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期刊的学术担当和人文关怀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COVID-19疫情专栏组稿实践
2020-11-29
2019年12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暴发以来,目前仍在全球300多个国家和地区肆掠,感染人数已超过700万人,是全球高度关注和面对的严峻挑战[1]。我国在党中央的英明领导、临床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疫情防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目前可控、可防、可治。作为科技信息交流与传播载体的医学期刊,《中华创伤骨科杂志》(ISSN1671-7600,CN11-5530/R)敏感地意识到我们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利用专业平台优势对COVID-19进行深度报道。于是,在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的COVID-19疫情专栏的号召发布之前,我们已紧急联系、快速约稿奋战在抗击疫情第一线的骨科医务工作者,广泛征集组稿了8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与骨科”重点刊专题论文快速发表于2020年第2期,还邀请到中国工程院张英泽院士撰写了述评,为阻击疫情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承担了杂志的学术担当。同时,在杂志首创的大型人文社科栏目“骨科新视点”连载了8个版面的抗“疫”一线纪实,践行了杂志的人文关怀。由于纸质版杂志的滞后性,在经过严格审理和编辑处理后,我们将稿件在中华医学会杂志社联合科技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科协建立上线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科研成果学术交流平台”进行了优先网络发布,同时在杂志的微信公众平台上同步更新[2]。笔者拟总结此次疫情专栏组稿实践的经验体会,以期与各位同仁进行交流,更好地为科研成果传承助力。
1 充分认识医学期刊的社会责任
2019年2月,我国COVID-19疫情逐步蔓延,湖北是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全国各地的医疗队源源不断地驰援湖北,精锐出战,同心抗“疫”。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医学期刊编辑虽不能像一线医护人员那样奋战在临床一线,但我们也可以依托自身学术平台积极发布疫情有关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成果,以期囿于国内外专业同行及时了解疾病的特征和疫情防控进展,改进临床防控措施。这既是医药卫生科技期刊的社会责任,也是提高杂志影响力、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契机。
自创刊伊始,《中华创伤骨科杂志》杂志始终秉承“质量至上、创新办刊、共筑品牌、社会责任”之办刊理念。使命感促使我们意识到投入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是杂志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通过这次针对突发事件的报道,我们认识到医学期刊应密切关注专业领域内的临床和科研动态,保持与临床一线工作者的紧密联系,把科研工作中的一手研究成果、临床经验、治疗难点问题及时发布,同样会在新闻报道中践行应有的学术担当,承担自身的社会责任,做好“逆行者”的同行人。
2 积极承担医学期刊的学术担当
2.1 COVID-19疫情专栏组稿的启动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的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在COVID-19暴发前期,敏锐地察觉到疫情严重性,紧急协调各相关部门,高效、高质量地搭建了专题学术交流平台,即中华医学期刊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和诊治专栏”(http://medjournals.cn)供科技人员发布科研成果论文、实验数据、临床病例和研究进展,同时鼓励大家发表观点、积极讨论、展开述评。截至2020年6月11日,已有127种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参与COVID-19专栏稿件的组织,论文总数1 050篇,总阅读数315.82万次(不包括微信公众号等传播平台)。为COVID-19防控提供学术支撑。1月30日,《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编辑部在杂志社征文号召发布之前就紧急召开了内部视频会议,商定了约稿专家、快速组织学术论文、策划版面调整、利用好微信公众平台和杂志官方网站等。
