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时代大学生个人信息保护探究*

2020-11-30陈晓寒项定宜

法制博览 2020年12期
关键词:个人信息信息安全大学生

陈晓寒 项定宜

东北林业大学文法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随着社会活动向数字化转型,微信、网购已渗透进绝大多数人的生活,而大学生作为运用互联网的主要群体,更是将网络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但在此过程中,由于各类因素导致的个人信息泄露对大学生造成了财产与人身的损害。因此,现阶段亟需我们对大学生个人信息进行保护。

一、大数据时代大学生个人信息概述

(一)大数据时代的含义

大数据又称巨量资料,指需要重新处理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具有量大,样多,速快,价值密度低,真实这几种较为显著的特点。其意义不在于数据量的庞大,而在于对已掌握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大数据时代便是因当下广泛应用互联网从而提炼信息而得名。[1]

(二)个人信息的含义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个人信息涵盖的范围和涉及的内容逐渐扩大,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姓名,身份证号码,电话,住址等常见的信息,其包括所有与个人相关的例如微信,微博等一切可识别该个人的信息。随着社交网络的普及,聊天记录,转账明细等电子信息也应作为个人信息加以保护。

二、大数据时代大学生个人信息存在的问题

(一)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薄弱

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已与网络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其网络账号几乎可以完全了解一个人。如此重要的个人信息,在校大学生中却经常会出现账号被盗,信息被重复使用等情况。主要原因是大学生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意识薄弱,风险意识较低,面对潜在的风险缺少防范之心。例如在浏览网页时随意点进弹出的存在安全隐患的网站,设置密码时随意设置几个简单重复的字符、面对同学好友时降低防备,将个人信息泄露而不自知。2016年湖南18名大学生发现“被贷款”50余万元,而利用他们个人信息贷款的却是他们的同学黄帅。据涉事当事人小雨回忆,2015年9月,黄帅称钱不够花,向小雨提出要借几千元,小雨表示没有余钱,黄帅便提出可以用网贷平台进行贷款。基于对同学的信任,小雨同意了黄帅的请求并按照网贷平台要求,手持身份证拍摄了照片,将此照片、学生证及银行卡信息上传至网贷平台,成功完成注册,此后黄帅前后利用小雨的身份在8个平台上进行注册并多次贷款,金额多达5万元。该案充分说明了大学同学之间也应注意个人信息的保护,不应轻信他人并交付自己的个人信息,最后自己陷入困境无法脱身。除此之外,前几年发生的著名的“徐玉玉案”也是因为其个人信息的泄漏最终导致了惨剧,我们在惋惜的同时,更应意识到大学生群体保护自身信息的重要性。

(二)大学生个人信息安全缺乏保证

个人信息认证和注册已经成为现如今大学生最常见的确认身份的方式,重要的如学校统计信息,银行卡绑定财产,日常的如注册成为商家会员,网购产品等。此种背景下,获取大学生信息的成本极低,风险极低,校园内随处可见的各种组织机构拦截同学填写问卷或用小礼品获取学生电话号码等信息,有些组织获取信息后再将此利用从事不法活动。而此种行为违法追查难度较大,虽然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指出,信息泄露最高可处50万元罚款,但此类案件定性难,信息多,为大众所知的又不算多数,不乏有不法分子利用大学生愿意尝试新鲜事物但易考虑不周,维权困难的特点获得其个人信息及其隐私,威胁本人或其家人亲朋骗取财产或达到其他目的。2016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一名学生订机票后,收到一则诈骗短信,对方自称航空公司客服,以航班被取消,在ATM机上办改签可获得补偿为由,骗取了她的学杂费6100元。不法分子正是利用了大学生偏爱使用互联网解决问题的特性进行诈骗,多次作案,屡屡得逞。

