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山东实践

2020-11-29

党员干部之友 2020年5期
关键词:第一书记山东贫困户

□ 本刊记者

近年来,山东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始终把脱贫攻坚摆到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拿出真招实招硬招攻坚克难,下足绣花功夫推动脱贫攻坚。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主动扛起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庄严政治责任,在脱贫攻坚战中冲锋在前、勇挑重担,以党建工作新进展推动脱贫攻坚顺利进行。

一亿齐鲁儿女 一个不能掉队

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山东深刻把握这一大局、大义,在脱贫攻坚这场战斗中,决心使一亿多齐鲁儿女,一个都不能掉队。3月11日,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在省委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脱贫攻坚越到最后,越要加强党的领导。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始终保持敢打敢拼的旺盛斗志,发扬斗争精神,勇于攻坚克难,大干300天,攻坚一整年。”

时间回到2017年4月。省委书记刘家义到山东工作后第一次调研,就来到临沂、枣庄和菏泽的村庄和贫困家庭,同贫困户一起算收入,实地查看扶贫项目,看望驻村第一书记。他强调,“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让脱贫成效真正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

脱贫攻坚,强有力的领导机构是重要保障。山东省由省委书记和省长担任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双组长,同时重新组建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独立运行,集中办公,由省委副秘书长兼任主任。这个力度,在全国也是不多见的。在工作推进中,山东坚持“省负总责、市抓推进、县乡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形成了五级书记抓、党政一齐上、社会齐动员的大扶贫格局。

紧盯“黄河滩”、聚焦“沂蒙山”、锁定“老病残”,山东做到扶贫问题优先研究、扶贫投入优先保障、扶贫项目优先安排,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关键问题,着力加强特殊困难群体兜底保障,着力抓产业扶贫,着力推动重点区域集中攻坚,着力实施农村“七改”工程,着力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着力加大对口支援和扶贫协作帮扶力度。到2018年年底,山东累计减少贫困人口251.6万人,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全部退出,基本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从2019年起,山东着力提高脱贫攻坚质量,贫困发生率由2016年的3.4%到基本“归零”,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

强化组织保障 凝聚脱贫合力

2020年是脱贫攻坚最后一年,收官之年遭遇疫情影响,各项工作任务更重、要求更高。应对前所未有的困难挑战,需要坚定地扛起政治责任,进一步强化组织保障,凝聚脱贫合力。4月3日,在山东省抓党建促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电视电话会议上,省委常委、组织部长王可指出:“要增强组织工作服务脱贫攻坚的责任感紧迫感,以精准用人服务脱贫攻坚、以建强组织保障脱贫攻坚、以汇聚人才支撑脱贫攻坚。”山东各级组织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认真履行职责,主动跟进服务,以强有力的党建工作助推脱贫攻坚顺利进行。

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战斗堡垒,是增强脱贫攻坚“内驱动力”的必然要求。山东省委组织部制定印发《关于2019—2020年开展第一轮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集中整顿的通知》,明确12种软弱涣散情形,提出系统整顿措施,综合施策,全面施治。近年来,山东共摸排出7273个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和工作相对后进村进行整顿,调整不合格、不胜任、不作为村党组织书记2124人。

在2018年11月,省委书记刘家义到临沂市调研时提出,可以探索让退役军人、机关干部、回乡创业企业家担任村级负责人,并要求临沂市“在全省先行试点、趟出路子、总结推广”。省委组织部认真落实刘家义同志批示要求,指导临沂市在蒙阴、兰陵县先行先试,探索从退役军人、机关干部、回乡创业企业家“三支队伍”中选配优秀村党组织书记。

退役军人吴付强选配到兰陵县大仲村镇乐沂官庄村担任党支部书记时,面对收回村里违规出租的103亩集体土地的老难题,迎难而上,先后5次上门找承租户讲政策、讲法律,最终收回并重新出租,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1.5万元。选配的村书记年轻有活力,干事劲头足,学历层次高,“两委”班子凝聚力、战斗力逐步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百姓纷纷竖起了大拇指:“入村两个月,村庄大变样。入村三个月,村庄班子强。”

目前,山东共从“三支队伍”中选配村党组织书记3189名,打破传统农村干部选人用人模式,有效破解了机制不活、储备不足、结构老化等难题,大大改变了部分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集体增收乏力、群众满意度低等情况,为脱贫攻坚注入“内力”。

