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宫廷演剧研究专题
2020-11-30主持人黄仕忠
主持人:黄仕忠
主持人语:
宫廷演剧,是中国戏剧史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在学者追溯中国戏曲的发生、形成、成熟的历程时,所征引的主要事例,大多与帝王相关。例如“优孟衣冠”中的模仿孙叔敖故事,关涉楚王;优旃劝谏秦二世以漆油城墙,也是事关皇帝。清代秦腔大兴,陕人犹将其源头溯至秦二世。清代伶人同称“梨园子弟”,其中一种说法,便是把创设“梨园”的唐明皇作为祖师供奉。伶人与政治的关系,便是因了在帝王面前演戏的机会,用戏以作劝谏与讽喻,甚至不惜为此献出生命。
在中国戏曲成熟之后,元杂剧很快为文人士大夫所接受,并且进入宫廷,成为时尚的娱乐。明代承此,内廷演剧更盛。嘉靖间李开先说:“洪武初年,亲王之国,必以词曲一千七百本赐之。” (《张小山小令·后序》)李开先的这个说法,含有水分,但据康海祖上所见,若说内廷所积累的剧本曾达到1700余种,则应当是事实。这一方面既可反映王府对于观剧的喜好,另一方面,也说明内廷积累的剧本之丰富。至于明代内廷演剧之盛,还可从脉望馆传抄的大量“教坊编演”本得到证实。
帝王与戏曲的关系,还不仅限于此。明武宗极喜民间演剧,他南巡时,召集词人作剧,在大臣家中观戏,这一系列的行为,不仅直接改变了南都往昔纯朴的风气,而且也改变了明代戏曲史的走向。我以为,明武宗也许不是一个好的皇帝,不是一个好的国家管理者,但他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戏剧鉴赏者,武宗下江南,对于明代戏曲史的意义,还需要重新认识。
在明代,演剧虽然已经进入宫廷,但它主要只是作为一种娱乐,本质上仍属于“俗乐”,与正统雅乐不能并提。到了清代,又有所变化,戏曲被用于国家的典礼,成为仪典的组成部分。不仅如此,帝王的喜好,直接影响到戏曲的进程。乾隆皇帝庆寿,征集徽班进京,让花部戏曲得到蓬勃发展的机会,进而让一度僵持不下的“花雅之争”,终于以花部的胜利而告终。慈禧太后对于皮黄的喜爱,让这种在北京发育起来的艺术,迅速走向繁盛,从此奠定京剧在诸声腔剧种中的独特地位。
不过,以上这样把戏剧的发展,直接与帝王相关联,归功于帝王,或许会引发许多的不同意见。人们更容易接受的是,底层劳动人民对艺术的创造,才是艺术发展的更根本的原因。不过,我们无意从“本质”上讨论,也无意纠结于何者更为“根本”,而更主张把戏剧作为一项社会活动来考察。
我们以往的研究,更多地把戏剧(戏曲)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来研究,或是从艺术学的角度,重在声腔与剧种、戏班与舞台、演员与角色以及戏史;或是着力于文学的视野,重点在文学的内涵价值,并因文学剧本的刊印创作,而多从作家、作品、版本等角度作研讨,亦蔚为大观,在文学研究领域另辟一片天地。对于今后的戏曲史研究,我们更主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放宽视野:一是把戏剧活动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探究它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衍化情况;二是把戏剧活动作为文化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注意它与文化系统中各阶层关联,去了解它在这个系统中的生存、发展、升降情况,去剖析它作为民间底层文化的产物,如何经过文人阶层的认同、投入、提升而进入到主流社会系统的;三是把它作为娱乐消费产业的一部分加以观照,考察它是如何通过文人士大夫的认同,来拓展娱乐市场的份额,进而获取成长空间的;四是从政治的角度作考察,这里,我们所说的“政治”,主要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把“祭祀”作为世俗政治的一部分,考察戏剧与宗教、宗族祭祀的关系,其二是当戏剧进入宫廷之后,它与宫廷政治的关系。
从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再来看宫廷与演剧的关系,也许可以看到更为丰富的内涵。从娱乐消费市场的角度来看,帝室内廷、王公达官、文人官吏、商人群体、市民、村民,构成了一个娱乐消费的金字塔结构。宫廷演剧处在这个金字塔的尖顶。在明清时代,戏剧已经从娱乐消费市场的众多“品牌”中脱颖而出,独占鳌头,而帝王的喜爱,就是这个品牌的最好的代言。王公贵族、达官与商人,构成戏剧市场中的高端消费群,也是商业利润的最大来源。市场的两端,一方为了获取这份高额利润,而另一方的高额利润又保障了戏剧自身的再生产,促使其在艺术上精益求精,不断提升自我,以获取更大的竞争力。而高端演剧市场获取的品牌效应,又为城市商业演剧的票房提供了支持,从而构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体系。在封建时代大一统背景下,帝王的权力与行为,对于整体社会所具有的影响力,更是现代社会无法估量的。从政治的角度来说,例如万寿庆典、国家大庆里,“演剧”是其中最重要的公共性娱乐样式,而且戏剧剧本为歌颂盛世、睦邻和邦提供了重要内容。特别是清代内廷不断编演《劝善金科》《昇平宝筏》《鼎峙春秋》《昭代箫韶》《忠义璇图》等系列性连台大戏,并予刊印出版,显然不仅仅是为了赢得帝后的喜悦,也是包含着重要的政治内容的。
所以,毫无疑问,宫廷演剧的研究,是一个值得深入展开研究的领域。
我们本期设此专栏,组织了五篇文章。王春晓《明代外交视域下的万寿庆典承应戏〈祝圣寿万国来朝〉研究》,探讨了这部成化年间编演,用于帝王万寿庆典这样的高规格涉外场合演出的剧本,剧中敷演的四夷朝贡情节谨遵明代礼制,可见当时的朝贡制度。胡光明《驱祟、赐福与嫁妹:论清宫钟馗戏的演出传统与变迁》和冯文龙《论清代内廷演剧的舞台空间》,其内容已如题目所示。熊静《清代宫廷仪典承应戏结构研究》,通过与明内府本和宋代教坊承应演出进行结构以及内容方面的对比,考察清代仪典承应戏对前代演剧的继承与发展情况。徐瑞《清宫皮黄戏发展考略》则考察了皮黄戏在清代宫廷演出的变迁史。他们都是年轻学者,但都有着广阔的视野,并且开始崭露头角,我们期待更多的学者,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