(三)高校对大学生个人信息监管不力

高校作为通过正常渠道获取个人信息的单位主体,经常会收集大量的学生信息,这就需要高校在选定学生信息管理人员时格外重视,严格筛选,如若任命了心怀不轨的不法分子,将会使学生的信息安全遭到巨大威胁。2014年初,四川文轩职业学院成人高考办副主任代某在未经过学校许可和学生本人同意的情况下,通过QQ邮箱将学院3万余名学生的个人信息发给了中国银行某支行的曾某、李某,将学生信息用于向银行申请批量制卡,给学生的生活造成了极大不便。

高校在公布某些特定事件时,可能会不经意间泄漏学生的个人信息,例如2018年5月某高校在公示奖学金名单时,公布了学生的身份证号、电话号码。除了奖学金,一些高校在其他需要公示的操作中,如转学生信息、评奖评优公式中也公开了学生的个人信息。2017年,教育部发布《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发布第9号预警:保护学生个人信息和隐私,资助工作者要“拧紧这根弦”》,明确指出要严禁公示个人敏感信息,在评定公示奖学金的过程中,不能将包括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等个人信息进行公示。

其次,由于高校各部门分工不同,其所需学生信息也会有所不同,因此会导致高校的学生信息分散在学校的各个部门,如此一来,学生信息分散就会导致监管难度增大,如果学校的监管系统不够完善或者监管力度不够,很容易导致学生信息被盗用或丢失。2015年7月至9月间,余某利用多家考试网站系统漏洞,使用专业软件分别侵入某国际教育公司服务器、某社工招录中心等多家数据库,非法获取报考人员个人信息共计39410条。

三、大数据时代大学生个人信息保护对策

(一)提高大学生个人信息保护意识

大学生个人应该提高对于需要提供自我信息时刻的警觉,对于要求提供个人信息的商家或单位主体,提供信息前应该仔细确认对方的用途和目的。高校可以针对大学生个人信息的安全问题展开一些讲座和培训,告知存在的各类安全隐患,现在已经有许多高校正在进行相关活动。社会上对于大学生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的措施也应多加宣传,例如在各大网站,卫视上循环播放关于信息泄漏的途径,盗取个人信息的手段,相关案件等,及时传播相关预防信息泄露的相关知识。[2]

(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大数据时代,针对网络信息安全,我国已经制定了《网络安全法》,但《网络安全法》并不是专门针对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针对个人信息保护,我国还未有专门的法律规范,法学理论界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研究已较为成熟,但对于大学生个人信息保护的研究还还处于初级阶段。现今在社会全体广泛关注个人信息保护的背景下,研究大学生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确应提上日程。我国可借鉴美国等对于个人信息保护立法较为先进的国家,再结合自身特征,建立符合本国国情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律制度。[3]

(三)加强高校的信息管理体系

高校作为掌握最多大学生个人信息的主体,在学生个人信息保护方面还有待提高。学校需要统计各类大数据时,对于学生的个人信息,可以进行匿名化处理,增强对信息的保密度,将信息对外公布时,也能够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4]对于管理学生个人信息的人员,应该对其身份多加审核,确认管理人员的安全性,同时明确学生信息的重要性,提高重视度。高校自身的信息管理系统也应时时监管,及时更新,发现漏洞时及时填补,防止不法分子的侵入盗取信息,为学生的个人信息安全提供有力保障。[5]

四、结语

大学生的个人信息安全需要多方面的支持与强化,大数据时代信息交流的多样性和普遍性给个人信息安全带来极大的挑战。大学生作为主要运用电子产品和技术的主体,更应时刻提高警惕,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学校和社会也应根据情况最大程度地为大学生个人信息安全提供支持,从而推动网络安全不断发展,更好地保障高校学生利益。

猜你喜欢

个人信息信息安全大学生
如何保护劳动者的个人信息?
个人信息保护进入“法时代”
警惕个人信息泄露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保护信息安全要滴水不漏
高校信息安全防护
大学生之歌
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刻不容缓
信息安全
个人信息保护等6项通信行业标准征求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