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弛有度 品学有道
2020-11-28吴洁
吴洁
小说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在部编版教材中频繁出现,并多以原著或原作节选、改编方式呈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将其归为叙事性作品,对其教学要求无殊。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么面面俱到,课堂冗长;要么天马行空,要点落空。如何整体把握小说文本特性,挖掘其特有的审美体验和文学情味,笔者进行了如下探索。
一、写什么——概览有法,长文短炼
概括难、难概括是横亘于孩子对小说内容把握上的难点,而找准突破口,明确写什么,是开展小说教学的首要之重。
1.找准基点,逐一突破
文路决定学路,写法决定教法。小说区分于一般记叙文,是抓人物,还是抓环境,或是抓情节,应视具体文本而定,但这三者是小说三大要素,作者的行文变化往往都隐含其中。例如,在《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课的教学中,在概括提炼时,教师应紧扣文本特质,牢牢抓住人物,在事中含事的布局谋篇基础上,巧妙利用文中的省略号,在看似杂乱的诸事交叉中紧扣今时今日之事,结合时间、地点、场景的变换将长文变短文,让学生首要明确小说整体所写的当下之事(即“我”参加毕业典礼),再牢抓父亲这一重要角色抽丝剥茧呈现具体情节,依次概括回忆之事(爸爸临终叮嘱“我”、逼“我”去上学、教“我”去寄钱)。这种围绕小说要素,逐一突破的板块式提炼很好地解决了小说概括难、人物关系杂、事件理不断的问题。
2.巧设梯度,化繁为简
小说越长、人物越多,学生的概括提炼、整体把握能力就越容易受阻。因此,教师应关注学情、化繁为简。笔者在很多小说教学中进行了类似实践,如教学《草船借箭》的课堂环节:①默读全文,找出文中所涉及的主要人物。(设计意图:粗览课文,提取人物——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②在这些人中,核心人物是谁,他和其他人物间分别发生了什么事?(设计意图:抓主要人物诸葛亮,把复杂事情简单化,小步走,分步概括诸葛亮同其他人物间发生的事。)③思考:哪件事是故事的起因,哪件是故事的结果?试着把经过部分串联起来。(设计意图:分清起因、经过、结果,并融合故事情节的发展进行串联,渗透串联式概括提炼的方法。)
二、怎么写——品学有招,言意兼得
经典的小说往往以情节取胜,选入教材的篇章又常为作者匠心独具的典型。
1.营造冲突巧质疑
问题是撬动思维的杠杆。小说的耐人寻味之处,需要学习者去发现,更需教师紧扣认知冲突的点,顺势而为。例如,笔者执教《“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时,在引导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王熙凤别具特色的语言后,让学生谈一谈对凤辣子的初步感知。孩子们纷纷说熙凤很热情,很真心,很关心黛玉,像对自己女儿一般……笔者将其一一罗列,并组织学生再读熙凤的话。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反反复复地读,然后讨论,最后发现了以下冲突:(1)熙凤的关怀句句紧逼,却独独不见黛玉的回答,是有心还是无意?(2)短短50余字,却涵盖关心的方方面面,是信手拈来还是早有打算?(3)明明极为陌生,为何独独又关怀备至,是投缘还是另有其意?带着这些问题,重回文本,孩子们饶有兴味地回顾全文,发现文章字里行间从穿着打扮、动作神态到语言处处有铺垫,细读之后处处皆精彩,孩子们也自发自觉地品读起精彩之处,感叹小说人物塑造之绝妙,情节的描写真是暗含珠玑,值得细细品味。
2.细窥门道见秘妙
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个秘密。”碧波深处有珍奇,小说中的写作秘妙需要我们将之定格、放大,带领学生亲自去撩开。例如,笔者执教《金钱的魔力》时,针对托德部分开展了四个环节的教学:(1)读通句子,关注“笑”。(2)品读片段,理解“笑”。(3)联系作者,解读“笑”。(4)迁移运用,仿写“笑”。教学初始有学生回答:“笑是告诉我们托德脸上有很多皱纹。”其他孩子哄堂大笑时,笔者顺势引导:“为何皱纹如此之多?结合托德对‘我的态度,推测他见了有钱人满脸堆笑,久而久之,皱纹就多了。”再品读文中描写笑容的句子,想象画面,结合出示哈皮狗图片,直观感受此笑的虚伪、恶心。学生恍然:作者之所以这样描写笑容,就是借助极尽夸张讽刺之法,嘲讽托德的势利虚伪。最后,迁移运用这种手法,播放汉奸卖国求荣的视频,尝试用上夸张讽刺之法写汉奸的笑,塑造汉奸毫无原则、趋炎附势的特点。
三、为何写——共鸣有道,思悟皆情
语文学习倡导教师带领学生在文本中走个来回,我更觉得语文课堂其实是一个“游—醉—知—归”的过程,带领学生游,知晓内容;引领学生醉,沉醉在文字里;启發学生知,理解表达方式、表现形式;带领学生归,回归本真、返璞归真。特级教师王崧舟在《爸爸的花儿落了》结课时,用“爸爸的花儿究竟落了吗”这一问题引领读者与作者、编者对话,孩子们贴着文字用灵魂行走,不仅读懂了作者,更读懂了编者的意图:爸爸的花儿没有落,它开在了女儿的心间!爸爸的花儿没有落,它也开在了读者的心间!课堂直抵生活,文字直抵灵魂!
龙应台说:“作文,就是思想,就是生活,就是态度。”而只有知识,只有方法,只有技能的课堂是远远不够的,小说教学,也应有思想,也应是生活,更可以是一种态度。文道相融,作家通过小说写昨天,写今天,写明天;我们透过一篇篇小说看过去,看现在,看将来,而孩子们呢,我想,他们更应在小说的世界中明事理,悟冷暖,泽心灵,因为,灵魂的成长高于一切。而这,也应是小说课堂的灵魂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