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五大历史向度
——基于马克思主义历史分析的方法

2020-11-30

创造 2020年1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总书记特色

(江苏商贸职业学院 社科教学部,江苏 南通,226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党形成了引领新时代发展的理论指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最新的理论成果,蕴含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具有深刻的历史底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我国长期的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逐步探索出来的,也被历史证明是符合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因此它有着广泛的舞台,历史底蕴非常深厚,坚持这一道路,我们一定可以大有作为。”[1]70由此可见,要全面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要深入挖掘蕴含在其中的历史向度,才能掌握其思想的精髓和实质。

一、一种历史方法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马克思主义历史分析方法闪耀着耀眼的光芒,通过内在自觉地运用这一方法,不断分析和解决中国社会发展的问题,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逐步揭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脉络,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一)重视历史

人类社会之所以能不断向前发展,根本动力来自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通过这一观点去分析问题、考察事物,实质就是要求在研究和解决问题时,必须按照事物发展顺序依次进行,必须按照事物发展的事实情况加以讨论。马克思在剖析“两个必然”时,就是从资本主义社会当中最小的元素——商品开始的,这是他研究的历史起点,通过递进的次序,依次对商品、货币、剩余价值、资本等因素进行剖析,形成了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体系,按照这一科学体系,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全方位、全过程进行系统考察,最终得出科学的结论。恩格斯从社会经济结构出发,通过构建起家庭、民族和国家这一系统的科学研究体系,对各种抽象的经济结构关系和普遍原理进行揭示。可见,马克思主义从诞生起就善于从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具体形态来剖析隐藏在其后的本质属性,从而揭示历史的发展趋势。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唯物史观可以说得到了充分地运用,突出地体现为习近平总书记“大历史观”的视野和思维。

大历史观,简而言之就是用过去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来考察和指导现在历史发展的进程,再通过对现在发展规律的透视来预测未来社会发展状况,揭示出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的历史观,根本来说就是要具备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和考察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执政以来,在治国理政中从中华民族的古代、近代和现代出发,深刻把握我国历史发展的规律,从而对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勾勒出宏伟的蓝图,因此说习近平总书记的历史观是“大历史观”。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我国社会发展轨迹,认为没有过去历史的存在,就不会有现在的发展,过去的历史是现实的“土壤”,进一步强调不管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没有昨天就没有今天,一个国家、民族、政权的兴亡发展历程就是一部宏大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是回击当前社会思潮中历史虚无主义的一把利器。历史虚无主义,根本上就是否定过去发展的历史,进而否定一脉相承下来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等合理内核,最终否定马克思主义、否定社会主义、否定改革开放、否定党的领导。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国各族人民,必须要有着一颗尊重历史发展的心,要保持对历史的敬畏,只有这样,我们中华民族才能安身立命,薪火相传。譬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及抗日战争时,他主张要从历史的事实中寻求正确答案,针对日本美化侵略中国的狂悖言论,要用历史史实去回击。总之,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历史发展的本质规律是一致的,习近平总书记的“大历史观”就是让我们深入攫取隐藏在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从而认清历史发展轨迹,更好地发现和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

(二)研究历史

重视历史很重要,但我们更重要的是必须弄懂历史中到底蕴含着什么“营养成分”,可以给我们现在的发展带来什么有力的影响,因此必须要认真研究历史。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离不开好的老师,也离不开好的教科书,而我国发展的历史便是最好的选择。历史可以洗涤我们的头脑,让我们更加清楚地看透兴亡成败,更好地评鉴顺逆得失,同时通过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为现在中国的进步提供“养分”。这些论断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历史的高度评价,正如他在2019年庆祝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祝福辞中对历史研究作出的相关表述一样,他将历史研究比作是“地基”,其他社会科学则是在这一“地基”上修建的“高楼大厦”,指出历史研究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总结过去历史发展的经验教训,探索历史发展内在的规律性,最终揭示出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

