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混合教学模式的创意服装纸样设计与工艺课程改革
2020-11-30谢勇
谢 勇
(五邑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广东 江门529020)
1 课程概况
创意服装纸样设计与工艺课程是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是一门以启发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为目的的课程,强调服装设计的综合性和应用能力,课程的实施以服装结构设计、服装款式设计、立体裁剪等先修课程为支撑,在掌握服装构成及变化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创意类服装设计的能力,包括服装设计、服装结构、服装工艺、服装功能等方面的创新设计与实现,学生通过课程训练,掌握创意类服装设计手法及实现过程,提高学生自身的专业综合技能与素质,为后续服装专题设计、毕业设计等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2 教学现状
以往在教授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教师主抓学生对系列变化的、具有创意类的服装纸样设计的能力,而削弱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很多学生设计的服装基本上是根据服装结构设计课堂上所讲述的基本款式进行二次设计,将自己禁锢在结构设计课程的基本款式的纸样中,从衣身结构、衣领结构、衣袖结构等单方面进行,不能将所学习的纸样设计方法进行拓展、变化与创新应用。束缚了学生灵活应变、创新的能力,变来变去总是那么几个款式,课程的培养目的很难达到。
设计能力是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学生的优势,但纸样设计往往是其薄弱环节,一些学生基本上是跟着教师后面走,而有些领悟能力较强的学生则能够根据基础纸样进行再设计,但是具体设计的合理性自身很难把握,如对服装的放松量大小的把控、服装内部结构的相互关系等。
3 教学模式探讨
创意服装设计与工艺课程教学是围绕创意展开的主体活动,包含了造型创意、结构创意、材料创意、工艺创意等诸多内容与过程[1]。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一定要保持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对于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热爱服装设计,期待自己的设计作品能够通过努力实践而实现其价值,因此不能让纸样设计变成阻碍学生学习创作热情的拦路石。
另外,通过设计效果图让学生提炼出款式图,进一步设想将服装的立体穿着效果与平面纸样联系起来同样重要。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要鼓励学生多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经验,进一步培养、加强自身平面纸样与立体服装进行转换的能力。
4 教学模式改革
为了充分利用课堂及实验室资源,课程总体采用“先巩固后应用”的方法进行。巩固环节占课程总学时10学时,主要考查学生的纸样设计能力,对之前所学习的纸样设计的方法进行回顾,使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相应款式图(图1),完成相应款式的纸样设计。选用了近年来国内制版能力的相关试题供学生研究分析,为提升课堂效率,减少有些纸样设计相对薄弱学生创作的压力,提升课堂学习氛围及学生学习效率,采用自由分组,组长负责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每3~4人一组进行讨论并完成平面的纸样设计,每位同学都能积极参与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与看法,并参与实践。这个环节相对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基本款式而言难度增大,学生既需要根据款式图设计出合理的纸样,又需要控制成衣的规格,因此在巩固学生结构设计基础知识的同时,又能提升其对基础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
图1 巩固环节用部分款式图
成衣纸样设计完成后,小组通过制作样衣,将平面纸样进一步转化为立体的服装,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看到自己绘制的纸样所呈现的立体效果,通过制作样衣实践,教师进行辅导,引导学生根据直观的立体成衣效果发现问题,进而对应于平面的纸样,让学生不断实践,在实践中摸索经验,为下一环节做好准备。
应用环节占课程总学时30学时,此环节从开课便布置了本课程的课题内容并将其作为结课考察的主要依据。为取得更进一步的教学效果,将课题内容细化并分解成5个方向(表1),小组同学经商议后确立本次具体的课题内容方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做自己喜欢的设计,使学习过程不再被动地消磨学生的创作、学习的热情。
表1 课程内容的方向
学生针对以上5个方向,设定主题,在应用环节进行前完成效果图的设计,并与指导教师进行沟通。为了提升课堂效率,从本专业的实际情况出发,按照分组情况,通过3种教学模式进行。
4.1 以赛促教[2]
该模式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创意纸样设计与工艺课堂所设计制作的作品用以参加服装比赛。通过对创意服装纸样设计与工艺课程的升级,使得学生的任务更加明确,更加清楚自身需要“做什么”“怎么做”,遇到问题及时与指导教师探讨,学生学习的目的从例行公事地完成作业转变为主动创造的实践过程。同时,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参赛作品进行针对性指导,使教学内容落地,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内容的创新,也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培养具备理论教学素质与实践教学素质的“双师型”[3]教师队伍。
4.2 课程整合[4]
课程整合的目的是要使课程与课程间有机结合且互为依托,这样更便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运用,避免重复性的劳动。该模式是连接课程之间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如第五学期的服装款式设计3与创意服装纸样设计与工艺2门课程。服装款式设计3的教学,要求学生在掌握服装款式分类设计的基础上,熟悉服装款式的流行规律,了解服装市场,收集、预测流行信息,了解品牌设计的一般流程,使学生具备从事成衣策划的基本素质,能够结合市场进行相应的成衣设计。学生根据市场需求而设计出的作品如不能通过市场或公司的检验就不能得到很大的收获,而课程内的实践环节不能够满足学生对所学知识进一步的深入与提高。因此,将这2门课程进行整合,在款式设计课堂上所设计的款式没能进行实践的操作部分,学生可以根据创意服装纸样设计与工艺课程的要求进行,这样避免了学生的重复性设计,节省了课堂时间,提升了课堂效率。
4.3 教、学、研结合[5]
该模式强调学生对所学到的纸样设计相关知识点的进一步深化,更加细致地考究结构变化与服装立体效果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钻研的积极性。学生可寻找服装结构设计知识中感兴趣的一点进行研究,比如插肩袖,学生通过设置袖山高、袖中线的倾斜角度、袖肥等因子的变化进行插肩袖的纸样设计,通过实践、制作完成后,学生可直观地观察到定量设计所完成的插肩袖袖型的变化,这个过程将有利于学生对结构设计知识的进一步深入,从被动地听讲变成学生主动地研究。另外,教师通过指导学生的实践,亦有利于自身的成长,使学生变成得力的科研助手。
5 结语
创意服装纸样设计与工艺课程是挖掘学生潜能的过程,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能完全适应课程教学的需求,新的教学模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课程的进行过程中,学生既体验了设计、创意的实现,又重拾了结构设计的信心。据此,建议在相关的服装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加强系列环节。
5.1 强化实践环节,提升综合运用水平
实践环节的加强,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完成款式图—平面纸样—立体服装之间的转换,培养学生的平面、立体之间的思维转换能力。例如服装上立体效果创意表现的课程内容方向,教师通过辅导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用纸做出想要的立体模型,进而将立体模型引入服装,并在服装平面纸样上进行表达,完成立体效果在服装纸样上的转换,在培养学生立体—平面思维能力的同时,增强其动手操作能力。
5.2 分组实践,提高学习效率
在类似于创意服装纸样设计与工艺这种强调创意性、发散性、探究性的相关专业课程中,分组实施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明确分配小组成员的目标任务,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小组成员在学习中合作交流,互相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5.3 注重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作为课程的主导,应遵循开放性、挑战性为原则的教学方法,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在由款式图转变为平面纸样的过程中,打破局限于基本款式服装纸样束缚的惯性思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想象、寻求突破。
5.4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学习氛围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使得本课程有别于其他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更大,学生学习兴趣也得以激发,而不再使学生一味困惑于平面的纸样,课程内通过实践更加直观地发现纸样中存在的问题,再通过教师的及时指导、总结后,使学生更加明确教学内容。另外,正是因为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课堂上学生总是能够积极、专注地参与作品的实践,为做出自己理想中的作品而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