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主播说联播》看融媒体时代新闻播报

2020-11-29田禹新

科技传播 2020年16期
关键词:主播说联播联播新闻联播

田禹新

《主播说联播》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新媒体中心于2019 年7 月29 日推出的短视频栏目。节目内容就是由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播音员对当天《新闻联播》中播报的重大事件或热点事件作出进一步解读。栏目上线后引发大量网络关注,其新形式和几位央视新闻主播在栏目中的精彩表现,也引发了我们对于媒体时代新闻播报的一些新特点的思考。

1 “硬核”的内容,打造“看得懂”的新闻

《主播说联播》栏目在网络上传播采用了竖屏拍摄的方式,它也非常贴合短视频碎片化的特点,每期节目只有1 分钟左右,往往是简单概括事件后进行新闻评论,评论内容非常“硬核”。

节目中,主播发表的新闻评论的价值取向来自以《新闻联播》为代表的官方话语,评论所基于的新闻事实、所要实现的舆论引导目标都与《新闻联播》高度一致[1]。栏目往往选取重大、热点事件进行评论,且毫不避讳对敏感问题的正面回应。例如栏目中对于香港问题的一系列回应,都非常“强势”和“硬核”:8 月11 日康辉对于国泰航空有人参加非法集会的事件提醒其“No Zuo No Die”,8 月12日欧阳夏丹批香港蒙面暴徒说“玩火者,必自焚”等评论,让受众看到了中国官方媒体的强硬姿态,引发了受众的情感共鸣,加强了民众的认同感。《主播说联播》采用的表达方式并非播报式,而是“说新闻”,主播的语言也都非常“接地气”。栏目中遣词用句都与时俱进,善用谚语、俗语、诗句等,也会使用很多流行语和地方方言。如10 月27 日李梓萌评武汉军运会“不服周,就服你们”,这个“不服周”就是湖北方言,指不服气、不甘心。这样的用词不仅十分恰当,还多了些亲切自然。主持人们口语化的表达使得略显晦涩的新闻稿件变得简单明了。《主播说联播》这样的创新,让网友有了“终于看得懂新闻联播了”的感叹,这是新闻报道在网络传播时代探索到的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其表意更加简单直接,便于受众理解、接受。

2 走下“神坛”的新闻主播,党和政府、人民的“喉舌”

《新闻联播》作为中国收视率最高、影响力最大的电视新闻栏目,被称为“中国政坛的风向标”,主播们被老百姓们习惯性地称为“国脸”。对于民众而言,这些一贯严肃的主播的形象是庄严的,但也是刻板的,同时有着很强的神秘感。而《主播说联播》却让这些主播走下了“神坛”,他们开始有了更丰富的副语言,情绪表达也更为明显。主播们的语言表达方式相较于传统的播报式更随意、自然,实现了主播们形象的“人格化”。每个主播的小动作、小表情,都能体现出他们对于新闻事件的态度与情绪。主播们的形象更加鲜活、立体,也使得更多受众被他们吸引。

主播们的播报方式、语言样态有变化,但他们代表的立场、新闻主播的正面形象没有改变。播音员主持人是党和政府、人民的“喉舌”,在《主播说联播》中,我们能看到几位央视主播对这一岗位责任的深刻践行。无论是对香港问题中乱港分子行为的批评,还是谈6G 技术研发的喜悦,几位主播准确的情感态度表达,都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对于党性原则的坚守。同时,融入了主播们人格化表达的新闻,传播语态更加亲和,更易引起情感共鸣,更能连接人民群众。

此外,节目中还有很多“文化亮点”,11 月12日刚强提到中国与希腊关系时,提到习近平主席评价的“酒逢知己千杯少”;11 月7 日郭志坚评留学生“怼(duì)”乱港分子事件时,也为大家科普了“怼”这个字的正确读音。这些细节让我们感受到《主播说联播》在适应融媒体环境作出改变的同时,并没有完全卷入泛娱乐化的浪潮中。主播们也完成了自己推广普通话、传播知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和文化需要的责任。于受众而言,无论是口语化的俗语加入,还是这些文化元素的出现,都破除了以往《新闻联播》中程式化文本的壁垒。

罗兰·巴尔特把“有权威的声音”称之为“颐指气使的话语”,这种建立在控制性霸权基础上的话语体系显现出极大的不平等性。而《主播说联播》选择了放下高姿态的叙事语态,在传播国家大事的同时也传播着正能量,主播们亲切、正直、贴近群众的正面形象的塑造,也会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党和国家的亲切感、认同感。

3 融媒体时代新闻播报的特点

播音主持专业的理论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主播说联播》中几位央视主播为官方新闻播报在融媒体时代、短视频传播中的展现方式带来了一套非常值得学习的模版。从他们的表现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

