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大漠汉子的坚守
2020-11-30周远全
□周远全
2019年国庆节期间,震撼整个塔里木垦区的重磅新闻就是“王先华获得全国绿化奖章!”,他成为50年来塔里木垦区绿化工作最高级别奖章的获得者。
他这是为什么呢?
今年55岁的王先华,在库姆塔格沙漠边,他与妻子20年如一日,担任二师三十一团生态林护林员,不忘初心,默默无闻地从事着植绿、护绿工作。
王先华所在团场的家,处在被视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和库姆塔格沙漠的夹缝之间,两大沙漠最窄处不足3公里。沙漠是沙尘和雾霾的“策源地”、是环境恶化的“罪魁祸首”。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于生态环境恶化,每年初春到春夏之交短短60天的时间内,全垦区要经受大风、沙尘暴、低温、霜冻等自然灾害10余次。更为严重的是,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威胁到塔里木盆地300公里绿色走廊,影响垦区数万人的生存。
防沙治沙被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后,团场治沙站需要踏实勤劳的护林人员,当时的队长看中了王先华。
本来,王先华两口子承包80亩棉花,每年的家庭收入算是可观,四口之家生活衣食无忧。“站长选上我,说明那份工作我干得好,我决定去!”与妻子商量后,一家人就搬进了远离居民区的沙漠林场了,开始了沙漠边缘的坚守。
他是怎么生活的?
“新家”说是叫林场,其实就是两间工房,林场四周除了少量自然生的胡杨、红柳、沙枣树外,就是沙丘。最难过的是没水吃。他打了一口10米深的压井,算是解决了吃水问题。可是那咸涩的地下水,实在难以下咽,他打趣地跟妻子说“早上吃稀饭就不用吃咸菜酸菜啦!”。
沙漠边缘几乎少有人烟,寂寞与孤独只有具有相当意志和毅力的人才能承受。在“鸟都不拉屎”的地方,他与妻子养起鸡、鸭、鹅、狗,家禽家畜的叫声打破了寂寞与孤独。吃菜和生活用品,都要骑着自行车到6公里以外的团部购买。两个不足13岁的女儿每天上学,要推着自行车徒步一公里多的沙土路后,才能骑上车去学校,“沙土里的孩子”就这样每天往返奔走着,让做父母的心疼不已。
为了锁住沙漠,国家和团场的投资逐步到位,一条长11公里,宽200米,总面积3300亩的生态环境保护工程项目落地了。一套完整的沙漠绿化节水滴灌系统建立起来,数千名团场职工群众参加植树造林,沙漠边缘“热”起来了。王先华终于“松了一口气”,好呀!。
他是怎么干的?
为了防止砍林、烧林事件,王先华每天要步行巡查人工生态林区。对于干旱少雨的沙漠边缘,盗与火都是极为致命的损失。
作为生态林的守卫者,对到林带里乱砍树木的人,王先华六亲不认。他清楚地记得2010年的那一次砍树事件。王先华像往常一样巡逻林带,当巡逻到10公里的地带时,他听见“咣咣”的一阵阵砍树声,他急忙循着声音赶过去,发现是自己连队的一名职工正在砍树,而且倒的几棵树非常笔直,王先华又气又心疼,急忙跑过去夺下了斧头,“走,跟我回林管站,看怎么处罚你。”这人同王先华在原来的连队是邻居,关系还特别好。他见王先华动真格了,连忙陪着笑脸说:“老王,看在咱俩多年邻居的份上,你放过这一次吧。我这也是要几棵直一点的树做房梁用。”王先华本来就不善言语,这一听气得嘴直哆嗦:“你知不知道,你这样做是在犯罪,国家投那么多钱,团场花了那么多精力才建起来的生态林,要没有这片林子,我们团居住的地方都被沙子埋了。”王先华不由分说,扭住这名职工把他带到了林业站,进行了处罚。
巡逻、清理防火隔离带、为树木扎篱笆、熟练地换着滴灌带、观察林木有没有病虫害,是否有人夹兔子、打鸟……王先华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着这片林区的一切。
这一坚守就是20年之久。
20年来,这片生态林是王先华和妻子从弱不禁风的幼苗开始管护,因为含辛茹苦倾注着自己心血,他对林区每一棵林木都有感情。如今一棵棵幼苗长成挡风遮沙的一片栋梁,使荒漠连成一片巨大的绿色屏障,并辐射带动整个垦区50万亩生态公益林的全面恢复,使塔里木垦区300公里的绿色走廊名副其实。
如今怎么样啦?
现在的林区,是生态保护的“五道屏障”,守护着沙漠小镇的安宁。
第一道屏障,是以沙漠最前沿的生态防护林工程,板块隔离有序,林木茂密。
第二道屏障,是沿沙漠前沿地带建设香梨、红枣、沙枣等生态经济效益林区。
第三道屏障,是以道路林、农田防护林为重点的网格化林区。
第四道屏障,是以团部城镇外围绿化建设为重点的公益林区。
第五道屏障,是以城镇内部各小区绿化建设项目为重点的环境美化林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理论让沙漠小镇风景如画。
如今,小镇的楼房鳞次栉比、树木郁郁葱葱,218国道、铁路、高速公路从团场经过。林区的家周围也建起了许多沙漠旅游景点,笔直的柏油路通到沙漠的最边缘。王先华还是每天要步行进入林区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