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日战争中梅州华侨之真实生活

2020-11-30曹伟华广东省梅州市华南大道中共梅州市委党校

侨园 2020年4期
关键词:梅县梅州华侨

曹伟华(广东省梅州市华南大道中共梅州市委党校)

抗战时期,梅县(此处指今广东省梅州市辖区)一度成为广东省的抗敌大后方,享有“广州第二之称”。“梅县已成岭东中心”,作者鹧鸪在1938年11月6日《汕报晚刊》第二版写道:“梅县,前为嘉应直隶州,辖梅、蕉、平、兴、乐五县,幅员广阔,文风荦荦大端茂盛。民国以来,地方当轴即注重建设,泊自黄师长任寰驻梅以后,开马路,筑店宇,积极建设,不期年,马路平坦,店宇巍峨,今梁翰昭氏出宰斯土,复建富丽堂皇之民众教育馆,图书馆诸大建筑,梅江铁桥,雄跨程江,蔚成壮观,此乃现在梅县之轮廓;至于交通,东北通赣、闽,东南接潮汕,西通兴长,四通八达,为闽粤赣三省之要道,陆路有公路汽车,水路韩江电船,各县交通,朝发夕至,故卒前中央拟开广梅铁非无因也。自敌兵寇粤,省垣沦陷,粤东北数县,复非我有,今后东江一带,兴粤北南之交通极感困难,政令难于俿(号)传,番当道以梅县为岭东中心区,极为注重,省党部之潮梅区战时督导团设办事处于斯,今闻省府亦拟迁一部梅县办公,即潮汕公务人员家眷,亦多迁梅居住,梅县人口激增,商业繁荣,有广州第二之称矣。”

广东省梅州市之所以成为当时的抗日大后方,一是由于其时未被日寇所占领,又有其独特的交通便利优势;二是当时民国省府机关大量迁往梅州,三是与当时的梅州华侨大力支持抗战有关。抗日战争时期,散居寰宇的梅州华侨迅速组织起来,凝聚成强大的爱国爱乡力量,对抗日战争特别是梅州当时的后方根据地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本文拟就笔者所查阅到的《中山日报》所载资料作一番探究。

一、抗战时期梅州华侨艰难生存状况

抗战时期,众多侨居东南亚国家的梅州籍华侨,陷入“回国难留亦难”的两难境地。《侨民侨团归国应备证明文件,中央侨委会饬注意两事》规定:“凡侨民侨团归国,就注意下列两项。一,侨民个人回国,有所接洽或请求,应携有当地领事馆护照及商务委员会或须本会备案之商会侨团学校负责介绍,或证明书;二,侨民组织团体回国,除依照非常时期海外华侨组织团体回国申领证明书办法办理外,所有团员人数及姓名、年龄、籍贯、职业、海外地址、回国任务尤应详载,以便查考。”同时,期时的国民政府乘机提高出洋办证费用,令穷苦百姓难于负担。《梅出洋证书费改收国币两元》规定:1940年9月16日起,梅属各县出洋证书费改由原来的一元为两元,无形中为出洋谋生的百姓增加了额外负担。

同时,东南亚各国为了阻止资金外流,对华侨汇款进行限制。如《荷印政府限制华侨汇款出口,归侨携款每人不得逾五百盾》则真实披露了华侨所在侨居国生存之艰难状况:“(真幹社讯)自德国攻陷荷兰后,荷属东印度形势即告紧张,当地华侨怵于环境不良,停业归国者甚众,昨有大批荷属华侨抵梅。据谓荷兰失陷之日,荷印即告戒严,人心颇为动摇,尤以华侨经商于乡村者,更恐当地土人行动,恒惴惴不安,当时各银行亦无荷币法价,后由政府颁布外汇价值,并规定居民限存白银元一百盾,过量则应呈报政府。各华侨每人每月限汇一百盾,接济家属。至归国华侨,每人携款不得逾五百盾,于上月28日由吧城乘轮回国华侨,计有二千余人,客属人占三分之二,以妇孺为多。现该地货物涨价甚炽,华侨生活颇感困难,尚有大批华侨准备返国者。近因归侨甚众,由老隆至梅县汽车运费,由六七百元涨至一千元,有索价一千三百元者。此次归侨,因受携款出口之限制,经济极感拮据云。”

