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与东盟警务合作中文化双向交流模式研究*

2020-11-30欧苏婧

法制博览 2020年10期
关键词:双向交流传播者文化交流

欧苏婧

广西警察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8

一、研究背景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跨国犯罪和国际犯罪问题日益凸显,并呈现出组织化、职业化、暴力化等特点。为更好地打击跨国犯罪等危害全人类发展的行为,中国与东盟警务间的合作也在逐渐加强。但是,警务合作的道路并不顺畅,各国有着自己特殊的利益和目标,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司法制度也存在着不少差异,每个国家的人文环境也不尽相同。潘峰(2018)指出,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民族文化,文化特质使各国在思维、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上各具特色,因此各国警务人员在看待、判断问题时,存在着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上的差异,从而影响了国际间警务合作的开展和效果。由此可见,要促进中国与东盟警务合作,消除人文环境中文化差异带来的阻碍是不容忽视的课题。

二、文化交流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文化差异容易导致国际警务合作中存在沟通协调不畅的问题。因此,要做好沟通与协调,消除中国与东盟警务合作中的阻碍,文化交流是必不可少的策略。文化交流包括双方往来两个方向,即有向受众的传播,也包括受众的接收和接受。然而在文化交流传播中我们还存在着不足。

(一)择选交流内容上的缺陷

中国文化交流传播随着文化走出国门运动的开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但中国文化交流传播往往选取的是中国制造的物品、诸子百家经典以及武术等传统文化内容。程建明(2012)指出,这样的文化交流往往流于“器物”、“行为”层面。外国人对于中国文化的感知,往往局限于孔子、功夫、丝绸、京剧、瓷器、太极拳、中国制造等。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传播中缺乏针对中国文化精神深层次精髓的宣传;缺少对中国现代生活的写照,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新的文化发展;也忽略了介绍中国百姓现代生活融合传统文化所体现的当代智慧和哲学。

(二)传播手段的“僵硬”

中国对外交流传播的目的是向东盟各国乃至世界展示中国,让大家了解中国,将中国文化中有利于全人类发展的精华惠之于东盟各国乃至全世界。培养东盟各国乃至世界各国对中国的友好情谊,促进中国与他国的友好往来和合作发展。虽然在对外交流中,我国采取的途径和方式日益增多,包括报纸、电视、广播、电影、网络、移动设备、活动等等。但我国在对外交流传播时往往直接照搬对内传播方式,采用中国思维和语言。对外传播交流讲究艺术性与政治性的兼容。政治性太浓厚而缺乏艺术性,容易引起国外受众的反感,大大削弱了宣传效果。

(三)缺乏对传播受众的了解

我国对外宣传主观倾向性强,对外传播内容往往统一而没有针对性。忽略了受众不同,其文化背景、思维方式、价值观也存在不同的事实;缺乏对受众的了解和关注。另外我国的对外文化交流传播往往采用一方独导模式,缺少与受众的双向交流,忽视了传播者与受众的平等地位,忽略了对受众心理的了解。徐稳(2013)提到,一味地正面宣传导致内容重复,缺乏新意和吸引力,信息量不足。主观色彩和说教气息浓厚,忽略了对受众的了解,忽视了受众的需求,可欣赏度不高,从而导致传播效度低,影响了受众对交流传播内容的理解和接受。

三、文化双向交流模式的提出和应用

中国与东盟警务合作要顺利开展,离不开双方或多方的文化交流,以此消除文化差异带来的阻碍。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提出将文化双向交流模式引入到中国与东盟警务合作中。

文化双向交流强调的是传播者与受众的交互作用,即既是传播者,同时也是受众的模式。社会是在相互借鉴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化是可以分享的。尽管各国文化间存在差异,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等也不尽相同;但各国文化仍然可以相互分享。中国与东盟警务合作中采用文化双向交流模式,既可以文化互动,知己知彼;也避免了一方独导的一味宣传;有利于消除因文化差异带来的合作障碍。那么在警务合作中如何应用文化双向交流模式,我们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发掘传统文化精髓,融合中国当代生活中的文化发展