除了练好“内功”,还要借助“外力”。2012年以来,山东先后派出4轮、共5万多名第一书记奔赴扶贫工作最前线,打通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第一书记们抓党建、促脱贫,拿出真招实招,向最难处聚焦聚力,通过转变传统种植结构、成立农业合作社、创办扶贫车间、发展电商平台等,实现了由“输血”到“造血”的转变,许多贫困村彻底变了样。“第一书记”的金字招牌,在老百姓的心里扎下了根。前不久,菏泽市成武县党集镇邵庄村村民邵珠成蘑菇大棚的平菇喜获丰收。邵珠成高兴地说:“第一书记扶持我建蘑菇大棚,产量高质量好,现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帮我申请的贷款一年就能还上,真心感谢!”邵珠成是种了30年蘑菇的“老把式”。2019年4月,山东省地震局派驻村里的第一书记马浚淳来到后,帮助村民申请扶贫资金扩大规模,并把种植蘑菇作为邵庄村脱贫致富的主要路径。除了种植蘑菇,马浚淳还在村里建设35万光伏发电项目,并网发电后村集体年收益4.8万元,基本实现“以村养村”的目标。

2018年,山东开展“千名干部下基层”。2019年,山东再从省市县三级增派9557名优秀干部,开展“万名干部下基层”,组建乡村振兴服务队635个,服务范围覆盖全省3310个村,充实了脱贫攻坚一线力量。从驻村第一书记,到省派党支部书记,再到“乡村振兴服务队”队员,脱贫攻坚路上,山东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合力奋斗的身影成为一道道美丽的风景。

主攻产业扶贫 拓宽康庄大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不单纯是个经济问题,更重要的是反映了村干部的“精气神”,体现着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组织力。山东把产业扶贫作为主攻方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培育发展对贫困户增收带动作用明显的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特色手工业等产业。

聊城市阳谷县安乐镇刘庄村的孙金英,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前几年因丈夫生病欠下一笔债。丈夫病故后,她一度对生活心灰意冷。镇扶贫办和村“两委”了解情况后,多次上门与她谈心,帮她在扶贫车间实现就业,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近年来,该镇探索出一条“产业带动、金融支撑、精准施策”的脱贫攻坚路子,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就业实现脱贫致富,让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分享产业发展的收益。

在产业扶贫上,山东因地制宜,千帆竞发,亮点纷呈。德州市实施“进会、入社、上链”,引导贫困群众加入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产业链条,促进贫困群众稳定增收;滨州市把产业扶贫纳入农村产业振兴大局,与发展特色产业和培植龙头企业相结合,使产业扶贫项目不仅成为增收的途径、就业的载体、脱贫的“家当”,更成为带动乡村产业振兴的示范……

要确保真扶贫、扶真贫,就必须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产业发展中的引导作用,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让群众富在产业链上。

“支部+产业+群众”,是菏泽市定陶区黄店镇何庄社区产业扶贫的新探索。何庄社区玫瑰种植历史久,之前百姓都是自家种植几亩玫瑰,利润低,规模小。何庄社区探索出“党建引领、产业发展”的“支部带富”新模式,党员带领群众引进新品种,拓宽销售渠道,种植户们的收益越来越高,种植规模也越来越大,如今,何庄社区成为远近闻名的玫瑰种植专业村,年销售额达1500余万元,为30多户群众提供家门口就业服务,让贫困户稳定脱贫。

党支部政治引领、合作社抱团发展,在产业扶贫过程中,一批基层党组织实现了“支部有作为、党员起作用、群众得实惠、集体增收入”的良性发展。目前,山东正在实施抓党建促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今年年底将基本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集体经济3万元以下的村实现收入翻番。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一亿齐鲁儿女信心满怀,统筹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向着夺取脱贫攻坚战最后胜利,向着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全面发力,在广袤的齐鲁大地上耕耘希望的田野,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绘就厚重而温暖的底色。

猜你喜欢

第一书记山东贫困户
山东图片库
聚焦乡村振兴的“山东作为”
逆势上扬的山东,再出发
金融扶贫站惠及3万贫困户
因为有你
——献给第一书记
“鞋底垫厚点,也能走得快”——贫困户崔普选和他的“梦中梦”
《第一书记扶贫手记》
驻村第一书记
人大机关走出去的第一书记
脱贫记 贫困户陈福田和何麦换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