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论维度解析

2020-11-30陈光军

非遗传承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价值论维度文化遗产

陈光军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历史任务,报告指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村文化的重要构成和精神标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势必会为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面对这股动力,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会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但是,这其中也潜藏着危机。机遇是,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会迎来一个蓬勃的发展期;危机是,如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错位、缺位,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能面临被歪曲、被滥用、被破坏甚至消亡的境地。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论必须有适合时代发展的准确判定。

所谓维度,其本意是衡量空间的一个概念。本文借指一种视角,是一个判断、说明、评价和确定一个事物的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条件和概念。价值论维度,就是价值论视角,是从价值的角度和层次考虑问题。价值论是某个社会群体或社会成员用来评价事物并加以取舍的准则。人们的价值论,总是在表达对事物的评价和态度时反映出来的。价值论维度是某个社会群体或社会成员思想、行为的基础,它随时支配和调整着人们的所有社会行为。正因为如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论维度的确立,也必将直接影响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的质量和进程。[1]本文就乡村振兴战略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论维度进行一些尝试性的探讨,希望本文观点能够引起大家的关注并得到批评。

那么,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论维度呢?价值论维度是人的世界观核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论维度,则是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评价、取舍在价值意义上的定位。乡村振兴战略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论维度,是由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维度构成的。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研究价值论维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面能够使子孙后代观照历史的镜子,因而,它具有更为重要的以多种形式呈现的历史典籍意义。多数史书只关注统治阶层,缺乏对民众的反映,而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形象而细腻地将探头深入到每一个族群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繁衍生息、生活习俗和文化形态之中。因为写历史人物的政治立场、个人观点等因素,史书或有粉饰之嫌,但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透视出的历史则是真实的、自然的,给今天人们研究历史提供了可贵、翔实、可靠的依据。

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钻木取火,是黎族一项古老的野外生存技艺。从钻木取火技艺中,我们可以看出它所具有的考古学和历史学价值。虽然在史前时代诞生了木头摩擦取火的发明,而且为人类长期使用,但由于该发明来自木制工具,木头容易腐烂,难以保存,考古发现是极为罕见的。现在唯独黎族的钻木取火技艺可以证明它的取火法的存在,其他考古不能证明。目前,在海南省保亭地区、昌江还有白沙,这些黎族世代生活的地方,还保留着这一古老的方法。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来看,也可以观照历史。凤阳花鼓产生于明代,在明清时期流行开来,唱的歌曲是民间小调,种类近100 种。从历史上看,凤阳地区饥荒频发。凤阳是明朝皇帝朱元璋的故乡,据史料记载,朱元璋童年时的许多亲人就是在大旱中饿死的。许多人家因此不得不背井离乡,成为流浪的花鼓舞者,从那时起,唱凤阳花鼓成为一个可怜的乞丐符号。假设没有饥荒,就不会有凤阳花鼓了。这便是凤阳花鼓形成的根本原因。其中有一首著名的《凤阳之歌》,歌中唱道:“凤阳,凤阳,凤阳,这是一个好地方,因为朱皇帝,十年有九年的饥荒。富人们卖牛卖马,贫困家庭卖儿女,我没有儿子卖,背着鼓去四处漂。”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为了让自己的家乡凤阳富庶起来,他把苏州、松江、杭州、嘉兴、湖州和其他地方的14 万户富人家庭搬迁到凤阳,他们不能回到原籍,又不敢抗旨,便在冬季,借口收成短缺,一路打鼓卖唱,返回故里,直到第二年春才回凤阳。后来这成了一种传统,无论丰收饥荒,都要唱着“花鼓”游历四方。

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品也成为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比如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和蒙古族的民歌《嘎达梅林》等。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尤为重要。加强对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就是延续乡村的文化脉络,凝聚村民的乡土情怀。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认知价值论维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历史的产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的创造能力和认识水平的反映和存留。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都含有一定的科学性、知识性,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科学认知的价值。

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反映了我们的祖先在生活中,在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对自然规律的一定的认识。至今二十四节气仍然在一定程度上指导着我们的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再比如大小月、闰月、平年和闰年的安排,都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和较高的科学性。