关于历史研究如何开展,习近平总书记有过多次论述,他曾指出:“唯物史观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通过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对历史发展进行‘回放’和再认识,深入研究分析各种历史史料,在此基础上,得出真实准确的历史结论。”[2]在历史研究涉及的对象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更多地放在中国的古代史和近现代史上。比如在他谈到古代史时,指出中国古代社会创造出的文明不胜枚举,优秀传统文化则是中国繁衍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谈到近现代史时,他的话语更加凝重,在看到一幅幅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画面,在看到一条条真实的史料记载后,他就感到痛彻心扉。在涉及到中国共产党发展历史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自信,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仅要把握住大量的历史事实,还要对这些事实进行深刻的剖析,找到其产生的原因,揭示出其发展的趋势,从而使对历史的研究提升为理论。从中国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社会形态的变更、社会革命的胜利以及社会改革的成效,都要在长时间的发展中才能实现,因此在研究历史过程中,必须坚持科学理论为导向,要区别清楚成绩与挫折,正确看待得失对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强调的要正确评价中国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重要人物、党派和事件,把握深层次的社会发展趋势和本质规律。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精神的作用,提出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其创造性转化,推进传统优秀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因为中华民族延续至今,靠的就是精神的寄托、文化的传承,如果脱离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那么国人就会失去精神家园,全面深化改革也不能汲取最广泛的精神动力,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就不能正确认识,最终不利于中国的发展。

(三)借鉴历史

我们对历史的研究,最终还是要为了能够在当代以及未来的发展中更好地借鉴历史。习近平总书记的“大历史观”讲求的就是在对历史研究中找到发展规律,从而引领未来发展之路。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我们必须要“瞭望远方的大路”,把握好我们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前途,这一观点充分地体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中。正如在这一新思想中指出的,要将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同当前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联系起来,要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共产主义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阶梯”,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揭示,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正确把握。

历史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借鉴,同时也可以激励人民奋勇前进。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一个国家要想实现稳定和发展,必须建立起符合实际的国家治理体系,而这个国家文化、历史、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传承和发展决定着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根本上来讲还是要由人民来选择。”[3]因此,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汲取现代中国发展所需的“养分”,不断地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进行积极思考。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在过去长期历史传统中形成的,是在现实的历史中不断改进的,更是在把握历史发展脉络基础上演化的,因此必须要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使其得到创新性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得以启迪,挖掘传统优秀文化中有利于国家治理的因素,比如‘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为政以德’、‘德主刑辅’等思想。”[4]由此可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形而上学式地利用外国现代化的经验是做不到的,照搬照抄西方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也是行不通的,必须要立足于我国历史实践,赋予传统优秀文化以时代内涵,才能发挥出中华民族的特色,才能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提升汲取时代精华,从而推动科学合理、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建设。

二、三大历史视角

历史视角是人们在考察历史过程中选取的角度,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人们往往会看到不一样的历史场景。历史发展错综复杂,如果以单一的角度去考察历史,往往不能窥见历史的全部,只有从不同的角度去考察历史,才能深入历史实际,把握其内在联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中华民族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体现了五千年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体现了五百多年的社会主义运动史,更体现了近代以来中华儿女谋求国家独立、人民自由和繁荣昌盛的抗争史,综合起来就是以中华文明史、社会主义运动史、民族抗争史三大视角来深入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三大历史视角的理论底蕴

