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术馆的布展策略呈现

2020-11-28蔡乙荣

戏剧之家 2020年32期
关键词:布展作品美术馆

蔡乙荣

【摘 要】本文从美术馆布展的基本流程,到整个布展框架的形成,以及一些关键点做了详细的论述,完整呈现了美术馆的布展策略。这是对个人布展行为的复盘,也是美术馆布展实施的个案,旨在为美术馆的布展提供一种可能性和一个可参考的样本。

【关键词】美术馆;布展;空间;作品

中图分类号:G1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32-0174-02

首先需要对美术馆和以往展览情况作简单说明,目的是为了在布展策略上,可以加入更多的思考。晉中学院美术馆新建于2013年,与整个山西大学城同时建成,位于晋中学院校内美术学院教学楼组最前端,室内面积达400平方米,上下两层。在此举办了一些不同层次和级别的展览,还包括每年举办最多的学生毕业展览。而这次我要讨论的,就是摄影专业的毕业展览。美术学院学生的毕业展览,每年集中在6月份。因为五个专业(美术学、书法、环境艺术、视觉传达、摄影)要集中在这个时间段内循环展示。因此,每个专业从展览布置、展出、撤展只有一周的时间。摄影专业毕业展览,以往也多为传统的静态影像的展出样式。

美术馆的观看人群,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本校的老师和学生,尤其是美术学院和音乐学院的老师和学生(美术学院的楼组对面就是音乐学院)。还有一部分是整个大学城的老师和学生,以及延展到他们的家人和朋友。

怎样在空间、时间限制比较多的情况下,把20多位摄影专业同学的毕业作品很好地呈现出来?怎样在相对传统和闭塞的校内美术馆,做出一个综合丰富的充满“后现代感”和“未来感”的展览,并吸引一定的人流量,让更多人可以看到同学们的作品?这是我在布展之初所思考的问题,进而确定了整个展览的框架。下面我会就这次布展的基本流程和一些关键策略做详细论述。

大家需要把装裱制作好的作品,全部放入美术馆,分区域分块放置好。然后拆开外包装,最大化敞开,目的是可以看到即将展览作品的全貌。作品进入美术馆前,虽已进行作品的制作方面的讨论,但因照片输出的质量、装裱的工艺等方面会存在各种偏差。接下来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那就是一定要记得询问大家是否还有其它的部分没有拿到美术馆,以防止影响后面的布展的进度和对空间的规划。

走到每位同学的作品前,仔细察看每位同学的作品所呈现的细节、制作工艺、视听感受等,以形成对同学的作品的整体感知。然后,退出对同学们作品的感知,回到相对客观的位置。接着,如冥想般去思考,这里使用“冥想”这个词,是因为在退出对个体作品的意向的那个当下,布展人的大脑中会不断出现展馆各个空间、作品以及作品与各个空间的配置的画面,并不断地在大脑中调试,这个过程如冥想般沉浸。回到理性和逻辑层面,大脑需要思考什么?需要考虑三个层次的问题。首先,怎么把作品放置到现有的空间里。其次,怎么最大化地把个体的作品展示出来。最后,展馆现场的整体,怎么样互相联动后,呈现一个弥漫在美术馆空间的整体场域。

每个作品整体都会呈现一种感觉,我们称之为基调。我们根据这种基调择其地,安之。这届学生的作品不管是作品主题上还是制作工艺上,呈现的样貌都非常丰富。从大的摄影种类可以大致分为:纪实摄影、商业摄影、观念摄影等。从主题可大致分为:科技、身份、身体、时间、场所等。从作品输出上有数码输出和传统工艺两大类。作品的制作方式非常丰富,可大致分为:传统的相框装裱、铝塑装裱、灯箱等。从作品的媒介方式可大致分为:静态影像、动态影像、互动装置、手工书、现成物等。

第一个很明确的位置:只要观者一进入美术馆,目光就会直接落到的地方——一个大约一米宽,结构性拐角凸起的墙面,位于美术馆入口处的对角线上。这个位置非常重要,决定着能否吸引大家进入并继续观展。前面我也提及到,这次展览的观展群体是相对局限的。所以,“吸引”至关重要。这个地方放置的是张子仙作品《阿西莫夫之后》的视频部分,内容是关于未来人类和机器结合的可能性,用3D动画制作的短片,在视听上非常吸引人。

第二个很明确的位置,是因为作品本身的尺寸与展览空间的局限,不得不放置的空间。薛晓如作品《Genetic gene》,是两张长2米的方形照片。对于美术馆空间来说,她的作品太大了。只能放置于进口右面的斜对角最远处的墙面。这样,我们才可以有足够远的距离和空间去观看她的作品。作品本身样式是白底,画面正中有一个叠加的肖像,足够醒目和吸引。所以从呈现的样貌上也足够有分量,可以放置在那个空间位置上,有点“镇馆”的感觉。

第三个很明确的位置,是进入美术馆后左手边的墙面上要放置的作品。之前几届毕业展览的布展策略和现在的布展策略是一致的。这个地方放置的是“传统工艺”的作品。当观者决定要进入美术馆进行观展时,需要有一个可以把他们慢慢“勾住”的东西,而这种“勾住”来自于好奇,传统工艺制作的影像刚好符合这个需求。当这三个明确的基点确认后,剩下的作品会根据他们的主题、尺寸、装裱的样式和作品呈现出样貌与美术馆的空间、观展的节奏,有序地安排和填充进去。

