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热点 着力焦点 抓住重点 发掘新点
——《中医杂志》60年办刊实践
2020-11-29侯建春
侯建春
《中医杂志》前身为《北京中医》,1955 年更名为《中医杂志》。创刊以来,受到业界同行的肯定和好评,并多次获奖。2009 年被中国期刊协会评为“新中国60 年有影响力的期刊”;2010 年、2014年、2017 年分别荣获第二、三、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2008 年、2011 年、2014 年、2017 年连续四次入选“中国精品期刊”。2016 年引证数据显示,中医杂志核心影响因子0.976,核心总被引频次5 200,分列同类期刊第一、第二位[1]。经过历届主编、编委、编辑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中医杂志》已成为中医药领域内的领军期刊。回顾60多年来的办刊历程,学习老一辈科学家和历届编委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的精神,通过总结《中医杂志》的办刊经验,找出办刊特色,促进《中医杂志》持续提升,更好的服务读者、服务社会。
1 关注热点,始终站在学术最前沿
《中医杂志》对中医药学者的专业水平、科研技术、创新成果十分重视,对善于总结经验及展示自己的人员格外关注。由于我国政府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推出了一系列新政策。《中医杂志》始终聚焦国家中医药政策,时刻把握学术前沿、时事热点,从组稿着手与时俱进。编辑部结合自身栏目与资源特点,先后策划了中医药新技术、新方法等专题。我国“重大新药创制”项目、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 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都成为专题的主要内容。2017 年《中医杂志》的基金论文比达到66.5%,已入选“领跑者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81 篇。
2013 年,编辑部通过拜访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刘保延教授,了解到该领域近年的学术前沿是真实世界的中医临床研究,与刘教授就中医临床科研范式进行了约稿。《真实世界的中医临床科研范式》[2]一文刊出后,有效指导了中医药科研活动,给中医药研究领域带来巨大影响。该文被中国科协评为2016 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截至2020 年8 月31 日,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该文被引232 次,全文下载次数达到5 410 次[2]。
由此可以看出,《中医杂志》始终关注热点,与学术最前沿紧密结合,引起较好的社会反响。
2 面向临床,重视中医经验传承
《中医杂志》与学科发展方向相适应,上个世纪末期,在行业需求扩大、业内专家不断质疑的过程中确立杂志的定位[3]。编辑部基于原本栏目进一步扩展了稿件录用范围,栏目内容从传统中医药扩展到现代中医药。并结合国家政策、中医药行业的发展状况对栏目进行了多次调整与完善。目前现代研究类栏目有临床研究、实验研究、方法学与临床评价、证候诊断、文献研究、方药研究、标准与规范等,传统中医类栏目有学术探讨、当代名医、临证心得、病例讨论、百家园等,内容与临床实际紧密结合,基本涵盖了中医药学研究各领域。
全国中医药从业队伍庞大,临床医务工作者是杂志的主要读者,他们更喜欢“拿来可用、用之有效”的临床经验。满足读者的需求是期刊的神圣使命[4],当代名医、临证心得、病例讨论为介绍中医经验的三个主要栏目,自创刊以来,杂志社始终将这三个栏目列为重点栏目。为此建立了第一至第三届90 名国医大师及全国第一至第六批900 多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数据库,熟悉掌握专家们从事的学术研究领域与学术专长。通过共同承办学术经验交流研讨会、专程拜访等多种渠道同专家建立紧密联系,有目的的进行策划、约稿,获得高质量的稿源,从而满足读者的需求。
2009 年以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举办了3 届国医大师评选活动,共有90 位从事中医临床工作的(包括民族医药)的名老中医获得了“国医大师”荣誉称号。他们是从全国中医药系统从事临床工作的中医药(包括民族医药)人员中遴选出来的,均为省级名中医或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医药理论造诣深厚,学术成就卓越,在全国及行业内具有重大影响。《中医杂志》紧跟国医大师的评选活动,在当代名医栏目陆续对90 位国医大师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进行了报道,为中医经验的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行业内引起强烈反响,好评如潮。
3 务实创新,重视五个队伍的建设
3.1 编委队伍
《中医杂志》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联合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是我国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中医药学术团体;中医科学院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直属的集科研、医疗、教学、产业为一体的综合性中医药研究机构。基于此,相比于其他中医药期刊,《中医杂志》拥有一支热爱中医药期刊、专业能力强、支持学术宣传的编委团队,包括在中医药科研、教学、临床等方面获得较多研究成果的专家,阵容强大,力量雄厚。
编委会成员包括中国工程院王永炎院士,吴以岭院士、李连达院士,主编是中国工程院张伯礼院士,编委会成员还包括国医大师路志正、张大宁、唐由之等共200 位权威专家 。他们将论文学术水平作为审核基本标准,对稿件质量严格把关,用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态度审核稿件,作为期刊的中坚力量为提高学术质量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主编张伯礼院士每期均对杂志的稿件进行严格的审核和把关。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提倡“引进来”和“走出去”协调互动。我们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学习十九大精神,转变思想,改变编委会的召开形式,既要“请进来”更要“走出去”。近年来编辑部主动走向编委集中的地区和单位,将编委会开到编委们的家门口,已在广州、深圳、上海、南京、成都、石家庄、重庆、杭州等地成功召开20 场编委座谈会,受到编委们一致好评。“走出去”召开编委会免去了专家们舟车劳顿,为他们节省了宝贵的时间,使编委会的形式更多样化、精准化、人性化,对杂志的持续改进,提高办刊水平起到重要作用,促进了杂志的良性循环。
