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运动的全国宣传工作
2020-11-29
抗美援朝宣传大致可分为战争期间、停战后至志愿军回国时期、20世纪60—80年代、20世纪90年代至今四个时期。战争期间的宣传是指从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到1953年7月27日停战协定签订,宣传工作在战争进程中围绕战争动员和后方支援进行。第二个时期是指停战至20世纪50年代末志愿军回国,对抗美援朝的宣传从战时状态转向对英雄模范的宣传。第三个时期是从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抗美援朝宣传主要在纪念日进行。20世纪90年代至今为第四个时期,在和平与发展的背景下,宣传形式、载体日益丰富,并在2020年达到高潮。此外,抗美援朝题材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成果也十分可观。
一、朝鲜战争期间国内关于抗美援朝的宣传工作
这一时期宣传工作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配合战局发展,国内首先开展反对美国侵略、保卫和平及抗美援朝必要性的广泛宣传。二是志愿军出国作战后,进行对全力支援抗美援朝战争、争取战争胜利的宣传,掀起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爱国主义教育高潮。宣传工作的快速全面开展得益于全国宣传网的建立。
(一)全国宣传网的迅速建立为大规模抗美援朝宣传奠定了重要基础。新中国成立之初,传播技术手段落后,信息渠道不畅通,全国文盲众多,民众分辨真假信息的能力有限,党和政府立即着手改变这种状况。1950年4月2日,政务院批准新闻总署《关于建立广播收音网的决定》,规定在全国每个县政府、每个部队的政治机关都设置收音员,负责抄收每天广播的新闻、政令和其他新闻要点,加以印发和张贴。各机关、团体、工厂、学校也分别设置收音员,负责组织群众集体收听重要新闻,或将收听到的重要新闻编成小报、墙报、黑板报等,成为人民群众了解国家大事的桥梁。中共中央在东北局、华东局进行了建立宣传网的试点工作,到1950年底,东北和华东地区已各有11 余万名宣传员。在试点的基础上,1951年1月1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在全党建立对人民群众的宣传网的决定》,要求系统地建立对人民群众的经常性的宣传网,建立宣传员、报告员工作的制度,宣传员由党员担任,报告员则由党的各级负责人担任,还要求在党的力量薄弱的新区组织适当形式的非党宣传网。朝鲜战争爆发后,一些谣言引起群众的恐慌,影响了社会稳定。广播收音网和宣传员、报告员制度及时发挥作用,传递正确信息,把抗美援朝宣传工作转向经常化和制度化,人民群众把报告员和宣传员称为“思想大夫”和“毛主席的传话人”。
(二)唇亡则齿寒——对反对美国侵略、保卫和平及抗美援朝必要性的宣传。自朝鲜战争爆发至1950年11月初,宣传工作围绕战争动员和准备进行。1950年6月27日美国军舰侵入台湾海峡时,中国围绕巩固国防和解放台湾进行了准战争动员,舆论宣传的重点是“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保卫世界和平”,并没有入朝参战的信息。7月初,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东北边防军,舆论宣传仍集中在台湾问题和中朝边防安全上面。
为了开展宣传工作,专门机构迅速建立。7月10日,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委员会等11 个团体组成“中国人民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委员会”(以下简称“反对侵略委员会”),作为领导抗美援朝宣传工作的专门机构,并要求各地成立分会,根据党和政府的指示领导这一运动。14日,“反对侵略委员会”响应世界工会联合会“支援朝鲜人民周”的号召,向全国发出《关于举行“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周”的通知》。16日,中宣部发出《关于“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周”的指示》,对运动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性意见。22日,“反对侵略委员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号召台湾同胞和国民党官兵一起努力反抗美国,解放台湾。此后,全国各地从中心城市到偏僻乡村,通过举行座谈会、集会、万人以上大游行、文艺表演等方式,广泛进行揭露美国侵略罪行的宣传教育。
9月15日,美军从朝鲜西海岸仁川登陆并迅速向北推进,情势危急。28日,朝鲜劳动党请求苏联或中国武装援朝。9月30日,周恩来在国庆节大会上的报告中,代表中国政府第一次在公开场合透露可能在朝鲜战争中参战的讯息。①周恩来:《为巩固和发展人民的胜利而奋斗》,《人民日报》1950年10月1日,第1 版。10月1日,斯大林和金日成又提出希望中国出兵。3日,朝鲜再次发出求援信。美军仁川登陆后,周恩来曾数次通过印度驻华大使向美国传递如果美军越过“三八线”,“我们要管”的信息。美国却认为中国受实力所限不可能参战,于10月7日悍然越过“三八线”。翌日,毛泽东起草并签发《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命令》,将原文中“支援军”改为“志愿军”,将东北边防军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10月19日晚,首批志愿军秘密入朝。
