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述冷战以来美国海外军事部署

2020-11-29况腊生

国防 2020年2期
关键词:欧亚大陆岛链关岛

况腊生

内容提要:冷战结束后,美国通过军事部署包围了欧亚大陆四周,妄图钳制区域内任何大国的崛起,以确保美国全球霸权地位。其战略举措有:东西夹击,及时调整欧亚大陆东西两翼军事部署;中间突破,不断强化欧亚大陆腹地的军事基地;南北围堵,增加设置北极和印度洋的军事基地。

美国人认为:欧亚大陆一直是世界力量的中心,控制了欧亚大陆,就控制了全世界。美国欧亚地缘战略目标,是防止出现一个能够主导欧洲或亚洲从而向美国提出挑战的大国,同时还防止欧亚大陆形成排斥美国的联合。①参见[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42~74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这是美国参加两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学者斯皮克曼向美国政府提出了所谓“新边疆”理论,即把边防线推到欧亚大陆边缘。冷战结束后,美国通过军事部署,包围了欧亚大陆四周,妄图钳制区域内任何大国的崛起,以确保美国全球霸权地位。

一、东西夹击,及时调整欧亚大陆东西两翼军事部署

冷战期间,美国海外军事基地数量变化较大。但是,在遏制苏联和中国的政策指导下,美国在欧亚大陆东西两侧精心构筑了梯次配置的基地群。一是在欧亚大陆的西端,美军布设了两道军事基地群,主要围堵苏联。中欧基地群(部署在德国、比利时、荷兰等国的军事基地)和南欧基地群(部署在意大利、希腊等国的军事基地)组成第一线,负责欧洲心脏地区;西欧基地群(部署在英国、冰岛、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军事基地)组成第二线,负责增援作战和战略核攻击。②参见李坡、朱启超、张煌:《美军海外基地的源起与发展》,载《军事历史研究》,2013(4),108~113页。二是在欧亚大陆的东端,即亚太地区,设置三线岛链基地群,主要围堵中国。第一岛链基地群由日本、韩国、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军事基地组成;第二岛链基地群以关岛为中心,与澳大利亚、新西兰的军事基地组成;第三岛链基地群由夏威夷直至中途岛、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的军事基地组成。根据美国国防部2013财年《基地设施报告》,美国各类海外军事基地共598个,分布在40个国家,驻扎有40多万人。但学术界普遍认为,美国海外军事基地数量永远是个谜,保守估计总量超过1000个。

冷战结束后,特别是21世纪的十年反恐战争和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渐露疲态,不得不作出重大战略调整:将战略重心逐渐移向亚太地区,从全球反恐逐渐转变为应对中国和俄罗斯等新兴大国的崛起。2017年12月1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颁布上任以来首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将中国和俄罗斯视为“战略竞争对手”。美军海外部署也随之调整。美国在欧亚大陆东西两翼的军事基地部署呈巨大的“V”字形,一条由阿拉斯加而下,一条由北欧而下,交汇于印度洋上的美军迪戈加西亚基地。从“V”字形基地分布图可以看出,美国企图两面夹击欧亚大陆。

(一)在中东和非洲开辟新军事基地

1991年的海湾战争,美军重返中东。美国在沙特阿拉伯、卡塔尔等6个国家修建了大量的军事基地,长期驻军,以便有效控制欧亚大陆西端与非洲大陆的接合部,以及中东的石油。2007年,美军成立非洲司令部,责任范围包括埃及以外的所有非洲国家。近年来,借“反恐”之名,美军通过设立无人机基地、开展反恐训练、实行特种反恐作战等方式,逐步实现了从北非、非洲之角,向中非和东非地区的渗透。①参见李坡、朱启超、张煌:《美军海外基地的源起与发展》,载《军事历史研究》,2013(4),108~113页。叙利亚战争爆发后,美国不顾国际法基本准则,强行在叙利亚设置数十个军事基地,控制了整个叙利亚北部,以及其石油资源。2019年5月,美军在尼日尔阿贾德兹建成MQ-9无人机基地。

