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德三在云南土地革命斗争中创作的《夷经》

2020-11-29

创造 2020年3期
关键词:文山诸葛亮云南

(中共文山市委党校,云南 文山,663000)

1929年,为了尽快掀起云南土地革命斗争高潮,推动党的建设在云南加速前进,王德三在文山小塘子一带写成一本小书,命作《夷经》。至今,被作为镇馆之宝珍藏于文山州档案馆。

一、 《夷经》 的重现及创作背景

1960年的一天,时任云南省交通厅副厅长的马逸飞突然摸进文山小塘子陶正福的家里,此行的马逸飞扑了个空,陶正福被流放到一个畜牧场进行劳动改造。期满回家后,陶正福发现家里有张字条,大意是要求他将三十年前中共地下党留下的文件找出来并寄给昆明的马逸飞,马逸飞去北京开会时要带去。马逸飞,是陶正福的启蒙老师。看到字条的陶正福激动不已,立即翻遍家里所有大箱小柜,最后在房梁上茅草间取下了一个粘满层层污垢的麻布包裹,小心而又迅速地打开,三十年前的6本书几乎残蚀成为了一块块的碎片,无书可言、无字可辨。幸好,陶正福随身携带的一本还基本可用。但只有一本,陶正福根本舍不得寄出去。

王德三的《夷经》是在白色恐怖的缝隙间诞生问世的。1925年,孙中山在北京逝世,云南唐继尧宣布自己就任广东元帅府副元帅。中共广东区委决定,必须加快云南建党步伐,推翻唐继尧政权,扫清北伐障碍。载着光荣而艰巨的使命,1926年下半年,一批中共云南地下党纷纷从广州回到云南。11月7日,在昆明成立了中共云南特别支部,1927年2月6日,唐继尧政权被推翻。

1927年春,在蒙自活动的杜涛介绍了文山洒戛竜小学教师李国栋加入中国共产党,指导李国栋进入文山洒戛竜秘密开展系列革命斗争活动。此后,中共云南党组织陆续派出中共党员进入文山活动。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发动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坚持正义的普通民众三十多万人。8月1日,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南昌打响了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8月7日,中国共产党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一致认为,政权是从枪杆子里面出来的,当前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广大的农村,唤醒民众,争取广大群众支持,实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暴动。云南,就成为中国共产党贯彻执行八七会议精神的一个重要区域。

1927年11月底,王德三将写成的云南贯彻八七会议精神的文件初稿带到洒戛竜,与那里的党员同志进行了充分论证并形成了云南省于12月8日至9日在昆明召开会议传达贯彻八七会议精神的决议案。

1928年夏天,中国共产党在莫斯科召开党的六大会议,纠正了八七会议之后的一些错误,提出了新的革命主张:不是“立刻暴动”而是要“依靠群众,广泛宣传,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发起暴动”。在莫斯科开会的王德三反复强调共产党要成为群众的党,要抓住群众,不能脱离群众,不能成为招兵买马的党;在宣传方面,要让群众听得懂、记得住。“陆续干、陆续壮,势力养大事好办;时候一到,大家叫‘一’:工农兵士一起;武装暴动,敌人消灭才中用”。这些口号,就是王德三回到云南以后对六大精神的通俗宣传。日常的这些工作,被王德三一点一点地整理形成了他的《夷经》。

二、 《夷经》 的艺术性

《夷经》 全书共有六章:第一章“夷族本源”;第二章“汉人压制夷亲情形”;第三章“汉人压夷亲变成田主压小家”;第四章“苗亲夷亲怎个才有好日子过”;第五章“做些哪样”;第六章“怎个做法”。那个年代,没有进行民族识别,王德三在书中特别做了解释说明,“汉人”特指当时的田主恶霸;“夷亲”特指当时的“受压阶级”,包括受压迫受剥削的各兄弟民族,身处最底层的汉族人民也不例外。

