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高职纺织专业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探索
2020-11-29尚润玲
尚润玲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江阴 214405)
随着国际经济竞争形势日益严峻,为了迎接国际新经济和新技术的挑战,我国高校工科专业进行改革势在必行[1]。2017年6月,教育部提出了新工科建设指导意见,全国各地高校陆续开展了新工科的改革与实践。钟登华等[2-3]从多个角度提出了新工科建设的思路。本研究分析了新工科背景下高职学生提升创新能力的必要性,结合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纺织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以及取得的成就。
1 高职纺织专业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必要性
为了应对国际新经济,我国推出了一系列发展战略,其中“互联网+”、创新创业、中国制造2025等促使纺织智能化、品牌化、高端化、绿色环保成为新常态。新常态下的纺织行业需要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结合国外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经验和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核心职业能力的实际情况,很有必要在教学中将“传道授业解惑”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紧密结合起来,注重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4]。但是目前,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纺织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存在职场嵌入的信息化资源短缺、教学模式单一、教学过程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难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评价不科学和实践课程效率低、不环保等问题,直接导致学生没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得企业对毕业学生的满意度较低。因此,新工科背景下的纺织专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 高职纺织专业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策略
2.1 打造职场情境下的信息化资源,解决职场嵌入的信息化资源短缺问题
目前,纺织企业的设备正在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技术和产品也不断更新与升级。由于资金的匮乏,无锡高职院校的大量教学设备比较传统,学生的产品及工艺设计还停留在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毕业学生难以满足当今企业的要求。因此,如何摆脱这种困境一直是专业课教师深度思考的问题。经过研究和实践发现,与龙头企业合作,借助企业的真实生产环境和虚拟仿真等新兴的信息技术,将企业科技含量高的产品设计、工艺、设备、生产方法、生产过程等完美体现,并依据学生认知过程和核心职业能力形成的特点,打造职场情境下与职业核心能力相关的视频、动画、微课、慕课、软件和仿真系统等信息化资源,能够有效地解决智能化设备不足和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缺乏相应条件的问题。
2.2 提升教师信息化执教能力,解决教学模式单一问题
教师对信息化技术的驾驭能力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教师信息化执教能力低,会直接导致教学模式的单一,影响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间接影响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因此,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级各类的教师信息化技术培训以及每年信息化教学能力大赛的大好机会,增强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意识、信息化执教能力及信息化教学素养。教师依托新兴的信息化技术手段,科学设计教学环节和创新信息化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职场情境化的纺织产品信息资源,促进教、学互动,实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3 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现代纺织产业化、智能化为导向,在广泛收集高端纺织智能制造企业的设备、智能化产品和先进的生产工艺的基础上,教师对纺织专业的核心课程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数字教学资源和信息化教学环境,系统地优化教学过程:教师课前在线布置新型学习任务,学生课前通过智能制造企业的实际智能化生产视频、慕课等在线资源进行学习。教师将课堂教学过程沉浸在纺织智能化生产的职业情境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并在课后在线布置拓展任务,使学生可以利用自主研发的产品开发软件、测色配色系统和虚拟仿真等信息技术完成企业智能纺织品的设计、生产与检测。
2.4 采用多维评价体系,解决教学评价不科学的问题
教学评价体系往往是最有影响力的风向标,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和发展方向。以智能纺织品为导向,构建“多维”的立体化综合评价体系:课前在线预习任务完成情况和预习效果测评、各种自主开发的软件的智能测评、课堂研学即时评价和制作纺织品性能综合测试与评价,最终以制作的纺织作品全面评价学习效果。借助泛雅平台,设置纺织核心专业课程平台,进行线上课前预习测评、在线课程和虚拟仿真等即时跟踪和实时反馈、配色软件智能测评,对学生的纺织专业知识、从事纺织行业的职业素养、智能纺织品生产的核心技能以及非智力因素等方面进行全面且高效的评价,不但可以让学生对智能纺织品的生产知识与技术心存敬畏,而且可以挖掘学生学习纺织专业核心课的潜能和激发学生学习纺织专业课的内驱力,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评价方式上,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是在每个学习任务完成后的评价;在评价角度上,教学组织情况评价与学习情况评价并行。
2.5 开发并利用虚拟仿真系统,使教学增效提质,解决实践教学效率低、不环保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虽然无锡10所高职院校的实践设备每年递增,而且递增的幅度较大,但是,与企业智能制造设备的投入是无法相比的。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纺织专业的教师,携手地方区域纺织企业,共同开发了7个职场化虚拟仿真系统,可以完成不同纱线的面料小样仿真设计、打样和制作,还能够满足纺织学生部分实验教学和实训教学要求。不但学生的学习效率高、学习效果好,而且不会产生任何污染物,同时,为企业的相关技术人员提供了技术培训的机会,节省了时间与成本,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
3 高职纺织专业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成效
3.1 校内师生专业能力显著提升
经过近3年的实践,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高,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企业对学生的满意度大幅提高。根据麦可思数据,近5年的就业率连年接近100%,企业满意度增长12.1%,供需比为1∶13。20多人次获得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奖,20名同学参加省级创新项目,发表论文14篇,获得创新创业大奖两项,3人获得江苏省优秀毕业设计团队奖。依托本成果,两人成为教学名师,两人获江苏省信息化教学大赛三等奖,两人获江苏省微课教学大赛二等奖,两人获校级“超星杯”教学能力大赛三等奖。两人相关教育教学论文获各级各类奖,师生申请专利6项,授权专利3项,发表科研论文12篇。申请江苏省教育信息化研究课题一项、省哲社课题两项、无锡市项目3项,与兄弟院校共同开发了两门课程的现代纺织技术专业国家教学资源库、两门省级在线课程、7个职场化虚拟仿真系统。其中,两个虚拟仿真系统申请到了软件著作权,一本省部级优秀教材,一项市级优秀课程资源,7门校级精品课程资源。
3.2 校外影响力明显提高
与兄弟院校—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共同开发并使用的两门课程的现代纺织技术专业国家教学资源库,其纺织教学资源不但丰富,还有深度,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坚实可靠的平台,被广东职业技术学院、江西职业技术学院等多个纺织院校的现代纺织技术、纺织品检测与贸易、染整专业及服装相关专业学生采用并学习,使用效果良好,在培养纺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方面获得了好口碑。兄弟院校的纺织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了多个职场嵌入的虚拟仿真系统,促进了纺织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提升了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就业关键能力,得到了校外师生的一致好评。
3.3 产业服务能力大幅增强
纺织学生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职业能力明显提升,得到了周边纺织企业的认可,促进了校企深度融合的良性发展。教学改革中开发的国家教学资源库、省级在线课程、职场嵌入的虚拟仿真系统和校级精品课程资源,被应用于服务地方经济,对当地企业的新员工和技术人员的职业能力进行相关培训,累计培养了近千名创新型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人才,服务于多家地方纺织企业,受到校企双方的一致认可。此外,职场嵌入的虚拟仿真系统被兄弟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用于多家纺织企业的技术人员培训及技能大赛培训,累计培训了近千名企业员工,在员工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形成上产生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