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唐代金吾卫总监诸卫

2020-11-30

珞珈史苑 2020年0期
关键词:大将军李世民中华书局

杨 磊

一、 引 言

公元837 年, 日本派出四艘船规模的遣唐使团, 使团长是藤原常嗣, 圆仁也是其中一员。 一行人历经千难万险终于抵达唐朝, 入唐以后, 藤原常嗣获得了唐朝授予的官阶。 使团里的圆仁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注释了每个官阶, 在“兼左金吾将军员外置同正员”的“左金吾将军”后, 他注释道: “是武官第一国亲所除职也正三品。”①圆仁著, 小野胜年校注, 白化文、 李鼎霞、 许德楠补注: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校注», 花山文艺出版社1992 年版, 第122~123 页。正三品表明“金吾”后脱“大”字。 此时是开成四年(839 年), 上距甘露之变四年。 甘露之变后, 金吾卫被明显压制, 但从圆仁的注释看, 金吾卫的名望不减。 金吾卫的权力自然比不过北衙, 可论官衔, 却比北衙尊贵。①参见赵和平: «敦煌表状笺启书仪辑校»,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年版,第77 页; 黄征、 张涌泉: «敦煌变文校注»卷 2, 中华书局 1997 年版, 第 299页; 柳淳: «唐代节度使带职问题研究»,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6 年, 第38~39 页。且金吾卫在入宋后就被正式确立为环卫(延袭唐十六卫)之首。②参见李仲颀: «北宋环卫官之研究», 淡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年;张泽伦: «唐五代宋初环卫官的演变», «保定学院学报»2017 年第2 期, 第49~55 页。

唐人一般不会说某官是文官第一或武官第一。 文官有些复杂, 暂且不论; 玄宗之后, 卫官成为勋臣迁转之资, 倒能排出固定的次序。圆仁说金吾大将军是武官第一, 是以外人的口吻说出了唐人心照不宣的事。 我们似乎也能感觉到, 他特意注明“第一”, 是替使团长感到欣喜, 虽然那只是个“员外置同正员”的虚衔。

隋唐令文均以左右卫为首卫, 圆仁却说金吾卫大将军为武官第一, 表明左右卫的首卫只是名义上的, 金吾卫的职权实居诸卫之首。这种地位应该源于隋炀帝时, “候卫总监诸卫”, 之后这种格局稳固于玄宗朝时。

在南衙确立金吾卫总监诸卫后, 唐王朝也相应设“护军中尉”“中护军”监管北衙, 护军中尉就类似神策军的监军。③黄楼: «神策军与中晚唐宦官政治», 中华书局2019 年版, 第47 页。宋人陈傅良在«历代兵制»里说唐代“南衙领于金吾, 北衙统于羽林”④陈傅良: «历代兵制»卷6, 清道光守山阁丛书本。。 这总结的是唐前期的情况, 唐后期北衙统于神策。 唐后期的南衙和北衙分别以金吾、 护军中尉为长官, 可以说, 甘露之变也是金吾与护军中尉斗争的缩影。

二、 唐金吾卫总监诸卫的制度渊源

唐金吾卫得以总监诸卫是因为其掌握监察权力, 追溯这种格局的制度渊源还要看北朝的制度。 北朝虞候大都督是隋朝武候府的前身,也是唐金吾卫的直接渊源。

胡三省在«资治通鉴»里两次注释唐代都虞候, 他认为都虞候源于后魏时宇文泰设立的虞候都督。①«资治通鉴»卷224, 唐代宗大历三年二月甲午, 中华书局1956 年版,第7198 页; «资治通鉴»卷 291, 周太祖显德元年三月庚子, 中华书局 1956 年版, 第 9508 页。此说应该不误。 虞候都督当隶属于丞相府, 之后的北齐、 北周都延续了这一设置。 «北齐书»记莫多娄贷文为“虞候大都督”。②«北齐书»卷19«莫多娄贷文列传», 中华书局1972 年版, 第252 页。他的儿子莫多娄敬显也担任过类似职务:

(斛律)光每命敬显前驱, 安置营垒, 夜中巡察, 或达旦不睡。 临敌置陈, 亦令敬显部分将士, 造次之间, 行伍整肃。 深为光所重。 位至领军将军, 恒检校虞候事。 武平中, 车驾幸晋阳,每令敬显督留台兵马, 纠察盗贼, 京师肃然。③«北齐书»卷19«莫多娄贷文列传», 中华书局1972 年版, 第253 页。