同时,由于日本加紧侵略,在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前,对东南亚各国进行封锁,华侨华人出行更受限制。《香港吃紧,侨胞出国暂缓》:“自本月22日敌军在宝安南头登陆,进窥深圳后,香港形势,顿各紧张,香港当局已下令戒备,梅县华侨互助社,昨自(25日)上午接暹羅水客黄餘三由惠阳来电,谓港局紧张,由沙鱼涌至港交通暂断,该水客决由惠返梅,该社据电,即通告出洋侨胞可暂缓前往云。”

即使是日本战败投降后,华侨所面临的困境依然没有改观。《荷属东印度政府施行政策对我侨胞多方留难,星洲同入口公会请领馆交涉》一文揭示出当时华侨的生存状况:“(新加坡通讯)星洲出入口商公会主席郭珊瑚,以荷印政府对我侨胞施行之政策,如最近发生之荷兵枪杀我海员,及荷印政府强行没收我侨商白糖及橡胶等,荷印政府限制华人入境之苛例,盖战事期间,荷印华侨滞留星洲,或星洲华侨避难于荷印者,为数颇多,惟因荷印失守,一切入境出境手续,当告停顿,而此次荷印政府颁行之律例,又对我侨多方留难,致使华侨蒙受损失甚大,郭君特提出恳请伍领事呈请外交部向荷印政府交涉。”

类似报道屡见不鲜,如1946年9月14日《中山日报》报道:《印尼在十字街头,印尼的危机也是华侨更艰危的信号》、1946年1月19日及1946年9月21日《中山日报》报道的《新加坡侨胞汇款已受英当局限制》、《荷属华侨深感不便的印尼存款条例》等文,则揭示了新加坡和印尼当局从经济金融上剥夺我华人华侨的丑行。

《苏门答腊东海岸二万华侨陷入危险境地,印尼已向华侨作有组织袭击,我驻巴总领事要求英方协助》,《中山日报》1946年9月23日的这则报道则道出抗战胜利后华侨连人身安全亦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战后的国内,百业待兴,华侨及侨眷这一群体的诸多利益却被国民政府所忽视甚至侵蚀。1945年2月份的《中山日报梅县版》连续数天刊登《为林同德延交侨汇告华侨家属暨社会人士书》及《为艰苦中之侨眷请命》之短评(1945年2月20日《中山日报》第三版),还有1946年11月18日《中山日报》梅县版的《荷印侨商的苦闷》等报道则真实反映出华侨及侨眷在国内外的艰难生存状况。

显而易见,没有中国的强大繁荣,海外侨民无法摆脱下等公民的地位,也无法获得公平竞争和发展壮大的机会,中国的兴盛与侨民的地位处境息息相关。正是这一因素,梅州华侨身处困境仍不忘为国出力,在抗战时期捐款捐物、出人出力为中国正义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抗战时期梅州华侨的贡献

抗战全面爆发后,这些本身处于艰难生存状况之中的梅州华侨依然表现出高昂的爱国热情,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特有的作用。广大华侨的爱国行动被誉为“中国对日抗战的四大支柱之一”。

(一)办刊出报,宣传抗日

抗战爆发后,旅居海外各地的梅州籍华侨,怀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热情,痛斥日寇的侵略罪行,号召侨胞从各方面支持祖国人民的抗战,同时参加各种抗日救亡社团,开展各种各样的抗日爱国宣传。

如印尼首都巴达维亚的《天声日报》社长吴慎机(蕉岭县籍)、总编辑丘正欧(梅县籍)等人,都以报纸为喉舌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在巴达维亚一带产生了很大影响。马来亚梅县籍华侨梁燊南筹资创办并兼任总编辑的《马华日报》,在1938年《本报与国难》的元旦言论中指出:“海外侨胞,愤倭寇之残暴猖獗,尤力主与一决雌雄,函电交驰,踊跃输将,誓为后盾。”号召海外侨胞“凡直接间接,可以断敌人之资源,削弱其国力者,应于无碍当地法律范围之内,尽量运用”,“只愿吾侨毁家纾难者,接踵而起,使战时国家之经济巩固,然后可以应付裕如,此种责任,为远处海外之侨胞所不能诿卸者”。并向读者阐明该报在抗战期间,“思以笔作枪,追随各地同业之后,增厚吾侨言论之力量也”。由梅县籍华侨谢英伯任主笔的加拿大《新民国报》、梅县籍华侨熊幼霖创办的泰国《华侨日报》、梅县籍华侨谢佐舜任总编辑的巴达维亚《新报》等,在八年抗战期间,都发表了大量的文章,揭露日寇在我国的血腥暴行,号召鼓动华侨以各种形式支持祖国的抗战,报道抗日战争的节节胜利。

