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期刊价值追求中的目标置换及对策建议

2020-11-29曹明倩

科技传播 2020年18期
关键词:办刊学术期刊学术

曹明倩

手段是价值目标得以实现的决定性一环,因此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常常会由于过度关注手段而把手段当成了目标,致使目标发生了置换。当前,学术期刊在价值目标的实现过程中也较为普遍地存在这样的目标置换问题。

1 学术期刊的价值目标及目标置换

价值是指人类实践活动中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只有当客体的某些特性满足主体的某种需要时价值关系才得以产生,因此价值的实质就是客体属性对主体需要不断满足的过程[1]。学术期刊的价值主体分别为办刊主体和作者、读者主体。办刊主体追求提升自己所办期刊在期刊评价体系中的地位、社会影响力及更好地服务于学术和社会实践的发展等;作者群体则希望通过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来实现学术交流、赢得学术声誉等;读者群体则期望通过阅读期刊发表的论文了解学术研究进展,服务于自身的科研和工作需要。虽然不同的主体赋予期刊不同的价值内涵,但差异的背后也有共同的价值目标即:提高期刊的学术质量,扩大期刊的社会影响力。需要指出的是,学术期刊的两个价值目标并不处于同一个价值层次,其中学术质量的提高应是学术期刊的核心价值目标,而社会影响力则为次一级目标,学术质量的提高相应地会带动期刊社会影响力的扩大。

价值目标是价值实现的程序和手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术期刊在价值实现过程中的一切行为和方法都应该围绕提高期刊学术质量这一价值目标进行。然而,学术期刊在价值追求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致使其价值目标被其他目标所代替,发生目标置换问题。目标置换是由美国管理学家约翰·卡那提出,指在追求目标实现过程中,行动者为了实现目标而专注于方法、手段、技巧、程序上,进而忽视了原初的追求目标,把手段本身当成了目标。

目前,由于期刊界和学术界都把是否进入核心期刊评价体系视为衡量期刊质量的关键指标,而核心期刊评价体系的评价方法以定量指标为主,因此很多学术期刊在实际办刊过程中把提高评价指标作为办刊追求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期刊质量目标首先被置换成进入核心期刊评价体系,然后进入该评价体系的目标又被置换成提高期刊的评价指标。这样的目标置换导致了一些期刊的发展走上了歧途。

2 提高评价指标的异化手段、原因及其后果

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学术期刊急功近利,不是依靠通过提高论文的学术质量来提高评价指标,而是设法通过运用一些所谓的手段、技巧来达到目的。

2.1 提高评价指标的异化手段

提高评价指标的异化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通过故意引用来增加期刊的引用量,提高影响因子。某些学术期刊为提高被引量,期刊之间结成小团体,进行互引[2];要求作者引用本期刊的已发表文章;鼓励或奖励本单位的研究人员或研究生在其他刊物上发表的文章中引用本单位主办的学术期刊上的论文;人为提高文章的最低字数,增加论文的篇幅,故意减少发文量,致使不少论文空洞冗长。

二是重作者身份而非论文的学术质量。学术期刊通常会向学术名家约稿,借助名人效应,扩大期刊的影响,增加下载量和被引量。但其中不乏学术名家的应酬之作,内容没有新意,甚至格式规范都不全,学术质量达不到正常的发稿要求,但是依然全文刊用。有的论文质量较好但作者身份普通,编辑便要求作者加上具有较高学术身份的另一作者才予以发表。还有的编辑在文章初审时,不看文章的学术质量,首先看作者的身份,非名校不发,非高级职称不发,对论文的学术质量却不甚关心。

三是不加区别地追逐所谓热点问题。为增加下载量,体现期刊的时代性,学术期刊在刊登反映时代热点问题时,无视学术热点与舆论热点的区别,忽视文章的学术质量,忽视文章主题是否与期刊的宗旨与学术特点相符,刊发观点重复、毫无新意,甚至牵强附会的文章。如大量的论文题目中冠以“互联网+”“供给侧改革”“工匠精神”等,但其中不少论文谈的都不是真正的学术问题,有的甚至与这些热点概念几无关系,是否使用热点概念本身甚至成为部分期刊衡量论文质量的标准之一。