张金龙、 田头贤太郎均据此认为, 莫多娄敬显的职务演变成了隋武候大将军的职务。④参见张金龙: «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制度研究», 中华书局2004 年版,第881 页; 田头贤太郎: «金吾卫の职掌とその特质—行军制度との关系を中心に—», «东洋学报»第 88 卷第 3 号, 2006 年, 第 288~289 页。

又«周书·韩果列传»记其“为虞候都督。 每从征行, 常领候骑,昼夜巡察, 略不眠寝”⑤«周书»卷 27«韩果列传», 中华书局 1971 年版, 第 441~442 页。。 很明显, 莫多娄敬显与韩果的职务几乎没有区别。 韩果虽为虞候都督, 但北周亦有虞候大都督⑥«周书»卷12«齐炀王宪列传», 中华书局1971 年版, 第192 页。。

上述的虞候都督均设立于周齐交战之时, 故职能偏向于伺敌, 难以见识虞候都督对内执掌军法的记载(莫多娄敬显整肃行伍可算执掌军法的一个侧面)。

虞候大都督最初设于宇文泰的丞相府, 周齐的中央禁卫军似乎并不设此职。 莫多娄敬显居于禁军之首的领军将军, 却还要“检校”虞候事, 足证领军将军原来不领“虞候”事。 丞相府设虞候都督, 便于伺察中外, 控制朝政, 而中央禁军不预此职, 这应该也是宇文泰、 宇文护“以外朝控制宫廷”①唐长孺: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 中华书局2011 年版, 第272 页。的措施。

周武帝杀宇文护之后改变了局面, “改置宿卫官员”, 确立以卫统府的制度, 新设司卫、 司武掌宿卫之事。 «通典»记“至后周, 置武环率、 武候率”, 似乎武候在北周仅为东宫官。 唐长孺辨正此处记载后指出, 北周在东宫之外设有武候府, 其长官为上大夫, 职掌为“昼夜巡察, 执捕奸非”②唐长孺: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 中华书局2011 年版, 第272~273 页。。 武候府长官为上大夫, 恰与司卫、 司武的长官平级, 三者在入隋之后即为左右卫府、 左右武卫府、 左右武候府。我们看到, “丞相府—虞候都督”的组合提升为“皇帝—武候府”。 不仅如此, “皇帝—武候府(金吾卫)”的搭配还移植到了隋唐的行军制度, 即“行军总管—虞候军”。③关于此点, 田头贤太郎在其论文«金吾卫の职掌とその特质—行军制度との关系を中心に—»中论述甚详。 但仍有两条材料可证此说。 孙继民曾在分析一件瀚海军文书时认为, 文书中的“总管左金吾卫郎将韩欢”似乎是“中军左虞候”的主官, 见孙继民: «唐代瀚海军文书研究», 甘肃文化出版社2002 年版,第132 页; 又泾原兵变后, 德宗出逃奉天, 以“前神策军京西都虞候侯仲庄为金吾卫将军兼御史中丞、 奉天防城使兼右厢兵马使”, 这是由“方镇—都虞候”转为“皇帝—金吾卫”。 见赵元一撰, 夏婧点校: «奉天录(外三种)»卷1, 中华书局2014 年版, 第 23 页。

武候府独居“候”职, 执掌军法, 战时伺敌肃军, 回京则维护京师治安, 监视臣民, 被皇帝所倚重。 杨坚在篡权前夕以杨雄为相府虞候、 雍州牧, “周宣帝葬, 备诸王有变, 令雄率六千骑送至陵所”④«北史»卷68«杨绍列传附子雄列传», 中华书局1974 年版, 第2369 页。。这以后, 武候(金吾)将领常兼京师长官, 或互相迁转。 以武候(金吾)治理京师蕴含着以军事手段治理民政的思路。

