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2020-11-29熊诗意臻腾飞

绿色科技 2020年23期
关键词:实训理论旅游

熊诗意,臻腾飞

(重庆师范大学 地理与旅游学院 ,重庆 401331)

1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内涵

1.1 旅游管理专业的现状

从20世纪70年代高校设置旅游管理专业开始,到90年代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促使旅游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大大增长,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开设高校也逐渐增加。随着开设旅游管理专业高校数量的增加,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开始逐渐受到重视。旅游业虽然是一个就业门槛较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但是由于其行业的易进入性导致旅游业进入了一个低端服务人才居多,而高端的旅游管理人才十分缺乏的困境。就目前而言,从旅游就业单位的角度出发,对于高端的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极大。由于旅游业发展的现代化特征,对创新性、实践性旅游人才的需求较高,但是由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式存在的一些问题,高校培养出来的旅游人才常常无法满足旅游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角度看,本专业学生面临对自己专业的认知不够清晰、专业认可度不高、实践学习经验不足等问题。而社会人群对旅游管理专业认知极为单一,认为旅游管理专业仅仅只是培养一批导游。目前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综合能力不强,专业认知度不够,实践能力不满足旅游发展的需求,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迫切需要改革、完善,以更好地为旅游业这个支柱性产业服务。

1.2 旅游管理实践教学现状

实践教学体系包含多方面内容,是完整的教学综合体[1]。目前高校培养出来的旅游管理人才与市场所需的人才无法形成完美对接,所以在前人和各旅游教育学者的研究下得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从传统的重理论模式向实践教学体系模式转换。旅游管理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旅游管理专业认知、专业实习、教学实验、第二课堂等,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旅游专业理论知识,专业知识转换为工作中的实际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但是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传承已久,在一些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授课模式中仍以理论教学方式为主,而旅游管理专业本身就是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实践教学课程在整个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中占比较小,难以突破实践教学课程数量合理设置的瓶颈,导致实践教学效果难免流于形式化。实践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实践教学目标对于学生的培养计划有导向性作用,直接影响学生的培养效果,教学目标不明确导致教师在教授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过程中仍然更注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最终影响实践教学效果。因旅游管理是一个应用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专业,其对教师的教学要求也有别于普通专业,旅游管理专业要求教师具有“双师型”资格,要求教师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也必须具备旅游管理专业需要的专业技能,而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此类型的教师师资力量缺乏,最终也使旅游管理实践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此外还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校内实训设施不足、学生自身精力投入不够、学校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不够融洽等原因制约着旅游管理实践教学的实施。

2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分析

旅游业的发展日新月异,从最初的朝阳产业到如今的支柱性产业,其结构和需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为了适应这些变化,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运而生。如今,旅游管理专业主要为旅游企事业单位、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相关部门培养能与当代旅游业相匹配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他们应具备旅游行业的经营管理能力、旅游学术研究与教育能力、旅游业务操作能力等。本文从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要求3个方面阐述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

2.1 知识结构

系统扎实地掌握我国旅游新业态所需要的旅游管理基本理论,拥有现代旅游管理、“互联网+”旅游业时代的旅游市场营销、旅游大数据收集、分析与处理的基本技能、掌握旅游策划创新的基本思维和思想,具有较扎实的旅游经济的理论基础以及丰富的旅游文化修养;并十分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我国有关旅游法规与旅游发展方针政策。师范类旅游管理专业还应具备旅游教学论知识、教育学基础知识、心理学基础知识等。

2.2 能力结构

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真正具备旅游管理专业主事能力、较强的岗位执行能力、旅游市场调查与预测能力、旅游规划能力、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与旅游创新创业等能力。

2.3 素质要求

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培养具有专业素质、专业能力、职业道德、各方面综合发展的中国旅游人才。培养懂得管理现代旅游,并具有一定的营销意识、公关意识、良好的服务意识的旅游专业人才。

3 目前国内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3.1 实践课程设置不合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