在志愿军入朝当日,毛泽东曾致电中南局、华东局、西南局、西北局的军政领导人,告知志愿军参战在几个月内,不要在报纸上做任何公开宣传。10月27日,又叮嘱彭德怀暂不发表作战新闻。但此时,国内对朝鲜战争公开宣传的内容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反对美国侵略、保卫和平转为对抗美援朝必要性的大力宣传。为充实和加强抗美援朝宣传的领导机构,10月26日,“中国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委员会”和“反对侵略委员会”举行联席会议,决定将两委员会合并改组为“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反对美国侵略委员会”(以下简称“保卫和平反对侵略委员会”)。10月26日,中共中央在《关于在全国进行时事宣传的指示》中提出,要向广大民众宣传“中朝唇齿相依,美国侵朝和侵华是分不开的”,“坚决消灭亲美的反动思想和恐美的错误心理,普遍养成对美帝国主义的仇视、鄙视、蔑视的态度”,“不能听任美国侵入中朝边界而置之不理”等意见。要求从“美国是中国的敌人”“美国是全世界的敌人”“美国是纸老虎”三个方面揭露美国百年来对中国的侵略和欺侮,通过揭露其国内矛盾丛生,在政治上、道义上不堪一击等方面来揭示中国必胜、美国必败。②中宣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研部编:《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49—1956),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年,第139~141 页。
这一时期,《人民日报》《新华月报》《学习》等重要舆论阵地,都以大量篇幅报道朝鲜局势的变化和国际社会的反映、苏联在联合国与美国的斗争等。“保卫和平反对侵略委员会”也以各种形式对抗美援朝必要性、对世界和平特别是中国和平环境受到严重威胁的形势进行了广泛的报道和宣传,对全体人民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的保卫和平的社会教育和动员,初步实现了对广大民众进行新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和现代国家安全的启蒙教育。
(三)抗美援朝运动——声势浩大的爱国主义宣传教育。志愿军首战告捷后,中共中央改变了几个月内不做公开宣传的要求,转向对支援抗美援朝战争和争取最后胜利的宣传,时间是从1950年11月至1952年初。①1952~1953年签订停战协定期间,抗美援朝宣传主要围绕战俘问题的国际斗争、谈判期间取得的决定性战役胜利等进行,在后文中择要论述。
1.中共中央决定开展抗美援朝运动。1950年11月2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开展抗美援朝运动的指示》。根据这一指示精神,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新华通讯社连续发出《关于报道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内容的指示》和《关于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的报道应注意问题的指示》,②中宣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研部编:《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49—1956),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年,第152~153、154~155 页。对舆论宣传工作提出新要求。11月4日,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发表联合宣言,“誓以全力拥护全国人民的正义要求,拥护全国人民在自愿基础上为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神圣任务而奋斗”。③《各民主党派联合宣言誓以全力拥护全国人民的正义要求,拥护全国人民在志愿基础上为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神圣任务而奋斗》,《人民日报》1950年11月5日,第1 版。5日,志愿军首战告捷,实现了稳定朝鲜战局、挫败美军在感恩节前占领朝鲜全境的计划,极大地振奋和鼓舞了全国人民。8日,《人民日报》首次公开报道了中国人民志愿部队出国参战的新华社消息。《人民日报》分别于11月6日和20日发表《为什么我们对美国侵略朝鲜不能置之不理》《中国人民志愿部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意义》的社论,解释说明抗美援朝的使命和意义。各界知名人士纷纷发表谈话,坚决支持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一场由工农兵学商及宗教界等各界人士广泛参与的抗美援朝运动拉开帷幕。
2.建立健全上下贯通的组织体系。1950年11月25日,“保卫和平反对侵略委员会”召开第一次工作会议,要求尚未成立分会的各大行政区、省、市迅速成立。会议提出,要使这一运动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及广大农村普遍发展,在已经展开大规模抗美援朝运动的大城市中,要使这一运动转入反对美国侵略的有系统的思想教育,要使各界人民在这一爱国运动中,切实做好本职工作。会议决定设立专刊、广播、艺术、丛刊、展览五个委员会,分别进行各项宣传活动,原来由《人民日报》刊出的《保卫世界和平》专刊,改名为《抗美援朝》专刊,在京、津、沪等地各大报纸同时出版。11月下旬,各民主党派、团体,均召开中央扩大会议,号召根据抗美援朝运动中心任务来确定工作方针。随后,各种宣传活动蓬勃发展。11月30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打败美帝野心狼》,激昂的歌词和旋律,鼓舞着前方和后方的人们,成为抗美援朝运动中流传最广的歌曲。
