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时期的河南省民众社会心态

2020-11-30河南省心理学会

心理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援助河南省民众

河南省心理学会

2020年1月中下旬以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不断蔓延,防控形势日益严峻。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1月25日农历正月初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专门会议,对疫情防控特别是患者治疗工作进行再研究、再部署、再动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动员,全面部署,全面加强工作,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来抓。河南省委、省政府紧急行动,多次召开专题会,及时作出防控部署,并于1月25日启动了河南省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后盾就是支持。根据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全省上下都在为防控疫情积极贡献力量,作为专业的心理学工作者,我们深知此次疫情是重大社会应激事件,不仅对社会大众造成身体损害,也会给不同人群带来各种心理冲击。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心理支持援助工作,调节大众情绪,避免社会恐慌,维护人民群众心理健康,我们责无旁贷。

1 当前河南省省社会心态的总体状况

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舆论引导,增强群众自我防病意识和社会信心”的决策部署,根据河南省疫情防控工作“十个坚决到位”,积极响应“舆情引导要坚决到位,引导公众科学认识疫情”的工作安

排,我们紧急联合省内多位心理专家,组织研讨,针对此次疫情的特点,设计了包括66个题目的社会调查表,对河南省民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的“信息获取”“认知与辨别”“预防知识”“身心状况”“非理性倾向”“心理援助需求”和“参与防治意愿”等七个方面进行调查。该调查主要通过手机微信平台进行,自1月27日17时上线以来,截至1月29日17时,河南省共有16604人作答,删除答题时间过短等无效样本后,共获得有效样本数13541人。全省18个地市皆有分布,平均每地在750人左右,其中信阳最多,为2050人,漯河最少,为237人;平均年龄32±11岁,最大77岁,最小16岁;男性占32%,女性占68%;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21.7%,大专文化程度占20.4%,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占57.9%。通过对13541人作答结果的评估和统计分析后,得出河南省社会心态的总体判断:当前,河南省民众对疫情高度关注,防控知识知晓率高,预防措施执行到位,团结凝聚齐心抗疫,但部分民众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身心症状和非理性行为(倾向),有接受心理援助的需要。

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河南省社会心态的调查结果

2.1 河南省民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信息获取情况

(1)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信息来源。74.4%的民众通过互联网获取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相关信息,21.1%的民众选择通过电视获取信息,2.5%的民众主要依靠社区通知(如居委会、村镇广播等)来获取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信息。

(2)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信息关注度。78.6%的民众每天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信息的关注时长大于20分钟,接近三成的民众(28.3%)每日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信息的关注时长则超过了1个小时。

(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信息鉴别度。66.3%的民众知道如何辨别谣言和实情,33.7%的民众认为不具备对谣言和实情进行有效甄别的能力。

2.2 河南省民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认知与辨别

(1)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症的认识。95.4%的民众认识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一种传染病,93%和93.7%的民众知晓该肺炎的潜伏期和传播途径,但只有75.6%的民众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症与普通感冒的症状区别。

(2)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认识。94.2%的民众清楚了解目前的疫情状况,但只有69.5%的民众了解该疾病的研究进展;仅有18.8%的民众认为疫情得到了控制,另有13.8%的民众认为疫情呈全面爆发态势,46%的民众认为疫情处于持续发展阶段,21.5%的民众认为疫情处于潜伏期。

(3)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危害的认识。99.1%的民众都认识到该疾病具有较高的传染性,77%的民众认为该疾病有一定的致死率,86.2%的民众认为该疾病可被治愈。

(4)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初始反应。89.3%的民众在面对疫情时或多或少会感到恐慌。排名前十位的心理感受分别是可怕、恐慌、害怕、恐惧、恐怖、紧张、人心惶惶、传播、危险、传染。

2.3 河南省民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预防知识掌握度

(1)对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日常行为的认识。59.9%的民众坚信佩戴口罩是预防疾病传播的有效方法,96.2%的民众在外出时都会佩戴口罩;84.4%的民众了解正确洗手的步骤;84.2%的民众认为亲友聚会是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风险行为。

(2)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预防方法有效性的认识。大部分民众认识到外出带口罩、减少“串门”与聚会、注重个人卫生、减少外出娱乐和避免乘坐公共交通等方法预防的有效性。但有19.7%的民众错误地认为使用保健品和药物可以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传染。

(3)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预防意识与行为。当民众自身出现发热或咳嗽症状时,依照国家卫健委的建议判断,77.6%的民众具有预防意识并能够采取正确的行动,其中42.5%的民众选择去附近的医院或卫生所检查,35.1%的民众选择自行隔离观察,0.6%的民众选择向他人求助。但同时还有20.7%的民众选择直接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定点医院,1.1%的民众选择靠自身治愈,这都属于不恰当的行为。