四是盲目崇拜SCI。SCI 是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编辑出版的《科学引文索引》,进入该数据库是国内众多期刊追求的目标。某些期刊社,创办英文刊物欲进入SCI,并为此不计成本和后果,与外国的期刊社合作,每年花费大量的钱财,投入大量精力,输出大量优质论文。更有甚者,有的期刊不惜代价把拥有国内国际刊号正常出版的中文期刊改为英文刊。但实际上SCI 期刊刊登的论文也有很多质量一般甚至劣质造假[3]。

2.2 目标置换的原因

学术期刊在价值追求过程中发生目标置换,涉及的具体原因很多,但可以归结为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是目标模糊,可操作性较差。学术期刊提高学术质量的价值目标,本身没有明确的评判标准,难以量化、操作化,实现目标的路径、方法也没有明确的指导,因此在追求价值目标过程中容易发生目标置换。相反,期刊各评价体系有着具体的评价指标,具有可操作性,便于各期刊社具体执行。因此在期刊社的实际工作中,容易考核的量化指标受到重视,难以考核的质性指标被轻视、忽视,慢慢地就发生了目标偏移。

二是对评价体系盲目崇拜,且目标定位过高。众多学术期刊把成为核心期刊作为价值追求目标,这一目标定位具有盲目性,不够客观、理性,脱离现实可能性,以进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为例,2008 年涉及期刊14 000 多种,只有1 900 多种期刊入选。因此,目标定位超过实际能力,也容易导致期刊选择不诚实、不道德的手段方法去实现目标。

三是急功近利,忽视期刊真正的价值追求。学术期刊过于看重目标的实现,容易表现得急功近利,不愿持之以恒做长期踏实工作,而是寻求捷径,希望通过对实现手段即评价指标的追逐,在短期内进入目标评价体系以提升期刊的社会影响力,按照最优化方法,然后再追求期刊的学术质量。但很多期刊在进入目标体系后,却忘却了初心,满足现状,有的期刊甚至又被退出核心期刊。

四是目标实现的周期过长,环境发生变化。学术期刊要进入目标评价体系一般要经过较长的周期,数年或十数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长年累月对评价指标的专注,容易形成思维惯性,造成目标错位,忽视了真正的价值追求目标。同时,在这漫长的时间中学术期刊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但是唯有程序和手段几乎不变,更加使得追逐程序和手段就成了多数期刊的选择[4]。

2.3 目标置换的后果

目标置换的结果是期刊实际上背离了自己应然的原初目标却浑然不觉,其破坏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削弱了期刊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学术期刊在价值追求过程中长期的目标置换,违背了学术期刊以学术为本,弘扬学术创新,倡导学术自由、学术平等的宗旨,模糊了学术期刊追求的真正价值目标,偏离了学术期刊价值追求的正确方向。

二是削弱了编辑的职业坚守。在《中国出版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中明确规定了出版人应诚实守信,平等竞争,用诚实劳动获得合法利益。然而,目标置换激发了编辑对评价指标的追逐,引发了学术不端把关人编辑的道德滑坡,助推了学术不端的蔓延,对学术期刊界的职业道德建设起到了抑制和破坏作用。

三是给学术研究施加了消极影响。学术期刊重作者身份、重基金项目、重所谓热点问题,导致学术研究不能长期坚守,学术论文不追求内在质量而是追求外在形式标准,低水平重复论文比比皆是,制造了大量无学术价值或注水论文,浪费了期刊资源,对真正的学术研究施加了消极影响。

四是学术期刊发展的社会环境遭到破坏。少数学术期刊通过虚假不实手段修改自身期刊评价指标的真实数据,进入了核心评价体系,进而排挤了原先较之优秀且诚实守信的期刊,形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导致学术期刊良性发展的学术环境受到破坏,对整个期刊平等竞争的发展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3 防范目标置换的对策建议

学术期刊在价值追求过程中出现的上述问题,并不是偶然的,与期刊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要实现学术期刊价值追求的真正目标,需要从改善期刊发展的生态环境与理性看待评价体系、期刊自我规范管理等方面着手。

