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斯图亚特·霍尔文化循环理论

2020-11-28颜梓汐臧悦

戏剧之家 2020年32期
关键词:霍尔

颜梓汐 臧悦

【摘 要】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战后英国新左派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英国文化研究的领军人物,曾任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被称为“文化研究之父”。本文以霍尔的“文化循环理论”为理论依据,以《陈情令》为研究对象,分析《陈情令》作为一种文化产品,是如何在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中被生产、被表征、再经由消费得到普遍的文化接受和文化认同,并且在受到社会规则限制的同时还对社会规则发出部分挑战。文化循环理论作为一种思考事物的方法,一种对于社会实践的表达,在《陈情令》的各个环节的相互重叠和缠绕中阐述两者如何相互影响最终达到整体的认知效果。

【关键词】斯图亚特.霍尔;文化循环理论;《陈情令》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32-0136-02

霍尔曾对“文化”提出一个概念:“文化涉及的是共享的意义[1]。”“共享”可以被认为某一社会、国家、民族或集体,大致上用相似的方法来解释世界,并且使用彼此理解的方式表达其“共享价值”。

在1997年《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中霍尔曾提出一个文化观,即“文化循环”。由“表征”“认同”“生产”“消费”和“规则”五个环节构成,在整个的循环过程中不存在绝对的起点,可以从任何一个环节开始,同时“循环中的每个环节都与下一个环节相连并在下一环节重现。所以,如果我们从循环中的表征环节开始研究,表征就成为下一个环节,即如何形成认同这一环节中的一个要素[2]”。霍尔将这种“方式”定义为“接合”,即将具有差异性的两种或多种元素进行建构同一性的关联的实践。因此,作为一个系统循环,每一元素都会与其他元素以偶然又复杂的方式相互接合,意义就在不断的接合中不断地被生成。文化循环理论作为一种思考事物的方法,是对于社会实践的另一种复杂的、多元的表达。

一、表征

《陈情令》的文化意义不是自身天然存在的,而是凭借着表征的方式不断生成的。表征作为一种不断发生改变的文化实践过程,随着文化实践过程的发展获得越来越丰富的内涵。

《陈情令》通过表征的方式来构建认同。随着意义的传播,认同的范围也会逐渐扩大和完善,从而有利于形成新的认同。从媒介、题材和世界观设定上看,无论是作为网络小说,还是耽美小说,或者是玄幻小说,《陈情令》作为小说的影视化改编将其背后的意义傳递了出去,不断进行各种意义的交汇,在意义的冲突、矛盾、融合中不断地进行重复性的自我认同和构建。

《陈情令》在生产的过程中通过表征形成的意义维护原本存在的文化,同时文化生产过程中也会生成小的、新的文化。在文化循环中的消费环节,一方面《陈情令》的制作方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向消费者表征他们所在的公司的文化,以广受好评的配乐为例,剧中负责配乐的林海老师在在配乐设计中根据剧中情节、人物设定等,通过中国传统乐器竹笛、古琴、箫的音色,将属于制作者的意义传递到消费者手中;另一方面,消费者是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的,制作者一定程度上会根据消费者重新制定产品的意义,意义就是这样在不断的实践中被生成、被赋予。

二、认同

《陈情令》生产背后的意义就是关于认同的讨论。霍尔认为:“在通常的语言意义上,认同性建构在对某种普遍源起的辨识之上或者说具有同他人、群体分享理想的封闭稳固性和联盟的特色。[3]”也就是说认同是不断发展、不断被建构的一种群体性的认知。

认同的意涵呈现为“越来越成为碎片式地、破裂式地、多样性地、建构在差异之中、相互制衡之中、相互敌对之中、话语之中、实践之中和位置之中。[4]”小说影视化的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传统文化、主流路线的管控。《陈情令》的制作方在原著与影视剧中找到了平衡点,一方面精细地对于原版小说的“名场面”进行还原,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原著粉丝的认同。另一方面将同性之间的爱情转换为知己之间的惺惺相惜,满足了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同时在两者结合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混合型的文化,生成了全新的意义,从而建构出新的认同。新的认同与传统社会规则在不断的冲突对抗中逐渐扩大了认同的边界。

基于历史文化原因和当下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存在的传统社会规则与《陈情令》原著中所传达的部分文化认同相违背,同时不同的群体以及认同一致的群体之间内部也会存在着相应的潜在规则。通过规则与认同的不断冲突,加深了《陈情令》作为文化产品的表征,不停地重塑受众对它的认同。

不同的群体追求不同的价值。每一文化受众群体通过不同的仪式和风格建构了自己的文化认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符号。针对消费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陈情令》的原始受众群体大部分为网络文学偏好者、玄幻题材偏好者以及同性题材的偏好者。同时在影视化改编过程中通过精美细致的服装、道具等设计吸引到部分国风偏好者、使用贴合人物形象的古典乐器配乐吸引到此类音乐偏好者,以及通过优质配音演员而吸引的二次元群体……当受众的认同得到一定的满足时,对于消费的效果就显而易见了。

但是由群体文化认同形成的小众文化——青年亚文化的典型符号被大众文化产业吸收进生产的环节,再通过消费行为大范围地销售给受众,典型符号上原本承载的意义就被消解,成为一种“形式”,最终是通过商品化的策略被主流文化收编。

