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心理援助联动机制 *
2020-11-30韩布新
韩布新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 100101)
感谢华中师大组织的这次会议,我用二十分钟讲两件事情。一是回顾我们中国心理学会抗疫心理援助工作,也借此机会跟各位汇报,总结经验、反思教训。二是谈一谈抗疫心理援助的联动机制。从一月份到现在,我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2003 年SARS 和2008 年汶川地震中开展的心理援助工作为我们中国心理学界同仁提供了一些经验积累、教训和反思,结合这次新冠疫情,我们可以改进心理援助工作。
在座很多专家都参与了中国心理学会抗疫心理援助工作,也给予我们巨大的支持。中国心理学会召开了6 次执委会、2 次常务理事会,有一次我们专门请省级协会负责人(包括理事长、秘书长)参加。我们还召开了临床心理学相关分支机构协调会议,从1 月份到现在已经召开了3 次;想把中国心理学会的临床心理学力量,从标准到操作方法以及培训的理念和培训规范,协调起来。因为我们有49 个分支机构,大家在不同行业、不同层面、不同环境下开展心理学工作。大家的观点想法、服务重点以及工作形式有相通的地方,还有更多不同的地方。所以我们特别强调规范化、专业化、科学化,强调抗疫心理援助工作者的胜任特征建设。我们还联合兄弟协会,包括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一同配合卫健委和国家应急部开展相关工作。
下面请允许我跟各位分享一些具体工作。2008 年的汶川地震相当于一次大练兵,大家从混乱到有序,从紧张到平和,从独自开展工作到协调联动,心理学会建立了一个有效机制。这一次,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2020 年1 月26 日就发出了倡议,从人才培养,到专门针对抗疫心理援助的胜任特征训练,到抗疫心理工作相关伦理、概念、理论与技术展开培训,有效地提高了我们中国心理学界、特别是抗疫心理援助应用工作的专业性、职业性和规范化。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委会,在组织架构、专业队伍的预备上,特别是在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心理援助热线平台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委员会和心理服务机构工作委员会及时启动“安心行动”,协调全国4000 多位志愿者、450 多家机构,形成全国一盘棋的有效合作。面对各行各业民众,特别是方舱医院广大医护人员、一线公安干警、社区工作者等,开展有效的服务工作。安心行动涉及的面广、涉及的点数量巨大。据我所知,他们开发的APP 叫“安心训练营”,一周期间有17 万余人下载,其中72%以上个人用户坚持完成了为期一周的安心训练营活动。他们还有两个百万数据,令我印象深刻。一是他们开展的94 个系列公益讲座,线上听众逾百万。还有一个就是他们编制的电子教材阅读量,发表于行动APP 上的公益文章,阅读量也过了百万。
关于教育部热线电话,也有几个数字。一个是2.5 万热线咨询者,相当了不起,因为基本上都是个案。另外一个就是拨打热线者有3 个1/3。1/3 真正跟心理健康咨询相关,1/3 咨询做志愿者,1/3 咨询其他抗疫管理信息。这也提示我们,抗疫心理援助工作要顾及有效性,需要点和面的结合。
体育运动心理专委会为准备奥运的中华健儿(运动员、教练员)提供了广泛的心理服务。中国心理学会APP 和微信公众号推送体育运动心理专委会的内容最多。特别是日本决定延期夏季奥运会,对广大运动员、教练员的运动生涯冲击巨大。因此体育运动心理专委会又一次开展应激性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医学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和护理心理学专委会在疫情开始就面对方舱医院(包括全国援助湖北、援助武汉的)广大医务工作者开展了及时有效的工作。据我所知,护理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刘晓虹主任组织专家紧急制作录音、录像,通过跟NGO(非政府组织)合作多方寻找平台,有效地把他们的共情、陪伴以及心理健康维护和促进等理念传递给一线医护工作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当然我们还有发展心理学专业委员会、教育心理学专委会、老年心理学专委会以及心理学教学工作委员会,面对各行各业,尤其在疫情管控中受影响很大的学校和养老中心开展工作。