以中华文明史、社会主义运动史、民族抗争史三大视角考察当代中国的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自觉运用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必然结果,也是揭示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宏大视野的根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按照历史发展的轴线,从“中华民族五千年”到“近代以来”、从“改革开放之初”到“十八大以来”这些关乎中国命运的历史节点出发,深刻分析了这些历史节点所发生的重大事件,从“悠久的历史文化”到“马克思主义传入”、从“中国人民头上压着的三座大山”到“历史性巨变”,形成了鲜明的历史分析视角,把握住历史发展的脉搏。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揭示出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怎样的中国社会主义、如何才能坚持和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此必须要立足于中华文明史、社会主义运动史、民族抗争史三大视角,才能对这些问题作出清晰准确的回答。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不是大风吹来的,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文明中继承发展出来的,是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500年的历史中汲取出来的,是在近代中国170年的磨难与抗争中摸索出来的,是在中国共产党98年来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奋发图强中建设出来的,是在改革开放41年的光辉历程中摸索出来的,因此这一成果非常宝贵,我们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1]82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可以开创,根本的立足点在于有中华文明这一肥沃的土壤,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更离不开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千年大变局”的时代背景。

(二)三大历史视角的现实诉求

从中华文明史、社会主义运动史、民族抗争史三大视角出发,也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振兴中华民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现实诉求,这些都彰显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角度讲,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中华民的历史发展过程,从最开始的“华夏一家”到“振兴中华”,从“民族振兴”到实现“中国梦”,这都是最真实的历史写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孙中山先生早年的愿望就是实现中华振兴,这个愿望也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期盼,更大了说,是中华儿女共同的心愿。”将中华民族的“昨天”和“今天”相比,我们就能更加自信地说出我们距离“中国梦”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越来越近。从五百年的社会主义运动史来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很好地继承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结合了中国现阶段发展国情基础之上形成的,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中国版”,而不是简单的“翻版”。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成立并得到发展;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之下,中国人民翻身做了主人,中华民族迎来伟大复兴,所以,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大进步发展已经高度结合,“休戚与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设想过未来的美好社会,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就是要将他们的设想在中国大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5]从一百七十年的民族抗争史来讲,鸦片战争开始,我国由强盛逐渐衰败,各界仁人志士都奋勇起身,为国家的独立、民族解放抛头颅、洒热血,蕴含着一代代中华儿女谋求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诉求。清朝历经康乾盛世,我国的GDP总量在世界上占据世界首位,而在清末我国走向衰败,我国没有赶上世界其他国家工业化的末班车,原因在于闭关锁国政策。历史发展已经证明,虽然我国也一度打开过门,向西方学习,进行了“洋务运动”,但实效不佳,我国的现代化真正踏上新台阶,大踏步的赶超其他国家则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所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实现现代化是一大重要内容,为此,党的十九大做出了明确的战略部署和安排。

同时,仔细学习党十九大精神可以发现,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三个意味着”与“三大历史视角”根本上也是一致的。十九大报告正是立足于中华文明史、社会主义运动史、民族抗争史三大视角,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飞跃,彰显出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生机与活力,开辟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路径。

(三)三大历史视角的鲜明特色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南,它以问题为导向,指明中国未来的前进方向,在这个过程中,也体现出鲜明的特色:中华民族文明史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特色;社会主义运动史体现出浓厚的中国特色;民族抗争史彰显出鲜明的时代特色。从中华民族文明史讲,中华民族的文化、思维以及民族感情、民族话语权等方面,共同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基,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根植,是广大人民的选择,是历史的选择,是中国进步发展的选择,不仅有民意基础和历史根源,也有实践基础,譬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和我国古代“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等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从社会主义运动史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是在把握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基础之上具有“中国逻辑”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执政以来,提出许多具有中国特点的新词汇,“中国梦”、“中国智慧”、“中国声音”等不绝于耳,目的在于向世人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优势与独特风格,揭秘“中国模式”成功的经验。从民族抗争史讲,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重大的历史课题,需要从历史中得以反思和启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包含着许多对民族抗争史的反思与借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产生于国内腐朽和外部侵略中,发展壮大的过程伴随着战争与革命,在这种民族危亡、国家衰败中成立和发展的中国共产党,自它成立之日起就积极投入到革命战斗中,为谋求国家的振兴、人民的幸福而不懈奋斗。”[6]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体现出他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也指明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使命——实现“中国梦”。