3.慰问志愿军运动和赴朝慰问团、志愿军代表团归国宣传运动。1950年12月4日、1951年1月14日和4月30日,“保卫和平反对侵略委员会”三次号召全国各界发起抗美援朝的捐款捐物运动,所募集的钱物用于慰劳前线将士和朝鲜灾民。到1951年5月底,捐款总额达人民币1186 亿余元(旧币,与新币比值为10000 ∶1,下同),慰劳中朝人民部队的慰问袋77.4 万余个,慰问品126 万余件。④《全国抗美援朝捐款达千一百余亿》,《人民日报》1951年6月4日,第1 版。
1951年1月22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组织赴朝慰问团的决定》,要求以“保卫和平反对侵略委员会”名义发起组织赴朝慰问团。4月5日至5月29日,第一批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及文工团,分成八个慰问团分赴朝鲜各地慰问志愿军及朝鲜军民。慰问团回国后,全体团员又分别到全国各地广泛宣传志愿军战功,号召全国人民为赢得胜利全力支援朝鲜前线。3月14日,“保卫和平反对侵略委员会”决定将会名简称为“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以下简称“抗美援朝总会”),从2月到9月,该会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代表团,向24 个省的172 个市县和广大农村3450 多万名听众作了广播讲演,并运用广播录音、报刊、宣传册、开会传达等方式,向全国人民报告朝鲜前线的战况和英雄事迹。⑤《欢送志愿军归国代表重返前线》,《人民日报》1951年9月23日,第1 版。
4.签订爱国公约、签名投票运动和“五一”大游行、捐献飞机大炮运动。1950年11月7日,北京市工商业界订立五项爱国公约①即贡献一切力量支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志愿行动;认清敌友,坚定立场,不听信美帝国主义战争贩子们散布的谰言,并严防间谍和匪特的造谣;加紧生产,沟通物资,增强我们的战斗力量;保证继续稳定物价,不囤积居奇,不投机倒把;不套用资金,不盲目贷放,不扰乱金融。。这种把高度的爱国热情与具体工作结合起来的做法,迅速得到全国各地工商、宗教团体等的热烈响应,发展为遍及全国的签订爱国公约运动。各党派团体纷纷对本系统订立爱国公约活动提出具体要求,如中华全国总工会提出,把订立爱国公约运动推行到每一个工厂、矿山、机关、学校等,以至每个职工家属的住宅区中去。②《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响应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号召的决定》,《人民日报》1951年6月9日,第1 版。
1951年2月2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开展抗美援朝爱国运动的指示》,要求以游行、集会反对美国武装日本,慰问志愿军,签订爱国公约等形式,进一步在全国开展蔑视、鄙视、仇视美帝国主义与提高民族自信心自尊心的运动。3月14日,“抗美援朝总会”向全国发出《为响应世界和平理事会决议并在全国普及深入抗美援朝宣传的通告》,提出“务使全国每一处每一人都受到这个爱国教育,都能积极参加这个爱国行动”的宣传工作新标准。15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普及宣传抗美援朝和准备“五一”纪念的指示》。从1950年11月到1951年3月初,317 个大、中、小城市和集镇的各界人民1100 余万人,举行了抗美援朝反对美国武装日本的爱国集会和示威游行。③《必须使全国每一处每一人都受到抗美援朝的爱国教育》,《人民日报》1951年3月17日,第1 版。1951年2月26日,世界和平理事会柏林会议通过了《关于缔结和平公约的宣言》和《关于以和平方式解决日本问题的决议》,倡议全世界发起签名和投票运动。“抗美援朝总会”于4月5日发出通知,响应这一倡议。到7月底,全国有3.44 亿人签名拥护缔结和平公约,3.399 亿人投票反对美国武装日本。④《全国各地签名拥护缔结和平公约投票反对美国武装日本人数统计表》,《人民日报》1951年8月15日,第1 版。5月1日,全国所有城市和乡村约2 亿人参加了规模空前的示威游行。同日,《人民日报》社论《把抗美援朝运动推进到新的阶段》提出,5月份以后,抗美援朝运动要减少大规模的群众活动,防止开会过多,要及时将群众性的抗美援朝热情引导到加强各方面的实际工作中去。6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开展爱国公约和捐献武器运动的指示》,要求各地克服“抗美援朝运动已经差不多了”的自满情绪,抓住爱国公约这个形式,把捐献武器运动和增加生产结合起来。
到1951年底,抗美援朝总会共收到捐款人民币55650 余亿元,约合3710 架飞机。⑤《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关于全国人民捐献武器运动的总结》,《人民日报》1952年6月25日,第1 版。年仅28 岁的豫剧演员常香玉带领“香玉剧社”辗转大半个中国,行程逾万里巡回义演,将卖掉首饰、剧社运输卡车的钱,加上多年积蓄和义演收入共15.2 亿余元,捐献一架冠名“香玉剧社”号米格-15 飞机。飞机保存至今。
二、朝鲜战争停战后至志愿军回国时期的抗美援朝宣传工作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署。这一天,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朝鲜停战的宣传指示》,对抗美援朝宣传工作作出了新的部署,指出:“由于停战协定仅属于军事性质,我国人民抗美援朝任务尚未完成。在停战协定没有彻底实现,政治会议召集并获得结果、志愿军没有回国以前,‘抗美援朝’的口号仍不改变,但亦不要宣传继续加强抗美援朝,而应宣传争取确切实施停战协定和争取和平解决朝鲜问题。”⑥中宣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研部编:《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49-1956),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年,第564 页。这一时期,抗美援朝宣传工作主要围绕“遣返战俘”问题的斗争、表彰战斗英雄等方面进行。
