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影视作品中剪辑节奏的控制

2020-11-29

科技传播 2020年9期
关键词:蒙太奇节奏情感

在一部电影的主创团队中,剪辑师是为数不多的几个可以不用去参与电影的前期拍摄过程,却又对电影整体的优劣具有至关重要影响的人。对于电影,剪辑师所承担着的是要把杂乱、无关联的前期素材以某种次序、按某种节奏拼接起来的实际任务。本文将通过理论和实际案例的结合,探讨关于剪辑节奏的控制方法。

1 剪辑节奏

所谓剪辑节奏,指的是在影片后期制作过程中,对其整体结构和各个镜头的次序、长短、数量进行有目的性的变化组合,同时要结合景别的切换、声画和画面的处理,从而形成一种有主导性的影片节奏风格,给观众带来思维情绪的变化。

在第69 届奥斯卡最佳剪辑奖得主沃尔特·默奇看来,一个满分的电影镜头切换需要同时满足6个重要条件:第一,要与时间地点人物之三要素的情感状态相匹配;第二,推进剧情发展;第三,发生在节奏有趣的“正确”时间节点上;第四,要照顾到观众视线在电影画面上关注焦点的位置;第五,尊重影片的二维特性即通过摄影将三维空间转换成二维后的语法;第六,要忠于画面中所表现的实际存在空间的三维连贯性,也就是人物或物体在时空中与其他事物的相对关系,符合一般逻辑性[1]。

在影视作品中,情感、故事和节奏之间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剪辑节奏的控制是三者之间的桥梁。首先,虽然人物的具体情感状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前期拍摄的构图取景以及演员的表现程度,但是通过切换景别、调整音乐节奏和音量大小之类的后期处理来调整剪辑节奏,可以在一定区间内加强或淡化人物的情感状态。其次,对于推进故事发展而言,剧本固然是基石一般的存在,而故事的讲法取决于剪辑的节奏。在电影中,剪辑将声音和画面的单个镜头组合成一个连贯的故事[2],因此,剪辑节奏就是电影的叙事节奏。

2 剪辑节奏的控制

影视剪辑要具备多重要素,比如有目的性而又不生硬的转场(时间和空间的转换)、声音和画面的巧妙结合、对人物情感变化和故事发展的匹配等等。而在后期剪辑过程中,对于剪辑节奏的把控,需要关注更多一些具体的要素。

2.1 剪辑点的处理

所谓剪辑点,是指影视片由一个镜头切换到下一个镜头的组接点。在正确的组接点上切换镜头能使电影节奏变得流畅、自然。蒙太奇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爱森斯坦曾在其著作《蒙太奇论》中引用过马克西姆·高尔基的一句话:“一切在于人——一切为了人!”[3]爱森斯坦认为,蒙太奇应该始终遵循一条基本原理:就是把电影作品所表现的全部经验、全部力量,以及蒙太奇的全部结构技巧投入到用以真正是为了人而创造的作品中去。这也正是剪辑节奏的源泉所在。一部有节奏的电影总是能让观众产生一种强烈的代入感,剪辑节奏应该与观众正在看到的东西相适应。在一般情况下,生活中的眨眼频率和电影中的剪辑频率十分接近[4]。举例来说,在现实生活中,主人公抬头看一下窗外的云朵,再转头看一眼室内的壁画,再抬头看云,再看画,如此反复,一般情况下,主人公至少在这个短短的过程中“眨眼”了两次。他抬头看见了云,认认真真地观察了当时云的形状和大小,紧接着他要将视线转回屋内,去看身后的壁画,他很清楚地知道室内的陈列和壁画的位置,因此无需去瞪大眼睛、仔细地将这次视线转移过程中所有会出现的东西一一看清,在此之间他的大脑完成了一次精妙的剪辑,而那两次“眨眼”正是他在不知不觉中所添加的“剪辑点”。在剪辑过程中,对照人类眨眼的时机可以帮助剪辑师找到更自然的剪辑点,反映出真实生活中的那种注意力的转移和意识的达成。通过这种方式去建立剪辑点,从而形成符合观众思维的剪辑节奏。

