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宋代恩荫制度制约机制及废止

2020-11-29罗欢欢

法制博览 2020年25期
关键词:子弟官僚时期

罗欢欢

云南师范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

恩荫,又称作门荫、恩补、荫补、任子、荫子等,它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官僚阶级所享有的一项制度化的特权。在封建王朝时期,统治者恩许一些官吏后代、权贵的子孙亲戚不用经历科举考试等选拔官员的途径而凭借父辈祖辈的资格直接获得官职。恩荫制度起源于秦汉,到了唐朝时期,恩荫成为了一项详备的制度并一直延绵至清末,而宋朝时期的恩荫制度在历朝历代中最为泛滥。赵翼说:“荫子固朝廷惠下之典,然未有如宋代之滥者”,可见宋代恩荫之滥,恩荫制度在宋朝时期完善成型,并对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恩荫制度的特点

宋代恩荫制度范围之广、名目之多、数额之滥,直接导致这一时期恩荫补官的恶性膨胀。范围之广,高官的子弟、子孙、亲戚、甚至门人都有可能通过恩荫封官进爵,官员职位的高低决定了所享受的恩荫的待遇也不同。正所谓是:“一人入官,则子孙、亲族,俱可得官,大者并可及于门客、医士,可谓滥矣”;名目之多,历朝历代的恩荫名目较为简单,但宋代却恰好相反,恩荫名目之多可谓花样百出。如圣节荫补、郊祀荫补、致仕荫补、遗表荫补、死事荫补以及特恩荫补等,或恩荫及于前代,或恩荫及于已故大臣,一些皇权贵胄的恩荫特权一般又比普通的大臣名目更多;数额之滥,唐朝一名官员可荫一到二人,元明清时期一般只允许荫补一人,而在宋代可以获得恩荫的人数却很多。宰相可荫十人、侍从六人、中大夫四人,除此之外,在朝大臣死后往往一次就荫补很多人,有些荫补人数不下二十人。恩荫数额之庞大,是宋朝恩荫制度最显著的特征,也是造成宋朝冗官现象产生最主要的原因。

二、恩荫的名目及制约机制

宋朝时期恩荫名目可谓种类繁多,主要分为两类:定例和特恩。定例下的恩荫名目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郊祀荫补也即大礼荫补。北宋时期,每三年举行一次郊祀,行郊祀之礼时可荫补官员子弟、本宗宗亲、门客、医生,以及后宫妃嫔、公主的亲属家眷、家族子弟。如开封府少尹和左右谏司可荫补一人;皇太后可荫四人、皇后两人、其他妃嫔一人;婉容至贵妃可荫补有服亲属一人;昭仪可以荫补有小功的亲属一人;公主可荫补夫家的子弟亲属。在实际的荫补中,官员的资历和职位高低的不同和妃嫔地位的不同也使得他们获得荫补的待遇有所区别,大礼的初遇、再遇、三遇也使恩荫待遇不同。

(二)圣节荫补。圣节即皇帝的生日,在皇帝诞日恩荫臣僚子弟,授予官职。宋太祖时期已经有圣节恩荫的例子,但并没有形成定例。这一现象到了宋太宗时期开始变得广泛,众朝臣都请奏以求获得恩荫,因此宋太宗时就对圣节荫补作了相应的限制:如尚书省四品以上官员、两省五品才有资格向皇帝请奏推荐子弟一人入仕为官。关于推荐人选,要求应是具有嫡亲关系的子孙或亲兄弟,人数上也做了限制,只能赐一人做官。宋仁宗时期规定大卿监以上官员可请奏荫补以控制圣节荫补之滥势。对于后宫,遇有圣节荫补时,皇后荫两人,其余各个妃嫔可荫补一人,公主夫家荫一人。但圣节荫补文武官员的定例后来被诏令罢除,此后圣节荫补仅针对外戚。

(三)致仕荫补。官员辞官或退休时可享受恩荫特权,由朝廷授予其子孙、近亲官职。这一规定主要形成与宋仁宗时期,规定四品以上的文官和六品以上的武官可以根据其各自官品的高低荫补一到三人;三公和使相退休时门客荫补其子为六品官,各司员外朗以上官员可荫补其子为校书朗。但宋仁宗后期,在致仕荫补的实际执行中,官员为官时期的政绩、是否犯有贪污贿赂栽赃等罪名、是否因年迈体弱而去官成为获得致仕荫补的考量条件。在为政从官期间若贪污贿赂、或被判处刑期、玩忽职守、亦或年老体弱无法继续任职者,不可享受恩荫待遇。这种将恩荫特惠和官员政绩、为官是否清廉结合起来也是激励官员的一种手段。