(二)调整亚太地区军事基地部署

冷战时期,由于美苏对峙,为对付苏联和中国,美军在亚太地区的第一岛链部署大量军事基地,包括在中国台湾地区。越南战争失败后,美军撤出越南。中美建交后,美军撤出台湾。冷战结束后,由于苏联解体,苏军撤出越南。再加上菲律宾反美情绪高涨,美军也撤出菲律宾。

自2011年年底,美国宣布结束在伊拉克阿富汗的十年反恐战争,并推出“亚太再平衡战略”,重返亚太,围堵中国崛起。此后,美国开始强化亚太地区岛链军事基地部署,计划2020年前将60%的海空军事力量部署在亚太地区。②2014年8月20日,美国海军公布新的五年计划,将加强太平洋地区美国海军的前沿存在,2020年前将部署在太平洋地区的舰艇由现在的平均97艘增加到120艘,部署装备包括:最新的DDG级导弹驱逐舰、联合高速船、“海神”侦察机、“咆哮者”电子战飞机、F-35C联合攻击战斗机、“弗吉尼亚”级核潜艇及滨海战斗舰。美国还先后提出针对我国的“空海一体战”“全球公域介入与机动联合”“第三次抵消战略”;积极促成日本与印度、澳大利亚军事同盟,将日美安保合作范围覆盖中国台湾和钓鱼岛地区,不断挑唆日本、印度等国介入我南海海域争端;为加强第一岛链南端军事部署,2014年9月与菲律宾签署《菲美加强防御合作协议》,菲律宾允许美国使用其9个军事基地,实现了“重返菲律宾”。

当前,美国在亚太地区部署了30多万美军、180艘舰艇、2000多架飞机,印太司令部是美军最大的司令部。第一岛链的驻军约10万人,主要集中在日本和韩国。美国在日本、韩国、澳大利亚部署F-35战机,在日本和关岛各部署一艘航母,形成亚太地区双航母局面。

另外,自2017年9月起,借助不断加剧的朝鲜核危机,美国在韩国部署了“萨德”导弹防御系统,与已经部署在亚洲的“爱国者”导弹防御系统和海上“宙斯盾”导弹防御系统等互联互通;在台湾地区,部署了“铺路爪”远程雷达、X波段远程雷达;在关岛等地区,部署了末端高空区域反导系统;在外层空间,部署了“空间监视与跟踪系统”和“精确跟踪与监视系统”等新型导弹预警、探测及跟踪系统。由此,美国初步建成亚太导弹防御系统。

(三)布防第二岛链关键节点

随着第一岛链生存环境逐渐恶化,近年来,美国重点建设第二岛链的两个关键节点。

一个关键节点是关岛。美国认为,关岛、阿拉斯加和夏威夷是一个战略三角区——关岛距离夏威夷约6000千米,距离美国本土约8000千米,但距离日本只有3000千米左右,是距离亚洲大陆最近最大的岛屿,能容纳所有军兵种和主要武器平台,以及弹药、油料等后勤保障物资。因此,关岛作为伸向欧亚大陆的“矛尖”,有利于美国向欧亚大陆投送兵力,逐渐凸显其战略地位。美国开始将驻日本的海军陆战队迁往关岛和澳大利亚,准备把关岛建设成印太司令部的地区指挥机构。美军在关岛部署了“洛杉矶”级攻击型核潜艇、B-52轰炸机、“全球鹰”无人机、KC-135空中加油机和“爱国者”导弹防御系统。近年来,频繁骚扰中国东南沿海的B-52战略轰炸机正是从关岛起飞。2014年2月的“对抗北方-关岛2014”联合军演中,近90架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的飞机集结在此,显示了关岛的战略地位。

