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大V传播虚假信息的主要原因及防范
2020-11-29潘雨婷
潘雨婷
微博作为一个拥有约4 亿用户量,鼓励用户分享,能够快速实现信息聚合的网络平台,为公众提供开放的信息发布与信息获得的渠道的同时,还为各类社会热点事件的舆论发酵提供土壤。并且,在微博网络中,存在大量有能力通过内容生产影响粉丝想法或行为的大V 自媒体账号,即微博时代的“意见领袖”[1]。这些大V 账号发布虚假信息会对微博网友产生误导,触发对非真实现象的网络争议,因此,研究微博大V 传播虚假信息的原因及防范措施具有学术及现实意义。
1 微博大V 常发布的虚假信息的主观原因
1)微博大V 因自身的误解或情绪催化使事实偏离真相。网络谣言之所以能引来民众的关注,实现“倍增效应”往往是由于“引人入胜”的内容。因此,许多大V 账号为夺取网友关注,在微博内容上“作文章”,发布群众关心并容易激怒群众的非真实内容。例如:2018 年9 月实名注册并加V 的自媒体“汉中大城小事”在微博发帖,称“汉中龙岗中学给学生加餐,竟放过期发霉面包”并配有图片,一时间在网络引起哗然。后经核实,该微博为虚假信息,图片也为与事件无关的虚假图片。然而,基于“有图有真相”的思维定式,网民普遍会在第一时间信以为真。
2)微博大V 在利益驱使下有目的性进行虚假信息传播。微博的及时性与交互性使微博用户在算法智能的基础上形成连接,形成一张能够实时更新、快速传播信息并使微博用户之间相互影响的信息网络。在此网络中,容易形成各方利益、各种流派各聚一方的局面。所以,在微博中常常出现多名微博大V 统一发布具有针对性的虚假信息,此操作常被大众称为“微博大V 带节奏”。
3)微博大V 面对公众对某现象的恐慌引发的下意识传播。此种类型虚假信息包括未明事实的信息的虚假陈述与针对某事件地极端的情感抒发等,目的性不强。具体表现为武汉新型冠状病毒爆发伊始,主流媒体发声迟缓,公众因信息需求不能被满足所以轻信各种网络虚假信息。例如:武汉医院楼道中三具尸体无人处理事件。由于对生命安全的恐慌,公众的倾向性自发被激化,微博大V 很难判断信息的真实性,于是将虚假信息二次加工、夸大,使虚假信息“暴裂式”再传播。
2 微博大V 发布虚假信息的根本原因
1)个性化与流量的驱使为微博大V 传播虚假信息提供动机。自媒体是极具个性化的,它通过网络上的受众平台把自己做成一个关注点或者新闻源,吸引受众来关注自己。受众越多,粉丝量越大,与广告费挂钩的流量也就越大。因此,自媒体发展,促进了在流量与利益杠杆的驱动下进行的片面真实、不真实记录的传播。
2)自媒体的“属性议程设置”为虚假信息的传播创造环境。自媒体的崛起从根本上击碎了传统媒体所塑造的公共舆论空间和传统信息传播渠道,他们有权对自己的账号进行内容编辑与创作。从内容生产角度出发,他们只需要将素材以他们想要的方式排列组合,并且安排相关议题迷惑受众,就能使部分自媒体粉丝与自媒体自身的情绪倾向呈现高度的一致性,这为他们进一步扩散虚假信息创造了有利条件。
3 受众群体共性为虚假信息的进一步传播提供基础
1)社交网络易造成公众的群体性迷失。接收传播者信息的受众是一个大群体,在传播过程中,这个大群体通过表达自己不同的个性分解成数个想法不同的小群体,其中每个小群体都有一定的共性。古斯塔夫·勒庞曾指出:“群体是易受暗示与轻信的,他们冲动易变且不受控制。”放在现实社会中即指社交网络中出现的群体性判断失误、情绪失控与盲目跟风现象。《新闻记者》杂志公布的2018 年十大虚假新闻研究报告中指出自媒体在虚假新闻生产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微博也成为了自媒体制造与发布假新闻主战场。如:2018 年9 月4 日,新浪娱乐微博发布帖子称:中国著名表演艺术家朱旭去世,享年88 岁,引来了人民日报官博的转发[2]。后经新京报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工作人员进行核实,新京报微博官博与北京人艺发出联合声明称:表演艺术家朱旭去世消息系为谣传。由此可见,即使是具有高警惕性的群众也容易在虚假信息的浪潮中迷失。群体性迷失是下意识造成的与个人的严谨性与教育水平无关。
