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绩效评价有效融入军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2020-11-29颜世澍

国防 2020年6期
关键词:绩效评价指标领导

颜世澍 程 庆

内容提要:把绩效评价有效融入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符合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在规律,有利于提升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效能和促进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运用,对解决“慢作为、懒作为、不作为”等问题具有重大价值意义。要科学把握评价思路、评价内容、绩效指标和结果运用等关键环节,聚焦提升人员能力素质、构建关键核心指标、开拓结果运用途径、建立相关运行机制等方面下功夫,打通绩效评价有效融入军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链路。

将绩效评价有效融入经济责任审计,对军队领导干部绩效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精确评价,既是审计的题中之义,更是强军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审计利剑高悬,高压态势不减,军队领导干部表层的违法违纪问题大部分已被有效解决,经济权力的行使得到有效规制,但深层次的“慢作为、懒作为、不作为”等绩效低下问题却逐渐突出。可见,单纯关注经济责任履行的合法性已不能满足强军建设需要,将绩效评价有效融入军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势在必行。

一、绩效评价有效融入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意义

体现经济责任审计的本质规律。军队治理的目标决定了军队审计的方向,军队审计服务保障军队治理。关注经济绩效是军队治理、干部管理的核心内涵,是推进强军大业的必然要求。因此,建立治理导向的审计评价模式——开展绩效审计,就成为审计事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必然走向。换言之,要使审计科学有效服务强军大业及其经费管理、干部管理等各领域,就必须把绩效评价有效融入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促进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从一般合法性责任审计向绩效责任审计发展,通过科学高质的审计,实现对各种领导责任的有效监督和公允评价,为领导干部管理提供科学高质的审计方案。

提升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效能。评价,是审计的一大职能。开展绩效评价有助于完善和锐化审计的效能,提升经济责任审计的监督、引导、激励作用。绩效评价融入军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有利于反映被审计单位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反映表象与根本原因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全方位反映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分责任、分种类、分层级全面准确评价领导干部,实现对领导干部的深入考核;有利于构建体现绩效管理理念的评价指标体系,督促领导干部廉洁用权、勤政作为、科学决策,提高军事资源使用效益,更好地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效能。

促进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运用。审计结果得到有效运用,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目标,也是审计工作成果的最终体现,关系到审计评价价值的实现。模糊的定性评价,不能反映领导干部的个人素质和决策倾向,不能满足奖优惩劣、选人用人、绩效管理等方面的需要。开展绩效评价,有利于保证审计机构给出一个有区分度的准确评价,保证审计结果公允性,提升审计结果的公信力,进而有效支持审计机构和相关部门依据结果对领导干部的军事经济行为进行界定,帮助相关部门优化低效益经济活动流程。

二、绩效评价有效融入经济责任审计的关键环节

形成清晰评价思路。经济责任审计中开展绩效评价,其思路是系统的体系而非简单的步骤,从目标选择到结果运用的整个过程都区别于一般的合规性评价,并非传统由证据到断定的简单逻辑推理。要根据不同领导不同责任分门别类确定绩效目标,更广泛地关注各种财务数据以及非财务数据间的关系,采用更多样的评价手段整合分析各类数据,剖析事件产生的原因以及下一步改进的对策措施。

明确重点评价内容。绩效评价的内容,不仅包含经济责任履行的效果,而且包括经济责任履行的过程,十分丰富。其重点有四:一是贯彻经济方针政策方面,主要评价政策落实精度力度与效率效果,评价相关部署能否为推进方针政策落实提供助力、对有关反馈情况及时处理等;二是建设和保障任务绩效方面,主要评价发展的质量与可持续性、达到预期效果的程度与资源消耗情况、重大任务完成质量达标情况等;三是经济决策方面,主要评价决策的依据是否充分、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及可持续性、是否有更好的替代方案、资源配置是否有效率、决策是否与其他安排协同、决策是否带来了良好的效益等;四是财经管理情况,参照具体的军队财经管理规定标准,量化评价预算资金使用、供给范围、支出结构、部门建设事业发展等。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是根据评价目的、参考评价标准而细化形成的具体条目,一般以关键性指标或评价指标体系的方式存在。每一评价指标都是对评价客体某个或某些属性在一定时间尺度上的概括。将绩效评价融入军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需要在审计指标体系的构建中加大绩效指标的比重,保证绩效性指标的完整自洽,关注合规性指标与绩效性指标的互补,及时进行动态调整。构建指标体系时,需要遵循系统性、适用性、可比性和动态性原则。

