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治理中生态水利应用探讨
2020-11-30魏然阜新市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
魏然 阜新市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
1.引言
河道治理工程重在实施环节,生态水利的主要特性就是能够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基本出发点,在科学合理的使用的条件下组织进行河道整治管理工作。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可以更好的满足当前的自然生态发展需要,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本原则,避免大量排放所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也能够促进河道自净能力的提升。因为河道治理施工中,很多环节都需要进行自然生态链的模拟与分析,所以生态水利在进行河道治理的过程中要将保护水资源、保护环境作为主要目的,切实提升环境承载能力,从而可以更好的保护水生态系统的安全性。
2.生态水利的河道治理优势
传统单一的河道治理方式会直接的损坏河道环境景观与当地的生态系统,同时还会直接影响人们的生命就健康。因此,应该综合考虑到环境学、水利工程学、生态学等学习,要达到与美学的统一,从而可以制定出有效的河道治理方式,和自然环境有效的融为一体。
首先,生态河道治理的过程中,必须要综合性的分析自然环境、阳光、水等方面,合理的配置各项资源,从而可以形成更加生态性的河流系统,不会给当地的自然环境造成任何的不利影响。这样操作之后,不仅可以给水生植物提供有效的栖息、繁衍场地,同时还会给鸟类等昆虫提供有效的觅食、繁衍等生存场所,保证生物可以自由的生长。
修复河道生态是非常有效的处理措施,主要的方式就是采取措施来恢复河道两侧的植被,将其作为河道与河岸的生态过渡段来,河岸生态缓冲带的边缘影响作用是比较明显的,能够达到调节气候条件、防止土壤侵蚀、涵养水源等等,还能够有效的治理环境污染方面的问题,阻滞面源、地表径流等,给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的防护产生比较积极的影响。
其次,生态河道治理工作的实施能够有序的促进有机物的净化性能提升,保证河道自净能力达到要求。河中细菌与真菌在生长过程中,需要摄取有机物,同时将其分解排放,然后给藻类提供基础食物,这样可以保持食物链的完整性。
同时,建设生态河道工程可以在当地逐步的形成生态水流系统,给好氧生物提供充足的氧气供应,保证植物的正常生长,还能够净化水体环境。
3.河道治理的生态水利手段
3.1 生态河堤
采取人工护岸的方式能够实现水体与河岸的水分交换、调节等。由于水边线与河道中心线在设置时有着特殊的要求,所以在护岸材料的选择时应该准确的掌握河流状态、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因素,在保证不会损坏河道生态环境的条件下,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河道的宽度尺寸,保证河道美观性,也会充分的保护周边的自然环境。
同时,选择施工材料时,必须要以保护河道环境为出发点,这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因此,需要综合比对、分析多种施工材料,尽量地选择使用天然材料,同时还应该达到防冲性的要求,给生物的正常生活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3.2 建设自然河流
为了能够使得河流达到自然状态,还应该具备较强的防洪效果,岸线形状的设计多数都是选择不规则的形式,顺势而行才能更好保护环境。比如,浅滩、深潭在自然水流动力的影响之下,会给河底造成比较大的冲击作用,且会产生淤积现象,这就会导致河流生态系统更加的丰富,有利于植物生存。
同时,河道周边环境和河道流床的改造也是极为重要的影响工作。河道周边环境会给河道生物食物链网的建设提供基础条件,能够更好的促进当前生态系统的改善,因此,应该尽量使用明渠,可以在岸线周边区域内大范围的种植绿地、树木等,并且需要使用更换自然材料来制作自然界河流。河道改造实施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建设不同流水和置植石来给水下生物提供必要的生存、栖息、繁衍的必要场所。
3.3 加快退化河岸带的治理,促进水体自净能力的提升
进行必要的生物群落优化与协调处理,需要将符合要求的水生植物、树木等种植到河岸、水体内,可以更好的避免该地区内出现水土流失等严重的问题。给水体好氧生物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以更好的促进生态系统的有效循环,保持水体洁净度,确保自净能力得到提升。
4.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实际应用
传统河道治理施工环节,生态系统部分的水体项目建设多数都是使用人工制造的材料来进行,结构设计也比较随意,所以容易导致环境污染等严重的问题,还会影响生物群落,所以使得大部分的水体都会出现黑臭等严重的问题,水体自净能力非常差。即使人工河道建设效果较好,也无法完全替代原有的生态结构,也会导致严重的危害。
现代社会中的河道治理环节,必须要充分的保护生物群落的生命力,同时需要具备生态学、水利工程学、生物学、美学等方面的常识,建设更加宜居的生态环境体系。基于此,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建立生态护坡,在河道断面上预留部分植物生长空间,给动物提供生长的场所,也能够保证水体净化能力满足要求。
4.1 生态护坡
有序的分析河道工程项目的主要特性,了解结构性能、地形条件,以更好的实现生态护岸水平的全面提升。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调查,分析目前的植物周边生态平衡性发展的基础条件,把河道分成常露、变化区、常淹区等几个部分。
4.2 在河道断面留出生长空间
要达到排涝泄洪的使用要求,还要考虑到景观美化,为了能切实提升城市质量,需要建设软性休闲、游息的空间。比如,把水体与周边景观要综合使用:7.1 km为流光韵水、7 km绿色港湾、16 km滨湖田园,构建非常和谐的生态自然环境体系。
同时,为了能够使得河道更具生态效应,必须要有序的恢复生物多样性,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必要的亲水平台、临水台阶以及多种野生水体植物和动物等等。不仅能够达到生态美化的使用效果,还能够遵循生态发展的自然规律,可以大大提升水体的自净功能。
4.3 通过动物生长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因为湿地是生态水利系统在河道治理环节中非常关键性的一部分,不仅对污染控制、洪水泄流等有着关键性的作用,还能够有效的调节气候条件与美化自然自然环境,给水生植物提供合理的生存条件。因此,可以通过使用人工湿地处理与土地处理技术、生物膜法与生物操作等技术来实现水体生态系统的修复处理,进行必要的转移与转化处理,可以更好的进行水体污染的净化处理。此外,考虑到水环境的空间艺术形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水体造景,使得水体环境更具生命力,给人们提供更加适合的休憩环境。
4.4 建造亲水性活动空间
河道生态系统修复的过程中,要秉承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基本原则,在不会造成滞洪问题的情况之下,需要建设具备亲水性的活动空间,需要将水景与城市空间有效的融合起来,同时还需要加强河道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建设更具安全性、舒适性、情趣性的生态系统。比如,通过湿地公园的建设来实施河道治理。实现河流、滨水的建设,还要融入湿地、绿化等方式,给人们提供更具生态性的休闲场所。
5.结论
综上所述,河道治理环节,生态水利治理过程中,将河道治理与护岸治理作为主要的工作来进行。进行河道流线与河床的改善,尽量的选择使用生态材料,保证河流水体达到多样性的要求,促进河道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