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背景下,创新基层党组织促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2020-11-29刘会军李昀泽

法制博览 2020年24期
关键词:双一流一流党组织

刘会军 李昀泽 王 静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山东 青岛 266580

2017年,“双一流”建设全面启动,其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成为“双一流”建设的关键任务之一。近年来,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明确2020年将计划扩招18.9万名硕士研究生,表明国家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需求扩大。高校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摇篮,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则需要党建在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发挥“龙头”作用,引领创新人才核心价值观的塑造,为人才培养提供全面保障,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也明确了党建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及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高校加强党建工作,尤其是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党建工作,对于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准确把握新形势新要求,深刻认识并发挥党建工作在高层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高校才能为国家培养又红又专的创新人才,为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应有贡献。

一、创新基层党组织的现实意义

(一)创新基层党组织是“双一流”建设的必然选择

在国家“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党建工作应该具有更高的政治站位和建设标准[1]。一是为坚持立德树人任务,突出人才培养核心地位,加强持续改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校科技创新水平提供强大领导组织保障。二是保障体制机制、制度环境和资源服务等要素的科学有效配置,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双一流”建设提供坚实保障,有效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三是为高校在新时期人才强校战略凝聚人才力量,为激发创新活力、改革动力提供支持。为此党中央出台了许多方针政策和指导意见,对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提出了许多具体的要求。高校需要围绕“双一流”建设的中心工作和根本任务,牢牢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这条生命线,创新高校党建工作的思路和模式,发挥高校党建育人优势[2]。

(二)创新基层党组织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第一职能,创新人才是国家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是党的重要的人才储备力量。拔尖创新人才不仅需要专业水平、科学素养、实践创新能力,同样需要具备思想政治素质、品德修养以及社会责任感,这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基层党组织扎根于党对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把握创新人才成长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内在动力,根据目前学生群体特征的新变化、新需求进行工作创新,如将支部建到学术和科研组织单元中去、发挥党员导师作用、拓宽党员活动渠道和平台等,更好地服务人才培养工作,使思想引领、实践锻炼和人格塑造有机协调统一。做好党建工作能够推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而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也能检验和助推党建工作。

二、基层党组织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困境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强调,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高校要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加强组织保障,营造良好建设环境。近年来,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注重压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党建工作普遍得到加强和提升,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协同度有待加强

虽然目前基层单位同时抓党建和学科建设、教学科研等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高校或多或少存在重业务轻党建的问题,对于高水平学科团队和科研学者来说,职称评审和现实工作导向偏重科研项目,党建工作缺乏共识、动力不足,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不够,对“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方面缺少思考和要求。两者应对接融合,整体联动,在工作中共同研究、一起部署、协同落实,推动整体进步,如此方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党建工作系统性有待完善

在人才培养这项系统工程中,不能只注重科研成果产出,而忽略人文素养、创新精神的培养,目前高校创新人才多是以论文、专利等学术水平等衡量优秀与否,而对思想道德情况和人文素养考察不多。因此基层党建工作需与人才培养融合,落实育人责任与措施,以党建引领创新人才的培养,在具体措施中系统调配党建育人力量、育人资源,做好育人内容和育人过程的设计,使党建工作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知识性与价值型相结合,现实性与持续性相结合。根据对象特点,因势而新、因时而进、因事而化,将党建和育人有机结合,注重全员行动、全程衔接、全方位发力,将党建贯穿于育人全过程和全方位。

(三)党建工作模式有待创新

大学生对成长于丰富的物质条件和迅猛的互联网环境中,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受到各种观点和思潮的影响,这对高校党建工作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且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格局发生新变化,研究生群体在党建工作中也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传统党建模式和工作方法已无法完全满足新时期党建工作要求和人才培养要求,适应学生群体产生的新变化。如何在新时代和新形势下做好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做好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让党建工作与高校科研课题组化的新形势相结合,需要基层党组织不断创新和思考。

三、基层党组织助推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分析

(一)优化结构,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

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要主动适应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教学科研组织方式,根据学科设置和学生党员新需求,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统筹规划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注重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为高校“双一流”建设提供组织保障。从支部建设上能够保持管理服务的连续和稳定,能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从文化建设上能够凝心聚力,使党员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如不少高校将学科特色和党建优势充分结合,探索把研究生党支部建在学科链上,将支部建在重点学科、需要团队和重大项目上,并邀请优秀的教工党员担任党建指导教师,参与到支部的学术活动和思想交流会,进而推动创新人才的培养,实现党建工作和一流学科建设双促进。

(二)拓展阵地,创新党建活动平台建设

党建活动平台建设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教育平台建设建设紧密相连,两者有着共同的方向和目标,拓展平台,也意味着创新人才培养途径。一是探索“互联网+党建”工作模式,凸显网络党建育人新模式。规范利用党员信息管理系统,借力“灯塔党建在线”、“易班优课平台”等网络党建窗口平台,实现党员网上教育、网上管理和网上服务。二是加强“线上阵地+线下阵地”相结合,在网络思政平台基础上,打造大学生党建实践基地,划拨专门党建经费翻修活动场地,将基础设施建设与内涵建设相结合,发挥线下“学习宣传中心”、“交流研讨中心”、“教育服务中心”三大作用。三是打造“理论+实践”平台,将支部组织生活内涵外延,结合学科优势和社会需求开展学术交流、创新实践等,通过实践来检验理论、发挥作用,让党建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推动力和牵引力。

(三)坚持标准,推进基层党建制度完善

基层党建质量提升与党支部的组织规范、教育管理、发展培养息息相关,要坚持标准,以节点带动整体,由始至终、环环相扣,做到党支部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要想突出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就要突出党建在育人中的引领作用,并紧紧抓住培养过程中的关键要素进行制度设计和评价体系设计,在顶层设计中主动融入中心工作,在鼓励、支持创新人才培养中给予政策倾斜并建立完善的创新人才评价体系,真正使基层党建成为“立德树人”目标实现的保障,也最终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在评价体系中兼顾个体与集体、知识性与价值性、阶段性与持续性的统一。

猜你喜欢

双一流一流党组织
清华党组织公开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建好“三型”党组织 实现医院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