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旧稿勾起的回忆
2020-11-28徐秀先
徐秀先
最近,我整理早些年的剪集本和笔记本,看到我写的《文化科学进农家》一文。37年过去了,刊登这篇文章的报纸颜色泛黄,油墨却还是那么馥郁清香。
1983年1月5日的《江西日报》第三版右上显著位置上,“文化科学进农家”七个黑体大字映入眼帘。这篇报道主要讲述了实行责任田承包到户的第二年,农民志华为种好责任田,学习科学知识,最后夺取丰收的事迹。
当时,我采写这篇稿件是从当地邮政所获悉素材线索的。邮政所的同志告诉我:“今年农民志华又增订了三种报刊,是我所订阅报刊数量最多的农民订户。”我趁星期天,沿着这一素材线索出发,步行前往志华家。那时农村净是泥泞的小路,五里十八个弯,一村五六条巷,一巷七八個拐角,好不容易在村民们的帮助下找到了志华的家。
来得好不如来得巧。志华刚从田间劳作回家,两脚的小腿上还有泥印子。我们互不相识,我把来意向他介绍后,他久久也不回应。我想也许是他不想让别人去张扬,或者是对我的身份有所怀疑,于是,我将随身携带的井冈山报社签发的、贴有本人照片且照片上盖有钢印的通讯员采访证递给了他。志华打开采访证件认真查看,并不时抬头看我,与采访证上的照片对照,最后把证件还给了我。
确认了我的身份后,志华答应了我的采访请求,并从里屋端出一杯水递给我,我们各坐在一条凳子上,我一问他一答。我将事先准备好的问题一一抛出,志华也毫不保留,非常配合地详细作答。我一边听一边记,整个采访足足花了一个小时。回家后,我将记录的内容梳理一遍,开始起草文章,然后边修正边誊写,反复几次,稿件终于定下来了。为了确保报道更真实、更客观,我再次来到志华家,将定稿的内容逐字念给他听,他表示没有异议后,我才放下心来。
一切都准备好了,我将稿件发至江西日报社,一个月之后,编辑同志来信告诉我,稿件初审通过。此后几天,他们又通过县委宣传部调查核实稿件内容。在我的日思夜盼之下,这篇稿件终于得以刊发。
几十年过去了,当年采写及发表这篇文章的经历至今我仍记忆犹新,因为那是我所热爱的事业。如今,我已退休多年,但还坚持着自己的兴趣,继续爬格子、写文章,以此丰富晚年生活。
责编/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