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享经济下刺绣类非遗项目传承与发展模式探索

2020-12-20胡建芳

纺织科技进展 2020年11期
关键词:苏绣刺绣文化

胡建芳,严 华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214206)

近年来,分享经济在我国蓬勃兴起,分享理念日渐深入人心,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分享经济(Sharing Economy)被定义为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以使用权分享为主要特征,整合社会海量、分散化闲置资源,满足多样化需求的经济活动的总和[1]。它是信息革命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新经济形态。2016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第一次写入分享经济,随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促进‘互联网+’新业态创新,鼓励搭建资源开放平台,探索建立国家信息经济试点示范区,积极发展分享经济”。国家政策的鼓励、科技文化的支持,为分享经济向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延展,我国进入了分享经济的黄金期。

分享经济的发展因子同样快速渗透到文化非遗领域,给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和启示。非遗电商、非遗产业层出不穷,但是,非遗领域的独角兽企业还未出现,分享经济与传统民间美术类非遗项目相结合进行创新发展的模式还在摸索实践中。本文立足于互联网+分享经济下研究刺绣类非遗项目发展现状,在分享经济视角下,分析行业内出现的传承发展新模式,探索建立更为广阔的刺绣类非遗资源共享平台,优化与其他产业跨界合作形式,真正用市场打通刺绣类非遗项目的活化传承之路。

1 刺绣类非遗项目市场化发展现状

1.1 产业化与品牌化

传统刺绣类非遗项目属于纺织类非遗3个类别中的传统美术类。在国家公布的4批1 372项国家级非遗名录中,民间美术类项目占31项,包括了四大名绣、顾绣、苗绣、水族马尾绣、羌绣、彝绣、藏绣等刺绣类技艺[2],这类传统工艺的核心是创造性和个性化的手工制作。近年来,一些民间美术类非遗项目已经在产业化道路上不断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绩,如苏绣商业多集中于苏州镇湖一带,镇湖几乎家家都与刺绣生产有关,有成千上万绣娘在这里飞针走线,相关上下游的产业链早已完善,具有相当规模的产业集群,刺绣产业的年产值保持在6亿元左右[3]。

苏绣产业化虽早,规模也较大,但是扬名海内外的苏绣品牌很少。目前苏绣产品多为画框刺绣、家居摆件、服饰品、挂件等,随着非遗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由苏绣非遗传承人创立的品牌也得到了一些发展,如以苏绣为品牌特征的高定礼服品牌“兰玉”、姚建萍大师的“姚建萍刺绣艺术”和其女儿姚兰创立的新品牌“姚绣”、仿真绣省级传承人张蕾创立的“一庄”家居品牌等,也都处于品牌建设阶段,品牌化道路还有很长一段要走。

1.2 存在的问题

随着镇湖刺绣产业的发展,粗放型的规模化发展使苏绣工艺的诸多现实问题越来越多地暴露出来:(1)私营化的产业运作方式使低劣产品充斥市场,产品同质化严重,品牌化程度不高。(2)高端苏绣作品创新创作功能缺失。整体从业人员的素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苏绣艺术创作能力,苏州刺绣研究所体制转型,专业从事苏绣创作的力量被分散,无法形成创新合力。为工艺美术服务的画家少之又少,很多画作不适合刺绣的表现方法。知识产权意识还比较淡薄。(3)产业环节不够清晰。政府是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发动机,日本东京、英国伦敦、意大利米兰,这些时尚文化之都的产业打造都离不开政府的产业政策规划[4]。镇湖产业化处于一种自发经营状态,缺乏对产业集群的调研管理和整合。

苏绣是四大名绣之首,产业化道路一直为其他绣种所效仿,是众多绣种中发展最好的一个。其市场化实践的得失让人们重新进行反思,对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尤其要站在文化的高度,强调在传承中延续,在生产性保护中发展。如果不能找到合适的模式,那么保护和传承也不会尽如人意。