(一)围绕战俘等问题进行的斗争。朝鲜战争中,两大阵营总共投入了三百多万兵力参战,双方战俘都以万计,战俘问题是美方制造的特别问题。自1952年1月2日美方抛出违反国际公约的“自愿遣返”原则后,朝中方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从1952年2月至6月,连续发生10 起屠杀我方被俘人员事件。美军还公然用战俘作细菌试验,利用大批台湾国民党特务冒充战俘混进战俘营,强迫在我方被俘人员身上烙刺反动口号。
为此,国内对这一谈判过程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进行了连续报道,仅《光明日报》从1951年11月至1954年1月,关于战俘问题的“朝鲜通讯”就有60 篇。①常彬、王雅坤:《朝鲜战争文学1950年代〈光明日报〉文献考辨》,《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18年第6 期。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和社会团体组织了一系列抗议活动、控诉大会等。《人民日报》发表《必须追究美国对巨济岛惨案的责任》和《反对美蒋特务迫害我方被俘人员的暴行》等多篇社论进行揭露和谴责,同时大量报道苏联、英国、法国、加拿大等国家对“自愿遣返”原则进行谴责、表示担忧等国际舆论。
(二)表彰战斗英雄、组织第三届赴朝慰问团。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表彰,对革命英雄主义、国际主义和牺牲精神的宣传是这一时期的主旋律。停战协定签订后,中朝两国分别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彭德怀“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金星奖章。从1950年10月至1953年8月,志愿军共涌现出三等功以上的功臣30 多万名,立集体三等功以上的单位5900 多个,其中特等功臣217 名,一等功臣154 名,集体特等功的单位16 个。共有231190 人获得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颁发的各种勋章、奖章。杨根思、黄继光、伍先华、邱少云、孙占元、杨连第、杨春增、胡修道等11 位英雄获得“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并被授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和金星奖章。中国人民志愿军总政治部授予黄继光、杨根思为特级英雄、特等功臣;授予邱少云等196 人为一级英雄、特等功臣,以及授予一级模范、二级模范、特等功臣,一级英雄、二级英雄、一等功臣323 人。②《中国人民志愿军英雄、模范和特等功臣名单》,《人民日报》1953年10月30日,第4 版。
1953年9月6日,中共中央批转抗美援朝总会党组《关于组织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团的意见》,组成总团以及由民盟、民革、民建、工会、部队、青联、中央文化部、妇联等组成的八个总分团,代表1994 人,文工团3100 余人,共5448 人,于10月初先后入朝,至12月底陆续回国。通过慰问会、报告会、座谈会、图片展览、演出、参观、访问、个别接触等各种方式,慰问朝鲜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和人民群众,慰问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据不完全统计,召开慰问会、座谈会和慰问演出共约7600 余次,参加的人数有500 万以上。③贺龙:《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团的工作报告》,《人民日报》1954年1月10日,第1 版。1954年1月8日,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扩大会议决定,向全国人民再一次进行关于抗美援朝斗争伟大胜利意义的宣传。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团各总分团成员用一个月的时间,分赴全国各地,向人民群众和部队、机关、学校传达宣传这次慰问工作。④《关于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团工作报告的决议: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扩大会议一月八日通过》,《人民日报》1954年1月9日,第4 版。
三、20世纪60—80年代的抗美援朝宣传
这一时期关于朝鲜战争和抗美援朝的宣传,更多的是以朝鲜战争爆发日、志愿军出国作战纪念日、停战协定签订日周年纪念活动等方式进行。
