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公共图书馆在基层文旅融合中的助推作用

2020-11-28戴荔

文存阅刊 2020年21期
关键词:文旅融合公共图书馆基层

戴荔

摘要:“文旅融合”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的行业热词。作者广泛吸取前人研讨经验的基础上,首先通过阐述文化与旅游的区别与联系,探讨文旅融合中二者的关系。然后说明公共图书馆自身具备的文化传播与承载优势,进一步理清其在文旅融合过程中的功能定位。接下来具体讨论公共图书馆在基层文旅融合中能发挥的作用,以及有哪些行之有效的做法。最后,以五大连池市朝阳山文旅融合示范点的设立为例,对文中论点加以印证总结,方便今后遇到相似情形作为工作参考。

关键词:文化;旅游;基层;文旅融合;公共图书馆

当今中国,提起文化便会自然想到旅游,而说起旅游也无法完全避开文化的内容,二者可谓是焦不离孟、孟不离焦,文旅融合成为大势所趋。

一、关于文旅融合的几个要点阐述

在这里,我们将“文旅融合”这一庞大命题分解为若干要点分别予以阐述,以更清晰更准确地把握问题的全面。

(一)文化与旅游的差异

“文化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创造活动,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党和国家事业的灵魂[1]。”文化演变产生的过程,是一个社会长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慢慢沉淀固化的过程。而不同的社会因为采用的生产生活方式不尽相同,因此相对应形成的风土文化也就有了很大差异。

传统文化作为历史的缩影,更大程度上是在农耕社会所采用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下形成的。而相对的,旅游作为一种工业社会生产方式下产生的大众生活方式,它同时也代表一种现代文化形态。

(二)文化与旅游的联系

作为现代人提高生命质量、丰富生命内涵的重要方式,旅游已经不仅仅是经济行为,它更是一种文化行为。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人们在旅游过程中通过与风光景色的接触融入,更直观地收获了书本上的文化体验和人生感动。从某种程度上,文化和旅游都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如前文所述,当传统文化遇到现代文化、农耕文明接触工业文明,能够让它们和谐共生、相互促进,也就做到了文化与旅游的全面融合。

(三)融合的核心

文化与旅游相融合的核心,是人民群众在游览过程中获取到的文化感和文化体验。要打造文化感,需要根据不同地域特色,将不同的文化元素和文化基因转化为鲜活场景和故事,通过技术方式和艺术方式相结合地呈现展示,带给游览者感官体验和情感体验。这种文化体验,才是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核心。

(四)融合的途径

首先,要让全民的旅游活动根植于我们的传统文化,只有这两者形成了统一的完整体系,才算做到用文化促动旅游发展。对于现代的人们来说,旅游本质上就是寻找非惯常环境的活动。而从农耕社会积累演变出来的传统文化,其文化要素和文化基因恰恰构成了一种非惯常的文化环境。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也就成了以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回归传统文化的寻找过程,也是工业文明和农耕文明的融合过程。

如上所述,在现代社会环境下旅游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内生动力,就是人民群众对我们传统文化的迫切渴求。由此可见,推动文旅融合、促进文旅事业发展,也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到的“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可以说我国的旅游事业发展有着独特的历史人文先决条件,其核心资源是五千年积淀下来的华夏文明,从中衍生的无数文化创意就成为提升旅游产业品位的不竭动力,最终达到扩容发展空间、吸引更多社会资源、完善旅游行业体系的目的。

其次,优秀传统文化的持久传承与守护,要依靠已经成为现代生活方式和文化消费形式的旅游来实现。在旅游产业的发展催生下,涌现了大批历史文化名城小镇,设立了各种文化礼仪和节事活动,以及涵盖广泛、品种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承人。以上这些都是旅游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后,反推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应用和传承守护的成果。可以说,当传统文化遇到旅游产业后,焕发出了蓬勃生机、激活了前进的动力。以民宿为例,对本地人没什么兴趣点和吸引力的旧屋老房,在外来游客眼里就成了风土人情的符号、民俗文化的缩影。旅游产业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保留了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这就是典型的“以旅彰文”现象。

最后,旅游更是中华文化国际交流和传播的重要途径和平台。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从玄奘西游到鉴真东渡,从汉朝张骞出使西域的丝绸之路到今天的海上丝绸之路,这一来一往之间,让中国了解了文艺复兴、工业革命,也让世界知道了中国的丝绸、瓷器、大熊猫,看到了日益强大独立的中国,这个情景下的旅游成为中国文化“请进来、走出去”的最好方式。

(五)融合的目标

政治目标:就如前文提到的,当前文旅融合工作的政治目标也是终极目标,即持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与向往。

社会目标:在文旅融合工作进程中,我们要着力塑造以文化目的地为标志的文旅融合体系,从旅游事业发展中获取文化自信不断增强的力量。

经济目标:文旅融合能够更好地发挥旅游产业化、集约化的优势,丰富文化产品的供给方式、渠道和类型,进一步推进文化产业的大发展、促进文化市场的大繁荣。在文化和旅游产业获得更大利益的同时,使文旅融合成为我国新旧动能的转换器。

二、公共图书馆的功能定位

那么,作为文化重要传播场所的公共图书馆在文旅融合中扮演什么角色,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

(一)公共图书馆的多元文化承载功能

“图书馆是为了满足人民平等地获取和共享知识信息的需要,而对知识信息进行集中存储、序化、传播的一种公共物品[2]。”