2 分享经济下刺绣类非遗项目传承发展模式

2.1 传播模式

新媒体时代,非遗传承人纷纷接触网络,微信公众号、微博、APP小程序、网络直播、短视频、VR 体验等是非遗传播的主要渠道。微信公众号“苏州旅游总入口”于2020年3月中旬上线非遗板块,推出了苏绣、缂丝等内容,游客只需点击苏州非遗板块即可购买非遗产品。由仿真绣传承人张蕾负责运作的公众号“神针沈寿刺绣传习馆”,定期推出新文和刺绣作品,吸引众多粉丝关注。现在非遗新媒体不仅有个人运作,也有一些大投资、大平台和大制作,具有非常好的传播效果。例如2017年光明网和斗鱼打造的《致非遗 敬匠心》;百度尝试用自身全方位优势赋能传统老手艺,在“百度匠心中国行”行动中,利用搜索、信息流、AR 技术为多个非遗文化做传播推广,短短一周引起20万以上网友关注;腾讯推出“数字文博开放计划”,开放腾讯云、语音导览、AI、腾讯地图等技术为非遗传播和传承提供全面数字解决方案[5]。它们使传播主体更加多元化,传播覆盖面更为广阔,内容和形式也更加新颖丰富,同时也实现了非遗商品增值和文化增值。

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新媒体+非遗传播遇到的瓶颈和制约因素,由于非遗传承人自身因素的制约,缺乏媒介素养;另外原创内容少,错位转发现象严重;直播平台中将非遗与综艺、电商相结合,虽然迎合了受众群的观看习惯,但也使非遗文化活态传播过于商品化和产业化,过度改造了文化价值的本真,使其变了味。

2.2 线上销售模式

与非遗传播的多渠道相呼应,目前,刺绣类非遗项目大多还停留在非遗产品淘宝网店铺(如“金吴针”、“顾氏手工”等)、非遗相关产品网站(如中国民间手工艺品网、“中国工艺品网”等)或与电商平台如蘑菇街等合作,签约直播网红,也有一些非遗项目与高职院校合作,培养熟知自己文化的网红进行传播销售。这些途径还处于单打独斗、分散经营状态,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且由于市场竞争,往往陷入低端复制产品、价格战等恶性循环状态。

2.3 共享模式探索

2.3.1 与文旅项目共享

分享经济理念的核心就是“共享”。刺绣类非遗项目可以与当地的文化旅游产业相结合,融入到其中,协同发展,共同引入人流共享资源,从而进行活态传播和传承。例如由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建设,苏州小棉袄旅游服务有限公司运营的微信公众号、APP“苏州旅游总入口”上线“苏州非遗”板块,利用互联网平台将旅游和本地非遗项目相结合,游客只要扫一扫二维码就能体验、购物。

其次,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发展,不同地域省份的民俗、民间美术和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都积极与文化创意产业、时尚产业和旅游产业相融合,加上地方政府的支持规划,很多富有地方特色的乡村小镇逐渐兴起。例如顾绣开办刺绣学习班,由家庭刺绣转向商品绣,苏州镇湖刺绣等借助乡镇的经济转型,开启了集设计、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发展模式;湖南“湘绣小镇”融丝织技术非遗博览园区、丝织刺绣生态园与创意设计产业园区于一体,将地方特色的非遗项目全面渗透到产业之中,从研发设计、创意文化消费、休闲度假等方面对非遗项目进行了功能拓展和组合[6],使非遗真正活化起来。

刺绣类非遗项目与文旅产业的协同共享,不仅是在产业发展上,在社会发展的人文内涵上更要深入,地方特色小镇对非遗项目文化内蕴与精神特质的挖掘仍有待深入,以后还要在总体合理布局和设计下,积极探索特色小镇与非遗活态化协同机制和路径。