三、生产与消费

生产环节的复杂性决定了生产与消费环节的接合在文化循环理论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近些年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成为热门趋势,《陈情令》的原著的极高人气、题材的小众,加上在影视化改编之前出现的同名广播剧和动画受到广泛好评,《陈情令》制作方是根据现代的文化趋势以及消费习惯进行生产选择的。

制作方作为消费与生产的媒介,对于消费现象做出合理的判断和选择,同时也会涉及到生产的相关部分,成为生产和消费的一个接合模型。作品名称从《魔道祖师》改为《陈情令》,“陈”一种释义为旧的,时间久的,一种释义为述说,直观意义上可以解释为“在过往诉说中错过的情感,如今可以得到收获”,满足了主流的文化认同。同时“陈情”是主角使用的武器的名称,也满足了其他文化认同的群体。在得到认同的同时进行意义的再赋予。

消费是另一种意义的生产。消费者是意义的生产者。文化生产过程中一方面生产出符号统治阶级意图的文化产品,对于大众起到思想控制的作用。另一方面,消费者对于文化产品的选择、认可可以产生颠覆性和抵抗性的社会力量,修改文化生产者的意图。《陈情令》播出时推出《陈情令》同名国风专辑,由具备演唱功底的角色扮演者进行演唱,其余的歌曲由古风配音圈中优秀的歌手进行录制。对不同的群体例如喜欢剧中配乐、偏好配音圈层的、偏好古风的文化认同进行建构,形成合理有效的消费输出。通过同名系列大电影、个人的人物志,以及后期举行的同名演唱会等系列的推广和营销,收集受众消费过程中的数据信息,清晰直观地把握受众需要,进行选择性的系列化生产,形成合理有效的消费输出。另一方面根据不同国家的文化环境和审美取向,在情节线索不受到影响的情况下合理调整剧集内容,通过全球化与地方化的结合,一定程度上加深了生产和消费的关联,开拓了更加广阔的国际市场。

针对网络视频平台,可以选择付费购买提前观看大结局。而此次的付費点播是对以往网络视频平台的规则的冲击,原本的规则是周一至周四每日更新两集,会员(平台中的付费人群)可以多看六集。而付费点播是在最后一周只剩六集的情况下,受众可以选择是否花钱购买提前一周的点播权。受众对于《陈情令》的消费使视频平台看到新的利益渠道,通过消费冲击了现有的规则。

四、规则

霍尔在《做文化研究——索尼随身听的故事》中定义了“规则”,即“通过规训使之符合规范[5]”。《陈情令》涉及到多重身份的参与者,主要包括原著作者、改编影视制作者和平台销售者。不同的身份需要遵循不同的规则。

规则对于原著作者就是保证作品的原创性。网络文学通过网络这个媒介在虚拟空间中传播,小说抄袭的低成本和便捷性使网络小说的抄袭现象日趋严重。《魔道祖师》的作者墨香铜臭被网友指出对于多部其他作者的作品“借梗融梗”。抄袭现象作为网络小说不可避免的问题需要整个行业加强监管与制度的建设的同时,也需要外部规则的制约。

规则的制约对于改编制作者来说则来自于外部的文化环境。需要制作者做出相应的调整与修改,原著的受众可以保证一定的消费,同时也意味着制作者受到受众对于改编的制约。《陈情令》拍摄初期被网友指出,剧组对于原著进行大范围修改,经过受众的抗议后制作方接受意见进行修改。

消费者对于《陈情令》的接受,是下意识地对其潜在规则的认同、妥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规则是对于部分认同下的意义的消解,是对于主流认同的建构。同时,主流的文化认同与《陈情令》的相互作用下,为重新界定社会规则提出某种可能。

五、总结

霍尔的“文化循环理论”提供的是关于思考事物的方法,是文化在社会的背景下参与实践的功能。首先《陈情令》的意义建立和生产、消费,对实践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促进了其他同类型的文化产品的出现。其次《陈情令》对社会认同和规则的相互关系,对改造社会具有一定意义。

经济全球化、后现代视域下的文化产品,不可能只是单一的元素构成。“文化的循环”将文化构成一个整体,摆脱了过去过于强调文本和受众分析,从而忽略经济物质方面的不足,作为一个完整的文化研究方法,对文化产品进行方方面面的解读。

参考文献:

[1](英)斯图尔特·霍尔编.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M].徐亮,陆兴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英)保罗·杜盖伊,斯图尔特·霍尔,琳达·简斯,休·麦凯,基思·尼格斯.做文化研究——索尼随身听的故事[M].霍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Stuart Hall and Paul du Gay ed..“Introduction : Who Needs ‘Identity?” Questions of Cultural Identity[M]. London : Sage Publications, 1996.1.page2.

[4]江玉琴.论斯图亚特霍尔的认同性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5]白菊.斯图亚特·霍尔文化循环理论研究[D].河北大学,2013.6.

猜你喜欢

霍尔
史蒂文·霍尔:用光重新定义建筑
基于霍尔三维结构的试验鉴定理论体系研究
五相无刷直流电动机霍尔容错控制策略
霍尔电流传感器技术综述
基于霍尔芯片的大电流测量电路设计
离子推力器和霍尔推力器的异同
Diodes高性能汽车霍尔效应闭锁提供多种敏感度选择
道格拉斯·斯高特·霍尔(1940-2013)
基于素质培养的霍尔效应实验
美士兵写反战歌曲入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