目前,我国开有旅游管理专业的高校有560余所。国内很多高校还存在陈旧的观念,认为本科与高职院校的区别就是本科教学就应将理论教学放在第一位,而实践教学只不过是一种辅助手段[2]。在高校中普遍存在着实践课程数量设置不合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间联系不紧密等现象。因为传统的授课模式一直都比较重视理论研究和教学,而高校里的教师基本上是从相对较好的高校毕业的学术性人才,毕业后直接到高校进行教学,难免会有更偏向理论教学的倾向。高校内教师对于实践教学的目标一直不够清楚,虽然常提实践性教学口号。且目前高校教学计划中,对旅游企业实习的安排,大多都在基层进行,很少涉及到管理层面[3]。

3.2 师资力量薄弱,缺乏“双师型”教师

旅游管理专业需要的更多的是“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是指拥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并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和拥有优秀的实操技能并能进行实践教学的教师。因为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大多数都是毕业于学术型的大学,然后直接到学校进行授课,因为教师在自身学习阶段可能也更偏重于旅游学的理论研究,所以也就自然地忽视了对学生的实践教学,甚至可能教师在学生时期就没有接受足够的实践教学。此外,由于观念、经费、机制等多方面的原因和制约,未能有效激励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和对前沿知识的索求[4]。

3.3 实践学习基地建设不够,缺乏实践学习条件

实践学习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校内实践内容分别包含课程实践、案例教学、学科竞赛、专业认知学习、专业技能学习等。校外实习包括专业见习、服务行业体验实习、专业实习、顶岗实习等。校内实践效果好坏大多取决于校内实践的设施设备。但是目前大多高校或因为资金限制,或因为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对校内实践设施的投入不足,不足以满足学生上课的需求。另一方面,校外实践顶岗实习的一些单位可能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一些旅游相关单位只将实习学生当廉价劳动力,并不考虑对学生能力的锻炼。

3.4 实践教学的考评体系不完善

本文前面提到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培养目标不够清晰这一问题,导致了实践课程配置不合理的问题,同时,又因为不清楚的培养目标影响了实践教学考评体系。在校内学生接受实践课程时,由于校内实训设施不够完善,或因学生太多教师无法全面照顾,导致学生并不能完全吸收所学到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教师也因自己时间有限,可能忽视了在课堂内学生的学习效果,无法给予全方位的评价。而在校外实践时,学生因各自的实习目标而分散在各地,导致大部分学生都处于“放养”实习状况。再次,对学生实习情况的考评方式显得单一。目前大部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习完毕后,只需要向学院递交一份实习报告即可,一纸简单的实习报告,并不能对学生的实习成果进行完美解释。另一方面还是有实践教学培养目标不够清晰的原因,由于培养目标不直观,从教师的角度也对应该从哪些方面去评价学生的实习效果不明了。实习单位方面,由于其是以盈利为目的,其可能就忽视了对学生实践效果的评价,也未能向学校反馈实习学生的情况。校外实训基地缺失,受经济利益驱动,企业往往把学生当成短期廉价劳动力,难以给他们安排合适的实训岗位,学生实习满意度偏低,导致其临阵脱逃现象时有发生。实践教学控制体系不完整,学生自主实践,教师较少进行专业指导,使实践教学环节流于形式[5]。

4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建议

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这就对大学生无论是从动手能力、实际操作方面还是从综合素质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6]。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是整个旅游专业应用型人才教育体系构建的关键,对于完成教学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7]。

4.1 明确教学目标,重视实践学习环节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是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学习的纲领,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优化建议:第一,应该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不忽视实践教学,重新设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培养计划,重视理论学习课时与实践教学课时分配的合理性。第二,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撤销或整合重复性的实践学习,增加设计性实验,应更注重对于能够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综合能力的课程或实训设备的投入力度,以期完成实践课程的整合,提高学生实践学习效果。第三,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协同发展。针对一些高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离的情况,提出整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培养计划的建议。可以借鉴国外实践教学的经验,比如美国康奈尔大学实践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理论学习的同时亦富有自己的特色,以综合性的大学为依托,在课程设置上要求本科生在大学期间必须完成800学时的学习,并且在学生的实习中引入管理层让学生进行学习,合理的实践课程安排让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深度参与到实习单位学习,不让专业实习流于形式。再如瑞士的洛桑模式,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相互穿插,实践实习占到整个课程的60%,将理论和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并根据旅游业的发展动态进行学生培养计划的调整。学校为企业提供劳动力补给。学校在行业中形成现实科研体系,选择企业中的实际问题作为课题研究,并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这样既解决了企业的实际问题,又为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信息和内容[8]。