杨坚即位后, 最先在左卫府与左武候府中安排将领。⑤参见«隋书»卷1«高祖纪上», 中华书局1973 年版, 第 13 页。在隋唐,左右卫府是名义上的首卫, 在隋立国之初还重于左右武候府, 但不久之后, 左右武候府就重于左右卫府了。①古怡青«隋代禁卫武官研究»列有禁卫武官的前后官, 多见诸卫大将军转为武候卫(候卫)大将军, 不见后者转为前者。 见古怡青: «隋代禁卫武官研究», 台湾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2 年, 第 205~211 页。这点在隋炀帝时尤为明显,杨广就曾经从左武卫大将军转为左武候大将军,②“(开皇二年二月)庚寅, 以晋王广为左武卫大将军……”见«隋书»卷1«高祖纪上», 中华书局1973 年版, 第16 页; 开皇十五年春正月, “高祖之祠太山也, (杨广)领武候大将军”, 见«隋书»卷3«炀帝纪上», 中华书局 1973 年版,第60 页。也许正是这一经历, 让杨广在即位后更为倚重左右武候卫。 隋炀帝在大业改制, 更武候卫为候卫, 并增置察非掾二人, 专掌纠弹。③«隋书»卷 28«百官志下», 中华书局 1973 年版, 第 800 页。

隋炀帝巡幸江都的时候, 李子雄为民部尚书, “帝以仗卫不整,顾子雄部伍之。 子雄立指麾, 六军肃然。 帝大悦曰: ‘公真武候才也。’寻转右武候大将军, 后坐事除名”④«隋书»卷 70«李子雄列传», 中华书局 1973 年版, 第 1620 页。。 此处的武候才即指整肃六军的能力。 “六军”代指天子军队, 是虚指。 这段材料的实际含义为:左右候卫可以总监诸卫。⑤唐玄宗时期亦发生了类似的事情, 参见«资治通鉴»卷210, 唐玄宗开元元年十月己亥, 中华书局1956 年版, 第6687 页。隋炀帝时十二卫长官均为正三品的大将军, 而平级的武候卫执掌军法, 便在一定程度凌驾于诸卫之上, 我们说左右候卫“总监”诸卫, 实际的含义就是这样。

总而言之, 候卫总监诸卫属于军队内部监察, 它使前者的监察权与领兵权结合, 类似于现代的“宪兵”,⑥参见雷家骥: «隋唐中央权力结构及其演进», 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95年版, 第 448 页。让统治者既倚重又忌惮,所以会受到压制, 在制度上发展得不够成熟。

三、 唐金吾卫总监诸卫

隋炀帝时, 候卫总监诸卫是就候卫执掌军法而言。 随着唐代府兵制的发展, 武候卫更名为金吾卫, 也在行政上逐渐总监南衙诸卫, 这得益于统治者的倚重。 更关键的因素应该是, 高宗之后府兵制衰败,直至天宝中央卫府不再统兵, 逐渐沦为闲署, 金吾卫便得以收束诸卫行政事务, 集中管理以提高效率。 所以我们看到在南衙诸卫整体势衰下, 金吾对诸卫的掌控反而更深入了。 这一过程, 我们先从隋末天下大乱说起。

隋末大乱, 群雄割据, 武候卫职务崇重, 独掌军法, 存在变相节制诸军的可能, 所以各方势力尤其重视此职。 黄永年亦说武候大将军“在隋唐之际是最显要的武职”①黄永年: «文史探微», 中华书局 2000 年版, 第 205 页。。

郭荣在隋炀帝时入为武候骠骑将军, “以严正闻”, 相继迁为左候卫将军、 右候卫大将军, 炀帝曾说“诚心纯至如郭荣者, 固无比矣”②«隋书»卷 50«郭荣传», 中华书局 1973 年版, 第 1320 页。。 大业九年(613 年), 杨玄感反隋, 炀帝派郭荣驰守太原, 以守住隋朝的“北大门”, 此举应该是为了防止突厥乘虚而入以及并州内乱。

屈突通在隋时曾任左武候车骑将军, 奉公正直, 后来辗转升为左武候大将军, 并屯河东阻拦李渊进军。③«资治通鉴»卷184, 隋恭帝义宁元年七月壬戌, 中华书局1956 年版,第5742 页。屈突通在此前曾任关内讨捕大使,④«资治通鉴»卷182, 隋炀帝大业十年五月庚申, 中华书局1956 年版,第5690 页。隋帝升屈突通为左武候大将军, 应该就默许屈突通节制诸军, 以集中力量对抗李渊。 郭荣与屈突通的仕途轨迹很相似, 二者分任左右武候卫长官, 并前后镇守太原与河东,⑤隋朝河东为唐朝河中。 参见钱大昕著, 方诗铭、 周殿杰点校: «廿二史考异»卷47,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年版, 第715 页。足见隋室深重此职。