三、一大历史方位

历史方位是发展过程中的“定点”,引领今后发展的方向。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给我们界定了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成为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重要的历史根据。要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要立足于现实的历史方位,还要远眺未来发展方向,因此必须牢记: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一)找准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方位进行新的判断,可以说是在把握住我国发展“变”与“不变”的关系基础上进行的政治判断,是站在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上定位中国社会发展方向的。当前,国际形势纷繁复杂、变幻莫测,如果方向不明,很容易会迷失道路,“中国梦”的实现近在咫尺,越是这个时候,越要坚定前进的方向,不惧任何风浪,坚守初心和使命,对于那些容易让人迷失方向的历史虚无主义、个人主义价值观等错误思潮,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对其坚决抵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在前进的道路上肯定会出现一些错误,但在关乎党和国家前途的根本问题上绝不能犯错,因为一旦出现错误,就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造成‘灭顶之灾’。”[7]

旗帜决定方向,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把握前进的方向,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在的基本规律和发展趋势。从党的十二大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党的十五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到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体现出我们党不断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刻总结。

中国的进步发展,离不开党的领导,历史生动地表明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救国的愿望,才能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准确掌握这一方向。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了发展的新活力,科学技术以及市场经济是促进发展的动力,但是不能因此就抹杀党的领导的作用,忽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在这个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非常到位,突出党的领导地位,从党的历史贡献中阐明必须坚持党的绝对领导,中华民族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开启“强起来”的新局面,根本上的保证就是党的领导。

(二)走对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拥有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经历了独一无二的历史命运,有着自己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国情,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找到适合自身实际的独特道路来实现发展。”[8]由此可见,走什么样的道路对中国的发展至关重要,必须从中国独特的文化、历史发展轨迹和国情中探寻答案。

从传统文化上讲,中国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体现在方方面面,如内容、思维、形式、功能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其进行过多次论述,要扎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坚持马列主义的指导,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从中华优秀文化中汲取出现代发展所需的道德规范、人文思想。从历史发展轨迹上讲,中国独具特色的历史命运体现在由强转衰,进而实现由衰转强的大变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的,中国的历史命运从历史中重大的事件以及转折点中就可以清晰展现出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经近代以来历史发展中总结出来的,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中国人民四处碰壁之后找到的一条通往成功的正确道路。从基本国情上讲,中国有着自己特殊的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国情决定了我国不能全盘借鉴别国发展的道路,必须要结合我国实际进行演化、改进和发展,这和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中提出的要在循序渐进中实现突破、坚持试点先行和整体布局结合的要求“如出一辙”。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础上,赋予科学社会主义以中国文化、民族特色以及时代要求的“烙印”,是指导我们进步发展的唯一正确道路,我们既不能“改旗易帜”,也不能“因循守旧”。

(三)掌握命运

找准方向、走对道路,就可以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着眼于国内国外两个大局,站在全球发展的战略高度去看待中国的发展,既看到世界发展趋势,又可以引领中国顺应时代潮流,永站世界前列。

屹立于世界发展战略高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目前世界局势正在大变革、大调整,我国国内发展形势也瞬息万变,为了破解我国在这种形式下何去何从,他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回应了时代的关切,揭示出中国如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阐释了世界朝何处发展。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紧跟时代步伐,加强中国同世界的合作共赢,指出只要我国在发展中把握住重要战略机遇,就可以迎难而上,光明前景就可以随之而来,我国目前在世界上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呼吁国际社会要“包容性增长”等,都映衬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光辉。当然,有机遇也就意味着要面临挑战,国际社会对于中国的发展能不能认同、世界各个地区热点问题频出、我国周边政治环境不安定、发展过程中出现逆全球化等阻碍因素上升,这些问题都对我国发展造成阻碍。因此,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运用底线思维守住发展的底线,进行伟大斗争,才能克服各种难题,实现发展的新局面,将国家发展的命运和前途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四、三次历史飞跃

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中国人民“站起来”,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富起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人民迎来了“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这三次飞跃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重要基石。