2.4 河南省民众当前的身心状况

(1)身体状况。绝大部分民众无明显的身体不适。只有2.5%、3.9%的民众表示自己的食欲、肠胃功能变差,但有6.8%的民众表示睡眠质量变差。总的来说,96.7%的民众认为自己身体状况很好。

(2)心理状况。有31.6%的民众认为自己所处的日常生活环境比平常更不安全,32.6%的民众表示无法和以前一样安心学习和工作。43.9%的民众表示精神紧张,19.0%的民众表示自己情绪低落,13.2%的民众比较焦虑,表现出强迫行为倾向。目前,河南省89.3%的民众认为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2.5 河南省民众当前的非理性倾向

(1)非理性思维。23.6%的民众怀疑自己感染上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31.2%的民众希望离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区,到安全的地方去;58.7%的民众戒备与人接触;10.6%的民众怀疑周围的人可能就是病毒感染者;20.4%的民众有其他疾病也不愿去医院。

(2)非理性行为。32.9%的民众储备了过量的食物和药品,50.6%的民众控制不住去搜寻疫情相关信息,24.3%的民众强迫自己每天测量两次以上的体温。

(3)主要担忧。出现非理性思维和行为,主要还是源于对疫情的担忧。河南省民众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担忧主要集中在个人的身体健康(61.6%)、生活资源供给(12.3%)以及社会资产损失(10.4%)上。

2.6 河南省民众当前的心理援助需求

(1)民众心理援助需求意向。78.8%的民众认为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防治过程中需要心理学的力量参与,24.3%的民众希望得到心理援助,69.5%的民众认为自己知晓获得心理援助的途径。

(2)民众心理援助需求内容。63.7%的民众最想咨询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医学问题,36.3%的民众想咨询一些负性情绪、强迫性思维或非理性行为与躯体化症状相关的心理问题。具体来说,10.8%的民众想咨询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有关的负性情绪,如:恐慌、焦虑、害怕和恐惧;17.2%的民众想咨询担心自己和家人被传染的强迫性思维,如反复确定自己是否被传染了疾病;2.2%的民众想咨询关于非理性行为和躯体化症状的问题,如囤积药品、茶饭不思,肠胃功能紊乱;6.1%的民众想咨询关于被隔离引起的疑虑、恐慌、愤怒、孤独、寂寞、无助等情绪问题。

(3)民众心理援助工作部门。34.6%的民众赞同由心理学学术团体承担,24.7%的民众认为应由健康教育专业机构承担,22.5%的民众表示该由卫生部门承担,10.2%的民众提出由大众媒体承担,8%的民众认可教育部门或者民政部门承担心理援助。

2.7 河南省民众参与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意愿

非常时期,社会大众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意愿不仅是社会正能量的体现,更是取得最终胜利的关键。98.3%的民众表示愿意在疫情防治期间从事义务工作;99.4%的民众愿意为保持社会秩序稳定做出自己的贡献;99.7%的民众愿意积极配合政府的疫情防治工作。

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的社会心态现状

3.1 高度关注疫情信息。河南省民众主要通过互联网、电视、社区通知等渠道获取有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信息,但在信息甄别方面稍有欠缺,约三成的民众不具备对谣言和实情进行有效甄别的能力。

3.2 防控知识知晓率高。普遍知晓该疾病的症状、潜伏期、传播途径、危害性等知识,但在相似呼吸道疾病的辨别、疫情的发展态势、死亡率等知识方面需要加强;部分民众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恐慌心态。

3.3 预防措施执行到位。河南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措施到位,民众执行程度高,总体上较好地践行了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方式方法,但有部分民众对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仍心存疑虑,信心不足。

3.4 身心机能反应正常。当前疫情下,河南省民众身体状况较为正常,但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心理应激反应。面对突发疫情事件,出现应激反应是正常的,但心理应激在短期内如果没有得到合理调节,长期存在的话(超过1个月),就会影响正常的心态,损害身心健康。

3.5 适度非理性待调整。疫情面前,河南省民众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担心、疑虑、戒备、逃避等非理性思维和固执、冲动、强迫等非理性行为,对这些非理性的过度忧虑和无效的行为不加干预的话,将会加重紧张情绪,进而影响他人,造成不必要的社会恐慌。3.6 心理防护必不可少。随着疫情加剧,负面情绪的蔓延、累积对疫情防控的大局极为不利,近八成民众赞同解决心理问题与防控疫情都很重要,四分之一的民众有心理援助需求,民众建议由心理学学术团体、健康教育机构和卫生主管部门共同承担这项工作,但心理援助的获得性有待提高。

3.7 众志成城齐心抗疫。多难兴邦,疫情让民众变得更加团结,增加了社会凝聚力,河南省民众参与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意愿强烈,都愿意积极配合政府工作,为疫情防治和保持社会秩序稳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4 引导和塑造当前社会心态的对策建议