李密称魏王的时候曾在魏公府中置“六卫”, 当即隋朝左右卫、左右武卫、 左右武候卫, 但仅见“以单雄信为左武候大将军, 徐世勣为右武候大将军, 各领所部”的记载,①«资治通鉴»卷183, 隋恭帝义宁元年二月庚子, 中华书局1956 年版,第5722 页。这说明相较于诸卫, 武候卫更重要, 且李密诸军就是分统于二人之下。 武候卫第一个也是最显要的职能是为天子“前驱后殿”, 亦即“警跸”, 此是天子权威所系。 在制度上, 其他诸卫不预此职, 为武候卫专有。 李密本应降级置“虞候军”, 其置武候卫已表明僭越之心。

李渊起兵, 以李建成和李世民分领左、 右军, 又让李世民“自为武候, 将轻骑夜发前行”②王钦若等编纂, 周勋初等校订: «册府元龟»卷19«帝王部·功业», 凤凰出版社 2006 年版, 第192 页。, 这是以武候前驱作侦查。 李世民自为武候不仅是要为全军侦察敌情, 恐怕还在于此职监察军队, 可以慑服诸将的缘故。

武德元年(618 年)李渊即位时, 李世民为“右翊卫大将军”(左右翊卫不久之后复旧名为左右卫), 荡平陇右薛仁杲后因功拜为“右武候大将军”。③«新唐书»卷 2«太宗本纪», 中华书局 1975 年版, 第 25 页。随后薛举寇泾州, 李世民为西讨元帅。 “西讨元帅”节制诸军讨伐薛举, 而节制诸将的权力应该还来自他的本官——右武候大将军。

武德二年(619 年)五月, 关中附近形势大为不妙, 李渊加李世民为左武候大将军, 凉州总管, 关东兵马并受节度, 制文云“宜摄九门总司八校……可左武候大将军……右武候大将军上柱国王如故”④«唐大诏令集»卷35«秦王兼凉州总管制», 商务印书馆 1959 年版, 第148 页。。李世民既领左右武候大将军, 那么他“总司八校”(八校用西汉典故,代指禁军)就不是一句虚写的话, 而可以说确实总监诸卫了。

其后, 李世民又为天策上将, 并在武德五年(622 年)十月领左右十二卫大将军,⑤«唐大诏令集»卷35«秦王领左右十二卫大将军制», 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第 149 页。这时李世民的兵权可以说是左右武候大将军、 天策上将、 领左右十二卫大将军的叠加。 尤其是李世民为“领左右十二卫大将军”却并不解去左右武候大将军的官职, 足证此时诸卫的关系正是武候卫总监诸卫。①另外可参见雷家骥: «隋唐中央权力结构及其演进», 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95 年版, 第434 页; 关于李世民所任武候将军的分析, 还可参见刘啸:«“玄武门事变”新考——以“事变”时李世民的职权为中心», «中华文史论丛»2010 年第 2 期, 第 164、 176 页; 杜文玉: «从唐初官制看李世民夺位的基本条件», «渭南师专学报»1998 年第 6 期, 第 11 页。

此时唐朝的军权几乎集中于李世民一人之手, 在当时的背景下,不得不被李渊及东宫势力所忌惮, 所以李世民的左右武候大将军的职务在不久之后被解除, 此事史无明文, 但李高迁在武德六年(623 年)七月就为右武候大将军②«资治通鉴»卷190, 唐高祖武德六年七月丙子, 中华书局1956 年版,第5969 页。更明显的是, 武德八年(625 年)十一月,«秦王等兼中书令等制»记李世民一大串官衔, 天策上将、 太尉、 十二卫大将军等武官衔仍在, 却不见左右武候大将军。③«唐大诏令集»卷35«秦王等兼中书令等制», 商务印书馆1959 年版,第149 页。可同制文中的李元吉却列衔为右武候大将军。 也就是说, 李世民的军权在武德五年后确实被削减。