除此之外,宋朝时期官品品级较高的官员在退休时,可以为自己陈乞,即在退休之际向皇帝请奏申请,表明自己的困难、以及需要解决的难处。在通常情况下,各官员请奏的恩泽都不尽相同,如有些官员为自己的后代陈乞官职、陈乞高学历以便以后晋升官位、谋取高官厚禄、陈乞自己的子弟提前获得提拔等。

(四)遗表荫补。宋朝官吏在遇有病痛或年老将死之时可以遗表乞赐荫补子弟亲属为官,这一荫补方式也及于后宫妃嫔。遗表荫补在一开始只为一种特殊恩典,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定例。绍兴十九年高宗贤妃慕容氏曾上遗表称:“侄孙宗兴乞与使臣内安排”。孝宗淳熙九年,为抑制恩荫规定文臣可荫补人数从旧例时的十二人改为八人,曾任执政可荫人数从七名改为五名,武臣可荫人数九名改为七名,侍御史二人降为一人。

关于特恩荫补,并没有相应的法律规定或定制。宋朝时期皇帝可以随时下诏令恩荫补官,因此,特恩的荫补名目亦是繁多。诸如:新君即位时,地方官员的子弟入朝贡物祝贺者可得以官职;褒奖抚恤性的荫补,奖励忠烈之式和军功政绩、将士沙场阵亡、慰藉勤劳刻苦的官员等都能通过荫补获得官职;太皇太后和皇太后的生辰节日庆祝时,其家族子弟、亲眷可以荫补授官,如韦太后八十大寿庆典时,皇帝下诏对韦家子弟行恩泽;后宫妃嫔在被册封为皇后或四妃时可荫补其同族子弟和亲眷,在她们病逝时亦可享受恩荫惠顾;若遇有公主生辰时,公主夫家子弟也可通过荫补为官,但到了宋神宗时期,就罢去了公主生辰恩荫这一特例。

三、恩荫制度的废止与启示

恩荫制度的存在可以被看做是当时皇帝笼络官员大臣的措施,宋朝极为重视文官,建立了庞大的文官集团。因此,皇帝为了维护统治,获得官僚阶级的支持,将恩荫制度的荫补名目进行扩大和放宽,可荫补的人数也增加,企图通过这一方式换取官僚大臣对其统治的忠诚。中高层官员成为了这一制度下最大的受益者,但恩荫制度却并没能收获理想的效果。

宋朝恩荫制度实际上并未遭到过废止,对该制度进行抑制时也遭遇重重阻碍。宋代大官僚阶层强烈反对恩荫制度的实施,并从中进行阻挠、抑制,但是这些抑制措施最终无疾而终。支持限制荫补的官员不仅遭受保守势力的攻击,且发现缺乏能力、学识的官宦子弟照样吃国家俸禄,领国家俸钱,自己的意志也逐渐消沉下去。在这样的环境下,国家官员在其位而不谋其职,不将国家社稷放在首位,一心只想着自己加官进爵以及如何把自家子弟、亲眷弄进官僚队伍当中。面对恩荫制度下内忧外患的局面,官僚阶级选择无视甚至推波助澜并趁机谋取私利,导致当时宋朝社会风气不正,人们趋炎附势,决心整顿抑制恩荫的人也越来越少。宋朝的恩荫之滥在其统治的三百多年时间里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即使后来的恩荫制度因为泛滥成灾而背上了冗官的重担,恩荫制度也并没能遭到废止。

四、结语

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农业为基础的自给自足的模式,社会的组织形式是建立在家庭组织和血缘关系之上的,而中国社会历来又是讲究人情礼仪的。因此,在这样的历史影响下,任何人都想在其能力范围内为自己、甚至后代子孙争取更多的利益。规则与利益向来是引发争斗的诱因,若规则失去控制,利益就会膨胀并最终酿成大祸。宋代恩荫制度的泛滥就是因为给予了官僚阶层过于倾斜的政策,却又没能建立有效的规则对其进行制约和监督,最终导致了恩荫制度与当时基数庞大的官僚集团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再想对其进行抑制、铲除时已是难上加难。

猜你喜欢

子弟官僚时期
江东子弟多才俊
乡村不应有“官僚”——关于“丰县事件”的三点思考
中国基层政府中的非正式官僚:历史与现实
狠刹“向下甩锅”——治治各类“疲软症”“话痨症”“官僚症”
刘墉 从寒门子弟到“华人之光”
清代时期
“教育老兵”李守义:为打工子弟打开一扇窗
街头官僚:基于国内研究文献的述评
八旬老人创建"农民子弟教育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