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船精神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2020-11-30
(西安邮电大学 陕西 西安 710121)
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部分,其中研究生创新能力反映了国家的科研水平和科技发展趋势。红船精神包含着创新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来并给予了高度概括的,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红船精神的形成与内涵
(一)红船精神的形成
1.近代中国争取民族独立是红船精神形成的历史背景
帝国主义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国内封建专制统治的腐败不堪,经济发展落后。所有的矛盾产生的剥削和压迫全都积压到人民身上。推翻压迫人民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是处于危难中的中华民族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2.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红船精神形成的思想基础
俄国十月革命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刊物的创立,文章的发表,正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给落后的中国带来了新希望。
3.马克思主义者的大胆实践是红船精神形成的实践基础
马克思主义者不仅热情地宣扬马克思主义,成立马克思主义团体,发表马克思主义文章,还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一步步落实到革命实践中去。
(二)红船精神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把红船精神概括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1.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在中国内忧外患的状况下,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进步的青年知识分子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熏陶下,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改变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艰苦的斗争和实践中探索出来的。
2.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摸索中前进,在广大革命先烈和人民群众的顽强不屈的斗争下,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全国性的胜利。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进行积极探索,经受住了挫折的考验并取得了显著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技实力、经济实力逐渐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得到改善。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3.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奉献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高贵品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为中国革命和中国人民奉献的历史。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党的革命精神中,都蕴含了共产党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告诫全党:“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二、红船精神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价值
弘扬红船精神,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对于提高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推进教育强国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Zetasizer Nano-ZS纳米粒度仪(英国马尔文仪器有限公司);METTLER TOLEDO pH计(瑞士梅特勒-托利多仪器有限公司);UV-1600pc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海美谱达仪器有限公司);冷冻台式离心机(美国SORVALL Biofuge PrimoR公司)。
(一)红船精神是激励研究生积极探索、大胆创新的思想武器
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和科学技术的竞争日益激烈,但最终都是人才的竞争。我国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在不断改革和发展中完善了研究生培养体系。弘扬红船精神,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墨守成规、一成不变,面对新挑战、新变化,要有大胆创新、赶超前人、独辟蹊径的敢为人先的精神。
(二)红船精神是鼓舞研究生坚定理想、持之以恒的精神支柱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是科学研究的开端,需要自己积累知识、搜集资料、撰写论文,也是一个由不会到会的过程。任何成绩的取得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期间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学习红船精神,体会革命先烈坚定理想、持之以恒的精神品质,激励大学生将个人理想和国家理想联系起来,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三)红船精神是鞭策研究生坚定理想信念的道德力量
“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理想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受新兴媒体和西方价值观的影响,新兴起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影响着一部分研究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红船精神鞭策研究生要坚定理想信念,脚踏实地,将个人理想信念内化到研究生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去。
三、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因素
创新一词是经济学家熊彼特首次提出,并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从经济的角度解释了创新的概念。“创新”就是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即“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其目的是为了获取潜在的利润。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也就是将研究生自身既有知识在环境中得到充分发挥,获得具有社会意义的创新性成果。