2)社会阶层的结构问题易导致固有歧视。在面对微博中的社会新闻时,不同阶层的公众常带着固有歧视,针对其他阶层去发表激烈言论。李普曼在其论著《舆论学》中指出:“当成见的体系已牢固的形成时,我们会注意那些能支撑成见的事实,而不去注意那些与成见相矛盾的事实。”[3]2020 年4月,哈尔滨的本土疫情爆发,微博疯传此次本土疫情的源头是一名男性美国留学生韩某,因和邻居曹某同居导致病毒扩散,此说法引发了庞大的网络争议。后经央视新闻证实韩某为女性,网友关注与讨论度便迅速呈锐减趋势。由此可见,微博网友更愿意关注和扩散可以支持他们群体歧视的说法。这些公众发表的歧视言论让微博虚假信息传播的爆发更加容易。
4 多层面防范微博大V 的虚假信息过度传播
1)主流媒体引导受众需谨慎判断,辩证思考,鼓励受众对获得到的信息保持怀疑态度。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提出过一个著名的理论:媒介即讯息。他认为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媒介的变化影响了我们理解和思考的习惯,对一个社会而言,真正有价值的不是传播的内容,而是传播工具所开创的更多可能性[1]。面对微博平台作为传播工具给社会带来的信息传播的便捷与高效,主流媒体需积极正面引导公众,保持专注,提高对突发事件的追踪能力,在关键时刻发声,引领公众剔除虚假信息对其自身的误导,向正确、理智思考的方向前进。
2)微博平台与政府承担好“把关人”角色。首先,微博运营平台的相关管理者应对拥有大量粉丝的微博V 发表的内容进行及时审查与监管,即时过滤、删除、屏蔽微博大V 发布的煽动情绪、内容低俗、不符合事实的信息。其次,政府制定关于不实言论发表的严管政策,对造谣、传谣的微博大V提出强有力的惩罚与规范措施,并加大对政务微博的经营力度,提高与创新政务微博的内容生产。再者,微博平台要主动推进辟谣与谣言治理机制发展,形成高效的辟谣体系而不是被政府“推着走”,并且与政府部门深入合作,增加具有权威性与公正性政务官方微博的影响力与曝光度[4]。最后,微博平台应与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法律等各个行业领域的专家进行合作,以上下互动的方式,建立多元参与的谣言治理机制,使微博群众在与专家互动中进行更多的知识普及与宣传,为微博网友提供高效的消息求证渠道。
3)微博平台利用技术手段高效检测虚假信息。虚假信息检测的最终目的是及时并有效地阻断未经证实消息的传播,削弱虚假信息给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其中,虚假信息源的识别与控制非常关键,它能有效地找到虚假信息传播的根结所在,并最高效率地控制其进一步传播[5]。关于运用技术高效防范虚假信息的研究还在被专家与学者们不断地进一步研究与探索,例如:基于DCA 算法的微博虚假信息的检测、微博虚假信息鉴别技术验证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智能设备网络虚假信息行为识别与控制技术研究等。当这些研究经历了广泛的实验与改进后,将智能检测、人工算法与智能控制技术等科技手段运用于微博虚假信息的检测是遏制虚假信息传播与负面影响扩散的必然趋势。
5 结论
在微博这个碎片化信息快速传播与社会舆论高速发酵的自媒体平台中,流量是导致微博大V 发布虚假信息的最根本原因。在信息爆裂式增长的时代,只依靠人工检测虚假信息是不现实的,它会带来运营的压力以及人力资源的浪费。因此,以智能检测技术为主,人工监管为辅的防范虚假信息扩散的模式势必会演变成未来微博平台信息监管的主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