(一)围绕纪念馆、烈士陵园祭扫活动进行的宣传。20世纪60年代以后,在抗美援朝各有关纪念日,中朝双方在驻在国大使馆举办隆重的纪念会,在中国的沈阳、丹东等地志愿军烈士陵园、抗美援朝纪念馆,在朝鲜的平壤、桧仓等地志愿军纪念馆和烈士陵园举行纪念、祭奠、祭扫活动。中朝双方党政军及各界人士交流互访时,中朝两国志愿军纪念馆和烈士陵园也是必访祭奠之地。这些活动,均见诸主流媒体报道和宣传。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始建于1951年,安葬着特级英雄黄继光、杨根思,一级英雄邱少云、孙占元、杨连第及各级英雄模范123 名。1962年10月25日志愿军出国作战纪念日又落成抗美援朝烈士纪念碑。碑身正面刊刻由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董必武题书的“抗美援朝烈士英灵永垂不朽”金字,背面刻有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郭沫若的七律题诗。陵园内建有介绍英雄事迹的纪念馆,由序厅、抗美援朝战争、上甘岭战役全景画、英烈丰碑、永恒的怀念、尾厅6 个部分组成。经国务院批准,于1986年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为国家一级博物馆,1997年6月被列入首批全国百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53年7月27日《中共中央关于朝鲜停战的宣传指示》中,即提出要“筹设抗美援朝纪念馆”。据现有资料可知,该纪念馆在“大跃进”期间建成①《当代中国的博物馆事业》,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年,第75 页。,于1960年10月开放②《人民日报》1960年10月23日刊登《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十周年,全国各地积极准备各种纪念活动》的新华社电讯,提到“安东市正在筹备的抗美援朝纪念馆,将在‘十·二五’前夕开放”。。经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1990年10月24日,纪念馆移址扩建,由纪念塔、陈列馆、全景画馆三部分组成。1993年7月25日举行的新馆开馆典礼,是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最高规格的纪念活动。纪念塔上镌刻的“抗美援朝纪念塔”由邓小平题写,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国务院总理李鹏,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等分别为纪念馆题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胡锦涛出席典礼并讲话。此外,丹东市还建有4 座始建于1951年、1952年的大型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共安葬4400 多名志愿军烈士。
(二)抗美援朝出国作战10周年纪念宣传活动。抗美援朝10周年的纪念活动,始于之前一年新中国成立10周年庆典。在此前后,多部由随军记者拍摄的战地影像资料为底本制作的纪录片《抗美援朝》《新闻特辑》《英雄赞》《钢铁运输线》《反对美帝细菌战》等在全国上映,同时上映的还有故事片《长空比翼》《烽火列车》《三八线上》等,都从不同角度再现了中国人民抗美援朝的伟大历史。
1960年发生的国际事件也使抗美援朝纪念活动更具有现实意义。1960年1月19日,日本和美国在华盛顿签订《日美共同合作和安全条约》,激起中国人民的强烈抗议。1960年6月,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到访远东时,公然“访问”台湾。中国旋即在全国展开了一场比肩抗美援朝运动的群众运动。6月21日至27日,北京、上海、天津、沈阳、武汉、广州、重庆、西安等大城市纷纷举行了大规模的“反对美帝侵略、坚决解放台湾、保卫世界和平宣传周”活动。各地举办有关反美斗争和抗美援朝的电影周、艺术演出周和电台广播周。中央和省市报纸纷纷出版反美斗争的特刊,北京放映了《上甘岭》《亚洲风暴》等30 多部反美斗争题材影片,革命军事博物馆抗美援朝馆举办反美斗争题材的美术展览。通过座谈会、报告会、展览会以及各种形式的文艺演出和抗美援朝题材文艺作品,强烈谴责了美帝国主义的战争侵略政策,重温了抗美援朝的艰苦岁月和取得的伟大胜利,抗议浪潮席卷全国城乡,一直持续到1960年底。
四、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抗美援朝宣传
(一)1990年——抗美援朝40周年。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朝两国领导人多次互访。1989年金日成访华,1990年江泽民访朝,双方开展了一系列抗美援朝40周年纪念活动。一批回忆录以及研究抗美援朝历史的著作出版。③主要有《彭德怀自述》,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解放军画报社编辑:《彭德怀元帅》,北京:长城出版社,1987年;杨得志:《为了和平》,北京:长征出版社,1987年;杜平:《在志愿军总部》,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柴成文:《板门店谈判》,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洪学智:《抗美援朝战争回忆》,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1年等。《人民日报》在10月25日发表题为《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四十周年》的社论和《英雄话当年、激励后来人——前中国人民志愿军5位高级将领谈抗美援朝战争》的记者访谈,志愿军高级指挥员杨得志、洪学智、杨成武、王平、秦基伟回忆了志愿军将士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新华社举办抗美援朝报道40周年座谈会,纪念40年前新华社志愿军总分社的前线报道工作。
