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理论在大学生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2020-11-28吴文瑾
摘 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对学生认识和把握经济规律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当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尝试将首因、破窗、晕轮、反馈效应等心理学理论应用于课程教学中,改善当前问题,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学理论;政治经济学;教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必修课,在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有重要地位,学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意义重大。然而,当代大学生成长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期,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富裕成果,且大多为独生子女,享受着长辈们无微不至的关爱,种种因素促使当代大学生呈现一系列新特征,比如自我意识强、责任意识弱,学习能力强、实践能力弱,有很强的网络依赖性等。为保证教学效果,教师必须识别出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和特点,结合专业课内容,作出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
本文通过对160位学习过《政治经济学》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在学习政治经济学过程中的困难与困惑,分析当前教学存在的问题,尝试将心理学理论与政治经济学教学结合,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容晦涩枯燥,易产生畏难情绪。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近70%的同学认为课程内容枯燥无味、晦涩难懂。原因存在于教师、学生和教材等多个方面。教师本身的理论功底和人格魅力与教学的精彩程度有很大关系,但大部分教师在备课时还是按照课程大纲以及参考教材安排授课内容。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使用的教材是按照《资本论》的写作逻辑,即商品和货币、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主义经济的结构编排课程内容的。虽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生产关系,揭示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的学科,但马克思并没有单刀直入分析主题,而是将商品作为分析的逻辑起点,从商品到货币,从货币到资本,从资本到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通篇不乏晦涩、抽象的语句和理论;且由于马克思是在观察了人类历史进程中的各种社会现象的基础之上揭示的经济规律,历史背景丰富,涉及政治、历史、经济、哲学等多个领域,十分考验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科学抽象法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的应用也对同学们理解该门课程所需要的抽象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课程本身的复杂性、学科交叉性、理论性一定程度上就决定了课程的晦涩枯燥,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丧失学习兴趣。
(二)课程认识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调查问卷结果显示,15.8%的同学学习政治经济学的目的是“出于自身兴趣”,9.5%的同学是“为了打牢经济学基础”,22.2%的同学是为了“取得好成绩,评奖评优”,其余52.5%的同学是因为“培养计划安排了这门课,必须要学”。显然,前三类群体具有学习动机,能够保持较高的学习积极性,但依旧有超过半数的同学尚未认清为何要学习这门课程。背后原因纷繁复杂。一方面,高校教学体系尚未突出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性。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在我国不断发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地位不断攀升,西方经济学也因此在高校的课程教学得到了普及,日益占据重要地位,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则陷入从部分专业被剔除、课时量被压缩的境遇,一度被边缘化。另一方面,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西方对自由和民主的大肆宣扬使得大学生对西方社会的认识变得片面,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思想也开始进入中国社会,造成部分大学生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不坚定、盲目崇拜西方价值文化、丧失理想注重享乐等负面影响,在学习中不重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这就体现了他们对政治经济学认知的严重缺失。
二、心理学理论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应用
(一)心理学理论概述
1.首因效应。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虽然这些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是最牢固的,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进程。如果一个人在初次见面时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那么人们就愿意和他接近,彼此也能较快地取得相互了解。反之亦然。
2.破窗效应。破窗理论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假如一个房子的窗户破了,并且窗户长期不被修理好,那么可能将会有更多的窗户被破坏。假如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整面墙就会布满涂鸦;假如一条人行道有些许纸屑,不久后就会有更多垃圾,最终人们会理所当然地将垃圾顺手丢弃在地上。
3.晕轮效应。晕轮效应又称成见效应、光圈效应等,指人们在交往认知中,对方的某个特别突出的特点、品质就会掩盖人们对对方的其他品质和特点的正确了解。比如罪犯出狱后,虽然改过自新,但依旧有人带着有色眼镜看他。
4.反馈效应。反馈效应是指若学习者对自己学习结果有所了解,这种了解会反作用于学习,起到了强化作用,促进学习者更加努力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心理学理论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中的應用
1.深化学生认识,培养学习积极性。政治经济学课程一般安排在大一上学期,而刚入校的新生往往对思想理论课的学习采取应试态度,即平时不听课,考前再突击复习应付考试,怠慢之情不言而喻。为此,作为思政教育者,应合理利用“首因效应”,改善受教育者对政治经济学的刻板印象。比如在第一堂课上,用舒服得体的服装、亲切的言语向学生介绍自己,不要安排太多专业内容,在授课的同时穿插自己曾经学习这门课的经验,或是与学生分享大学时期的趣事,在视觉和情感上给学生一个愉悦的体验,塑造良好的第一印象,为日后相处奠定基础。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同学们意识到“晕轮效应”的存在,部分同学可能基于对西方文化的片面认识而盲目崇拜西方文化,作为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客观全面地看待问题,坚持“四个自信”,在学习西方经济理论的同时应当静下心来研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经典理论。
2.优化教学管理,提升教学效果。由于课程本身的性质问题,难度系数较大,并且在“商品和货币”的部分就有很多抽象的概念和理论,部分同学可能最初想学好这门课程,但是一直跟不上课程节奏,到后来干脆破罐破摔,放弃记笔记,放弃听课,这就是“破窗效应”的影响。作为教师,应当改变教学方式,模糊严格的教学时间,可以将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除了保证课堂教学外,应当积极在线上课堂发布讨论和学习资料,鼓励学生自发提问并互相讨论。此外,应合理利用“反馈效应”,每两个月安排一次小测验并打分,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效果有清晰认识,从而达到激励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侯艳阳.巧用心理效应,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J].国际公关,2020(12):29-30+33.
[2] 郎春雷.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探索思考[J].大学教育,2020(07):121-123.
[3] 贾春梅.《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逻辑梳理与教学反思[J].《资本论》研究,2020,16(00):167-172.
作者简介:吴文瑾(1993-),女,安徽歙县人,黄山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助教;硕士;教学方向: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研究方向:环境经济;数字经济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消费含污量的省际流向分析及安徽省的应对策略研究”,项目编号:SKHS2019B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