我国各少数民族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自然条件、社会文化不同,产生了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医药,如蒙古族医药、藏族医药、维吾尔族医药、壮族医药、傣族医药、彝族医药等。这些民族医药是人类自然界活动的实践积累,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这些科学认知有利于营造文明乡风。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经济、政治、教育等多方面的资源,承载着中华民族勤俭谦恭、尊老爱幼等优良品德,所蕴含的历史记忆、生活方式、伦理道德、价值体系都是乡村文明的重要构成。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审美价值论维度

有人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幅人们可以欣赏的《清明上河图》。这个比喻既形象又恰当。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确实具有十分珍贵的艺术审美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形式异彩纷呈,表现力丰富,率真自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许多天才的艺术创造,从藏族的唐卡、苗族的蜡染到其他各民族独具特色的剪纸、陶艺、刺绣,从江南的丝竹、广东的音乐到青海的花儿、新疆的木卡姆,从蒙古族的安代舞、塔吉克族的鹰舞到傣族的孔雀舞,这些民间艺术震撼人们的心灵,触动人们的情感,使人们在观赏过程中尽情享受这些五彩缤纷的民间艺术带来的独特的愉悦感和审美满足感。

在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不仅民间舞蹈、戏剧、曲艺、音乐具有审美价值,口头文学、民间文学、表演艺术也都有审美价值,这是非常珍贵的。甚至社会习俗、生产过程、喜丧礼仪、建筑装饰,通常也包含着形式和内容的美,具有不可忽视的艺术审美价值。

我们还注意到,目前辽西皮影已经从表演的小舞台,走向了人们的装饰生活。辽西著名影人和雕刻艺术家于振声的影人雕刻作品已经像国画、版画、年画一样经过精美的装裱后走向了市场。皮影这个表演艺术如今又增添了新的功能,即收藏和装饰功能。这是审美价值的延伸,是项目本身的审美价值所衍生出的附加价值,具备了被文化创意产业吸纳、开发的潜能。这种“文化创意”并不是对非遗项目本身的商品化改造和产业化扩张,而是立足经济规则、市场需求和文化效益,以非遗项目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元素作为母题去开发衍生的创意产品。如使用传统手工技艺进行现代艺术的创作,或者将民间艺术元素融入现代城市的建筑外观、室内设计、服装、餐具、茶具等。民间文学类、传统美术类、传统技艺类项目都具备开发衍生产品的潜力。政府可以引进有阵地、渠道和平台的知名电商企业和相关企业,采取订单生产、以销定产等多种形式,扩大文创产品的销售。同时,在景区游客中心、各类相关博览会、展销会为文创产品搭建展销平台。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认同感价值论维度

民族认同感,就是民族认同意识,是“同一民族的人,感觉到大家是同属于一个人类共同体的自己人的这种心理”[2]。其中不仅包括个体对群体的归属感,而且还包括个体对所属群体的评价和认可。民族认同感往往是通过很多祭祀活动来表现的。向往认同感和对归属感的追求是人的本性。在全球化的时代,谁都无法躲避“我是谁”这样一个哲学追问。中华民族历来是通过祭祀活动来构筑一个族群乃至一个民族共同的优秀价值观的。“国家认同”是建立在这些优秀的价值观之上的认同。例如,黄帝的勤劳勇敢,尧、舜的无私,“孝”与“仁”,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显示奉献的故事。从民间的“宗祭”(宗祠祭)到“墓祭”(家祭)乃至大型的祖祭,都深藏着我们的民族认同意识。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华夏炎黄子孙的共同祖先。据史书记载,轩辕黄帝故里在河南新郑。春秋时代的历史典籍中就有三月三登新郑具茨山(俗称“始祖山”)朝拜黄帝的记载,唐代以后渐成规制,盛世时由官方主办,乱世时由民间自办,一直延续至今。2006年起,这个传统祭祀活动升格为由河南新郑市政府主办,名为“黄帝故里拜祖大典”,至今已经举办了四届,每到盛典举办之时,都会吸引几十个国家同祖同宗的嘉宾或是海外商会、华侨华人社团、姓氏宗亲会等海外社会团体参加。其规模宏大,场面壮观,整个祭祀活动自始至终让人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民族归属感、认同感。