《夷经》全书采用当时最为流行的说唱小调表达方式,大量使用老百姓听得懂记得住的群众语言及民间谚语,亦唱亦说、亦文亦诗,通俗易懂、明快流畅、激情昂扬。唱,有对贫穷日子的忧伤与深沉思考,有对革命斗争的期许与激越,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鼓动性;说,娓娓道来,明白如话。说,帮助人们破解唱词中的生僻含义,诸如“话说苗亲夷亲,反对官场田主,这叫做土地革命”——唱,渲染了说;说,诠释了唱。每每一唱一说,一说一唱,苗家山寨的火塘都会变得非常的热闹和欢腾。

《夷经》的艺术性在于明白如话、明白流畅,容易说、容易唱、容易记。

三、 《夷经》 的斗争性

“面面饭、麻布衣、茅草房,无盐无油喝清汤”“滚草窝、无被窝,点不起灯黑烤火”“读不起书,一事无成;买吃无钱,穷极抢人”——这些言语,再现了当时穷苦大众的生存状态。

“夷亲自古吃亏处,不得读书摸黑路”“还有那横强霸道,怪打主意来把田地号:苗子号田草圈记,獛喇号田木桩记,汉人私下写纸契,野火烧山一片光,汉人拿纸照地方,到头来,獛喇无树桩,苗子无地方”。——《夷经》剖析了人们贫穷受苦的原因后,发出了革命斗争的呐喊。

“工农兵一条心,土地革命世界新”“夷汉扯平天下平,天下太平人心平”——这些朗朗上口的唱词唱段,饱含着作者满满的革命情怀、人民情怀、国家情怀以及大无畏的国际主义精神。

《夷经》强调了革命的主体就是工农兵,革命的内容就是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暴动,革命的目标就是实现夷汉扯平、天下太平、世界太平。

《夷经》强调革命的领导——“党领上路跟着走,想望成功要争斗”;强调了革命的团结——“麻布织线缝衣裳,草凑一处盖成房”;强调革命的方式—“明干不成先暗干,鏖了田主制枪弹”。

1929年,署名为“齐人”的《夷经》 先后被地下党刊物《日光》 《赤光》 刊用,这标志着当时的《夷经》已经得到了中国共产党人和其他革命同志的认同。马逸飞、郑易里俩人躲在蒙自小东山苗族王大妈家,将出版过的《夷经》刻印成书。

自1926年下半年离开广州先后进入云南的中共地下党员,与中共中央远隔万水千山,很难得到中央的及时指示,很多工作都是通过他们深入调查、深入研究,用苗亲夷亲的言语回应苗亲夷亲的斗争期盼。

《夷经》的形成,是中共云南地下党在极其艰难的革命斗争环境下的一个伟大创举。《夷经》的形成,标志着云南地下党在革命斗争思想上的日臻成熟。《夷经》是中国共产党在云南的行动纲领、行动指南。在短短的六年时间里,除创作形成较为完整的宣传经典《夷经》,中共云南地下党还取得了很多重要的革命斗争成果:

1927年12月初组建了文山地区最早的党组织洒戛竜支部,这个支部是党在在云南农村建立最早,也是最有成果的中共党组织;他们在洒戛竜组建了文山县农民协会,广泛开展农民运动;在洒戛竜组建了劳动童子团,广泛开展学生运动;1928年10月13日在蒙自查尼皮顺利召开了中共云南省委第一次代表大会;1929年,在文山小塘子组建云南省第一支少数民族武装游击队;在文山马关八寨发起了千人暴动;在文山的麻栗坡编写了《麻栗坡工作计划》;在文山地区、蒙自地区进行了广泛的革命斗争宣传,开展了广泛调查,先后写成了四十多个调查报告上报上海中共中央,先后获得中央十多次的斗争批示;1930年,在昆明正式成立了中共云南省委。