医学期刊有别于其他媒体的专业优势之一在于拥有庞大的编委群和审稿专家团队,他们都是相关专业的权威专家和医务工作者,往往是站在抗“疫”一线的先锋部队,拥有最新鲜的一手资讯和材料。杂志编辑部通过电话、微信、邮箱、视频会议等各种方式沟通联络一线工作者,研究专栏选题方向,提出约稿计划。
2.2 COVID-19疫情专栏组稿的实施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科技核心期刊,主要以骨科、创伤外科及相关学科的临床和科研人员为读者对象。在COVID-19疫情期间,多省市实施了严格的管控措施,限制人员流动,有效地阻止了疫情的进一步蔓延,降低了高能量损伤导致骨折的风险,但仍不可避免骨折患者、尤其是低能量损伤患者来医院就诊。这些急诊骨折患者中有可能存在病毒携带者或无症状感染者,如何在常规的诊疗方式中结合COVID-19的防控,有效地处理骨科急症是创伤骨科医师面临的两难挑战。急读者之所需,于是我们紧急联系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张英泽院士牵头,请他组织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创伤骨科学组、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外固定与肢体重建学组和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创伤专家委员会专家组3个权威学术组织成员紧扣目前COVID-19疫情背景下急诊创伤救治的严峻形势,基于当前国家抗击COVID-19的相关诊疗标准和公告,制定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骨科急症处理原则的专家共识”[3]。杂志编辑们连夜联系并将初稿群发邮件给专家组所有成员审稿,并快速在2天内收集到审稿意见,再立即返回请作者修改。为了保证稿件的学术质量,杂志还联系了正在湖北驰援抗“疫”最前沿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姜保国院长审稿。最终,经过3次反复修改打磨,该共识在1周内成型。由于杂志为月刊,时效性限制较大,为了能将该共识信息及时传达给一线医务工作者,我们充分利用中华医学期刊网中优先网络预出版的优势,2020年2月15日先进行了网络在线刊发,并同步发布在杂志的微信公众平台。该共识结合骨科急症患者的需求,从医务工作者和患者角度出发,制定了具体的防护措施、骨科急症处理原则,在有效防止疫情播散的前提下,确保患者得到最佳治疗。与此同时,我们联络了湖北战“疫”一线COVID-19定点收治单位的骨科专家,约请1篇针对疫情期间骨盆、髋臼骨折的诊治的专家共识。在重视COVID-19防治的同时,也应重视骨盆、髋臼骨折的这类临床上处理非常棘手的严重骨折伤,因为若不及时处理,发展陈旧性骨折后会大大增加手术难度,影响患者预后。杂志紧急联系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骨科分会骨盆髋臼损伤学组、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创伤学组和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再生与修复专业委员会脊柱损伤与功能重建学组的专家,他们根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4],结合肺炎防治和创伤救治相关诊疗指南制定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期间骨盆髋臼骨折诊疗专家共识”[5]。与此同时,如何实施各类骨折围手术对患者的隔离筛查和防护措施也是创伤骨科医生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标准下不断摸索中完善。5篇临床处理和研究文献分享的一些做法和体会对一线工作者有一定的专科处理临床实用意义。
共识和文献发布后,我们接到了很多读者的反馈,赞赏这个选题正好切合了他们目前的临床工作和研究需要,还询问和催促我们尽快告知纸质版发布时间、具体页码和DOI号,他们需要引用作为参考文献。截至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骨科急症处理原则的专家共识》这篇文章在杂志网站和微信公众平台的阅读转发量超1.1万人次。
3 强化医学期刊的人文关怀
3.1 征集抗“疫”一线事迹