强化评价结果应用。绩效评价的价值体现在结果运用,广泛的结果运用反过来会促进绩效评价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开展,进而促进审计质量和效果的螺旋上升。一是应用于重大项目和重要资金管理。领导干部在重大项目建设及重要资金管理方面都负有重大责任,而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能大大提升领导干部的责任感和积极性,改进项目管理模式,提升资金配置效率。二是应用于量化分析和量化管理。分析绩效指标的长期连续趋势,能准确反映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水平;分析绩效指标之间的变动关系,能发现深层次的关联问题,促进领导干部更好地履行责任。三是应用于对比评价和功过奖惩。绩效评价结果具有可对比性,基于同类领导干部绩效审计评价结果的对比,可以更公允地反映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评价其胜任能力,为选人用人提供参照;绩效评价结果具有层次性,可以强化“作为”与“成果”的相互关系,促进领导干部公平竞争、敢于担当、积极作为。

三、绩效评价有效融入经济责任审计的着力点位

提升综合素质能力。实现对领导干部的绩效评价,需要审计人员全面掌握审计绩效评价相关知识,强化绩效评价数据搜集处理、数据分析和逻辑推理等能力。审计机构应通过专业培训、经验交流、案例分析等途径,使审计人员熟悉评价机制、评价流程和评价标准运用,科学分析把握评价涉及的要素和逻辑关系,确保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绩效评价具备较高质量。

构建关键核心指标。树立“构建——实践——改良——重构”的循环构建思路,用发展的眼光解决绩效评价指标建设问题。绩效评价指标构建的复杂性,导致其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先解决有无的问题,再解决优化的问题。首先,要关注当下的政策法规、考虑领导干部的责任范围,在已有的绩效评价案例信息基础上,广泛总结经验规律,在各个领域范围分类形成通用核心指标,并归纳整理各种关键性专用指标,建立专用指标库。其次,要规范评价指标的动态调整,既要保证指标反映内涵的灵活性与及时性,也要确保指标修改的严肃性与统一性,通过横向和纵向比较,摸索总结评价指标中的缺陷问题,根据审计环境变化要求,实现绩效评价指标的改造与重塑,逐步形成通专结合、灵活规范的绩效评价关键核心指标体系。

开拓结果运用途径。突出把握好两个方面,一是审计机构与其他部门共享绩效评价结果信息,促进绩效评价结果在不同机构、单位和部门中的运用。将绩效评价结果纳入干部管理、资源利用监管的全过程。增强绩效评价结果透明度,推广具有代表性的优良绩效管理案例,发掘绩效风险,加强审计后续治理,形成“审计一个、受益一片、震慑一群”的良性效果;二是加强绩效评价结果在重点经费管理、重大项目建设、重要资源利用中的运用,针对规划计划、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等流程,规制经济权利、改善经济管理,联系被审计领导干部应该承担的责任,找准管理漏洞和薄弱环节,分析损失浪费和效益低下的原因,改变“干好干坏都一样”的思想,直击痛点、增值提效。

建立相关运行机制。重点建好“两个机制”:一是协作沟通机制。建立联络机制,统筹审计工作,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促进绩效评价融入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审前要与被审计单位及相关单位做好对接,利用信息化手段获取数据信息,深入分析处理问题;审计过程中要与被审计单位以及相关单位协作配合,保证绩效评价不偏离既定审计目标;审计后要与相关部门和被审计单位沟通,确保绩效评价结果有效利用。二是绩效容错机制。部分绩效问题往往属于可容忍的错误,建立容错机制有利于明确绩效的边界,分清质与量的问题,分清是主观错误还是客观影响,这些区别对绩效评价的准确性都有较大影响,进而会影响到评价结果运用。要分清审计容错和审计妥协的边界,避免通过绩效评价给违法违规人员开后门。要正确把握容错机制与绩效评价的协力作用,充分发挥两者的协同正向激励功能,为领导干部干事创业提供更好的作为空间。

猜你喜欢

绩效评价指标领导
基于DRGs的老年医学科医疗服务绩效评价分析
公路工程造价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2016重要领导变更
绩效评价在委托管理酒店中的应用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不能比领导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