3.1 坚定党的宣传员定位,提升政治素养

播音员主持人是党的宣传员,要坚持发扬“喉舌”作用。我们始终强调播音员必须有高度的政治文化自觉,不断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坚持党性原则,紧随时代步伐,才能做好代表党、国家、人民的“代言人”。媒介融合背景下,播音员主持人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尤其是政治素养。

从《主播说联播》中我们可以看到,播音员主持人的个性化表达使新闻播报的风格更加轻松随意,语气口味不再严肃刻板;但他们代表党政治立场没有变,要坚持对受众正向引导的责任没有变。栏目的几位主播都有着极高的政治素养,比如主播康辉,在近期参加央视《主持人大赛》录制时,对发生过的新闻时事、党的政策方针可谓是如数家珍,被称为“行走的申论”。他还曾说:“很多时候问我,播的时候是不是特别痛快过瘾。跟您说实话,播的时候没想这个,想的就是怎么体现堂堂正正中国的立场、态度和气派。”

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受众拥有更多选择权,主流媒体要提升自身的舆论引导力,有必要在内容上提升主流媒体的传播艺术思维,提高舆论引导时的“贴近性”,使信息包装和传播更加符合民众心理接受机制。一些提升传播效果的方法策略可能会改变以往主流媒体严肃形象,但不能改变坚定立场。播音员主持人是重要的信息传递载体,必须更加注意自身政治素养,一言一行都与党和政府保持高度一致。新闻节目的播音员主持人较其他节目类型主持人而言,有更高的政治敏感性,更要正确掌握国际、国内政治局势,不断提升自身政治文化素质。争取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积极实践各类新型传播手段,促进我国新闻事业发展。

3.2 把握准确的语言样态,恰当控制分寸

虽说《主播说联播》在网络传播要做到拉近与受众的距离,有足够的亲切感,但仍要树立良好的业内外形象。主持人在“说新闻”时要轻松自然,但也不能过分娱乐、夸张表演。这样一来,播讲的基调、情绪、节奏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精准地掌握合适的语态,在亲切与庄重之间拿捏好微妙的分寸,是播音员主持人需要认真思考的。

另外,在节目中运用到大量谚语、俗语甚至网络流行语、外语词汇时,播音员主持人也要注意控制语言样态。轻松随意不等于洋腔怪调,亲切感不等于私语化,通俗更不等于低俗。一切创新都不该逾越学术规范的底线。在幽默诙谐与专业得体之间的分寸也是需要精准把握的。

3.3 提升专业素养,展现职业风貌

《主播说联播》的几位主播在进行这种轻松自然的新闻评论时,仍然保持着极好的语言规范,表达清晰流畅,表现落落大方、亲切谦和。区别于《新闻联播》,《主播说联播》中主持人们有许多副语言的表达。例如康辉表达上海老工业区改造时说“秀起来”,同时举起了大拇指;康辉和李梓萌聊起新闻联播结束后主播在聊啥的话题,有很多的副语言展现,也包括举起大拇指、拍桌这些动作。几位主播的副语言表现都非常自然得体,毫无违和感,即使是比较俏皮的动作,看起来也是落落大方。有声语言的表达更不用说,虽然口头语非常多,但主播们的语音语调都是规范又不失亲切自然。

由此,我们也可以意识到,播音员主持人必须要把握好传播规律,提高有声语言和副语言的功力和水平,保持良好的心理节奏和专业态度,才能在不同的环境中适应不同的表达样态,才能做到每时每刻都不失主持人的风度和仪态。

4 结语

融媒体时代,我们欣喜地看到主流新闻媒体贴合着时代背景作出的创新节目形态的行为获得了良好的反响。媒体融合的大环境下,创新是必由之路,主流新闻媒体也要主动出击才能在网络大环境中占有一席之地。而播音员主持人在信息时代更是要勇担舆论引导、文化引导的责任,不断提高业务水平、紧跟时代发展需要。做党和政府、人民的喉舌,传递时代之音,始终是播音员主持人不变的使命与追求。

猜你喜欢

主播说联播联播新闻联播
媒介融合背景下主流媒体的创新与探索
《主播说联播》:又刚又有梗,播有温度的新闻
全媒体时代《新闻联播》转型发展探究
“抖”起来了!央视《新闻联播》入驻短视频平台的分析与思考
《主播说联播》:又刚又有梗,播有温度的新闻
《主播说联播》和新媒体平台的融合与冲突
《浙江新闻联播》 一路坚守 一路蜕变
热血奔跑的十年 浙江新闻联播团队
一路上的欢乐联播
改进时政类新闻报道提高联播类电视节目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