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高校开展法治教育的思考与举措

2020-11-30黄星元

法制博览 2020年28期
关键词:法治法律思想

黄星元

西安外国语大学,陕西 西安 710000

大学时代是青年人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也是高等院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目标。法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等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和重要举措。这就给高校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法治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试从高校开展法治教育的现状分析和问题剖析出发,对培养大学生法治精神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

一、形势逼人:高校法治教育存在严重不足

高校法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全国高校特别是非法律院校的法治教育情况来看,存在很大的问题和不足,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将对高校法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的人格培养产生不利的影响。具体来说,高校法治教育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形式单一

高校的法治教育主要围绕一门选修课程展开,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从形式上来看,一是法治教育的内容浅显、篇幅不足,缺乏对法律制度的体系性、全面性介绍,更谈不上对法治思维和法律信仰的培养。二是教育缺乏实践性,只有单一的文字,缺乏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宣传和引导。很多大学生对法律知识一知半解,又缺乏寻找专业人士咨询的经济实力,遇到问题往往借助于网络搜索或道听途说,很容易产生思想的混乱或者上当受骗。现在很多在校大学生都陷入“校园贷”漩涡或者被“电信诈骗”,突出的表现出大学生法律知识的匮乏和法治思维的不足。

(二)教育内容乏味

借助于课本的法治教育,本身就存在严肃刻板的“先天不足”。对非法律专业的学生来说,法律条文十分枯燥、法律教科书内容呆板,本就不易学习和接受,加之非法律院校缺乏专业的教师队伍,使本就相对不足的法治教育更加“雪上加霜”。学生学不进、学不懂、学不通,成为高校法治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一个显著的例证是,在对部分高校大学生法律意识进行问卷调查时,一个基础的问题“我国的根本大法是什么”,得到的结论却是五花八门,接近三成的学生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这从一个侧面体现出大学生对法治教育的接受程度存在严重的不足。

(三)教育效果不足

教育形式的单一和教育内容的乏味,直接导致高校法治教育缺乏实际效果,课程流于形式。学生不但没有得到健全的法律知识,形成科学的法治思维,建立公正的法治信仰,反而可能产生法治虚无主义、法律意识淡漠、法治信仰缺失等问题。很多大学生大谈“公平正义”,但对其最基本的概念、内涵、指向等问题都搞不清楚,遇事也不能客观认识和看待,这不但不利于法治精神的培养,还有可能违法而不自知,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追根溯源:高校法治教育问题的成因

高校法治教育产生问题的原因有多种,包括内部的重视不足,也受到社会外部因素的影响,与大学生自身的情况也有关系,这些问题有的是体制机制的问题,有的是社会环境的问题,还有的是人生教育的问题,需要认真加以分析。

(一)高校内部教育的影响

一是高校普遍缺乏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虽然中国的高等教育一直在改革发展,但教育培养人才的模式仍然没有根本的变化。过早的对大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导致大学生人文素养不足,缺乏对法治及其相关的政治、历史、文化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从而限制了大学生法治精神的培养和培育。

二是高校普遍缺乏足够的教学资源投入。我国的高等教育以公办教育为主,主要的资金来源是国家投入。受投入金额的限制,有限的资源必然被投入到各个专业、院系,对通识教育的投入当然不足,导致高校法治教育教材更新缓慢、师资力量不强、培养方式不够丰富,特别是非法律院校的法治教育,陷入到一种“鸡肋”境地,这对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深入开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三是高校普遍缺乏对法治教育的重视。大部分高校特别是非法律高校,对法治教育的认识相对不足,重视程度不够,课程设置学时较少、参与授课的教师数量较少、课程讲授的内容较少,导致学生更加难以投入法治教育的学习之中。这已经成为高校法治教育的重要薄弱环节。

(二)社会外部环境的影响

一是文化传统影响法治教育的推进。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根深蒂固的“无讼”思想。这种价值取向至今仍然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人治”思维的最大恶果就是会产生“关系学”“厚黑学”,这些思潮都在潜移默化影响着高校大学生,容易使他们产生扭曲的人生观,容易被学校内外的一些不良现象所迷惑,不能正确和客观的看待社会发展的问题,对高校法治教育有很大的破坏力。

二是负面网络信息影响法治教育的效果。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微信、微博等网络新媒体几乎占领了大学生大部分的信息源。一些网络信息真假难辨、断章取义、良莠不齐,导致舆论乱象频发,不但弱化了法治教育效果,而且使课堂法治教育效果流失,甚至颠覆了很多法治教育理念。有研究指出,中国网民绝大多数是在校学生,他们彼此容易受到影响,极易走向偏激极端,对高校法治教育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三是一些消极社会现象影响法治教育的深入。“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美国著名法学家哈罗德· 伯尔曼曾的名言清晰地表达出法律信仰在法治国家中的核心地位。当前,一些社会“负能量”经常充斥在媒体报道中,社会上的一些负面事件也频频发生,社会规则意识不强,容易对大学生的世界观塑造产生不利影响,长此以往,不但会削弱法治教育的效果,也会对整个社会的法治信仰产生消极的影响。比如说,“扶不扶”“救不救”等事件,虽然是社会问题,但实际上也有很深的法律逻辑,如果不能掌握相应的法律知识,那么人云亦云之下,得出的结论就有可能背离法律的规范,这样就使得司法的权威得不到承认,更谈不上对法治的信仰了。

