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给老年人的就诊建议

2020-11-28罗发瑞

老友 2020年11期
关键词:报告单医师病情

罗发瑞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各器官功能不可避免地逐渐衰退,询医问药便成了老年人养生保健的重要内容。但是,不少老年人在就医时往往缺乏一些基本的准备,甚至连自己的病情资料也丢三落四,给医患沟通带来诸多不便。笔者从门诊遇到的种种情况,提出几点建议,以期帮助老年人顺利就诊,避免走弯路。

※病历要带好

老年人常患多种慢性病,且记忆力有不同程度的减退,对自己的病情、病史往往讲不清楚。建议保存好既往就诊病历等资料,这样可以减少问诊时间,也能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检查和金钱、时间的浪费。自己的健康资料要妥善保管,不要丢失。可用一个专用的塑料袋或盒子装好,与自己的户口簿、身份证、医保卡等放在同一橱柜内。这样身体有突发情况,可以方便携带,帮助医师了解既往病情,也便于和现时病情检查资料进行对比。

※报告要保留

各种“片子”、检查报告和病历同样重要。有些老年人觉得病历本、报告单无关紧要,乱丢乱放甚至丢弃,只细心保留“花了钱”的检查结果,如X片、CT、核磁共振等,存了一大摞,问诊时一股脑全拿出来,让医师翻找辨认。这大多情况无助于病情诊断。当然,这也和少数医院的管理方法有关。有些“片子”的报告单在患者出院时,会被医院管理人员抽去存档,致使患者往往手上只剩下“片子”。若只有“片子”,医师就很难全面了解实情。故建议病人在出院前,最好将检查报告单复印两份,每个装“片子”的袋子内保留一份,另一份和病历本放一起留作参考。另外还要注意,如“片子”检查结果显示无特殊病灶(或大致正常),就诊时可以只带报告单,不必带“片子”。如“片子”报告有病变、病灶、异常,则“片子”和报告单应全部带上,供医师复查对比,明确病情变化。

※检查要准备

现代医院就诊,检查是极其必要的组成部分。而血液、胃镜、超声等检查都需要提前准备,很多需要空腹。建议老年人上医院看病的当天早上最好不吃东西(低血糖等特殊情况,可先电话咨询医师意见),否则当天无法检查,第二天又要来。另外,生活在偏远地区的老年人到大城市正规医院看病前要做好思想准备,因为很多大项目检查,如动态心电图、动态血压、双源CTA、核磁共振、CT等检查结果报告可能要到第二天才能拿到。患者應该做好住宿准备,或选择住院,或自行联系好住宿地点。

※科室要认清

许多老年人在问诊时“谈东扯西”,一会儿这里痛,一会儿那里不舒服,自己也不明白自己的“主诉”是什么。慢性病种类较多,当代医学分科又细,各科室专家又非全科医师,无法“眉毛胡子一把抓”。所以,老年人在就诊时最好抓住重点,说出主要症状。正规大医院的大厅都设有服务台。就诊前可以请教服务台的护士,询问自己挂什么科合适。千万不要盲目挂科看病。一般而言,咳嗽、气喘要挂呼吸科,心悸、脉搏不规则、房颤、高血压、心脏病等要挂心血管科,头昏、头痛、肢体震颤麻木等要挂神经科,腹痛、腹泻、消化不良要挂消化科,尿频、尿血、肾功能不好要挂肾科或泌尿科……建议先在基层医院如社区医院问诊,咨询自己去大医院挂什么科合适。

※医患要互信

医师最需要患者的信任。有些老年人坚持自己那一套,不经意间会扰乱医疗秩序。一些经济条件较好者一到医院,就要求做全套检查,甚至要做全身PETCT。其实,需要做哪些检查,要相信医师会恰当安排,不必自己先入为主,更不要动不动就做PETCT。要知道,PETCT一般只用于排查癌症是否转移,对其他疾病没有多大的参考意义。还有一些患者强烈要求开“好药”。要明白,医师会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和具体病情决定用药,价格昂贵的“好药”不一定适合,世界上也没有绝对无副作用的药。一些老年人觉得自己没有明显症状,认为“医师开药就是想赚钱”“服药有碍养生”,抵制用药治疗。要知道,许多慢性病必须在平时积极用药调治,以防病情恶化。还有一些老年人总觉得检查结果有问题,如被心电图报告的“窦性心律”等医学术语吓得不安。殊不知,健康者大多是窦性心律,具体病情还是要咨询医师。总之,患者要信任医师。医患互相信任,融洽沟通,更利于判断病情,对症治疗。

※平日要自查

日常生活中,老年人要根据医师建议,在小本子上认真记录自己的身体情况。就诊时,可以把小本子给医师参考。以心内科为例,医师常会要求患者在特定时间记录血压、脉搏等。这些可以通过现代电子医疗仪器协助完成。像脉搏也可以自测(以一只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三个指头平行放在另一只手的大拇指侧的腕关节上,记录每分钟跳动次数)。这样的自我系统监测,甚或比医师偶尔看病观察一次对身体健康更为有利。

猜你喜欢

报告单医师病情
别样的“报告” 意外的“收获”
成绩出来了
临床实习医师教学改革及实践分析
三缺一
THE FAREWELL
中国医师节
听诊器
体检没问题报告单也别随手丢
学习报告单带来的转变
中医执业医师全真模拟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