(一)三次历史飞跃的时空维度

中华民族的三次历史飞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过程中逐步阐释的,在2016年的“七一讲话”、2017年的“7·26讲话”、党的十九大以及2018年的“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讲话”这四次重要讲话中都进行了相关的表述,虽说具体表述的内容以及侧重点不一致,但其内在的本质是相统一的。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讲话中对三次历史飞跃的时间跨度进行了完整的概括:在党的领导下,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探索自己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标志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改革开放的序幕,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下,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标志着中国人民富起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标志着中华民族迎来了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因此,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这一时间段是“站起来”的时间跨度,从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是“富起来”的时间跨度,从党的十八大以来是我国“强起来”的开端。必须要注意的是,“站起来”和“富起来”已经实现,而“强起来”是迎来了,说明还没有实现,而是刚刚开启。

(二)三次历史飞跃的相互联系

现实的发展都是在历史发展的基础之上得来的,没有过去就没有现在,三次历史性飞跃所处的时间节点都不一样,但是绝对不能把它们看成是独立的三个阶段,这三次历史飞跃是中华民族由衰转盛的三个环节,具有相互联结性,前一次飞跃为后一次飞跃奠定了基础,缺一不可。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质量是互变的,处于质变与量变中间的环节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桥梁,后一个阶段的发展需要前一阶段的支撑,前一阶段的发展因素包含于后一阶段发展中。因此,只有实现了“站起来”,才能够推动“富起来”、进而实现“强起来”,“强起来”也不是简单地对“富起来”的堆叠,而是对其的升华,实现的是富强,即既要富有又要强大、持续富有和强大,要用“富”来提升“强”,要用“强”来保障“富”,从而使中国民族和中国人民更加昂首挺胸的“站起来”。当然,三次历史飞跃也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这一进程中产生的重大理论成果上,实现了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的有机统一。同时三次历史飞跃也体现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过程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时间跨度与三次历史飞跃的时间跨度基本吻合。因此,研究三次历史飞跃的内在联系必须要深刻的总结中华民族发展历史进程中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

(三)三次历史飞跃的使命

三次历史飞跃响应时代的呼唤、回应历史的期盼,分别解决了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不同的时代问题:“站起来”解决的是“挨打”问题;“富起来”解决的是“挨饿”问题;“强起来”解决的是“挨骂”问题,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地指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人民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为的就是要解决‘挨打’、‘挨饿’、‘挨骂’的问题。”

在中华民族“站起来”的阶段,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解放,雪洗百年耻辱。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发生根本性的转变;革命胜利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在七年的时间里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社会历史上最深刻的变革,也为当代中国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因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于中华民族近代以来遭受的磨难,展现出中国人民近代以来为实现国家振兴而做出的巨大努力,“忆苦思甜”,揭示了“中国梦”的由来,深刻阐释中华民族的“明天”。中华民族“富起来”的阶段,是对“站起来”的深刻反思,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我们虽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但是我们却很贫穷,不能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现实状况同社会主义的要求不相匹配。”[9]312经过多年改革开放,我国仅仅用了41年时间就实现了毛主席提出的“赶英”目标,使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更加富裕起来,因此,习近平总书记为了凸显改革开放对实现“富起来”的重大意义,多次在讲话中使用“关键一招”、“强国之路”等词汇来形容改革开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进入新时代,在新时代我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但同时我们也面临许多不被国际社会理解的局面,原因在于我国在实现快速发展中机遇与挑战并存;发展的不协调使得发展过程中出现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我国发展过程中还面临一些重大的矛盾、风险和阻力等问题。因此,如何避免掉进“中等收入陷阱”、如何提升国际影响力、如何为人类发展贡献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和方案等等,都是实现“强起来”不可不答的“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此都作出针对性的回答。

五、一大历史使命

学习和研究历史,根本目的在于掌握历史发展规律,引领社会历史向前发展,实现光荣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10]81,肩负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深刻阐释了中国共产党是时代的先锋,是民族的脊梁,更是历史的答卷人。