(二)2000年——抗美援朝50周年。中朝双方分别举行了热烈、隆重、高规格的纪念活动,中国各地的图书宣传、展览、电影展映、歌曲播放等系列纪念活动从9月份持续到年底。10月13日,人民网推出大型专题“纪念抗美援朝50周年”,分为“历史再现”和“永远的怀念”两大部分,收录了1950年至1958年关于抗美援朝的重要历史文献、新闻报道及历次纪念抗美援朝的活动报道和回忆文章、珍贵历史图文900 多篇(幅)。10月20日,经中央批准,解放军总政治部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办《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50周年展览》,展出320 多幅历史照片和900 余件珍贵文物及24 幅图表、9 幅油画、2 座大型雕塑和6 个景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出席开幕式。文化部推荐《志愿军战歌》《我的祖国》《英雄赞歌》《英雄的汽车司机员》《全世界人民团结紧》等8 首优秀歌曲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宣传播放。
10月24日,迟浩田率领中国高级军事代表团,前往朝鲜平安南道桧仓郡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凭吊烈士,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朱镕基、李瑞环等敬献花圈。当晚,代表团出席朝鲜政府举行的隆重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50周年盛大宴会和纪念活动。10月25日,人民大会堂隆重举办“首都各界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50周年大会”,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出席大会并讲话,总结了抗美援朝精神。中央党政军群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北京市主要负责同志,在京的军队和地方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同志代表,已故的原志愿军领导同志的夫人,志愿军英雄模范代表,以及首都各界群众代表等6000 多人出席纪念大会。
(三)2010年——抗美援朝60周年。2010年10月25日,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60周年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举办。在京志愿军英模代表,在京军队和地方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同志、老战士代表,在京已故原志愿军领导同志夫人和志愿军英模烈属代表,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首都各界代表等300 多人参加座谈会。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习近平在座谈会上指出:“我们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60周年,……是要以发展的思维、长远的眼光来审视历史、观察现实、思考未来,更好地汲取历史经验,从中获得现实和长远的教益。……要把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形势下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最大限度地凝聚全民族力量,万众一心地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懈奋斗。”
(四)2020年——抗美援朝70周年。抗美援朝这一历史过去愈久远,中华民族愈接近伟大复兴的历史时刻,愈彰显其“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的深远战略意义。2020年,中国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高规格的纪念活动,掀起70年来抗美援朝宣传的新高潮,不仅激起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而且引发国际舆论的高度关注,抗美援朝宣传呈现出全方位、立体化的新特征。
2020年7月2日,各大媒体播发新华社电讯《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将颁发“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①纪念章颁发给参加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的,健在的志愿军老战士老同志;出国为抗美援朝战争服务的、健在的医务、铁道、运输、翻译人员;参加停战谈判等工作的人员;民兵民工,新闻记者、作家、摄影等人员;1953年7月停战后至1958年10月志愿军全部撤离朝鲜期间,在朝鲜帮助恢复生产建设的、健在的人员。拉开了隆重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的大幕。在此前后,传统媒体、新媒体均以各种方式进行抗美援朝宣传,弘扬抗美援朝精神。同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召开会议,部署调度包括抗美援朝题材的电视剧播出工作。除了在多个电视频道重播已有的相关题材电视剧,《跨过鸭绿江》《铁道卫士》等多部抗美援朝题材电视剧获批拍摄。9月29日,自2014年以来第七批、117 位志愿军烈士遗骸由空军专机接运回国。在沈阳仙桃机场,祖国用最高的礼遇、庄严的仪式迎接英雄回家。