另一个关键节点是澳大利亚。美国认为,澳大利亚是通向印度和新加坡等亚洲国家的大门,尤其是远离中国,能避开中国的导弹打击。同时,澳大利亚距离东南亚足够近,可针对中国崛起竖起另一道屏障。因此,澳大利亚成为第二岛链建设的重点。2014年8月,美国和澳大利亚签订军事合作协议,规定2017年之前,向澳大利亚北部达尔文地区派驻2500名海军陆战队队员。此后,美军不断升级该军事基地,航母、战斗机和战略轰炸机陆续驻防达尔文基地。美国还积极将澳大利亚纳入其亚太导弹防御系统。澳大利亚海空军力量也频繁介入南海争端,并与美国和东南亚国家在南海举行联合军事演习。

二、中间突破,不断强化欧亚大陆腹地的军事基地

冷战时期,美国在欧洲驻军高达30多万人。冷战结束后,美军驻军持续减少,2012年时,驻军减少至不到10万人。乌克兰危机爆发后,美国开始增加欧洲驻军,并将战略轰炸机部署在英国,还准备在欧洲大陆部署F-22战斗机。在减少德国、法国等“老欧洲”国家的军事基地的同时,美国在波兰、罗马尼亚等“新欧洲”国家增设军事基地,进一步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

(一)加快部署欧洲导弹防御系统

2008年,美国开始在波兰和罗马尼亚部署反导拦截弹,在捷克部署的X波段远程雷达覆盖了俄罗斯全境。2010年,北约决定以美国原有的欧洲反导计划为基础,在波兰、罗马尼亚、土耳其和西班牙建立覆盖欧洲的导弹拦截基地,在土耳其部署反导雷达。2016~2018年,美国在罗马尼亚和波兰设立的导弹拦截基地先后投入使用。2017年7月,美国向波兰出售8套“爱国者”反导系统,并以“演习”为名,在立陶宛临时部署“爱国者”反导系统。

(二)在“新欧洲”国家增设军事基地

2012年乌克兰危机爆发后,美国开始增加波兰和波罗的海国家的军事部署。2014年3月,美国向波兰、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部署了数百名士兵和100多辆坦克装甲车。2015年3月,在“大西洋决心”演习后,美军约750辆坦克、直升机和其他车辆设备留置在东欧。同年6月,五角大楼以“方便美军训练”为名,在东欧和波罗的海国家存放多达5000人使用的坦克、步战车,以及其他重型武器。2016年2月,美国向爱沙尼亚派驻8架A-10攻击机。2017年1月,美国向波兰增派20架“阿帕奇”直升机和第三装甲旅,驻军增加到3000多人,达到冷战后最多人数。同年4月,美国宣布向东欧派遣4200名装甲部队人员,10月美国陆军第二装甲旅抵达波兰,加上之前的装甲旅,美军在中欧驻扎了一个机械化师,总兵力超过1.8万人。

(三)借“反恐”进驻中亚和南亚地区

“9·11”事件后,美国借阿富汗战争,以“反恐”为借口,成功打入中亚,先后进驻乌兹别克斯坦卡尔希-哈纳巴德空军基地和吉尔吉斯斯坦玛纳斯空军基地,并在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都布设大量驻军和基地。其后,美国在中亚高调策动“郁金香革命”与“安集延事件”,强推“美式民主”,引起中亚国家的恐惧和戒心。中亚国家随即对美军基地下达逐客令,美国与中亚国家的关系降到冰点。目前,美国仍保有吉尔吉斯斯坦的基地。

俄罗斯介入叙利亚战争后,美国又重新重视中亚的重要性。2015年11月,美国国务卿克里走访中亚五国,确立了中亚五国与美国的“C5+1”外长会晤机制。2016年8月,克里又在华盛顿会见了中亚五国外长。2019年8月,美国与中亚五国举行“C5+1”机制会谈。由此,美国与中亚国家关系逐步升温。此外,美国在阿富汗大量修建军事基地,在巴基斯坦也有若干秘密军事基地。