为了无数穷苦大众的翻身、解放,为了真理的传播与实践,创作《夷经》、践行《夷经》 革命思想的党员同志们或贡献了宝贵的青春;或英勇就义、壮烈牺牲。

最先进入文山小塘子苗族村寨开展工作的是昆明国立师范毕业的杨立人和军人出身的张奶猷。杨立人主要负责做宣传联络工作,曾以文山党员代表的名义参加在蒙自召开的中共云南省委第一次代表大会。张奶猷进入小塘子后,以教书名义开展地下革命活动。在小塘子的两年多,小塘子村民并不知道张奶猷的真实姓名。他碰上姓周的苗民,就说自己姓周,叫周光,咱们是一家人;他碰着姓胡的苗民,就说自己姓胡,叫胡光,咱们是一家人。不管姓胡还是姓周,他的名就只一个“光”字,很显然,张奶猷要将那里的苗民从黑暗中带向光明。1930年,中共云南省委遭到破坏以后,张奶猷把剩下的7本《夷经》交给了他最信任的学生陶正福,解放以后,张奶猷写信回到小塘子,告诉陶正福,他们的周老师、胡老师真实姓名叫张奶猷,是中共地下党员。

陶正福,是1928年地下党在小塘子开办学校时年龄较大的学生。和陶正福一起读书的学生有陶正祥、陶正齐、陶正光、熊文华、熊正林、周国林。那时的陶正福只有10岁大,就跟随他父亲陶文品以赶马的形式帮助地下党传递书信。常常是以驮米驮菜为名,及时将书信传递到指定的人和地点去。1930年,张奶猷告诉他,老师们都不能在小塘子上课了,希望他去洒戛竜读书,交给的7本《夷经》和文件要特别保管好,决不能泄露,泄露了会被砍头的。那些话,陶正福铭刻在心。他用麻布将6本《夷经》包裹得严严实实的,然后藏在自家茅屋的房梁上,另外拿出一本带在自己身上,机会合适,陶正福就读就背就宣传,晚年的陶正福对书中的很多内容依旧了然一心,逢人便是脱口而出。有一次,果真碰上了一路国民党军,陶正福立马将身上的《夷经》用杂草和泥土盖在一棵大树下,自己跑到山坡上去,眼看国民党军全部离开了,陶正福才去将那本书刨出来揣回家里。解放后,陶正福长期担任菲古大队支书、大队长职务,是文山县政协委员。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陶正福将唯一剩下的那本《夷经》交给了在文山州档案馆工作的同乡王志能。《夷经》 才被永久地保存了下来。

陈德信,洒戛竜进步青年,在蒙自的一个茶馆被捕,最后被打死在昆明国民党伪警察局,家人前往收尸时,国民党反动派强令只能从狗洞里拖出来。云南省第一支少数民族武装游击队队长周小有,被国民党反动派残酷抢杀并砍下了头颅将之悬首于村口大树上。周小有的游击队员周小忠、周小熊、周国校、熊小正、陶应洪以及小塘子村的男性青年几乎都被反动派追杀。周小有尸骨,是由两个苗族大嫂以弄猪食的名义偷偷收捡回来的。村子的老人们为周小有垒成了一个简单的坟墓。全国解放以后,周小有被追认为烈士,他的坟墓被迁入文山烈士陵园。

吴澄,1928年因杜涛被捕后,她是在蒙自活动的唯一女性同志,目标容易暴露,党组织决定由杨立人和李国定将其护送转移到小塘子。1929年初,从莫斯科开会回来的王德三派人将吴澄女扮男装接回昆明。吴澄在小塘子隐蔽战斗过的石洞,当时被苗民们称为织麻布洞,因小塘子的苗族妇女以放牧及织麻布的名义掩护石洞里的革命同志而得名;解放后,为了缅怀吴澄及其他英勇牺牲的革命同志,当地苗民又将织麻布洞改称为“吴澄洞”。1930年12月31日,吴澄在昆明英勇就义。如今的吴澄洞里还镌刻着当年吴澄的革命誓言:“洞在人在”、“人在阵在”、“永远和好”!

