匹配的且可操作的评价方式、方案及标准。如前述教学目标:通过调研活动,感悟改革开放的成就,认同我国改革开放的政策。我们设计了如下评价维度表,采用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方式,实施A、B、C、D四级的等级评价。

维度调研活动目的明确恰当调研方法得当,过程完整,调研交流顺畅小组成员间配合主动,信息共享小组成员参与资料搜集、整理,搜集的信息充分、精当自评等级 他评等级

这是针对学生课前学习任务完成情况的课中评价。由于没有直观体验与感受,00后的一代人对改革开放带来的成就体会,不如父母和祖父母辈那么深刻。通过与父母、祖父母辈的交流,能加深他们的印象,从而更好地领悟改革开放为什么是中华民族复兴道路上关键一招的道理,增强其对坚持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因此,教学评价设计关注的是学生是否关心社会,评估的是学生搜集、整理、归类资料的能力和协调沟通合作的能力等。

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成长和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我们既可以从整体、全局上来评价,也可以从不同层面出发,还可以基于不同个体精准施策,最终使每个层面,直至每个个体对要求掌握的学业知识和学科能力、方法与思维等真正达到过关落实,促进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4]

总之,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实现课堂高效是思政教师的永恒追求。思政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形成自身独特的教学活动特征,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基础上,做到课堂教学的整体设计,优化情景创设,实施有效评价,突出课堂教学的逻辑性,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以培养学生的思政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和个性发展。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思政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思政课“需求侧”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