三、南北围堵,增加设置北极和印度洋的军事基地

北极是美苏/美俄之间距离最短的地区。因此,冷战时期,美苏两国在北极争夺的激烈程度远远高于其他地区。随着北极发现了丰富的油气等自然资源,以及全球变暖凸显的重要战略地位,使得美国又开始积极布防北极地区。同时,美国一直没有放松对印度洋的布控,增设军事基地,积极推进同印太地区的联盟关系。

(一)积极布防北极地区

冷战后,北极地区的战略价值一度降低。由于美国深陷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泥潭、遭遇金融危机、背负高额财政赤字,政治和经济实力相对衰弱,也无暇顾及北极问题。近年来,随着丰富的油气等自然资源的发现,以及全球变暖,北极的重要战略地位再次凸显,使得美国再次积极布防北极地区。此举既是争夺资源,也是完善从北面包围欧亚大陆的构设。

2007年3~12月,美国海岸警卫队在北极海域进行航行演习。从2008年开始,美国海岸警卫队开始向该地区季节性地派出更多人员。2009年10月,美国海军宣布在北极部署核动力航母战斗群,成立“气候变化应对特种部队”,加强北极地区训练与军事演习。同年11月,美国海军对外公布了“北极路线图”,并用“五年行动计划”显示其武力维护北极地区利益的决心。2010年,美国海岸警卫队和美国公共卫生署、美国空军、空中国民警卫队等部门在北极地区实施“北极十字路口”行动,向阿拉斯加西北部的大部分社区提供安全指导和医疗服务。2013年5月,美国发布《北极地区国家战略》,其国防部、海军、海岸警卫队等相继发布各自领域的北极战略和路线图。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后,不断加强北极地区的军事行动能力、加强人才储备和情报搜集等工作,以及试验可在北极地区运用的新装备。

目前,美国在阿拉斯加驻有约2.4万名军人,还有相当规模的海岸巡逻力量和基地设施。但是,美国在阿拉斯加部署的F-22战斗机的航程不足以抵达北极,并且北极附近缺少足够的基地。为弥补这个缺陷,自2017年1月起,美国海军陆战队一个加强连部署于挪威的韦恩内斯。一旦时局紧张,美国可迅速将该驻军扩大到旅级规模(1.5万人)。美国还频繁派遣“海狼”号核潜艇穿越北极,联手加拿大、挪威等国,在北极地区举行军事演习。

(二)加紧布局印度洋

美国早就拥有在印度洋中心枢纽的迭戈加西亚基地,以该军事基地为核心,军力可辐射印度洋沿岸各港口,尤其是阿拉伯湾、波斯湾和红海地区。美国在印度洋的巴林基地,控制了波斯湾入口。为完善欧亚大陆南部包围圈,美国筹谋在印度设立军事基地。

2015年6月,美国与印度签署《美印防务框架协议》,涉及海上安全合作、联合演习、联合开发和联合生产、共享情报、推动反恐,以及反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2016年8月,美国与印度签署了后勤保障协议,允许两国军队使用对方的军事基地进行后勤补给作业。实际上,该协议受益最大方仍是美国,其战机和军舰在战时能够在印度进行补给、维修和调整,从而在欧亚大陆南端边缘有了立足之地。美国还准备与印度签署有关地形、航海和航空信息共享的协议,从而更有力地支撑在印度的军事基地。美军还特意将“太平洋司令部”改名为“印太司令部”,并发布“印太战略报告”,加紧调整印度洋与太平洋军事部署。

这些举措,强化了美国与印太地区国家的联盟关系,使美军力量进一步延伸至欧亚大陆南端与东南端边缘地区。

猜你喜欢

欧亚大陆岛链关岛
美国要打造“第一岛链2.0”
与南亚高压相联的欧亚大陆-印度洋经向环流
如何在几分钟之内往返欧亚大陆
特朗普“慰问”关岛引当地居民不满
中国猛犸象故乡遗址古地磁测年结果在欧亚大陆猛犸象演化研究上的重要意义
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及其对欧亚大陆的重要性
2015年关岛购物节即将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