3.1 改善期刊发展的生态环境

核心期刊评价体系最初是为图书馆优化馆藏期刊、提供图书信息情报的工具,但被逐步异化为对学术期刊的评价标准。在这一新的定位下,评价体系的标准应该具有客观性、合理性和公正性。然而,目前的评价体系明显存在着不利于期刊长期发展的问题,学术界和期刊界对评价体系的批判已持续了20 年[5],认为其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有:以量化指标作为期刊等级排序的依据,不能完全反映出期刊的学术质量;评价指标设计不尽合理,未能考虑到期刊的不同定位;对统计数据不加分析,如正向引用和反向引用不加区别;期刊风格特点、历史传统、学科背景等各种差异性因素被忽视,期刊成了千人一面,同质化现象严重等。诸多期刊为了迎合评价体系冰冷的数据,放弃了自身刊物的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不惜违背职业道德,甚至将其作为价值追求的终极目标,干扰了学术期刊的正常发展。

因此,要改善学术期刊发展的生态环境,完善核心期刊评价体系就成了必然。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削减定量评价指标的比重,增加定性评价指标的比重,完善定性指标的评比规则,引导学术评价主体的回归。2)在定性评价中要避免被少数人操纵的问题,扩大评委人数,实行匿名审稿。评审专家的选择要结构合理,增加学术专家在评审专家中的比例,专家的筛选要实行资格审查制度,评选时要实行回避制度,还要实行监督机制,克服“人情化”“主观化”的弊端。3)评审内容既要有数据评价,也要包括期刊的学术质量、编校质量、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内容,即形式评价、内容评价和效用评价相结合[6]。4)在定量评价中,要增加期刊的分类。虽然有的评价指标已增加二级学科的评价分类,但即使是同一学科,由于不同期刊的定位,也极大影响量化指标,就知网上下载量和引用量来看,应用类文章的下载量明显高于基础类文章,因此,还应进一步细化分类评刊。

3.2 科学客观看待期刊评价体系

由于期刊的价值目标比较模糊,缺少明确的认证标准,而核心期刊评价体系在事实上已被政府、学术界和期刊界认可,充当了评判期刊学术质量和学术等级的标准,因此,众多学术期刊努力提高自身在评价体系中的定位也无可厚非。但对于核心期刊评价体系的认识,办刊人要理性客观,正确的态度应是既不能无视也不能过度反应,因为这一体系毕竟能够部分反映期刊的办刊质量,但又不能完全反映。因此,把对评价体系的追求等同于价值目标的追求无疑是错误的,目前部分学术期刊目标置换、手段异化正是这种错误认识的结果。2018 年以来教育部、科技部等部委已开展针对“五唯、四唯”的清理专项行动,2020 年2 月22 日,更印发了《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 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明确指出要破除论文“SCI 至上”,这清晰地表明了政府对评价体系的最新认识。

因此,办刊人要以科学、客观的眼光看待评价体系,要把评价体系当作办刊的参照而非指南,在这一参照中,期刊要善于从评价体系中及时发现问题,总结不足,调整办刊思路,提高办刊质量。比如通过期刊的下载量和引用量,从中可发现读者关心的热点问题,自身期刊论文中存在的学术质量问题、出版主题选择问题等,这对自身的办刊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同样对于自身期刊在评价体系中的地位问题也要有清醒的认识。要在期刊现有的学术水平、学术地位及学术资源的基础上,准确定位期刊在评价体系中的应有地位,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通过勤谨工作而非弄虚作假以实现目标。同时在目标追求过程中,要随着内外环境的改变及时进行目标修正,要结合期刊的实际发展状况对初始目标予以适当调整和补充。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持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坚持将期刊学术地位的提高建立在学术质量提高的基础上。

3.3 建立规范化的发展制度和办刊机制

期刊学术质量提高是个长期的过程,众多因素影响着期刊价值追求的目标,如行政权力、个人情感等,因此,用制度化规范期刊的出版过程,对期刊的出版行为规则化和程序化,尽可能避免人为因素对期刊的正常发展产生不利的干扰。

首先要任命学者型主编。期刊的主编应是学术专家,对期刊的发展方向能宏观把控,并保持期刊学术的独立性。能从期刊的定位和办刊特色、编委会的设置及栏目设置、确定选题等方面高屋建瓴,能准确评价学术论文的质量并予以把关,具有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其次出版流程符合学术期刊出版的规律。要坚持“严格管理、重在质量”的办刊意识,对稿件的处理流程设立严格的执行机制,如编辑的初审应以文章质量为标准而非作者身份或是基金论文,取消期刊的运行封闭模式,专家审稿实行双盲制,缩短出版周期,及时给予作者答复,坚持“三审制度”和“三校一读”制度等等。再次设立考核机制。对编辑的职业道德状况进行检查,对有弄虚作假行为的编辑要予以批评教育;按照上级部门的考核标准,定期对期刊的编校质量和学术规范进行自我考核;对编辑组稿、约稿情况进行评比,对论文有较大社会影响和较好社会效益的要予以表扬和奖励等。最后注意结合人性化管理。在制度制定的过程中,要充分听取编辑的意见,关心编辑的合理需求,重视运用道德引领,帮助编辑实现自我价值,增强编辑的集体荣誉感,激发编辑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潜力。