(一)从时代的先锋维度认识历史使命

先锋是把握时代脉搏、站在时代前沿、引领时代发展的领导力量,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是时代先锋,可以看出我们党对于自身性质的认识不断深化,由最初的“具有先进性”到“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由“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到十九大的“时代先锋”,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不断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进入新时代,我们党成为“时代先锋”,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先锋代表着中国共产党要保持先进性,要追求纯洁性,要做到“不忘初心”,要不断地进行自我革命和自我提升,创新发展理念,敢于展望和探索未来发展。同时,作为先锋,还要有实现“中国梦”过程中需要的克服巨大挑战和重重风险的勇气与能力,传承和发扬伟大的民族精神,“确保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勇立时代潮头。”[11]24

(二)从民族的脊梁维度看待历史使命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是民族的脊梁,“脊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词语,有着独特的民族色彩。鲁迅先生曾讲过,中华民族历来不缺埋头苦干的人,不缺为了事业拼命硬干的人,不缺为了道义舍身取义的人,也不乏为人民利益奉献的人,这些就是所谓的中国脊梁。民族的脊梁将中国共产党新时代肩负的实现“中国梦”的使命同民族气节有机统一,是对党的性质的升华,也体现了赋予党民族文化的时代内涵。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要努力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培养他们顺应历史、勇担民族大义的精神。从民族的脊梁维度看待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体现了我们党肩负的民族责任,也告诫我们党必须要牢牢掌握民族命运。为了能够更好地肩负民族脊梁的角色,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将捍卫民族利益上升到理论高度,提出要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基本要求就是捍卫民族利益,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坚强勇敢地同外来侵略者进行斗争,坚定不移地捍卫民族的独立,毫不动摇地维护民族利益。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要有“主心骨”,这个“主心骨”就是中国共产党,将“主心骨”同“民族的脊梁”有机统一起来,凸显出强大的民族情怀和民族精神。

(三)从历史的答卷人维度理解历史使命

卷子就是考试题目,习近平总书记将新时代实现“中国梦”这一历史使命比作考卷,是对历史使命的生动形象地阐述。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历史使命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指出新时代是考题的出卷人,中国共产党是考题的答卷人,而广大的人民群众是试卷的阅卷人。每一个时代都会向该时代生活的人民出“考题”,“考题”是对所处时代历史使命的生动写照,昨天取得的胜利、过去的辉煌成就只能代表过去,不能预示将来也能够永久的成功和辉煌。“答卷”是对所处时代历史使命能否实现的考验,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曾指出要“进京赶考”,党的十九大提出“答卷”,表述不一,但是内在相互联系,“答卷”赋予了“赶考”新的时代内涵。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我们将面临新问题,为了能够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必须居安思危、防范任何风险,必须坚持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必须一以贯之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时,我们党要在取得成绩时不能滋生骄傲自满的情绪和松懈不前,也不能面临困难就畏头畏尾。“阅卷”是对所处时代历史使命的考评,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裁判员”、“阅卷人”,“答卷”情况如何都要由人民来评价。为此,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人民为中心”,要将我们党作为人民的公仆来看待,突出人民的主体地位。

综上所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逐步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11]26有着庞大的科学体系、丰富的内容,必须深入挖掘才能见其真意。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的民主政治体制,是在长期的奋斗和发展中形成的,有其深厚的历史逻辑。历史逻辑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始终,从历史发展中考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学懂、弄通这一新思想的重要维度。通过从“一种历史方法”、“三大历史视角”、“一大历史方位”、“三次历史飞跃”和“一大历史使命”五个历史向度出发,既凸显出蕴含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也体现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历史的尊重、运用、反思和借鉴的必然结果,同时“对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1]28有着重大的实践意义。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总书记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论守初心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把对总书记的深厚感情转化为工作动力
习总书记“下团组”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