2.2 剪辑率的变化

剪辑率是指在影视作品中单位时长的画面中,镜头转换的次数,它是控制剪辑节奏的有形之手。在蒙太奇理论的奠基人之一普多夫金看来,蒙太奇的精髓在于连贯的节奏感,而剪辑率、镜头时长和剪辑节奏这三种因素也正是剪出一部流畅的电影的关键所在。一部电影中,镜头相对较长,剪切次数较少,影片总体的节奏就会趋于缓慢、平和;而镜头相对较短,剪切次数较多,总体的节奏就会紧张刺激、扣人心弦。这两种风格辩证统一,交汇于浩瀚电影宇宙之中,形成了长镜头与蒙太奇。在“惊悚大师”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的经典之作《惊魂记》中,“浴室杀人”的桥段中,有一段将高剪辑率运用到极致的平行式蒙太奇,不到50 秒的时长内包含了70 多个短镜头,利用高剪辑率带来了极其紧凑的节奏感,其中每一次剪辑就像一把锋利的匕首一样,直入观众的咽喉,令人窒息。我们将这段戏的每一个镜头分割开来,会发现在整个杀人过程中,凶手诺曼手中的刀从未真正的刺入女人的喉咙、心脏或是其他部位,镜头只是在刀、拿刀的手臂、诺曼的黑影、女人惊惶失措的脸、淋浴喷头、下水道排水孔和浴帘之间不停地以肉眼不可见的速度飞快地切换,特写和近景来回跳动切换,强烈的恐惧感扑面而来,形成了海啸般的视觉冲击力。

2.3 音乐和剪辑节奏

1991 年,意大利人乔托·卡努杜在曾其所著的《第七艺术宣言》一书中,破天荒的宣称电影是与建筑、音乐、雕塑、绘画、舞蹈和诗歌并列的“第七艺术”。这在当时还处于混沌初开阶段的电影界引发了极大的轰动。在卡努杜看来,这7 种艺术中只有音乐和建筑是基本艺术:绘画和雕刻是建筑艺术的衍生和补充;舞蹈艺术是肉体的奋发,诗是美化的语言,两者都可转化为音乐;而电影是基于工业和科技的成果之上,综合了其他6 种艺术的元素,从而形成的一种“可动”的造型艺术。在一部电影中,音乐对剪辑节奏的影响也十分重要。音乐和影片画面都是节奏的重要载体,两者的剪辑理念是高度重合的。作为后期剪辑师,需要将最合适的音乐嵌入到电影当中,保持音乐和情感的一致性,这样的剪辑节奏可以最大程度上带动观众情绪上的波动。例如,《泰坦尼克号》需要“My Heart Will Go On”缓缓而来的深情,《加勒比海盗》系列需要“He’s a Pirate”的激昂高亢,《壮志凌云》需要“Take My Breath Away”的婉转柔和。想要处理好剪辑节奏,我们要站在人的立场上来考虑音乐对观众产生的心理影响。通常情况下,快乐的场景配以欢快的音乐会渲染更大的快乐,悲伤的场景结合低沉的音乐往往会加深悲伤的情感。除此之外,悲喜交加的音乐伴随欢快的场景往往会令人联想到不堪回首的往事,快节奏的音乐与大场面或有张力的画面相结合就会给人一种威慑力和冲击感。在微电影《法暖山乡》中,“闹事”这场戏的长镜头引用了电影《赛德克·巴莱》中的插曲《出草》。音乐中紧凑的鼓点结合着画面透漏出一种叛逆和不顾一切的情绪,这与去法院闹事儿村民们的心态十分重合,也很应景地将这种紧张的气氛和情绪提高了一个台阶。那么这时候观众的第一感受可能就会是:“他们这是去哪?找谁算账?”,观众产生了一种紧张的情绪。反之,如果我们把这段音乐换成一段肖邦的“Nocturne No.2 in E Flat Major,Op.9,No.2”,观众就会心生疑惑:“他们为什么这么忧虑?”观众会带着思考去慢慢地跟随电影音乐节奏,期待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又或者,剪辑师将音乐替换为《野狼disco》,这样欢快的情绪会给影片添就一份喜剧的色彩。通过对音乐的切换,电影叙事节奏也随之变化,影片所带来的情感也是截然不同的。

3 结语

总而言之,剪辑节奏不仅仅停留在它的字面含义——作为一种控制影片快慢的可操作因素,同时也贯穿于全部剪辑要素以及整部电影的方方面面。一个剪辑师如果能够巧妙地运用节奏的变换去控制和影响影片中的人物情感和故事推进方式来吸引观众的眼球,传达影片所要表现的镜头语言,就可以将零散的前期镜头组合成一部完整连贯而又有规律、韵律、层次和感染力的电影成片。

猜你喜欢

蒙太奇节奏情感
花有自己的节奏
错位蒙太奇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YOUNG·节奏
历史文献纪录片中蒙太奇的运用
情感移植
从叙事的角度谈平行蒙太奇与交叉蒙太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