张佳慧的作品《I AM?》是一本摄影手工书。这件作品用胶片相机记录她大学的生活,书中的照片非常精彩,充满了一个接近于00后的年轻人对于自我及这个世界的探索和疑问。书中还有一些跟照片相关的物品,以及照片之间的二次创作,层次非常丰富。这本摄影手工书,非常适合坐下来慢慢翻看,需要在展厅里找一个相对安静的空间放置她的作品,而且要提供舒适的座椅。仅这些我觉得还是不够的。书里的照片非常不错,怎么样把里面的好照片拿出来展示,而且还能够再次吸引大家去翻看她的手工书?美术馆入口正对面有一块很大的展板墙,以往都是放展览前言的,我果断决定把她的照片放于此,展览前言调整到别的地方。我从手工书里选了一张影像质量不错,又符合整个展览的气质的照片——一张在火车车厢内的照片,有蓝色镶着丝线的座椅和车窗,还有耀眼的阳光。因为这张照片放大到4米多长3米多高,覆盖了整个展板墙,对于美术馆这个空间来说,算是巨型照片了。展板墙的背面也选择了一张照片,进行同样尺寸的放大。手工书的桌子和沙发就在这张大照片下面,这样整个作品就很好地连贯起来了。

在美术馆的二层,有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是一个长方形拐角,放置了张宇霞的作品《网红征集令》。这是一个互动作品,包括了照片、视频、互动装置。因为运输的问题,作品的装裱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一张板子上的几十张照片,都有不同程度的隆起,与其他同学的作品装裱精细程度相差很大,把她的作品放置在任何空间里都会影响周围的作品(布展的时间只有一晚上,如果重新做时间上是来不及的)。最后,她自己提出了那个独立小空间,我当即肯定。但是,那个空间的墙面还是比较平整,与她的隆起的照片,还是没有办法相协调。这时,我忽然想起来,之前油画系的一位同学在这个空间展示了一套作品。她把这个空间用布重新搭了一遍,可以借用那位同学原有的东西。取来后,发现布有不同程度的折痕,不是很平整,这刚好与她隆起的照片相呼应。最后,它搭建好的那个互动空间成了大家非常喜欢的地方。

高祥的作品,拍摄了一组盲童,扮演成了他们想成为的职业和样貌,整个影像是非常打动人的。但这样的影像表达方式,之前有很多了,我们再去观看它的时候,就不会停留太久。我们除了现有的影像外,还能了解到关于盲童的哪些内容?最后,我们决定把盲童的课本搬到展览现场,有语文、数学、历史等等。在展览现场,会看到有的小朋友妈妈指着照片说,你看这些书是上面这些看不见的小朋友的课本,小朋友看看照片,然后再去摸摸凹凸的盲人书。这种情景,非常打动我,这可能就是“布展”所带来的多重意义吧。郝旭佳的作品《她们》,也有实物展示。她展示的实物部分,是她拍摄的模特服装,这些服装非常有符号性,代表着女性的身份。

最后比较有亮点的是张睿鑫作品《像》的展示。这位同学的作品是装裱精致的黑白影像,方形构图,影像的内容是相对零散和琐碎的。大约有10几张,尺寸相对较小,如果放在一起展示,其影像的整体反而没有太大意思。在整个布展的现场,他一直在催促我,他的作品怎么展示。到全班同学所有的作品都布置完了,他的作品還没有放置。最后,灵光一现,可以把他的作品放置在美术馆各个空间角落里。也包括了一层到二层的楼梯墙面,整个美术馆上下两层也因此联动起来。他的每张作品都与一个空间发生了关系,有的作品甚至和周围的作品也发生了对话。观者在观看展览的时候,会不经意间突然看到他的一张作品。会非常好奇,这张作品为什么在这里,进而增加了观看这张照片的时间和兴趣。因为他的照片装裱非常精致,单张看每张照片在特定的空间下,还是非常有意思的。

同学们在布展时自发地拍摄了很多影像,最后整理出来非常有创意和想法的小影片,在美术馆门口用电视、音响进行循环播放,吸引着来往的人,让大家对布展现场和过程也有所了解。在展览布展同时,生发出来的作品和想法,最后又安置于展览现场,这是我们之前所没有想到的。

同学们经过了一个晚上紧张的布展,呈现了第二天的展览现场。展览的前言,是在布展当天全部工作结束以后,根据现场的情况,当场写出。一般展览的惯例是先有前言,因为现实条件的制约,此次展览最后写出。因为参与了整个布展,最后写出来的前言非常生动而具体。前言第二天很快就制作出来,赶在开展前挂在了墙上。展览的反响很不错,人流量也比较大,还被学校的官方平台转载,极大鼓舞了同学们的热情。最后,还举行了闭幕酒会,也算是为这次展览画上圆满的句号。

最后,复盘整个美术馆的布展策略,我认为:美术馆的布展是对作品与空间的再创作,作品与空间之间也因此迸发出了新的意义。除了表达创作者原有的意涵外,也使作品有了新的表达的可能性。布展的思路是流动的,是策展人和创作者相互激发和互动产生的结果。布展的时候不断协商和调整,是为了使整个展览的样貌以最好的方式呈现出来。布展策略需要根据美术馆的实际情况提出,它不是稳定的,会根据作品和布展工作的变化而变化。

参考文献:

[1](美)罗伯森,克雷格·迈克丹尼尔.当代艺术的主题:1980年以后的视觉艺术[M].江苏美术出版社,2016.

[2](英)苏珊·布赖特.摄影作为艺术[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

猜你喜欢

布展作品美术馆
钢·美术馆展览现场
钢·美术馆二层展厅 钢·美术馆一层展厅
去美术馆游荡
美术馆
浅谈新环境对布展工作人员角色的转变
试论博物馆布展设计与要求
简论20世纪的法国文学潮流
灵谷胜境 千年禅林——灵谷寺聚宝藏珍展厅布展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