4.1 信息传播方面。一是继续发挥互联网与电视等大众传媒在传递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信息渠道中的主力军作用,同时,兼顾特殊人群需要,发挥社区在信息传递中的作用,确保民众拥有及时获取疫情信息的有效渠道。二是要注重发挥传统媒体渠道的独特作用,如发挥纸质媒体信息来源的作用,开设连续专栏,发出权威声音,供新兴媒体转载传播,快速传播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准确信息,以事实击退谣言,减轻民众分辨信息的负担。三是要扩大优质网络资源的开放程度,如优质网络课程、影视作品(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等),分散民众注意力,降低对疫情的过度关注,以轻松愉快的方式减轻其心理负担。

4.2 知识普及方面。一是在继续普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知识的同时,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广泛宣传介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症与普通感冒的区别,以减轻民众的焦虑感;二是邀请权威专家,介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发展演化历程,以减轻民众心理上的不确定感;三是加强心理常识普及力度,向民众传递在灾难和疫情面前,恐慌、害怕等心情是正常的应激反应等理念。四是创新宣传方式,发挥电视媒体信息全面的作用,策划专门栏目,常态化播放有关抗击疫情,防控疾病,疏导心理的普及性、操作性内容,提高知识传播普及效用。

4.3 应对措施方面。一是在继续普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预防知识的同时,增加预防措施效果的宣传,如正确选择和佩戴口罩对预防疫情作用重大;二是重点宣传介绍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或普通呼吸道疾病时应该采取的措施,以缓解民众紧张、焦虑的不良情绪,引导民众理性对待疾病,既不浪费医疗资源,又防止疫情扩散;三是关注和监测民众对科学研究结果片面性的理解和认识,及时邀请权威专家跟进解读,提醒民众目前还没有专门用于预防和治疗新型冠状病毒的药物,避免造成不必要恐慌和抢购。

4.4 身心维护方面。一是在做好疫情防治工作的同时,号召大众保持正常的生活节奏和稳定的生活状态,维持合理的作息时间与日常的饮食习惯;二是鼓励开展居家运动,通过各种媒体渠道介绍传授一些适宜在家中开展的运动;三是当出现焦虑、抑郁、烦躁等情绪时,引导大众采用积极的情绪宣泄方式,如向家人倾诉、做瑜伽、练习正念太极等。

4.5 平和心态方面。一是在普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知识的同时,根据民众的关注点不同,有侧重地介绍“防”“控”“治”等方面的实例,让民众对疾病有直观的了解,在此基础上理性接纳事实;二是要着力保障物资供应,确保民众的日常生活,打造坚定的抗疫信心,不加剧紧张氛围;三是要加大政府相关临时政策的宣传力度,如疫情期间的医保政策、人事和劳动关系政策调整等,消除群众顾虑和压力源,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

4.6 心理援助方面。一是虽然绝大多数民众自评心理健康状况与平常一样,但还是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恐慌,因此有必要对公众的恐慌情绪给予关注,及时向公众传播新型冠状病毒的病理知识和预防手段,同时传播心理健康知识,以科学专业知识来化解民众对未知的恐慌情绪;二是邀请更多心理学专业力量,介绍疫情期间以及以往重大社会事件期间民众心理变化历程和有效的心理应对方式,进行心理公益宣传,并开通更多的心理援助热线,以使公众有渠道来获取心理学知识,使其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有效控制自身不良情绪,防止社会性恐慌的发生;三是注重生理与心理的密切联系,在疫情面前须着重发展医疗,在加强医学救助知识支持的同时关注社会心理,但拒绝夸大心理援助功能,将心理援助作为医学救助的辅助手段,以预防后期社会不良心理氛围的产生;四是在心理援助工作部署时,应考虑到公众对其专业性的认可度,充分参考心理学学术团体和健康教育专业机构的建议与意见,同时多个部门协同传播心理专业知识,以期营造更加积极健康的社会心理氛围。

4.7 发动群众方面。一是扩大宣传范围,增强宣传力度,强化与疫情相关的宣传报道,全方位、多视角、大容量地反映疫情情势、政策制定、防治进展、社会援助等状况,鼓舞全省人民团结一致、阻击疫情的士气和信心。二是树立典型形象,每一名义务工作者都是一面旗帜,通过宣传先进典型,可以促进民众的社会学习行为,以榜样的力量激发民众的社会公益行为,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共战疫情的社会氛围。三是宣传手段多元化,根据不同受众群体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工作。除了新闻报道,还可通过影音作品提升民众关注疫情的意识,催生共鸣与共情。如贴合年轻网民需求,通过开发游戏或在热门游戏中嵌入有关内容的手段,提升其参与感、现场感和亲历感,从而增强传播过程中的裂变效应,促进其对社会公益行为的心理认同,增加其行为意愿。

猜你喜欢

援助河南省民众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送伞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中国对外援助的那些第一次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河南省小流域综合治理调查
让博物馆成为“民众的大学”
圣诞礼物
第十届创富会员援助大行动第1批受援助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