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的“灌输论”思想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2020-11-30吴昀芊
吴昀芊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吉林 长春 130022
科学的理论知识需要通过灌输,才能为人们接受。列宁在吸收马克思等人的灌输思想的基础上,根据俄国国内外形势,提出“灌输论”思想,旨在让广大无产阶级尽快把控当时的革命形势,掌握先进的理论知识和斗争方式,肩负起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当代中国运用灌输理论旨在使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掌握社会主义指导思想,明确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爱国热情与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代背景下的思想教育工作,仍然需要肯定灌输论的先进性,运用灌输理论加强与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保证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进步与创新。继承和发展列宁的灌输论,将为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诸多启示。
一、丰富灌输内容,提高其时代性与发展性
列宁的灌输论思想吸收了马克思、恩格斯以及考茨基等人的灌输思想,结合俄国的社会现状与无产阶级革命的现实进行了丰富和创新。列宁指出在进行灌输教育的过程当中,应当将相对先进的思想教育方法同革命运动向结合,将全面的政治教育一般的民主主义运动相结合,即启发我们应该根据教育对象客观要求选择能为灌输对象在实践中运用的教育内容。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如果灌输对象定位为青年学生,习近平指出,从本质上讲,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紧紧围绕人这一基础进行展开,同时要照顾学生,服务学生。在保证学生正常生活的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授给学生,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并提升其接受能力以及思想素质水平,最大程度凸显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因此,列宁灌输理论的中国化要在新时代的沃土中茁壮生长,荫庇更广阔的面积,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改进灌输方法,实现多样性与灵活性
(一)外在灌输与引导互动的结合
列宁认为灌输应当注重从外部向内部进行传递的过程。列宁时代普遍采用外在灌输,接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通常是主体,掌握着灌输内容、群体、方式和情景的选择权,工人阶级和群众往往是被动接收。新时代的中国民众知识水平普遍提高,自主意识和参与意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逐步改变为外在灌输的课堂讲授与引导互动相结合。互动方式强调灌输主客体的互动、通过反思自发地摒弃错误行为,扭转错误观念,自发地提高自身思想政治觉悟。灌输客体应主动接受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按照所灌输的思想纠正自身的错误观念与不当行为。这种灌输强调客体内在自觉性的培养。实现客体的内在自觉应该重视以下两点:一是激励机制的合理制定,增强灌输客体接受教育的动力;二是主体引导能力的提升,一方面让客体专注“听”,从教育者的讲授中增强理论认知能力,另一方面使客体积极“做”,主动参与课堂讨论与课下实践。当理论运用于实践时,灌输客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抵触和怀疑情绪会逐渐减弱,自我约束力与人际交往能力将得到提升,正确的思想和行为也将得到强化。外在灌输与引导互动相结合,更有助于灌输客体自觉按照教育者的期望行事,尽最大可能实现教育者制定的目标。
(二)显性灌输与隐性渗透的结合
列宁的灌输方法既包括显性灌输,又包括隐性渗透,既通过宣讲与会议等给予群众直观的冲击,又通过报刊杂志等潜移默化地影响群众的思想。显性灌输是指“身体在场,角色明确”的灌输,灌输主客体具有明确的划分,能够在短期内快速实现教育目标。但显性灌输存在较大缺陷,一方面角色明确的灌输容易给灌输客体带来强迫感与戒备感,不利于客体真实的心理活动展现,另一方面,新时代人们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加大了显性灌输的难度。与显性灌输相比,隐性渗透主要采用电影,纪录片,电视剧,动漫,新闻,表演,社会实践等途径间接影响人民的思想,大大降低了灌输主体的权威性,从而提高了灌输客体的主动性,极大程度上消解了灌输客体的戒备心理与抵触情绪,而且不要求灌输主客体在时间和空间达到统一,相对自由灵活,而且作用较持久。
在灌输的初级阶段,灌输客体还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对灌输内容的理解停留于表面,这一阶段应该采取显性灌输;而在灌输的高级阶段,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开展了一段时间,灌输客体的自主意识增强,对理论能够熟练掌握,具备一定的判断能力,隐性渗透会更有利于后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行。因此,只有显性灌输与隐性渗透相结合使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程性才能得到实现。
(三)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结合
列宁时代,灌输教育的主要形式是报纸,因此列宁着重阐述了报纸的重要性,认为报纸具有思想传播作用,还具有吸引同盟的作用,有利于党和革命群众的组织协调工作有序开展。
如今大数据潮流已经席卷中国,互联网的应用与普及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扩大了传播的覆盖面。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就网络建设做出了指导,在进行思想教育过程中,应加强互联网的建设和运用,通过信息化的方式进一步提升教育成效。这一论述体现了互联网作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媒介的重要性,只有高效利用作为新时代思想传播和理论教育全新阵营的网络平台,才能在未来的意识形态交锋中获取主动权。因此,教育工作要多管齐下,有效融合网络与传统的传播媒介,利用网络技术改造传统媒介,扩大受众群体的范围,为灌输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
三、提高灌输主客体素质,加强主体引导性与客体参与性的结合
在灌输教育过程中,灌输目标的达成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灌输主体的自身能力。列宁认为教育灌输主体应当对马克思主义有一定的理解深度,同时具有坚定的信念。新时期我国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教育方法不断进步,教育内容不断丰富,但教育主体的素质良莠不齐,在部分地区、机构以及院校的部分教育工作者需要接受培训甚至是换岗。当然,灌输客体也要跟紧时代步伐不断更新自我观念,不断提升自身接受能力、运用能力、心理素质。
为促进主体引导性和客体参与性的有效结合,列宁认为首先要调动群众的主动性,然后要对客体进行长时间的灌输教育,并且再进一步选取思想水平较高的人进行理论创造。这段论述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模式具有重大启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自觉承担课堂组织者和发起人的义务,发挥灌输主体应尽的引导作用;灌输对象既具有同质性又具有异质性,因此灌输主体在实施引导之前,应该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灌输策略,从而调动各类灌输客体的积极性。新时代的灌输更强调主客体共同参与的过程,灌输主体应营造有利于主客体互动的良好氛围,事先了解灌输客体的特点和灌输客体的接受能力并以此为根据安排课堂内容与课堂模式。在灌输主体发挥主导作用时,灌输客体也应该配合主体,努力融入学习环境,积极参与讨论与互动,运用自学与课堂所学知识对主体进行反向灌输,实现教学相长。
总之,列宁是灌输思想的集大成者,在经历了科尔施等人的批判后依旧焕发着勃勃生机。在新时代,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秉持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积极借鉴灌输理论的先进性、时代性和真理性内容,使“灌输论”思想在中国得到丰富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