医学期刊的社会功能不应只停留在医学成果的记载、学术探讨、医疗信息的传播上,理应体现更多的媒体功能,凸显人文情怀。突发事件的搏击和社会的需要为杂志敲响警钟,也提供了绝佳的发展契机。医学期刊要善于把握机遇,摒弃唯专业至上论,强化期刊人文情怀的意识。《中华创伤骨科杂志》杂志勇于创新、敢于实践,开业界先河于2007年始重点推出了每期的固定大型人文类专栏——《骨科新视点》,出刊158期以来,通过“骨科会客室、特别报道、医生家庭、医生咖啡吧等”非学术栏目,极大地增强了学术期刊的可读性、趣味性和人文性,成为了医学期刊实现多元化社会功能的排头兵,得到了中华医学会领导的首肯和广大读者朋友的喜爱与推崇,充分发挥了期刊的多元化社会功能[6]。
早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和2013年汶川地震时,《中华创伤骨科杂志》就积极策划了“抗震救灾,骨科医生在行动”专题,将骨科医生“尚德尚医、不畏艰险、大医大义”的人文精神精神进行了积极正面宣传。积累了之前的工作经验,2020年2期COVID-19抗“疫”一线纪实栏目的组稿和编排顺畅很多。我们紧急联络了抗“疫”一线医疗队,包括6家驰援湖北的三甲医院,他们从前线发回的工作报告及现场纪实,直击“疫”线,聚焦了英雄驰援武汉的现场情况。同时,抗“疫”报道一家积极捐赠抗“疫”物资的骨科产品企业负责人专访,他们也在未抗疫贡献自己的力量。2020年3期和4期也连续刊登了2篇请缨奔赴抗“疫”前线的医务人员的战“疫”日记。这些栏目不仅是对这些“逆行者”的勇敢和付出给予肯定和鼓励,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让广大读者见识医生不为大家所熟知的另一面。笔者认为,医学期刊的人文关怀不仅不会降低杂志的学术公信力,反而会体现创新办刊思维,彰显了文化内涵,提升了社会价值,扩大了影响力,传播了更多正能量。
3.2 免费开放相关文献阅读权限
彰显医学期刊人文关怀的另一个举措还有免费开放相关文献的阅读权限。COVID-19病毒是一种全新的病毒,尚有很多未知,大样本量多样化典型病例是宝贵的学术资源,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也启动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治典型病例”征集活动,鼓励医务工作者将救治COVID-19的经典案例投稿至中国临床案例成果数据库,同时建立了快速审稿绿色通道,尽快进行网络优先发布,向医务人员和大众免费开放病例库,方便疫情一线医务人员及时的检索和参考[2]。《中华创伤骨科杂志》也如很多医学期刊一样,触电“免费”,将所有通过审理和编辑修订的COVID-19相关文章和报道同步发布到杂志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平台,并转发到朋友圈。截止目前,所有COVID-19疫情文献阅读和转发超5.9万余次,单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骨科急症处理原则的专家共识”最大阅读量达1.1万余人次。
4 COVID-19疫情专栏组稿的启示与体会
4.1 不拘一格,随机应变
传统医学期刊有别于报纸和新媒体,受制于刊期固定、版面有限、学术质量要求高,临床治疗经验和研究成果的转化也需要一定时间,并不能第一时间发布有价值的信息[7]。正常情况下,医学论文要经历较为漫长的三审三校程序才能见刊,然而,面对日益严峻的COVID-19疫情,在保证学术质量的前提下,提高速度是把握首发权的刚需先机。《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由于打破常规,既有学术栏目又有人文类栏目,对于稿件形式不拘一格,既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开展COVID-19专栏组稿,也广泛征集各类体裁的抗“疫”纪实。同时,利用好杂志的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平台,将来稿审阅、处理后优先发布在网络和移动客户端,与传统纸质出版顺利融合。此举了充分体现了本刊的多元化社会功能,既凸显了主题效果,又通过不同的载体形式更好服务疫情的主题内容。
COVID-19疫情专栏组稿计划开始实施时,原定2期刊登的重点刊文章已进入“校样”阶段,新专题组稿打乱了原工作流程。为此,我们及时协调,重新调整版面,所有稿件都先为疫情让路。为保证论文快速高质量见刊,考虑到作者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初稿,而临床工作的繁忙,《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的编辑们帮助作者查找相关的文献供参考,尽可能协助做一些文字和格式方面的工作等。同时,编辑们全天24小时随时准备好接收和初审作者的投稿,尽可能当天提出初审意见。同时,为了保证快速专家外审稿,我们还在确定约稿主题之后,提前联系审稿人,确保初稿成型后第一时间得到外审专家的审理,不留任何一段时间空白。编辑们和审稿专家们积极的审理态度也鼓舞了作者修改稿件的积极性,切实提高了改稿效率和论文水平[8]。在稿件录用以后,《中华创伤骨科杂志》采用快速出版模式,协助作者签署版权协议,保证在最短时间内将稿件发布在期刊的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平台。此次出版的第1篇与疫情相关的文章从收稿到全文在线发表仅用了1周。后续我们也采用一样的审稿处理流程,高效率、高质量地出版了其他主题论文。