(一)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
根据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调查研究显示,对于不同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已在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结构素质中占据首位。我国已成为研究生教育大国,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1.创新意识薄弱
研究生创新意识薄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研究生学术论文的选题和论文的国际影响力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论文在选题前沿性、写作水平等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大,但在论文的国际影响力和原创性、论文的深度等方面还是有很大差距。其次,研究生个人读研的动机不同。据清华大学相关研究报告显示,为了选择从事学术研究而继续读研的比例仅为27%,博士研究生比例相对硕士研究生高,但也只有56%。最后,当代研究生习惯了遵守条条框框,不能大胆地发表新理论、指出错误问题、独立解决问题。
参与创新实践活动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大多研究生参与学术交流会议的机会较多,参与其他项目的人数相对较少。究其原因,一是创新实践大赛的主题有限。创新实践大赛多以理工科专业为主,文科专业研究生缺乏机会和基本实践能力。二是受以往教育经历的影响,我国的教育以理论教育为主,研究生缺乏有效的创新实践经验和指导。
3.高水平创新成果少
目前我国研究生的创新成果主要通过申请项目、参与学科竞赛来完成。学校对学科竞赛项目有一定的经费支持,同时要求学生在申请时有一定的学科基础、创新性强、研究方案合理等,研究生的总体参与性与积极性不强。其次,项目主要围绕国家科学基金公布的项目进行选题,这样的选题比较单一,不能使得研究生自身的研究兴趣和专业知识很好地结合起来。最后,有些学校通常将学科竞赛的成绩与研究生的毕业条件挂钩,很多研究生对此望而却步,选择与毕业条件相关的其他项目。
(二)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原因
1.研究生招生模式存在弊端
研究生招生模式主要是考试选拔。部分高校在招收研究生的时候,为了保证研究生的基本素质,会对研究生本科毕业院校、本科期间学术成果、外语成绩等方面有一定的要求。这种招生录取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将偏才或者专才排除在外,不利于选拔出真正具有创新力的优秀生源。其次,比起本硕同专业的学生,跨专业考生在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上与本专业研究生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影响了创新能力的发展。
2.研究生自身方面的差异
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个人因素包括自身的家庭状况、年龄、性别、工作经验、心理状况等。具体而言,性别差异上,男性更擅长概念、逻辑等理性分析,女性更擅长定向、稳定的思考模式。年龄方面,年级越高的研究生积累的学术经验越多。工作经验方面,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的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上更具有优势。心理状况方面,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进行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3.研究生教育资源的投入不足
研究生教育资源方面的支持主要包括研究生导师队伍、硬件设施、经费投入、研究生教育资源的投入等。从研究生导师队伍来讲,导师应该具备思想政治素养、专业能力素养、创新能力、身体心理素养等方面的能力,才能很好地激励和引导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硬件设施方面,研究生的培养都需要良好的硬件设施和环境的支持。经费投入方面,我国面对教育方面的投入较多,但用于研究生教育的经费占比较低。
4.研究生改革机制不完善
首先,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多方协同作用的结果。研究生培养模式同时还需要社会、企事业单位、研究生导师为研究生的培养提供有利的环境和机遇。其次,我国的研究生制度层面的改革逐渐完善,但没有真正发挥研究生在改革中的核心作用。再次,建立有效的研究生创新激励机制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和激发研究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
四、在“红船精神”的指导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措施
(一)提高研究生自学能力
不同于本科教育,研究生阶段教育更多的是深入研究、开拓创新的学习。学校可以通过定期举行讨论活动,讨论的主题可以关于当前学科前沿问题、最新动态、发展趋势,学生在活动中就自己的学习目标进行讨论、交流,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也实现了资源共享,增长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
(二)开设研究型课程
课程和教学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就要利用好课程这一途径。摆脱传统课堂对老师的依赖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批判性。研究型课程就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来引导,采用研究的授课形式。学生在已有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思考和大胆实践,自己查阅资料,组建团队探索研究。课堂成果通过学术论文或者科研成果来体现。在不断摸索中,激发学生研究兴趣、学术热情以及与不同学科专业、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相互合作配合完成创新性成果。
(三)创造创新的学术环境
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学术环境。首先,营造创新的学术氛围。学术氛围是指与相同领域或有共同研究兴趣的学者进行学术探讨,提出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见解。其次,建立跨学科培养的培养环境,跨学科培养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诺贝尔奖获得者中的众多成果都是跨学科研究的成果。最后,营造积极向上的学术环境。高校应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研讨会,并采取对应的奖励措施。创新能力都是在不断实践中形成的。
五、结语
总之,我国作为研究生教育大国,研究生作为我国的高素质高层次人才,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适应世界发展潮流。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不仅是国家发展的需要,更应该成为研究生的一种基本素质和必备能力。应让研究生参与到研究生教育改革中来,关注研究生教育中的自学能力、课程、学术环境,发挥研究生在教育改革中的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