此外,梅州华侨还在侨居地广泛宣传并开展“不卖日货”运动。梅县旅印尼侨领张鹏高专门召开会议作出抵制日货的决定。梅县旅居印尼巴达维亚的侨领、中华总商会会长丘元荣,号召广大华侨使用和出售国货,将国货送巴达维亚展销。由于抵制日货运动的开展,日本的对外贸易和国内经济受到很大打击,日本在东南亚各国的贸易额大幅度下降。

(二)无私援助,赠物捐资

如梅县籍华侨丘元荣,从抗战开始至1941年4月止,他策动侨胞购买救国公债,捐助购买救护车回国,协助华侨司机回国,发动广大华侨捐助祖国的难民伤员。三年来其共捐款十万元(旧币,下同),其母七十一岁诞辰收贺仪十八万余元,全部汇回祖国作捐款,受到国民政府蒋介石委员长的传令嘉奖,并题赠丘母匾额一面曰:“景福遐龄。”1940年,祖国中南和西南一带恶性疟疾大流行,抗战前线战区急需奎宁丸和金鸡纳霜。丘元荣得知这个消息后,马上在巴达维亚发动捐奎宁丸和金鸡纳霜的运动。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仅巴达维亚一地的华侨就捐赠奎宁丸1亿粒以上,足够500万人服用。旅居毛里求斯的梅县籍华侨成立抗敌后援会,1943年10月捐二千二百英镑支持抗战。旅泰梅县籍华侨谢枢泗,1940年为抗日救灾捐资泰币一万铢(等于现在一百多万铢)。据不完全统计,从抗战开始到1940年,梅县华侨捐款总计国币七十三万四千三百五十元,大米二千四百多包,以及枪枝弹药等物品一大批。

(三)辍商回国,投笔从戎

抗日战争爆发后,侨居东南亚各国的梅州籍华侨青年纷纷返回祖国奔向抗日根据地,投身于杀敌抗日中。据统计,抗战期间到延安参加革命的梅州籍华侨有:钟庆发、陈龙、廖冰(女)、丁拓、李介夫、温坚(女)、李德奇、余震、陈耕国、温洪、王谦、郭治新、李英岚、罗启章、张上明、潘伊梅(女)、刘水、朱慧莉(女)、张棣昌、刘复之等。

许多梅州籍华侨在海外送子回国参加抗日。据有资料可查,旅泰梅县籍华侨钟镜泉,1940年6月送其子钟志坚随水客返国投军。梅县华侨互助社理事长张士平于1945年4月送其第三子张伟春入伍。旅泰丰顺籍华侨吴伊璜于1943年5月送其子吴模参加远征军。梅县籍归侨陈木桂昆仲三人,其弟二人先后于“七·七”事变后入伍,其一在沪战中牺牲,木桂又主动报名加入远征军。梅县籍华侨回国投军的还有:旅泰的余华、陈金荣,旅毛里求斯的梁巨生,旅印尼的张丙林、黄仁昌,旅缅甸的陈绍群等。五华县籍华侨有曾庆崇等。大埔县籍华侨计有旅新马的陈文岳、陈树强、陈阮等。兴宁县籍华侨有旅印尼的罗亚辉等。丰顺县籍旅泰华侨青年组成泰国华侨青年参军志愿队,返国从戎。

英雄的梅州籍华侨儿女,怀着共赴国难的雄心壮志,同仇敌忾,不怕牺牲,回国参战,把宝贵的青春甚至生命献给了自己亲爱的祖国,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立下了不朽功勋。

在八年抗战期间,梅州华侨的救国活动为祖国和家乡的抗战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梅州籍华侨捐款时间之长、钱数之多,在海外华侨历史上亦是有目共睹的。抗战期间,不少梅州籍华侨青年告别亲人回国参战,将青春与热血洒在战场上,彰显了英勇顽强、威武不屈的客家人精神。时至今日,影响和推动梅州华侨爱国爱乡运动的基本因素仍然存在,当今侨务和海外统战工作必须充分给予重视。立足于现代研究和总结抗战时期华侨爱国爱乡运动的规律和成功经验,对于调动海内外各种爱国力量,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国家统一大业,亦有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梅县梅州华侨
梅州咸菜“腌”出大产业
梅州咸菜 “腌”出大产业
梅州明眸
梅县区客家门神画展
我的华侨老师
寸寸山河寸寸金
华侨华人贺祖国70华诞: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梅花知音
梅花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