但李世民似乎并未善罢甘休, 李元吉任右武候大将军是对他不小的威胁, 所以这之后不久, 也就是在武德九年(626 年)二月的时候,李元吉就“升”为左卫大将军了。④«唐大诏令集»卷35«齐王元吉司徒制», 商务印书馆1959 年版, 第149页。左右卫名为诸卫之首, 其实并不比左右武候卫更有权力。 李元吉的被升迁让左右武候卫不被置于东宫势力和秦王势力掌控下, 这可能是李渊的一种平衡术。 直到玄武门之变, 亦不见有其他人担任左右武候大将军。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发生了玄武门之变, 这之后李世民安插秦王府的亲信担任禁军将领, 左右武候卫尤被重视, 长官分别为长孙无忌与尉迟敬德。 «资治通鉴»记武德九年七月己丑(三日), 尉迟敬德为右武候大将军, 据墓碑和墓志知其此前任左卫大将军。⑤张沛编: «昭陵碑石», 三秦出版社1993 年版, 第142~146 页。壬辰(六日),长孙无忌为吏部尚书,①«资治通鉴»卷191, 唐高祖武德九年七月壬辰, 中华书局1956 年版,第6016 页。史载长孙无忌在这之前为左武候大将军②«旧唐书»记长孙无忌在李世民八月甲子即位时迁左武候大将军, 并在贞观元年转吏部尚书(见«旧唐书»卷65«长孙无忌列传», 中华书局1975 年版,第2446~2447 页)。 «旧唐书»所记时间点皆误, 李世民的即位诏书中明确记载,当时的吏部尚书已经是长孙无忌(见«册府元龟»卷128«帝王部·明赏第二», 凤凰出版社2006 年版, 第1394 页)。 但«旧唐书»的记载仍表明, 长孙无忌是从左武候大将军迁为吏部尚书的。。这之后, 左武候大将军空缺,③史料可见贞观初年庞卿恽为左武候大将军, 据虞世南为其所撰碑记为“左武候将军”, 庞氏一族称其为“大将军”盖为赠官, 即赠本卫大将军, 考其行迹, 不大可能在贞观初正任左武候大将军。 而唐人以赠官追称事主亦屡见不鲜。相关研究参见李红扬: «两‹唐书·庞卿恽传›新证——以庞卿恽家族碑志为中心», «唐史论丛»第 29 辑,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年版, 第 311~325 页。而尉迟敬德在贞观三年(629 年)出为襄州都督,④参见郁贤皓编: «唐刺史考全编»卷189«襄州(襄阳郡)», 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第 2570 页。之后右武候大将军空缺。

我们看到, 杨广与李世民在任太子之前均担任过武候卫(候卫)的长官, 所以武候大将军逐渐成为受宠亲王的历练之职, 并可能由此升为储君。

李泰备受太宗喜爱, 墓志记其贞观八年(634 年)为雍州牧, “寻领左武候大将军”⑤刘志军: «唐濮恭王李泰墓志铭考», «考古与文物»2020 年第 1 期, 第94 页。, 与«旧唐书»所记贞观五年(631 年)即领左武候不同, 应以墓志为准。 墓志还记贞观十年(636 年)李泰从越王改封为魏王, 却重复叙述“又除雍州牧、 左武候大将军”, 此前李泰已经身兼二官。 我们推测, 这和李治有关。⑥如武承嗣就被重复册为魏王, 第二次册封是在武周时, 意义颇不一般。见赵振华: «谈武周授封武承嗣的诏书和册书——以新见石刻文书为中心»,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 年第 2 期, 第 72~73 页。

贞观十年, 文德皇后去世, 李治“哀慕感动左右, 太宗屡加爱抚, 由是特深宠异。 寻拜右武候大将军”①«旧唐书»卷 4«高宗本纪», 中华书局 1975 年版, 第 65 页。 «述圣记»有李治“执金按道”一语, 即指李治任右武候大将军替太宗清道。 见贺梓城: «乾陵‹述圣记›碑和它的现存文字», «文物»1961 年第 3 期, 第 35 页。。 太宗应该是在此年分别拜李泰、 李治为左右武候大将军, 以二子分掌左右武候, 总监诸卫。这也许是强调他们为太宗之左膀右臂。 毕竟, 从史料中可以看出, 亲王居武候大将军也是要实际履行职务的。②许敬宗编, 罗国威整理: «日藏弘仁本文馆词林校证»卷666«贞观年中幸魏王泰宅曲赦诏一首», 中华书局2001 年版, 第303 页。又因李治曾任武候长官,故后来在武候卫任职的人不免矜夸一番, 特意强调武候卫是“天皇历试之司”③«□□□朝散大夫守昭陵令护军姬府君墓志铭并序», 周绍良、 赵超主编: «唐代墓志汇编续集», 上元015 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年版, 第219 页。。