同时,编辑部要建立与作者加强联系的机制。期刊学术质量的提高,最重要的是要有优质稿源,因此扩大和培养优秀作者队伍也是编辑部的一项重要工作。首先要重视已有的专家队伍,如编委会成员、审稿专家、优秀作者等。编辑部要定期召开座谈会,向专家约稿,同时就期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栏目设定、策划构想、主题出版、版面设定等向专家征求意见。其次要努力扩大稿源,培养新作者。在退稿的作者中如发现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作者,虽然所投稿件暂时不宜刊用,但要与其加强沟通,对其今后学术上的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培养潜在的优秀作者。

3.4 提高编辑以道德能力为前提的业务能力

编辑人才是期刊实现价值追求的基础性力量,只有一流的编辑人才,才有一流的学术期刊,因此,提高编辑的业务能力是学术期刊质量提升的重要条件。编辑的业务能力主要包括道德能力、学术能力和专业能力,其中编辑道德能力最为重要,对其他能力的提升起着促进作用。道德能力强的编辑,在工作中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对期刊的发展恪尽职守,会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不足,促进期刊的学术发展。反之,则会带来学术诚信等一系列问题,对学术期刊的长远发展造成阻碍。

编辑的道德能力是指编辑面对道德问题作出道德评判、道德选择和道德执行的能力,是知情意行的统一。编辑对是非善恶的判断和评价能力,体现了编辑在追求自身需要满足的过程中对价值标准制约的体认。在道德判断的基础上对是非善恶自觉、自愿、自主的选择能力,是编辑由道德意识到道德行为的转变,如面临用质量欠佳的关系稿还是用学术水平较高的自由来稿,是不惧辛苦对作者的论文进一步修改润色还是马马虎虎发表等道德选择时,在“应做”与“能做”之间能作出符合正确价值取向的选择。编辑最终在道德执行能力的支持下,能够自觉地、有效地对在工作中出现的不道德行为,如为提高影响因子而弄虚作假的行为予以自觉抵制。

在编辑道德能力提升的基础上,还要努力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学术能力。我国学术期刊的编辑基本上来自于各学科专业而非编辑出版专业,虽然从事期刊出版工作以后经过简单的编辑业务培训,但总体上编辑专业能力欠缺,诸多方面存在着不足之处,制约了期刊学术质量的发展。因此,编辑要强化专业能力的训练,补齐短板。同样学术期刊的编辑还要加强学术能力学习,只有具有优秀的学术水平,才能够对文章的学术价值作出准确的判断,对文章的观点、结构、方法等提出修改意见,组织专栏稿件等。目前上级主管部门对编辑业务能力的训练主要通过行业协会每年72 学时的继续教育来实现,但这远远不够,还需要所在单位、个人共同努力。单位要采取措施帮助编辑提高业务能力,并为编辑的业务学习提供便利;编辑个人要重视自身全面能力的提高,要把道德规范内化于心,做到知行统一;在学术能力和专业能力上不断提升自己,把个人追求与集体追求的目标融合到一起,才能真正实现学术期刊的价值追求。

学术期刊的价值追求永无止境,在这一过程中容易产生目标置换问题。这就要求期刊社在追逐目标的征程中适当停下脚步,检查一下前进的方向是否发生了偏离,采取的手段是否违背了职业道德,是否真正提高了期刊的学术质量。只有不断反省,及时修正,才能避免目标置换,距离真正价值追求的目标越来越近。

猜你喜欢

办刊学术期刊学术
《粮油食品科技》办刊理念视觉表达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论蒙古语内部期刊办刊难题及解决方法
河海大学学术期刊创办百年
坚持开门办刊,讲好行业故事
学术
虚假学术期刊累及一线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