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的国民性改造思想
2020-11-30陈保中滁州职业技术学院
文 陈保中(滁州职业技术学院)
新文化运动后期,社会各界对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争论越来越激烈。以胡适为代表的西化派关于“人”的塑造目标与方式,坚持以“立人”为基础的资产阶级改造目标,对文化保守主义派采取的以中国文化为基础建立的国民新形象展开批评。本文对胡适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国民性改造思想进行探讨。
“五四”运动之后,国内有识之士对未来发展目标有了明显分歧,对“人”的形象塑造和培养模式也有差别。文化保守主义派坚持在中国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人格塑造和形象培养,其代表人物是梁漱溟。而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则采取较为激进方式,坚持以俄国社会主义为发展目标,坚持进行革命,李大钊和陈独秀坚持宣扬社会主义,塑造崭新的国家未来。胡适则秉承自己先前主张的资产阶级国民改造方式,秉承改良主义展开活动,并与其他学派进行斗争。
一、对国民性弱点及其病源的批判与分析
(一)批判奴性、反对旧家族制度
胡适与其他学派一致认为国民性的最大问题是奴性。中国国民之所以产生奴性与千年来实行的封建家族制度有密切关系,封建社会所采用的宗法制让人们看重于家族利益而无国民观念,严重影响了国家的政治管理能力,成为社会组织的一大弱点。同样体现出中国国民缺乏现代理性精神,是造成国民缺乏自由平等观念的根本原因。胡适指出,从家族制度中衍生出的奴性势必影响社会发展,封建朝廷的等级制度也是家族制度的体现,只不过更为严格,强化了国民奴性,从而成为国民的普遍性劣根。所以,胡适认为优化家族制度是改造国民性的重要举措。
(二)抨击封建专制对个性的压制
国民性的形成经过了千年历史演变,胡适认为其中的一些弱点与长期的封建君主制度有关。因此,胡适对封建专制制度展开猛烈攻击,宣扬人格的自由平等,向中国国民传达“封建制度的罪恶已经严重摧毁了人的个性发展”观念。认为封建制度采用强硬措施压制人性发展,消磨人的独立精神,使社会发展失去了积极力量而停滞不前,缺乏先进的推动力量。
(三)国民劣根性的文化原因是封建纲常伦理
在胡适的观念里,关于国民劣根性的文化弱点则是封建纲常伦理学说和其他社会中流行的旧教育思想观念。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治力量、培养国民身上的奴性,运用封建礼教向国民施加压力,控制国民的思想行为。
二、改造国民性的“造因”方式
(一)文学教育
胡适认为想要摒除国民性弱点的根本方法在于打造不能亡国的原因,以此改造国民性,打造崭新的社会新人。从个人出发,塑造正确的社会价值观,遵从正确的道德伦理制度,从而转化奴性心理,逐渐形成社会的生存常态。这种方式虽然复杂漫长,但却究其根本。改造民族观念同样需要强大的教育支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积极的社会风俗。在社会观念所需的工业经济基础上大力主张文学教育,从根本上转换国民观念和社会习俗。虽然根据当时的情况改造过程非常艰难,但胡适坚信改造中国国民性,摆脱落后制度的唯一方法就是教育。
(二)生活教育
胡适积极宣扬生活教育的思想观念,倡导全社会开展学习教育,重视社会基层的学习。希望从生活中纠正国民的道德观念,积极宣传现代品德教育,提倡人们重视生活实际,提高自身的生活能力。胡适猛烈批判中国传统教育的思想观念,认为传统教育只是表面的文字背诵和书房学习,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主张生活教育才是教育基础,需要坚持科学的教育思想,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秉承科学的思想学识应付环境所需即可。
(三)科学方法
胡适主张开展科学教育,认为科学的根本精神是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产生的,而只有真理才能使人类真正释放自由,变得更加强壮和聪慧。只有真理,才能带领人类破除一切阻碍,不怕天地无愧正义,做个堂堂正正的人。胡适呼吁社会开展科学的教育方法,以科学的态度应对人生。
“五四”运动之后,以胡适为代表的自由资产阶级并没有被一战影响,仍然坚持宣扬自由资产阶级观念。他们试图以自然阶级的国民标准改造中国社会,努力寻找中国失败的原因,大力开展教育,为中国的振兴奠定了基础。但是,“五四”运动结束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实质变化,在各大势力的阻碍下,国民生存成为最大的问题,教育问题停滞不前。所以,胡适的资产阶级人学思想已经失去了成为中国国民主流思想的机会。(本文系《林同济与胡适国民性改造思想的比较研究》滁州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项目编号为YJY-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