进入10月,20 集大型纪录片《抗美援朝保家卫国》、6 集专题片《为了和平》和《英雄儿女》在央视黄金时段陆续播出,持续引发收视热潮。10月23日,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 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会上发表讲话指出: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对中国和世界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大会召开前,辽宁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丹东抗美援朝纪念塔和朝鲜平壤中朝友谊塔、桧仓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等四地,隆重举行了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名义敬献花篮仪式。①10月21日,朝鲜劳动党委员长、国务委员会委员长金正恩前往桧仓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敬献花篮。同日,朝方以金正恩名义向平壤中朝友谊塔敬献花篮,并于10月22日分别向辽宁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丹东抗美援朝纪念塔敬献花篮。朝鲜党政军相关机构也向平壤、桧仓两处纪念设施敬献了花篮。见《人民日报》2020年10月24日,第2 版。同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办“铭记伟大胜利捍卫和平正义——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主题展览”,展出照片540 张、展品及文物1900 余件,其中一级文物及珍贵展品81 件,首次展出的文物824 件,艺术品15 件、图表制字84 幅,全景式回顾展示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历程。
这一年,人们通过多种方式回忆抗美援朝战争,铭记抗美援朝英雄。大量普通的志愿军的英雄事迹被挖掘出来,大量的志愿军家书、物品被发现,被阅读,被纪念。网络媒体的大发展,助力抗美援朝精神的传播。主流媒体发挥了巨大导向作用。求是网《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微信公众号“国防部发布”《正义之战必胜》、人民日报海外版《抗美援朝精神永远是宝贵财富》、微信公众号“人民日报”和“新华社”的《“向祖国报到!”这个军礼,泪目!》、《单曲循环!这群老英雄用歌声向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致敬!》等刊文,在网络上广为传播,阅读量巨大,感动、震撼亿万国人。“新华社”“央视新闻”等官媒在微信公众号、“环球网”在微博账号持续推送纪念文章。据统计,截至2020年10月20日晚,微博上“纪念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话题,阅读量达2.1 亿次;微博账号“人民日报”发起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什么能打赢”话题,阅读量高达3 亿次。②《伟大胜利 巨大贡献——网友热议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人民网2020年10月23日.http://media.people.com.cn/n1/2020/1023/c40606-31902722.html
结 语
抗美援朝宣传工作是党领导的与武装斗争同等重要的思想文化斗争在新中国的延续和发展。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党中央统揽全局,开展了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运动,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支撑起这场事关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伟大抗争,全体人民在这场正义的、取得伟大胜利的战争中,把现代国家观念、中华民族观念与古老中国连接在一起,把“站起来”的宣言与新中国不再是西方列强欺侮和掠夺的对象之间的逻辑联系起来。在第一和第二阶段的宣传中,充分运用群众运动方式,进行集中的宣传和动员,显示团结起来的伟大力量,增强群众与集体和国家的联系,把爱国主义教育与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新中国第一次现代意义的社会转型相结合,把亿万民众凝聚在共和国的旗帜下和中华民族的共同体中,极大地提高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凝聚力。
在党领导的持续进行的、特别是第四阶段的抗美援朝宣传中,通过70年来各种文艺作品和研究成果的深入挖掘,不断赋予抗美援朝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家国意识是中华文明中爱国主义精神的基因,家与国之命运同频共振是世代中国人共同的价值追求。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们更需要懂得战争与和平的辩证关系,敢于战斗才能拥有和平,祖国强大才能保卫和平。在追寻中国梦的新征程上,实现现代家国意识的重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不竭的精神动力,正是继续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