贞观十七年(643 年), 太子李承乾被废, 李泰、 李治分掌左右武候府的局面也结束了。 李泰被贬居均州, 李治则升为储君。 这之后直到高宗即位, 不见有人任左右武候大将军的记载(有低一级的将军掌本卫事), 只以其他诸卫长官检校武候大将军, 且事后并不正授。④北京图书馆金石组编: «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11册, 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 年版, 第 105 页; 张沛编: «昭陵碑石», 三秦出版社1993 年版, 第 120、 153 页; 曹发展: «唐‹樊方墓志›‹樊兴墓碑›与庆善宫考»,«乾陵文化研究»第4 辑, 三秦出版社 2008 年版, 第390 页。盖因太宗防范人臣居于此职掌控诸卫, 也是将这一缺职留给高宗即位授予, 以结人心。⑤见«旧唐书»卷59«丘行恭列传», 中华书局1975 年版, 第2326 页; «资治通鉴»卷199, 唐高宗永徽二年七月, 中华书局1956 年版, 第6274 页。

显庆五年(660 年), 高宗讲武于并州城北, 以“左卫大将军张延师为左军, 左右及骁武六卫、 左羽林骑士属焉; 左武候大将军梁建方为右军领, 武候六卫、 右羽林骑士属焉”⑥«册府元龟»卷124«帝王部·讲武», 凤凰出版社2006 年版, 第1353页。。 其实在这种礼仪性的讲武场合, 应该以名义上的诸卫之首左右卫分领左右军。①北京图书馆金石组编: «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11册, 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 年版, 第105 页。高宗越出常规的举措, 应该是特意崇重武候卫的表现。 这一事件揭示了一个事实: 在南衙诸卫中, 左右卫是按照唐朝律令排序的名义上的首卫; 而左右武候卫是实质上的首卫。 所以唐人并不称哪一卫是第一卫, 而外来的圆仁却兴奋地说出了唐人习以为常的认知。 杜佑后来在«通典»里称“左右卫及左右金吾总谓之四卫, 其余谓之杂卫”②«通典»卷 28«职官十», 中华书局 1988 年版, 第 782 页。, 这句话也可作为此次讲武的注释。

两年后, 左右武候卫更名为左右金吾卫。 在这之前, 唐人就常以汉代执金吾比附武候卫,③许敬宗编, 罗国威整理: «日藏弘仁本文馆词林校证»卷453«左武候将军庞某碑序一首», 中华书局2001 年版, 第160 页。此次更名也是实至名归的。 更名后的十六卫中, 金吾卫的渊源最为久远, 它不仅是秦汉一个官名的重现, 也在本朝拥有不逊于昔日的荣光, 而金吾大将军也获得一个独特的美称——大金吾。 唐王朝也逐渐将诸卫的行政事务收拢于金吾卫, 金吾卫俨然成了诸卫的“大管家”, 这个现象集中出现于玄宗朝。 到此时,折冲府渐渐无兵可交。 而中央十六卫除左右金吾卫、 千牛卫、 监门卫职能特殊外, 其他诸卫职能重合度比较高, 逐渐沦为闲署, 所以也有整合南衙诸卫以提高行政效率的需要, 也许还有扶持南衙金吾与北军羽林制衡的考量。④参见«资治通鉴»卷221, 唐肃宗乾元二年乙未, 中华书局1956 年版,第7072~7073 页。以下试举几例证明玄宗朝, 金吾卫已掌管诸卫大部分行政事务。

其一, «唐六典»记卫尉所掌器械, “凡天下兵器……其应供宿卫者, 每岁二时阅之, 其有损弊者, 则移于少府监及金吾修之”⑤«唐六典»卷16«卫尉宗正寺», 中华书局1992 年版, 第459 页。。 则金吾卫可以支配南衙诸卫的兵仗。