2.3.2 平台共享

分享经济建立在闲置资源的基础上。刺绣类非遗项目中苗绣、彝绣等大多集中在贵州、云南、湘西等少数民族地区,深山里的非遗传承人和手艺好的绣娘们与外界接触少,大多处于贫困状态,随着年老绣娘的过世,很多手艺失传,而年轻绣娘则为了生计丢掉针线另寻出路。将这些分散资源整合起来,用共享平台的模式加以保护传承,进而活化创新,是符合分享经济理念的发展途径。依文·中国手工坊就是这样一个代表着中国民族手工文化的数字化平台企业。它本身不拥有资源,而是将闲置资源整合到共享平台资源体系中,经过16年不断探索努力,目前已建立起一个完整开放的线上数据库系统。系统收录了5 000余种中国民族传统纹样,手工坊工作人员把它翻译、解读成全世界设计师都能看懂用上的时尚化纹样元素;建立了包含10000余名绣娘和她们擅长技艺的手工艺者数据库,形成了一个可以快速对接订单的平台系统[7]。大山里的200多名绣娘与国内外品牌和企业完成订单合作,其中不乏高级定制品牌,手艺好的绣娘已跻身高级定制工艺师行列。全球的设计师和合作者通过平台参与“中国创意,全球设计”,包括英国B&H 创意平台、Lanvin、日本婚纱品牌桂由美、奢侈女鞋品牌Ji mmy Choo等著名品牌的设计师都有合作。

从文化视角出发,怀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畏,依文中国手工坊着力打造优秀民族手工艺者的IP[8],同时与时尚IP合作,走定制化的路线,实现共赢,共同提升了IP的价值。这与镇湖苏绣私营化市场相比高下立现,找准定位,还原刺绣类非遗的文化属性,只有这样才能形成非遗发展的良性循环,使刺绣者更有精力潜心钻研技艺,刺绣作品更显品味和创新,才能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使用,活态传承得以延续。

2.3.3 跨界共享

“深山集市”是依文中国手工坊与新零售企业的跨界合作和资源共享。深山集市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自2018年8月起相继举办近百场,帮助贵州、云南、内蒙、甘肃、青海等地区的237家中小手工艺企业完成市场化、时尚化转型,树立创新性发展理念和市场观念。深山集市把纺织类非遗项目的生产场景搬到Shopping Mall里面,让消费者进行体验式、场景式、激发民族传统文化认同感的情感式消费,这与新零售时代的核心“动机-场景-体验-个性化”不谋而合[9],为商场带来巨大流量,彻底激活传统服装零售的各个环节。像深山集市与商业地产的跨界合作模式,也值得其他非遗项目借鉴学习。

2.3.4 孵化创新,与新兴创业力量的共享

分享经济天生自带创新属性。分享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来源于要素的智能化整合[10],它推动创业者由单打独斗向分享协同式创新创业演变,创业者通过平台实现资源对接,提升了创新创业效率。依文中国手工坊在运行过程中,基于供应链端的整合让它拥有了很多知识产权,并在生产能力上形成了集合制造,众多工厂、设计师团队形成了一个快速柔性供应链系统。完善的平台空间让依文集团支撑年轻创业者一起创立了“小黑裙”、“小绣服”和“小红裙”等互联网品牌,实现了品牌共创、资源共享、利益共赢。传统的刺绣类非遗项目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全新面貌再次融入现代人生活之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3 结语

分享经济的概念渗透进纺织服装的创立、研发、设计、生产、用工、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刺绣类非遗项目传承发展模式必然随分享经济发展得到优化提升。从粗放型的产业化发展到线上传播销售,再到与文旅项目共享、打造共享平台,跨界共享、双创共享,作为文化传承载体的刺绣类非遗项目在一步步探索中不仅是一种技艺的保护保存,而是真正活化起来。通过共享平台开展战略合作,整个服装产业链最终形成一个高度开放性、动态性、协同性的创新生态系统,个性化、定制化发展成为刺绣类非遗项目最优的保护传承方式。

分享经济下,科技+文化、传统+时尚、艺术+实用三者相结合才能使刺绣类非遗项目真正得到保护传承和发展,技术搭桥、商业之手、分享经济的模板,这是一条其他非遗项目可复制的传承发展模式,数据化、IP化、品牌化的产业化之路,使非遗复兴能够完整和长久。

猜你喜欢

苏绣刺绣文化
《初心盛放》 姚建萍苏绣作品
《初心盛放》 姚建萍苏绣作品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苏绣,“秀”出奇迹
苏绣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研究与运用
刺绣织成的日本传统美食
谁远谁近?
李雅华:精美的石头能“刺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