5 月30 日,国际学术交流工作委员会邀请全球12 个国家、近30 位专家研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我们向国际同行介绍了中国心理学家的工作,特别是我们注重的三个方面。第一是培养提高心理学专业人员的胜任力,以科学有效地进行抗疫心理援助工作。第二是我们跟各级政府、兄弟学科和行业乃至心理学会内部同行联动。第三就是找到那些需要心理服务者,响应习主席三次讲话特别提及的几个重点人群。这一思路在国际上引起了很好的反响,也特别给美国、意大利、西班牙、俄罗斯同行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我们做到“有的放矢”“雪中送炭”。当然,我们与国际同行(来自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国际应用心理学会和美国、西班牙、加拿大、英国、哥伦比亚等国家)研讨了抗疫工作面临的具体困难和问题。
抗疫心理联动机制,其实就是三件事。第一是我们要确定人、找对人,形成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队伍。我们向国家应急部推荐了10 名国家级心理危机干预专家,加入国家级应急队伍;还推荐了165 名省级专家,以利于组建省级心理应急队伍。遴选人的工作,我想应着重服务者、管理者和需求者三个方面。服务者,当然是我们学会最关心的抗疫心理援助专家。管理者指心理学行业相关管理者,比如说精神科工作者、社会工作者,还有在组织心理援助队伍有效联动时候起核心作用的各级政府官员。我们还要通过立法,通过建立规范形成长效机制。我特别想强调需求者,因为习主席三次讲话提到的重点人群,体现了他对最需要心理援助者的关切。我们很难直接接触到这些人,需要利用联动机制找到他们,以有效对接并提供有效服务。各行各业服务者亟需建立协同意识。刚才陆林院士特别讲到,我们中国的应急队伍,国家级应急队伍、省级的应急队伍,乃至于二线城市应急队伍最缺乏。因为条块分割是政府管理的显著特点,既有其先天优势,但同时也是先天劣势。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培养,通过立法、通过规范、通过有效管理建立联动机制以破除条块分割。
第二,我想强调心理援助的切入点。面对重大应激事件(包括自然灾害、疫情),心理援助的切入点非常重要。我们从日本同行处学到的经验是,第一阶段心理学家要往后站,因为此时生命救援和救护最关键。到第二阶段,我们要往前站。因为人的心理和行为反应具有外显化、长效化、复杂化、群体化特征,第二阶段正需要我们心理学家义不容辞地站出来。所以从时间、空间来讲,切入点都非常关键,事关形式和果效,所以我在项目里边特别提到了有效性评估。我们也看到华中师大心理热线电话的有效性,个案来访者评估达到92%以上。我觉得是非常好的社会效应。因为我们从汶川地震期间得到的教训,就是心理学(包括科研)工作者要避免“忙里添乱”;可以适当“锦上添花”,但最关键是要做到“雪中送炭”。这次“雪中送炭”,包括华中师大的热线电话平台、学会注册系统的培训工作、心理服务机构和危机干预工作委员会的“安心行动”,真是名副其实。
第三也最重要的是建立机制。这机制既要有序协调,又要可行可得;关键是有效,最好是高效。“可得”主要针对需求者,也就是习主席一再强调的重点人群。在这个机制里心理学其实处于弱势。因为心理学作为一个学科已经有了相当明确的学科定位,但是作为行业其法律地位不明,因为没有立法。所以我们中国心理学广大同仁一直在努力推进两个法。一是“心理师法”,要明确真正从事临床心理学工作广大同仁的法律地位,从岗位到生涯发展到准入执业行为的规范,都需要立法。二是“心理健康促进法”,面向广大群众,明确他们的心理健康维护促进权益、心理健康服务可得性、质量保障、纠纷处理等等。这些都需要有法律的规范和保障。
反思和展望。(1)我们一定要避免为了心理援助而做心理援助。(2)不仅要强调外源性帮助,还要开发、调动人内在心理力量。(3)疫情控制过程中,要发挥心理援助的功能,同时要发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大家共同努力,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最终取得战疫的全面胜利。
注:2020 年6 月,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学会联合主办的“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心理建设”高端学术论坛在线召开,本文系作者根据论坛中的讲话记录稿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