王德三多次进入文山、小塘子、蒙自一带开展调查研究工作。为了革命,很多时候穿上一身苗族农民的麻布衣服,走在路上的汉族王德三,不是扛着甘蔗,就是扛着柴草,俨然一个小塘子的苗家男子汉。王德三将自己比作土拨鼠,意为合格的一名地下党。曾经对着夫人马冰清嬉笑而严肃地说:“我这土拨鼠生活,有一套八团花的马褂衫子已很够臭架子的老爷气派了,要知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我穿得不好,正为了大多数人穿得好……”1930年12月31日,王德三踏上国民党反动派的刑场壮烈牺牲。

四、 《夷经》 的人民性

在中共洒戛竜党支部革命旧址,人们单独设置一个展厅,展示了《夷经》的创作渊源、主要内容、主要思想等。

在那里,人们发现,王德三的《夷经》创作构想缘于诸葛亮的《夷经》;创作基点源自土地革命时期云南广大农村凋敝、荒凉、破败的社会景象。

《三国志》 《华阳国志》 载:“夷人智者论议好譬喻物,谓之《夷经》。”那时的《夷经》 大意是,平定南中的诸葛亮,发现南中地区的夷人很智慧,善于讲故事摆道理。诸葛亮顺势将之整理成文成书,还配上相应的图画。夷人智者讲述日月天地,诸葛亮就画上日月天地;讲述神龙,诸葛亮就画上神龙;讲述神龙生育夷人万代,诸葛亮就画上子孙兴盛的繁昌景象;讲述夷人做事做官,诸葛亮就画上一些大官小员的神态……

诸葛亮超人的才华和非常亲近夷人兄弟的品质令人百般敬畏与敬重。人们认为,诸葛亮是自己人,是解除夷人兄弟受苦受难的救星,要尽力支持,于是纷纷以送牛送马送钱物的形式支援诸葛亮平定了南中。为了奖赏有功的地方民族头人,诸葛亮将原来以贵州为中心的牂牁郡一分为二,增设一个兴古郡。兴古郡,恰好是现在的文山全境。

历史就是这样的巧遇与巧合,1927年王德三及其他早期的中共云南地下党员,在云南、在文山、在诸葛亮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展开了不一样的战斗,他们定然怀揣着为人民谋解放、谋独立、谋生存的雄心壮志,决心像诸葛亮那样为人民殚精竭虑、鞠躬精粹、死而后已!

诸葛亮平定南中,是因为南中民族大姓反叛,诸葛亮决心除掉反叛分子,让人民安居乐业;王德三在文山地区的斗争,主要是人民长期受剥削受压迫,其基点、出发点是解救人民,通过斗争,要将地主阶级把持的土地夺回来分给人民、还给人民,实现“耕者有其田”目标。王德三的《夷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云南人民开展土地革命斗争的第一部诗化了的纲领性文献。全书洋溢着作者殷殷满满的“人民性”。

读着中共云南省委第一任书记王德三的《夷经》,人们断然地想起了诸葛亮的《夷经》。从诸葛亮的《夷经》 到王德三的《夷经》,我们的民族经历了改变山河改变民族命运近两个千年的抗争与呐喊。

《夷经》,一幅壮丽的史诗画卷!

猜你喜欢

文山诸葛亮云南
Investigation of the confinement of high energy non-neutral proton beam in a bent magnetic mirror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Investigation of the fast magnetosonic wave excited by the Alfvén wave phase mixing by using the Hall-MHD model in inhomogeneous plasma
Modulational instability of the coupled waves between fast magnetosonic wave and slow Alfvén wave in the laser-plasma interaction
云南邀您来“吸氧”
诸葛亮喂鸡求学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诸葛亮没看过的书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诸葛亮隆中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