其二, «唐六典»记金吾卫“录事参军事掌所受翊府、 外府及诸卫百司之事, 以发付勾检”①«唐六典»卷 25«诸卫», 中华书局 1992 年版, 第 639 页。。 虽然诸卫都设有录事参军, 但金吾卫的录事参军总勾诸卫文书, 而实质上成为更高一级的勾检官。

其三, «册府元龟»记开元九年(721 年)二月诏: “诸府卫士, 役重人微, 既每征行, 又常番上, 言念艰辛, 更无是过, 不稍优矜, 何以存济。 自今已后, 征行及当番处卫士, 除公乘配手力厅事及复身以外, 官人辄私抽役使, 宜令御史金吾按察使严加采察。”②«册府元龟»卷135«帝王部·愍征役», 凤凰出版社2006 年版, 第1493 页。则金吾卫已俨然成为诸卫利益的维护者了。

最明显的是, 诸卫具有立仗维护皇帝安全及展示朝仪的职能, 这些仗卫以金吾卫所掌引驾仗最为重要, 引驾仗由金吾卫管理, 立仗将士却来自诸卫。③«唐六典»卷 25«诸卫», 中华书局 1992 年版, 第 638~639 页。这当是“金吾卫总监诸卫”的袖珍形式。

可以说在玄宗朝, 金吾卫总监诸卫的格局确立了下来, 这类似于西汉中垒校尉监诸校(西汉八校为北军, 唐金吾等诸卫为南军)。 但中晚唐的南衙禁军更趋衰落, 金吾卫虽总监诸卫, 所收拢的权力其实并不太大。 皇帝以及把控北军的宦官似乎并不认为金吾卫是太大的威胁。 金吾卫的权力仍在于其本身所掌握的两个机构: 引驾仗(宫中)和街使(京城), 二者职能组合在一起就是金吾卫“掌宫中及京城昼夜巡警之法”, 后者的职能渐重, 应该和唐朝京城的发展有关系。

金吾卫的名望在中晚唐依旧不减, 唐朝宦官一般加将军衔, 且普遍为监门卫,④史诤罡: «唐代宦官带监门卫将军考», «黑龙江史志»2015 年第5 期,第10~11 页。后逐渐染指其他诸卫, 但难以加金吾卫的名衔。 史籍所见第一个加金吾卫官衔的宦官是田令孜,⑤有学者将德宗时的左金吾卫大将军刘昇朝误认为宦官, 盖为百密一疏(王丽梅、 杜文玉: «唐代宦官封爵问题探微——兼补‹二十五史补编: 唐宦官封爵表›», «江汉论坛»2012 年第 3 期, 第 43 页), 实际上是刘昇朝义父刘奉进为宦官。“有诏以令孜为十军十二卫观军容制置左右神策护驾使。 至成都, 进左金吾上将军, 兼判四卫事, 封晋国公”①«新唐书»卷208«宦者列传下», 中华书局1975 年版, 第5885 页。。 “至成都”是在中和元年(881 年), 此时距甘露事变46 年。 田令孜把“十二卫”加入了自己的官衔, 却还要叠加“左金吾上将军”, 这足以证明金吾卫在此时仍被视为总监诸卫的首卫,这种叠加的先例源自太宗为秦王, 以左右武候大将军叠领左右十二卫事。 之后杨复恭替代田令孜, 他的官衔也是“金吾卫”叠加“十二卫”。②«旧唐书»卷 184«杨复恭列传», 中华书局 1975 年版, 第 4774 页; «新唐书»卷208«宦者列传下», 中华书局1975 年版, 第5889 页。其后, 金吾卫顺理成章地成为宋朝环卫之首。

金吾卫总监诸卫的权力格局直接源于隋炀帝时, 那时诸卫未衰,如何控制南衙是当时的权力争夺者难以忽视的问题。 在唐前期, 金吾卫的身影活跃在朝堂权力斗争甚至武力政变中, 唐后期甘露之变中的金吾卫就是这种身影的延伸, 不过这需要另文探讨了。

猜你喜欢

大将军李世民中华书局
李世民的苦心
威风凛凛的“大将军”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大将军搬砖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建筑史话
“彭大将军”也写诗
若为美女故,一切皆可抛
On Observing Etiquette and Custom —— A Case Study of the Essence of the Funeral and Burial in the Six Dynasties〔* 〕
On the Resurrection of Humanity in the Literature of the Jian’an Peri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