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条件下陆军防空作战装备保障问题研究
2020-11-28方正孙建龙
方正 孙建龙
摘要:随着信息化武器装备在空袭与反空袭作战中的广泛运用,信息化条件下的防空作战装备保障的地位也更加凸显。本文根据信息化条件下防空作战装备保障的特点,以陆军防空作战装备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信息化条件下防空作战装备保障的现状和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提升信息化条件下防空装备保障能力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信息化条件;防空作战;装备保障;现状问题;对策建议
引言:信息化战争指主要使用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武器装备系统、以信息为主要资源、以信息化军队为主体、以信息中心战为主要作战方式的战争形态。在信息化战争条件下,武器装备更加先进复杂,对装备保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军陆军防空兵部队正在向信息化转型,新老装备加速更新换代,技术含量日益增大,对装备保障的依赖也更强。因此,大力加强其装备保障的能力,是提高陆军防空兵战斗力的迫切需要,也是信息化战争对防空作战武器装备发展的基本要求。
1 当前信息化条件下防空作战装备保障问题的分析
1.1数字化保障装备和野战维修保障装备的研发与运用相对滞后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战场的空袭威胁多种多样,对防空作战装备保障的要求也更高。但是与信息化空袭兵器的不断升级相比,对应的防空作战保障装备研发与运用则相对滞后很多。特别是在陆军防空兵部队中,数字化保障装备与野战维修保障装备的占比很低,应用范围也不够广泛,比如野战弹药储存设施设备缺乏,队属保障力量缺乏各类装吊运装备及卸载平台,新型装备的维修检测设备不足,教材资料更新不及时等问题,制约了部队实战化演训水平,也直接影响到防空作战的效果[1]。
1.2战场机动支援保障力量不足,快速抢修能力薄弱
信息化条件下空袭与反空袭作战具有突发性强,节奏快,强度大等特点,陆军防空兵作为迎战的一方基本没有充足的装备保障准备时间,多数情况处于被动保障状态,使防空作战装备保障准备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就目前陆军防空兵装备保障力量构成和体系构建来看,快速精准保障能力仍有较大差距,如大型弹药运输手段单一,保障人员编配还不够合理等,导致战场快速抢修的能力非常薄弱,容易致使防空作战武器装备的战损率提高,增加了抢修工作的难度。
1.3防空装备保障队伍建设有待加强,专业的信息化技术人才缺乏
从陆军部队改革和防空装备特点来看,随着军队体制编制调整和多种信息化装备陆续列装部队,防空兵部队日常训练和跨区演习的实战化水平越来越高,这就对防空装备保障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部队装备保障人员技术参差不齐,能够独立维修新型防空导弹装备的专业人员非常缺乏,一专多能的技术骨干数量少,培养困难。另一方面,相关用人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也造成防空作战装备维修保障技术人员的工作热情较低,阻碍到人才的发展和保留[2]。
2 提升信息化条件下防空作战装备保障能力的对策建议
2.1加快数字化保障装备与野战维修保障装备的研发和应用速度
未来高技术防空作战条件下,陆军防空兵参战武器装备的数量和类型繁多,在高强度的对抗中,容易造成战损率高、装备故障复杂的情况。所以加快数字化保障装备与野战维修保障装备的研发和应用速度十分重要。具体来说:一是在对现有装备进行信息化改造的同时,重点发展智能化装备保障技术,特别是自动化故障诊断检测技术,远程维修技术等,能够减少武器系统战场再生的时间,提高保障装备的战场感知和信息处理能力[2]; 二是加大野战维修保障装备的研发和应用力度。处于防空反导作战环境下,要求野战维修保障装备支援更加迅速,功能更加完备,应紧密结合各战区的使命任务,加紧研发出野战轻型抢修工程车组及相关抢修换件配套设备,提高战场快速机动保障能力。
2.2注重防空作战装备维修保障体系构建,提升战时快速抢修水平。
一是加强装备保障力量模块化、综合化编组。遵照方便保障、利于保存的原则,将防空装备保障力量进行单元化、小型化编成。尤其是旅(团)建制的装备保障力量,应加大编制员额,编成时要充分考虑主战装备和保障装备专业兼顾、抢救、抢修和供应多种功能一体的要求,进行综合灵活集成,通过强化训练,作战时可以按需要进行模块组合,使整体保障效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二是要优化防空作战装备保障力量层次结构。突出高新技术装备和主要战略方向防空作战装备保障力量地位,适当增加装备保障力量在总体军事力量中的占比,合理调整装备保障力量层次结构。可以借鉴世界军事强国的成功经验,有计划的做好预备维修保障力量建设,同时装备研制生产厂家纳入装备保障力量体系,充分发挥其技术优势,有效提高战场维修保障的时效性[3]。
2.3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防空作战装备维修保障队伍
为满足信息化条件下防空作战装备保障建设发展要求,必须要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防空作战装备保障队伍。一是要优化防空装备保障人才培养模式。要着眼于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新形势,对接陆军防空兵部队作战新需求,积极适应装备建设发展新方向,合理优化防空装备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适当延长防空导弹和雷达等高技术装备维修人员培训时间,增加实践操作机会,同时邀请地方厂家技术人员到单位进行技术指导和定期回访,完善奖励机制,做好重点装备技术骨干的培养和保留,以点带面,推动装备保障水平整体提升。二是加强军民融合力量,广泛吸纳地方优质资源,民用先进技术,专业尖子人才进入装备保障领域,通过信息共享,联教联训等形式,探索建立军民深度融合保障体系,科学长效运用军地装备保障力量。[4]
3结论
近年来,随着陆军转型建设步伐的迈进,陆军防空作战装备保障建设也取得了明显进步,有力保障了各项军事斗争准备任务的完成。但由于规模大,底子薄,同世界军事强国相比,离保障打赢信息化防空作战的标准还有很大差距。[5]只有牢牢把握世界新军事变革迅猛发展的契机,不断研究信息化装备保障规律,加紧研发信息化保障装备,推进装备保障体系建设,完善信息化装备保障人才培养机制,才能具备与强手抗衡、过招的能力,在未来信息化條件下的防空作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李树彬,汪文峰,陈斐.信息化条件下防空作战装备保障问题与对策研究[J].地面防空武器,2013,12(4):32-35.
[2]梁小安,蒋斌,姚果,唐婧.未来智能化战争条件下装备保障发展趋势探究 [J].飞航导弹,2020,4:22-25.
[3]贾龙真,张炜,吴睿智.新体制下陆军装备保障体系建设[J].军事交通学报,2020,3(22):27-30.
[4] 崔凯波,孙海涛,赵玉龙,王超.适应转型建设要求,深化防空装备保障专业改革[J].教育现代化,2018,12(45):137-142.
[5]吴红星,郭鹏飞.新时代陆军装备保障转型基本动因探析[J].军事交通学院学报,2020,5(22):28-31.
作者简介:
方正(1989—)男, 汉, 安徽芜湖,学员,国防大学联合勤务学院研究生大队,学员,军事装备 。
孙建龙(1990—)男,汉,甘肃武威,国防大学联合勤务学院,学员,装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