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善于运用法治方式,及时防患化解基层社会领域重大风险

2020-11-30周盛盈

法制博览 2020年28期
关键词:纠纷领域法治

周盛盈

珠海市委党校,广东 珠海 519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强调要高度重视防范化解社会领域的风险时,明确要求党员干部全面做好就业、教育、社会保障等各方面工作,不断增加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可见,防患化解基层社会领域重大风险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当前基层社会领域重大风险的表现特征及产生原因

当前我国正处于复杂多变的时代,社会上各个方面的重大危险事故时有发生。以珠海市为例,2018年,珠海市民到市信访局走访的有998批、4964人次,与2017年相比,分别上升32.4%和17.4%。到省信访局走访的有213批、600人次,同比上升44.9%和47.8%。市民反映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住房保障、城乡规划、农民土地征收和补偿、城镇房屋拆迁和补偿、劳动关系、城镇居民社会保险、社会治安、司法不公等问题。

2020年以来,珠海市劳资纠纷案件激增,同比增长17.2%,且有集中爆发的风险。针对这些问题和社会风险,我们需要寻找有效之策,及时化解和防范。

(一)社会领域重大风险的表现特征

1.主体呈现多元化。随着户籍制度的改革,中小城市中非户籍人口的大量增加,基层社会领域重大风险发展为公民与公民之间、公民与行政机关企事业之间、企事业单位与行政机关之间、公民与“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引发的风险。因此,基层社会领域的重大风险主体,不仅仅包含了公民个人,还涉及到了大部分的经济个体和行政组织部门。尤其是纵观珠海市近几年来的行政复议和诉讼案件,就是主体呈现多元化的重要表现。2018年,珠海市行政复议案件1250件,比2017年增长51%。2018年,珠海市两级法院(金湾法院399件和珠海市中院一审和二审752件)共受理行政诉讼案件1152件,同比增长16%。两项相加共计2402件,每个案件需干部2人次计算,全市每年共需4804人次来处理民告官案件,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2.客体呈现复杂化。在行政组织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过程中,由于其办事能力参差不齐,使得重大风险内容变得更加复杂。从以往的“一因一果”发展到“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和“多因多果”。基层社会领域重大风险所造成的后果牵扯到更多人的利益和权益,并且单一的化解方法已无法达到预期效果,也增加了防范化解风险的难度。

3.规模呈现群体化。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城市化的发展,乡村中少数村干部不依法办事而引起的一系列纠纷,使得众多农民成为了纠纷当事人。尤其是当前疫情环境下,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裁员、搬迁而引发的纠纷,众多下岗员工和有关方面的人员成了纠纷当事人。基层社会领域重大风险的群体化而使其规模不断增大,许多风险因处理不当而引发群体性事件。

4.类型呈现多样化。基层社会领域重大风险由过去单一的民事纠纷发展为民事纠纷、经济纠纷、行政纠纷并存的多种形式的纠纷。这些重大风险表现为多样化,如土地承包、农民负担、事业单位改制、农民工工资、非法集资、网络传销、行政不当、司法不公、生产安全事故、小区物业管理等方面的众多社会领域重大风险,正是这些社会领域重大风险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

5.化解方式激烈化。目前社会上涉及到重大风险的当事人处理情况的方式也不同,尤其是在个别多方求助无果的情况下,不得不采取其他偏激的手段,胁迫相关部门对其问题进行解决;有的没有及时得到解决,甚至造成了严重的治安、刑事案件。

(二)社会领域重大风险产生原因

1.追求经济利益的思想过于片面化。随着国内外疫情的不断冲击,我国经济面临着更多的压力,各个企业的订单销量不断减少,个别管理人员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擅自违反经济合同,甚至侵害他人合法权益,从而埋下了基层社会领域重大风险的隐患。

2.市民法治意识淡薄,缺乏理性的维权意识和规则意识。在发生纠纷时,他们不是选择法律途径化解,而是哄闹、围攻政府,或者直接采取极端的手段造成更严重的后果,进一步激化矛盾,产生新的社会领域的风险。

3.对历史遗留问题处理得不够稳妥。个别行政机关对原来城中旧村改造后因为欠缴地价等历史遗留问题而导致回迁房迟延办证、暂时无法办证以及集体资产、物业产权不明晰等,处理得不够及时,引起个别村民不满。又如个别基层党组织对内部财务不公开,工作不认真,使得社会问题处理不恰当,埋下安全隐患。

4.政策法规制度的相对滞后,引发少数农民对征地政策的不满。目前大多数国土部门制定的土地征收价格没有参照市场价格,普遍偏低;与此同时,有关农民土地的档案缺失,引发被征地农民的强烈不满。

二、善于运用法治方式,及时防范化解基层社会领域重大风险

法可以通过对人们行为模式的设定,对人们行为给出肯定或者否定的评价,而预测第三方介入后最终形成怎样的化解结果,增强其对处理结果的可接受度,使得纠纷能及时有效化解。与此同时,将法治方式作为化解基层社会领域风险的主要途径,其能够确保纠纷当事人享受应有的权益,依法履行义务,并一视同仁地化解社会纠纷。因此,法治方式是防范化解基层社会领域重大风险最重要的方式。我们要以全新的法治理念、创新的法治治理机制、完善的司法保障机制,全面推动基层社会治理重大风险的防范化解。

(一)坚持良法善治理念,不断完善基层社会治理重大风险防范化解法律法规。尽快修改现行的《突发事件应对法》《野生动物保护法》《传染病防治法》,加快制定《公共安全法》《台风防治法》《农村土地征收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完善涉及民生领域的立法。

(二)规范基层行政执法,大力推行“两随机、一公开”行政执法制度。进一步完善基层社会领域执法工作投诉机制,健全相应的奖惩制度,并要求工作人员严格按照规章条例操作制定,将执法的全过程用记录仪记录,并谨慎审核相应的执法决定,积极推行“两随机、一公开”行政执法制度。

(三)强化司法为民的服务理念,完善基层社会治理防患化解司法保障机制。推动审批机关、检察机关、公安机关依法妥善办理基层涉民纠纷案件,依法打击和处理破坏生态环境、侵占集体资产、截留农民征地款等违法犯罪行为,严厉打击基层黑恶势力及其“保护伞”,坚决打击邪教组织、贩卖妇女儿童及“黄赌毒”等违法犯罪活动,加大刑事司法救助体系力度,对生活困难的被害人及其近亲属依法及时给予司法救济。

(四)强化体制创新,完善多元化的基层社会治理防患化解机制。加强诉源治理,确保民众的诉求表达之路畅通无阻,整合基层社会治理防患化解资源力量,促进调节、仲裁、诉讼等多个机制的有效衔接,健全相应的防控体系,不断完善基层社会治理防患化解综合机制。

(五)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数字法治,智慧司法”建设。紧紧围绕群众需求,提供精准化、精细化的公共法律服务,为智慧法治建设提供信息化支撑。借助信息技术构建专门的网络服务平台,让广大群众能够通过手机、电脑办理相关业务,大力推行“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性办”便民举措。

(六)积极培育基层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切实提高其防范化解基层社会领域重大风险的能力。充分利用基层已有的公共党建文化设施,推进法治广场、长廊、院坝等基层法治文化建设;统筹运用基层法治宣传阵地、社区教育机构、文化礼堂、农家书屋,为群众搭建有效学法平台。加强对基层党员干部的法治培训力度,全方位提升他们的法治意识,并将其迁移到工作过程中。

猜你喜欢

纠纷领域法治
邻居装修侵权引纠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署名先后引纠纷
领域·对峙
用“情”化解离婚纠纷
纠纷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新常态下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初探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