(三)学生自身情况的影响

一是家庭教育缺失。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随着社会转型加速,单亲子女、留守儿童普遍产生,容易产生家庭教育的缺失。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的“三观”非常容易受到影响,有调研指出,青年和未成年人犯罪,60%以上都受到单亲家庭或家庭教育缺失的影响,很多单亲子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这一社会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也是高校法治教育必须认真对待和思考的问题。

二是自我约束缺失。青年人社会经验不足、鉴别力不够,遇到形形色色的诱惑时,往往容易上当受骗或受到不利影响,容易走上歪门邪道,需要高校认真研究青年人的思想特点和思维方式,对症下药,进行相应的教育引导。特别是现在的00后大学生,以独生子女为主,思想更加独立,个性更加彰显,规则意识、纪律意识不易养成,这是高校法治教育面临的重大挑战,也是今后高校法治教育转型发展的内在动因。

三是知识结构缺陷。知识是思想的基础。当代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外语类的学生,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另一方面,从小到大接触社会很少,走入“象牙塔”之后,更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社会知识十分匮乏。知识结构单一使大学生容易产生错误认知,社会知识匮乏使大学生不能正确规划人生,这样就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法治教育容易走进“死胡同”,没办法真正深入大学生的内心。

三、刻不容缓:高校法治教育的现实路径

加强高校法治教育,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的具体实践,也是新时代依法治校的重要内容,有利于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目前高校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成因出发,我们应该看到,大学生的法治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必须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时更新教育理念,不断纠正偏差、校准步伐,创造法治社会环境,确保大学生正确的“三观”养成。

(一)更新教育理念

一是夯实基础教育。大学教育的核心在课堂,加强法治教育离不开课堂法律知识、法律理念的传授和学习。高校必须通过改革课堂形式,增加教育内容,改善教育效果,加强师资投入,搭建实践平台,提高大学生对法律规范的认识。在加强课堂教育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大学生法治意识的认知和法治思维的培养,真正使大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完善社会主义法治知识,掌握科学严谨的法治思维,自觉维护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二是丰富教育方法。利用宣传栏、广播等多种形式,加强案例教学,拓宽教育范围;加强与司法机关的合作,积极开展送法进校园,举办讲座培训等活动,深化法治教育认知;组织学生参与法治建设宣传、投身法治建设实际,在法治实践中增长法律知识,提升法治教育效果。

三是拓展教育形式。网络信息化时代,虽然一些消极的内容可能影响大学生法治教育,但便利了知识获取、提供了互动平台、增添了教育鲜活性,为高校法治教育打开了新的大门。高校应该主动拥抱网络时代变化,积极推进线上线下平台学习,与时俱进地提升和拓展法治教育水平。积极开展自由与责任关系的培养、个体权利泛滥的反思、社会法治事件的讨论,促进法治教育深化发展。

(二)营造法治文化

一是建设法治校园文化,营造良好氛围。法治文化建设,是法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要积极建设法治校园,形成平等有序的校园文化;加强平安校园建设,创造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加强高校与法律院校的合作力度,借助其他高校的优质法治资源,提升法治教育的广度、深度和时代性。

二是加强法治社会建设,形成教育合力。高校法治教育,不仅是教师的责任,也是整个学校的责任,更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要加强法治教育,必须构建崇法、重法、尊法的社会环境,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形成法治教育的社会合力和良好氛围,只有从上到下、从里到外,让大学生感受到了法治的力量、法治的温度、法治的熏陶,才能真正提高高校法治教育的水平。

三是构建法治信仰,形成德法共治。法律是最低的道德,道德是最高的法律。没有对法治的信仰,没有对法律的遵守,就不可能实现以德治国。中国古代的礼法社会已经崩塌,现代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相统一的社会治理模式尚在构建,如果不能做好法治教育,形成法治信仰,那么以德治国也就成了“空中楼阁”。所以,高校必须从大学开始,深入开展法治教育,培育法治信仰,不断夯实法治社会的根基。

(三)加强个体培养

一是加强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人文素养的培育,是法治教育的基础,也是培养大学生“三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加强法律、历史、政治、社会等方面的教育,不断健全人格、提升思维能力,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基础素质和人格素养,使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始终走在正确的轨道上。

二是提高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加强对法治事件、法治现象的讨论、教育和宣传,引导和教育大学生提升辨别能力,提高抵抗不良影响的能力。加强以案释法、以案明理的警示教育,使大学生知敬畏、辨是非、明荣辱,防止和抵御不良思想的侵蚀。

三是强化学校家庭教育联动。家庭教育是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启蒙,也是塑造人格、培养品质的最重要场所。无论是大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还是对知识的理解、对个人的认知,都建立在健康的家庭教育之上。高校应加强与家庭的互动,积极邀请学生家长参与大学生法治教育,交流教育心得、传授教育经验,使家庭参与到法治教育之中,发挥学校教育无法关注个体的劣势,真正使每一名大学生都形成健康的人格和健全的思想。

四、结论:抓好法治教育是做好高校思政教育的底线

如果说司法是守护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那么法治教育就是思政教育的“底线”。对大学生的规则意识、法律意识的培养,就是对他们未来行为的约束和规范,这对他们思想品德的塑造有着巨大而深远的积极影响,抓好了法治教育,就抓住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也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德治与法治的统一,更好地完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猜你喜欢

法治法律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思想与“剑”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互助献血”质疑声背后的法律困惑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