4.2 建立一批足够数量的“双师型”教师

旅游专业的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具体要求,应建立一支结构合理,具有丰富教学经验,既能讲授理论知识,又能传授实践经验,指导实践教学的优质师资队伍[9]。“双师型教师”是中国特产,主要源于德国“双元制”职业培训模式,指教师要有扎实的学术理论水平,又掌握职业技能。单纯的传统理论教学教师已不再能满足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需求,所以“双师型”教师在实践教学中显得更为重要,是实践教学体系的强大支撑和保障。第一,学校可以定期派遣一批理论知识扎实的教师到旅游行业里进行挂职训练,这样实习教师们可以掌握到旅游行业的最新动态,再回到学校教学时也可将行业最新信息带给学生。为了防止教师只为评职称而忽视自身的实践训练,可以对教师的挂职训练进行考评,考评结果最终与教师薪酬和教师评定职称挂钩。第二,将企业优秀的专家和管理人员聘请到学校做定期的讲座或报告,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旅游行业发展的掣肘和机遇,行业的新讯息,旅游企业的外聘专家还可以直接给予学生指导。第三,学校应鼓励在校教师报考职业资格证书,扩大师资队伍。

4.3 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支持实践教学

校内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是学生专业认知学习的重要途径。校内的实践教学设备完善程度直接与学生学习效果挂钩。校外实训基地也是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平台。校内外的实训基地建设极其重要。校内实训设备主要依靠于学校对实践教学的资金投入程度,在目前大多数院校校内实践设备不满足学生实践学习需求的情况下,学院应该向学校多申请资金用以修缮校内实训设施,或抓住与旅游行政部门合作的机会,为学院拓展实践设施寻求更大空间。校外实训基地,最重要的是学校和企业是否能达成共识。学校派遣学生到旅游企事业单位实习,是为了为学生提供实习单位,使学生得到专业锻炼,而旅游企业也应考虑到学校所想,不能只为利益所役而不重视学生是否获得实习经验。战略合作基地建设是一个双赢举措,学校可凭借人才高地优势为企业或地方政府提供旅游管理、规划开发、旅游营销、员工培训等方面的智力支持[10]。实践教学工作涉及面广,要保证组织管理工作到位、教学环节合理衔接,必须建立与之配套的管理规章制度,使实践教学活动有章法可循、教学监督和检查有制度可依[10]。

4.4 完善实践教学的考评体系

实践教学由教和学两部分组成,因此教学效果的评价应该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来进行综合考量[11]。目前比较单一的考评体系(如实习报告)无法全方面的对学生实践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学校可以采用导师评价制度、小组合作实习交流、学生自评、实习同事评价、企业评价形式全方位对学生实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导师分为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在企业实习的导师,企业的导师对学生在企业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学校导师对学生的实习报告打分。完善的实践教学考评体系可以激励学生实习激情,全身投入到建设发展旅游行业里,还可以巩固旅游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良好认知,增强专业认同感,防止人才流失。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是一项长期、复杂、不断完善的过程,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还应组织专家对其效果进行检查、评估、指导,力争做到符合需求、要求明确、程序清楚、全程有监控、层层有落实,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服务技能和业务操作技能、管理才能,使之胜任旅游行业工作[12]。普通高等学校转型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就必须有高起点的办学定位,有不同于传统高等教育的特色和个性[13]。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进行实践教学改革意义重大,高校在注重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紧密结合的同时,可以学习国外优秀的实践教学经验[14]。

猜你喜欢

实训理论旅游
坚持理论创新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BOPPPS教学模式在产科护理实训课中的应用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项目驱动的启发式程序设计实训探索与实践
现代通信实训教学平台的建设与实施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旅游
以项目教学法在电工技术实训中的应用为例——谈职业院校实训教学方法的改革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