3.2 同行评议专家队伍
同行评议制度是科技期刊质量的基本保障[5],《中医杂志》对此尤其重视。第一,《中医杂志》审稿人员涉及中医药不同领域的专家。编辑部通过培养“小同行”专家以增加审稿意见的准确性、具体性,尽可能避免给“大学科”专家审稿。第二,及时更新同行评议专家名单,删除不审稿并且不告知编辑部、审稿时间较长,影响杂志稿件出版时间的专家,使专家队伍始终保持一定数量与质量[6]。第三,每年至少召开1 次审稿专家座谈会,对审稿人员进行统一培训。在会上对各类型文章的评审要点进行精准解读,并组织编辑和审稿专家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对审稿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进行解释。使他们在审稿中有的放矢,不断提高工作效率。第四,每年评选出优秀审稿专家20 名,并进行奖励和表彰。有效提高了专家对编辑部的认可和对稿件的重视,激发了审稿积极性,保证审稿效率。第五,在审稿过程中,可由作者在审稿专家队伍中选择至少3 位,或者由编委会推荐相关审稿人,给作者和专家充分的尊重和认同。
3.3 读者队伍
《中医杂志》从两个方面不断巩固、扩大读者队伍。其一,在杂志网站上设立“读者需求调查”“读者意见征集”栏目,及时了解读者需要,接受读者对栏目、内容等提出的建议,有利于进行栏目设置、选题工作更有针对性。其二,利用信息技术、网络平台扩大杂志的知名度,2014 年《中医杂志》开设了微信公众号,基于纯学术,增设了中医药产业关键技术等内容,与中医药临床实际、行业发展相结合,满足产业、信息化市场的需求,目前微信公众号订户人数已高于8 万,汇聚了一批忠实的读者。目前《中医杂志》的读者队伍已覆盖了全国各个地区中医药高等院校、医院、制药企业、医药管理部门、中医药科研单位等,订阅人群包括临床医生、医药科研人员、教学人员、制药技术人员、企业管理者等。
3.4 作者队伍(核心作者群)
高水平的作者队伍是提高学术期刊载文质量的基础[7]。中华中医药学会91 个专科分会的主委、副主委是《中医杂志》的核心作者,他们都是知名科学家、重点工作室负责人、国家重点项目负责人及学科带头人,他们专业能力强、理论功底扎实,有着较高的学术影响力,并且是高产作者。编辑部通过建立优秀作者微信互动群与他们保持紧密的互动,结合热点与难点,主动邀请他们撰写稿件,这些专家、学者的文章往往具有独到的眼光,他们的论文一经发表,就在学术界引起较大影响。李建生教授是肺系疾病的权威专家,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获得者,笔耕不辍、治学严谨,近年来在《中医杂志》发表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方面的系列文章,这些文章均在学术界引起较好的反响,有力促进了学科的发展,并得到国际上的关注。这些核心作者群保证了《中医杂志》学术质量的稳步提升。同时杂志社为了保证核心作者群在同行中的核心地位,不断的提高编辑质量、尽量缩短核心作者论文的发表时间。
3.5 编辑队伍
编辑、编委会成员的专业能力、知识素养是保证期刊论文质量的坚强后盾[8]。《中医杂志》及时改进了传统的编辑模式,提高编辑、编委会成员的专业能力、知识素养,打造了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编辑人才团队。
《中医杂志》提升编辑队伍能力的措施包括四个方面:第一,编辑部制定并完善编辑绩效考核体系,量化绩效考核的指标,从编辑论文的引文频次、下载频次、组稿比例、学术专题数量、学术会议参加次数、编辑业务培训参加次数等方面进行判断,鼓励、引导编辑提升自身能力。第二,每月召开编辑部工作例会,由责任编辑和总编辑指出稿件在编辑校对中存在的问题,大家共同查阅资料、讨论解决,完善工作中的不足,使编校质量得到不断提升。第三,编辑部鼓励青年编辑立足岗位,积极开展业务研究,目前已经完成中华中医药学会优秀中青年编辑人才培育项目“蒲公英”计划四项和中国中医科学院自主选题《中医杂志》学术规范及评价体系研究一项。这些项目不但提升了编辑的业务水平、解决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而且拓宽了视野,使得编辑的知识结构更加多元化。第四,对编委会成员的贡献值进行量化,从发表文章篇数、文章被引次数、下载次数、获奖次数等进行判断,在换届阶段据此参考调整编委会的成员结构。自《中医杂志》执行量化机制后,杂志的办刊理念更加规范化,坚持以客观量化指标为主导[9],提高了编辑队伍的能力,保证杂志进入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4 广开渠道,依法开展多种经营
在科技期刊全面市场化的转型时期,为了使科技期刊更好地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完美结合,倡导在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前提下,依法开展多种经营[10]。为进一步增加期刊的经济效益、提升知名度,除与国内大型药企签订战略合作计划外,2005 年以来,杂志社积极探索合作模式,了解中医医院的学术需求,陆续与国内300 家中医院建立学术共建单位。并与学术共建单位的重点专科、重点学科、名老中医药专家工作室深入开展学术合作。利用《中医杂志》的品牌效应,共举办学术活动70场次,参会人数达4 万人次。在获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开拓了稿源,吸引了更多优质的作者与读者,真正起到“一石三鸟”的作用。通过与学术共建单位优势互补,不仅提高了杂志的知名度,而且实现了学术共建与良性互动。
5 结语
《中医杂志》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刊方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形成了自己的办刊特色。回顾过去,成绩喜人;展望将来,任重道远。60 年的辛勤工作建立了一支高质量、不断壮大的作者队伍,使《中医杂志》保持着较高的学术水平,并对中医药学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引领作用。“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漫步从头越”,作为中医药期刊的排头兵,今后我们要不断提高期刊质量,突出期刊特色,努力反映中医药学术的新发展和新趋势,为我国出版事业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