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高校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策略研究
2020-11-30尚冰聪张贝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文 尚冰聪 张贝(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建设“双一流”高校是中共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决策,高校党组织担负着发展培养青年共产党员的重要责任,是保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的重要阵地。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是高校党建工作至关重要的部分,对于指导和培养入党积极分子、提升学生党员质量以及提升高校党建工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等党内法规为指导,调研国内“双一流”高校积极分子培养教育现状同时提出问题,并结合高校党建工作实际,探索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策略。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决策。新形势下,“双一流”高校更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高校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组织吸收青年大学生中优秀分子的重要环节,更是高校党建工作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持续推进,成效初步显现,“双一流”高校的生源质量持续向好,吸纳了一批批品学兼优的青年学子。其中,有意愿加入党组织并提交入党申请书的学生逐渐增多,但入党申请人还存在政治素养和综合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
笔者通过网络调查问卷、线下访谈、会议交流等方式,对国内几所双一流高校就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问题开展调研,并提出对策。
通过调查国内双一流高校积极分子培养教育及党员发展工作的现状,结合高校实际情况,设计大学生入党情况调查问卷,提交问卷的志愿者所在年级包含大一到大四4个年级,志愿者身份包括群众、共青团员、入党申请人、入党积极分子和中共党员。通过对问卷结果的分析,同时结合前期调研情况形成如下观点:
一、现阶段大学生对待入党问题的思维特点
(一)入党竞争愈发激烈的同时,出现了入党动力减弱的情况,需对大学生,特别是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正向引导。
《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提出了“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方针,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形势下,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入党竞争。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不是党员的原因”中,46.4%不满足基本条件,28.4%满足基本条件但未被党组织吸收;“不想入党的原因”中,入党竞争激烈、自我觉得未达到入党条件的占17.6%。由此可见,入党竞争愈发激烈已成为当前高校党员发展现状。
而与其相对的,在“是否曾经或现在有过入党的想法”调查中,2.3%选择了否;“现在不是党员的原因”中,4.1%的同学表示不想入党;“不想入党的原因”中,入党竞争激烈为首要原因,入党程序繁琐为次要原因,还有同学表示基层党组织活动过多,需投入太多时间精力,觉得入党没什么用。由此可见,在入党竞争激烈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使大学生入党动力减弱。
(二)入党动机中存在虚荣型动机、参与型动机、功利型动机等情况,对党员身份的认识存在一定偏差,入党过程中的培养考核还需加大力度,改进方法。
在对入党动机的调查中,大部分人选择了“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社会作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了“为了提高个人就业升学的竞争力”“党员身份很光荣,在亲戚朋友面前也好看”“周围的人都入党,随大流”的选项。这与发展党员实际工作中的情况相符,在与积极分子和党员谈心谈话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多数学生能认识到成为一名党员的责任和义务,但也有学生表示入党就是为了考公、考研和就业中占据一定优势,有的学生甚至不能分清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身份的区别。而从高校发展学生党员的质量看,有端正入党动机的学生在被发展成为党员之后,能够在学习、生活和作中严格要求自己,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在“大学生党员和其他学生有什么不同”的回答中,11.9%选择没有区别;“入党前后的大学生有无变化”中,22.3%表示毫无变化,2.3%甚至认为有优越感,看不起别人。这体现出部分学生不能充分认识党员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在对入党积极分子的考核和培养教育中,应该将政治标准放在首位,保持党员队伍的纯洁性。
二、高校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核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一)正确看待质量与数量的关系,需将高标准贯彻始终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自认为对党的性质、宗旨、党规党纪很了解的仅占20% ,对入党条件和流程很了解的仅占24%,结合对入党动机的分析,可以总结出当前部分大学生申请入党是从眼前利益出发,甚至不去主动了解一些最基本的知识。
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质量和具体考核指标决定了发展党员的质量。所以,高校务必坚持高质量发展理念,并将其贯穿培养和考核的始终,同时将政治标准作为首要标准并加以量化,便于考核。
(二)需在知行合一的实践中实现学习内容入脑入心
在“你认为现在的大学生党员还存在哪些不足”的结果显示,大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中普遍存在不关心时事政策的现象,大局观和集体意识有所缺乏;政治理论知识学习不深入,政治素养不达标;急于追求个人名利,只注重个人发展;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奉献精神等问题。由此可见,学生党员和积极分子的思想觉悟还需提高。目前,部分高校都对积极分子进行党课培训,但党课的学习时间较短,一般只集中在发展成为积极分子后的一学期内,时长为8-12 学时,教育的经常性不够,培养教育的形式多为线下课堂和讨论交流等形式,需要结合每年的重点制定党课计划。
而在问题“你认为哪种形式的党课效果最好”的回答中,49.4%选择了参观教育基地、开展实践活动。所以,在掌握理论基础的同时,必须引入实践锻炼,在实践中体会和锻炼党性修养,丰富积极分子培养教育方式,形成学与用的结合。同时要丰富学习平台,可以充分利用大学生理论宣讲团,培养一批青年马克思主义传播者。
(三)学生的现实表现需要定量考核标准
面对考试、升学、就业的压力,个别大学生缺乏对党的知识的学习兴趣。在“你是否利用业余时间观看马列等方面的书籍”的回答中,仅有9.8%大学生回答经常看甚至每天看;“你是否关注党的执政地位和能力”的回答中,41.3%选择很关注。
对“如何看待目前学校的入党条件和流程”回答中,33.2%认为太严格、太复杂;44.2%认为非常合理;17.3%认为条件还不够严格,流程还不够清晰,需要更细地量化标准。
目前,高校党组织发展大学生党员普遍采用定性考察的方式,有的学校加入了对学习成绩、奖学金、实践活动、思想评估等方面的量化标准,只要符合其中的要求,就可以取得基础资格,而学生的现实表现则只能凭借支部书记、老师、同学的主观印象来判断,评价比较模糊,缺乏说服力。因此,高校需建立常态、系统的考核制度,从而体现出入党积极分子在培养期间思想和行动上的先进性。但工作也存在一定困难,高校入党积极分子的数量过大,辅导员和支部书记很难作为考核者实现考核目标,而培养联系人由于缺乏监督管理能力、培养力度不够等因素,作用发挥不明显。笔者建议,可以建立系统的量化考核制度,由培养联系人作为积极分子量化考核的实施者,支部书记作为监督者,监督培养联系人的考核效果,保证考核方案切实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