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管理思考
——以甘肃省重点实验室为例
2020-11-29刘哲辉
达 虎,封 蕾,刘哲辉
(1.甘肃省计算中心,甘肃 兰州730046;2.中国人民解放军32125部队,山东 济南250023)
为全面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推荐创新型甘肃建设步伐,贯彻落实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方案》精神[1],依据《甘肃省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实施方案》,优化省科科技创新基地布局,形成科学与工程研究、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基础支撑与条件保障三大统筹布局的省科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作为科技创新基地重要组成部分,是科研实力的重要体现,国家方面大力开展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各部委先后设立部级重点实验室,各省市逐步批复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2]。本文以甘肃省重点实验室为研究对象,分析实验室年度报告数据,对比开放基金管理办法和运行现状,针对当前开放基金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旨在进一步完善省级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管理办法,为科技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支持[3]。
1 甘肃省省级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现状
通过优化整合省级科技创新基地,根据重大需要以及产业创新发展需要,在应用基础研究、行业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科技资源共享服务方面,在科学与工程研究类主要围绕重大科技任务,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推动学科发展,促进科技进步,发挥原始创新能力方面,将原有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优化整合为省重点实验室和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截至目前,甘肃共有省级重点实验室106家,2018年度总共设立开放基金284项,平均每家重点实验室设立开放基金数达3项。甘肃省省级重点实验室分为学科、企业、省市共建三种类型,开放基金主要在学科、企业重点实验室设立,企业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额度一般在5~10万,学科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额度一般在2~5万,但这与东部地区省级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设立数与资助额度存在很大差距[4-5]。甘肃省级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运行和管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管理制度不完善,部分重点实验室没有充分认识到开放基金的作用和地位,对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不重视,部分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数设立过少或未设立;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开放度不够,难以吸引优秀人才[4],开放基金的设立公布不及时,目前开放基金的申请者主要集中在省内普通高校教师或科研院所,省外优秀人才申请比例过低;开放基金考核制度标准不一致,由于开放基金考核制度省内并未发文统一规定,由各重点实验室自行建立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开放基金的考核标准也是由各单位单独制订,独立完成考核,导致开放基金资助项目成果普遍过低,对重点实验室发展建设贡献量较小。
2 研究省级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管理的意义
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始终坚持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原则,各实验室出台符合本实验室实际的管理制度。对于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而言,为了保证原始创新成果归属和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实验室相继配套完善开放基金管理办法等制度,从开放基金指南编制、指南发布、申请条件、申请流程、申报审批流程、中期考核、基金验收(结题)、成果归属、经费使用情况进行了详细编制,为开放基金的运行提供了标准化保障,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的顺利运转。
各实验室都充分意识到开放合作的重要性,加大了省级重点实验室开放力度,进一步明确了实验室研究方向,扩大了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范围,提高了开放基金资助额度,真正吸引了国内外优秀学者参与实验室建设中,同时与实验室研究人员开展紧密合作,保证实验室能充分利用内、外部资源;通过合作交流,吸引了来自不同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研究人员、技术人员,实验室成果产出更具多元化和多样性,打破了过去单一论文指数多的状况,现在从专利、著作、成果转化等多方面显著提升,更重要的是最大程度地提高了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发挥了学术功能和社会功能;给予实验室相对独立的人事、财权,借鉴国外重点实验室运行和管理经验,改变过去实验室无编制、人员身兼数职的现象,这样有利于形成相对稳定的科研团队,也便于实验室的管理和正常运转。因此,通过对省级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管理的深入研究,为进一步加强重点实验室管理,为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运行和管理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
3 省级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管理的思考
重点实验室在加速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加快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中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开展基础应用研究、人才队伍培养建设和促进学术交流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进一步完善重点实验室管理体系,促进省级重点实验室有序运作,规范省级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建设,将重点实验室打造成开展高水平研究的开放性平台,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和转移的重要枢纽,促进甘肃科技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3.1 凝练研究方向,加强团队建设
重点实验室能否正常运作,能否取得重大科研成果,关键在于人。人才是重点实验室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和持续推进的前提。各实验室要在高度凝练研究方向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团队建设,吸引国内外优秀学者以流动人员身份或客座教授身份加入团队中,进一步提升研究水平。在实验室编制或劳务经费有限的条件下,可以通过增加开放基金数目,让校外优秀人员通过与实验室固定人员开展联合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促进了基金项目的顺利开展,也保证了对开放基金的监管,使科研基金利用率最大化。对于不能按期通过考核或无法按时完成预期研究目标的开放基金项目,应当及时收回项目资金。同时,对于项目进展顺利或研究成果丰富的项目,可考虑追加经费,为做强、做大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3.2 制度激励机制,促进成果转化
2018年甘肃省完成省级科技成果1176项,245项应用技术成果实现转化,共创造经济效益601.22亿元,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8%,这些成绩是全省科技工作者不懈努力的结果,同时也要清晰地认识到差距和不足。
对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研究人员而言,主要以职称为主,评审标准也比较固定,申报项目、发表论文、获奖,尤其对年轻科研人员而言,重点关注与学术成果中,对成果转移、转化未充分重视。重点实验室在设立开放基金相关制度时,既要强调原始成果创新,更要强调对科研成果的转移、转化,明确原始成果产权归属,重视成果转化收益的分配,这样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申请者的热情。
3.3 重视学术指导,突出委员会地位
重点实验室要求成立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一般由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省内外知名学者、专家组成,实验室每年依据研究内容的调整对开放基金指南进行调整,做到精确定位,进一步打造特色研究。通过建立申请者推荐单位审核、重点实验室主任审核、学术委员会审核的三级审核机制,避免了开放基金留给“熟人”,规范开放基金制度管理,让真正优秀的人才参与到科学研究中,建立良好的学术合作和交流,提升实验室学术水平,增强实验室平台功能定位,加强学术委员会对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的指导,突出学术委员会的地位,促进资源多元化利用,实现人员和思想交流,其研究成果又能进一步促进学科发展多元化,也实现了重点实验室仪器设备平台的共享,加大了资源开放力度。
4 结束语
本文以甘肃省重点实验室为研究对象,阐述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现状,分析了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运行和管理中突出问题,并详细阐明研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结合甘肃省目前发展战略要求,对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运行和管理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进一步提高实验室在本领域的地位,扩大影响力,促进研究水平的提高,带动学科建设,让实验室成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为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