妈祖信俗是经过千年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妈祖信俗的内涵十分丰富,这个信仰习俗自形成起,就同时产生了妈祖的建筑艺术、雕刻、绘画、书法、诗文、楹联以及文物、民间传说、神话故事、民俗风情等。历史上,我国台湾和妈祖信俗诞生地福建同是崇尚妈祖文化的最繁盛之地。早在数十年前,就有不少台湾信众乘坐渔船自发来到福建湄洲岛朝圣。而今,每年有10 万多的台胞到湄洲岛朝圣。2009年5 月,马祖岛500 多名妈祖信众乘坐客轮来湄洲岛朝圣,包括台湾大甲镇澜宫、北港朝天宫、新港奉天宫、鹿港天后宫等台湾110 多家著名宫庙的代表们怀捧着百余尊妈祖神像,同谒妈祖。“世界妈祖同一人,天下信众共一家”,人们通过这种共同认可的妈祖文化意识,达成了民族认同的效果。

从这个意义上讲,保护和利用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培养民族认同感,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是至关重要的。其中的道理就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始终贯穿着一条抵御时间消磨性,保持民族文化绵延性的根脉。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的强烈认同感是一座坚韧的超越社会变迁和维系情感交融的特殊的桥梁。作为一种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认同具有重要的价值,对于社会和谐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保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民族精神的凝结和绵延,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和作用。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开发价值论维度

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的振兴,而产业的发展也不可千篇一律,需要特色资源来做支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村文化中最具特色、最有辨识度、最容易吸引外来者的人文资源。无论是传统技艺的转型升级还是乡村旅游业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特色文化价值都将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新兴动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开发价值大致包括旅游、收藏、鉴赏、研究、实用等几个方面。环视世界就会发现,一些发达国家很早就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藏的经济开发价值了,而我们始终停留在“有形文化遗产”的价值认识上。从保护的角度说,无论是有形文化遗产还是无形文化遗产,都应该尽可能进入市场,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完成对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传承。这样才能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性循环和相互促动。因此,有专家说,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开发层面上的保护是最有效的保护,这是很有道理的。

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传统文化资源是中国文化产业的优势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文化、民俗资源是价值极大的旅游资源。如辽宁抚顺节庆时,很多人是冲着看满族秧歌出来消费的,丹东的满族荷包成为丹东独具特色的旅游伴手礼佳品。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是收藏家们的目标。绘画、雕刻、刺绣、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催生出的文化产品不仅能被人们欣赏、收藏,还能够装饰家居。还有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很大的改造价值,一些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可以改编为电视剧、电影、戏剧,如我国的《花木兰》就被美国迪斯尼制作成大型动画片。

对于那些既能体现民族、民间文化特色,又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要大胆运作。既要有科学的经营定位,也要制定合理的营销策略,集中力量打优势品牌,最大限度地开掘其潜藏的价值,使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能够为今天的文化消费者服务。当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经济开发,既要注重经济效益,又要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本身进行本色本质的维护。绝不能只重效益而片面地迎合市场,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变形、变味以至于面目皆非,这样的经济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无疑是破坏性的。

日本、韩国、瑞士、芬兰、英国等国家十分重视保护本国的民族文化,并给以极好的保护和传承的条件,除了从维护文化生态、保护文化多样性等方面考虑外,能够利用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创造巨额经济收入,也是重要的因素。

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问题上,我们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偏差,其具体表现就是,对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价值熟视无睹。只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论维度统一了,才有利于各级部门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方针策略,传承、保护的质量也会有一定的保证。在社会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论必须有适合时代发展的准确判定,而这些判定必定是基于社会学、民俗学等学术理论上的。偏颇激进、缺乏科学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论,必定会阻滞甚至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猜你喜欢

价值论维度文化遗产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Tough Nut to Crack
文化遗产是“价值富矿”
价值论视阈下的环境价值
泛目的资产评估
价值论视域下网络文化的特征研究
中国道路与中国梦研究中的辩证法价值论与实践观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