IFLA《图书馆宣言》中提到:图书馆将会在全球化、多元化的世界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他们服务于不同的兴趣和群体,并兼具学习、文化和信息中心的功能。在數字化、网络化背景下,图书馆的馆藏大体可分为数字馆藏和实体馆藏两部分,前者属于信息资源、后者属于文献资源。两者的结合应用,能够很好地满足社会大众对于各类文化和信息的求知探索需求,同时极大地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

我们将能同时提供实体和数字两种馆藏服务的图书馆称为复合型图书馆(Hybrid Library),这也是目前大部分公共图书馆能够达到的工作标准。故此从内部功能上看,图书馆是多元文化的承载体。

(二)公共图书馆的文化传播功能

“交流一词的含义就是共享,交流使文化成为一种聚合的整体。交流是图书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图书馆是交流传播网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3]。” 公共图书馆是社会文化的象征和标志,它为传统文化的发扬和延续,搭建了一个广泛参与、全民共享的公共平台。毫无疑问,公共图书馆与文化传播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

在工作实践中,通常有多家图书馆为提升服务,本着互利原则开展文献、书目、服务、发展规划等的交换和共享活动,即图书馆合作。在这一过程中,信息与文化实现了无界别流通传播,为将单一文化要素调和成色香俱全的文化盛宴提供了便利条件。由此可见,图书馆的一大外部功能就是通过资源共享实现的社会信息与文化的传播发散。

三、基层文旅融合中公共图书馆的作用

前文讨论了文旅融合的途径,以及公共图书馆的承载传播优势。接下来,我们试着梳理基层公共图书馆在各项政策具体执行方面所能发挥的作用。

(一)文旅融合的落地推进

“行百里者半九十”,这句话揭示了顶层设计与基层落实之间的关系。通过工作实践我们知道,再好的政策规定如果没有细致到位的基层执行,其效果都会大打折扣,文旅融合事业也是如此,其推进工作重点在于县乡级文化和旅游相关部门自身内部,工作职能和工作思路的融合。而不是涉及全国全社会范围内,旅游事业整体发展的事情。

从政府职能分工管理来看,旅游问题既涉及文旅部门,也涉及到诸如农业农村问题、交通运输问题、卫生防疫问题、自然資源管理问题、科技创新问题等诸多方面,这些方面的关联单位之间如何构建文旅融合治理结构,将会很大程度地影响当时当地旅游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格局,也关系到基层文化和旅游事业能多大程度上发挥对地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因此,在推进基层文旅融合过程中要积极探索与各相关部门的接触面,发挥各级政府有关单位的相应政策和制度方面优势,推动不同旅游形态的均衡持续发展。

(二)公共图书馆的基层覆盖

首先是组织机构的基层覆盖。根据文化和旅游部网站数据:截至2019年末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196个,年流通量87774万人次,实际使用房屋建筑面积约1700万平方米,农家书屋已建成近60万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服务保障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的双重保障下,各级公共图书馆及其下设的分馆、流动图书服务站等基本能做到人员资金的配备,这为公共图书馆推进基层文旅融合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

然后,还有文化影响力的基层覆盖。基层公共图书馆面向社会大众无差别开放,对于满足人民群众的阅读需求,提高其文化水平和综合素养,以及提升城市内涵,彰显地方形象都发挥重要影响。因为公共图书馆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积累了一定的阅读推广活动经验,并且具有“接地气”的目标服务人群,对本地风土人情的全面掌握更便于开展文创活动、吸引相关专业人才参与,这是公共图书馆推进基层文旅融合工作的精神动力。

四、本地文旅融合示范点范例

五大连池市朝阳山是东北抗日联军第十三路军战斗和生活过的地方,2019年10月被中共黑龙江省委命名为“黑龙江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因其蕴含丰富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2020年被黑龙江省图书馆选定为文旅融合示范点。五大连池市图书馆联合朝阳山抗联红色教育基地,围绕文旅融合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调研策划。

首先我们组织了抗联红色专题文创活动,吸引到大量专业人才投稿,制作开发包括动漫、歌曲、情景剧等音视频宣传作品和明信片、书签、纪念封、笔记本、手绘地图、钥匙扣等旅游纪念品在内的大量文创产品。接下来,结合旅游培训人群流动性大的特点,依托数字设备搭建“红色数字驿站”平台,将朝阳山抗联故事、军事化体验培训说明、周边景区景点介绍等丰富内容,以音视频形式多点投放到多功能一体机、微信公众号和门户网站上,让游客在当地可以多渠道了解文旅咨询,而离开后我们的数字服务依然能延伸到游客身边,极大地增加了抗联红色文化的附着衍生能力。

结束语:

文旅融合事业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只有比较级,没有最高级。在此向每一位奋斗在文化旅游领域的工作者致敬!

我们身处最好的时代。

参考文献:

[1]柳斌杰.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解读[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7:代前言1.

[2]蒋永福.图书馆学基础简明教程[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27.

[3][美]杰西·谢拉.图书馆学引论[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86:65.

猜你喜欢

文旅融合公共图书馆基层
基层巡览
水泥处理的基层和亚基层再生沥青性能研究
黑龙江省全域旅游发展思路探析
文旅融合的城市旅游产业发展
文旅融合下文化遗产类景区体验型产品开发研究
“文旅融合”奏响“城乡大合唱”
MOOC时代公共图书馆服务探索研究
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实践与思考
谈公共图书馆如何建立自助服务推广长效机制
走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