中国对外传播交流的目标,是让东盟各国乃至世界了解中国,培养他国对中国的友好情谊。尽管各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但如廖华英(2010)提到的,“文化的共性决定了人类对于真善美的追求一致,对于新鲜事物有强烈的接纳意识”。因此在传播交流中应以文化共性为金钥匙,从而打开通往另一文化的大门。人类共通的主题包括爱情、亲情、人性以及“普世价值”。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关于真善美、人类共通主题的智慧。东盟国家中有不少受到我国儒家等思想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发掘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而不是流于表面的如中国功夫、熊猫、长城、花木兰等意象。譬如“中国功夫”中就包含了“以和为贵”的深刻含义,需要我们借助表象去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很多关于“天人合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和而不同”等精华。也就是说我们应当深入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将包含全人类福祉的中国智慧发掘出来。铸造无与伦比的成熟文化心态,增强文化自信,从而更好地向东盟各国及全世界展示中国。

朱永海(2013)指出,如果只是宣传历史文化,只讲传统文化,而没有展现当今中国社会、经济、艺术等方面的新面貌,就容易造成当今中国思想贫瘠的印象。因此除了发掘传统文化精髓,我们还应介绍当今中国社会和百姓生活,展现当代中国文化的智慧。中国当代文化中蕴含了不少与世界他国文化的相似点。我们可以从相似点出发,向东盟各国乃至世界展示中国当代文化。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无论是经济、政治、城市乡村建设还是普通百姓生活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要交流中国当代文化,就要发掘中国当代生活中所蕴含的精华。这就需要我们去实地调研,了解社会、百姓生活具体在哪些方面有变化,这些变化里又融入了哪些哲学和智慧,人们的思想有了哪些转变,社会思潮朝哪个方向发展。

(二)强调交流的双向性

将文化双向交流模式引入到与东盟的警务合作中,目的是改变一方独导模式的局限性,避免引起他国的反感,从而提高理解和接受程度,提高传播效度。文化双向交流模式强调双向性,即传播者与受众互为彼此。文化交流,不是为了用本国文化置换他国文化,当然也不是为了用他国文化置换本国文化。文化交流的真正目的在于分享文化,了解彼此,促进理解和合作,为全人类发展更好地服务。在与东盟各国的警务合作中采用文化双向交流模式,一来是从与东盟国家文化相通点出发,生动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及当代社会与百姓生活智慧;二来是向东盟各国学习他们的文化,倡导他们丰富展示各自文化;三来是大家增进了解,通过各自文化找到相通点,求同存异,学习各国文化中有利于全人类发展的文化精华,并达成更好地促进警务合作、打击犯罪、维护社会和平、带动全人类发展的目的。这样一来,通过文化双向交流模式,消除了“文化侵略”的疑虑,顾及了受众的情感需要;同时受众也可以转变为传播者,分享各自文化,激发情感认同,从而有利于警务合作的顺利开展。

(三)了解受众心理,采取合适的传播交流手段

由于民族中心主义的影响,文化交流容易出现排斥现象。为此,我们需要了解对方文化,了解受众心理。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各国往来日益增多,文化融合现象屡见不鲜。文化互鉴、文化融合使文化一体化现象愈来愈明显,要完全孤立地强调民族独特性已慢慢脱离当代社会运行的轨道。所以我们可以从文化融合、文化互鉴中找到契合点,由此打开通往受众文化的窗口。

文化双向交流模式强调受众与传播者的角色互换。处在传播者的角色定位时,我们需知晓受众心理。尽管会受到民族中心主义的影响,但我们应采取谦逊的文化适应策略,练就强大的包容心态,充分了解受众心理。了解受众心理可以从三个角度出发。一是掌握受众期望了解的文化内容;二是从受众文化与中华文化相通处着手;三是采用受众文化中比较能接受的方式进行传播。由于各国文化不同,因此在对外传播交流文化时,要充分了解受众的差异。根据不同文化,采用不同的切入点,选用不同的传播交流方式。

传统的文化交流方式包括现代的一些传播手段,如电影、电视、展览等,常常是单向方式,信息传播者占有绝对控管力,双向交流十分有限。随着网络技术的出现,这给文化双向交流带来了便利。网络技术传播不仅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力大,而且还提供了互动平台,使传播者和受众真正处于平等地位。在虚拟空间中,不受时空限制,传播者和受众可以随时随地交流,随时切换角色,相互分享和探讨,没有了主次之分。同时在互动平台上,我们可以采用轻松的方式,如弹幕、讨论区、留言区等,方便受众随时交流、讨论和理解。而网络技术打造的平台,也利于受众无论何时何地,轻松转变成传播者的角色,随时传播分享他们的文化意识形态。

猜你喜欢

双向交流传播者文化交流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以“春风化雨”的文化交流,加强两国“心通意和”
充满期待的中韩文化交流年
让我们都成为直销正能量的传播者
新闻传播者的现代意识
文化交流
做党的创新理论的忠诚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