我们体会到,面对突发事件时,需要具备良好的随机应变能力,才能迅速协调、有序开展工作安排。COVID-19疫情专栏组稿的顺利开展都得益于杂志连续几年来每年6期的“重点刊”组稿计划,积累了丰富的组稿经验,也适应了各种紧急组稿状况;另外,还得益于杂志的平时积累的庞大编委群和审稿团队,纳入的都是全国各省市市创伤骨科领域带头人或优秀专家,编辑们平时与专家们都有保持密切的沟通,相互信任,此次专家们的配合也是疫情专栏组稿文章质量与时效的基础保证。
4.2 突出COVID-19主题特点,明确定位不盲从
目前国内外COVID-19主题论文越来越多,单就骨科和创伤外科领域而言,不乏学术质量高的论文在其他杂志陆续发布[9]。目前,我们收到的COVID-19疫情稿件也逐渐增多,然而选题较多重复。《中华创伤骨科杂志》始终秉承“质量至上”的宗旨,践行学术论文的新颖性、科学性和实用性标准,不为蹭热点而盲目接收文章。截至6月1日,编辑部组稿和自由投稿COVID-19疫情专题文章共35篇。经过“绿色通道”快速审稿程序审定可发表16篇,退稿19篇,保证了期刊的学术质量,践行了传播和记载前沿临床科研成果的学术担当。同时,在微信公众和“骨科新视点”栏目共刊载了38篇疫情相关的抗“疫”一线纪实、抗“疫”日记和战“疫”报道及诗歌等,通过杂志对“逆行者”们的人文关怀展现人性光辉。
我们体会到,即便明确了组稿主题和方向,仍会面临诸如约稿对象一时无法完成撰写任务、作者不同意审稿专家意见、投稿不符合专栏要求等较为棘手的问题。但是,我们广泛听取各位专家及作者的建设性意见,汇总问题综合分析,各个击破,及时调整策略;同时,利用中华医学会和南方医院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的平台优势资源,在抗“疫”前线的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反复与作者沟通稿件框架和打磨稿件细节,最终筛查出一批高质量稿件,包括2篇具有学术导向作用的共识,3篇典型病例个人报道和5篇临床防控治疗原则和6篇临床实践经验探讨等。
4.3 储备作者资源,扩大编委队伍
COVID-19主题论文有较强的时效性,尤其是相关临床和科研成果更需要争取到首发权,这不仅需要作者的配合,还需要审稿专家的支持,才能短时间内完成初稿、审稿和修订。因此,有一众优秀的中青年读者和作者群,有一支高效率的编委队伍,是对医学科研动态快速反应的基础,也是杂志高效率顺利组稿的保障。
我们体会,储备作者资源、扩大编委队伍是杂志开展紧急组稿的坚实基础,这就需要我们平时积极主动与本专业领域的中青年医师和专家的沟通和互动。资源优秀人才储备和丰富应该是一项可持续发展、常备不懈的策略[7]。此次COVID-19专栏组稿有赖于杂志各编委的牵头,他们利用各自的学术影响力和广泛的学术人脉快速遴选和组织了撰稿作者和审稿专家。此外,《中华创伤骨科杂志》近年来连续举办了5届优秀论文和经典病例大赛和8届千人规模的国际创伤骨科高峰论坛,吸引了一大批忠实的参会人员,这就必然产生更大的凝聚力。《中华创伤骨科杂志》也是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18年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及他引率也逐年攀升。杂志无论是学术内容还是人文内容,对国内外读者、作者都有巨大吸引力。因此,杂志不仅积累了大量的优秀作者和读者资源,同时也扩大了我们的编委队伍和审稿专家的遴选人才,编辑部每年的收稿量不断提高,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同时,杂志编辑平时在工作中也与各编委和审稿专家建立了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的伙伴关系。
5 总结
COVID-19疫情来势汹汹,医学期刊工作者也应责无旁贷地投入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医学期刊充分应用学术平台优势和数字出版的优势及时发布科研成果,不仅可以提升杂志影响力,也是发挥杂志学术担当的社会功能。同时,通过创新办刊模式,如增加“骨科新视点”人文栏目,宣扬医务工作者的英雄事迹和工作体会也是体现医学期刊人文关怀的契机。疾病诚然可怕,但与疾病的斗争中,我们从未放弃过努力。人类终将战胜COVID-19,我们每一个人在这场防治战“疫”中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坚守好自己的岗位,相信我们终将赢得这场战“疫”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