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前教育专业舞蹈韵律与弹唱教学的融合性研究

2020-11-28彭传浩

艺术评鉴 2020年19期
关键词:弹唱舞蹈教学融合

彭传浩

摘要:音乐是舞蹈韵律的灵魂,舞蹈韵律不能脱离音乐而产生。弹唱的过程极富有音乐性,良好的弹唱不仅可以起到提示舞蹈动作的作用,而且可以激发舞者创作舞蹈动作的灵感,使舞蹈韵律具有协调性。目前五年制幼师专业弹唱教学存在诸多问题,主要集中在学生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高、弹唱协调能力不足、课程设置、教学资源、师资力量局限性的限制。在弹唱过程中应用舞蹈韵律更有助于舞蹈和音乐的完美结合,从而给观众带来新的感官冲击,增添艺术色彩。因此,教师在弹唱过程中要合理地融合舞蹈韵律,增加艺术色彩,实现艺术的完美展现。本文通过探究弹唱教学存在的问题,并依据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进而分析舞蹈韵律与弹唱融合的途径。

关键词:弹唱   舞蹈教学   舞蹈韵律   融合

中图分类号:J7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9-0131-03

在中国古代,原始音乐在人们集体劳动中产生,起初以劳动号子的形式展现,凸显人类的生命魅力。随着不断地发展,在远古社会逐渐采用诗、乐、舞相结合的艺术表达形式,唱词、乐曲节奏与舞蹈的相互融合不仅能够给观众带来更直观的视觉冲击,而且还能使作品形式更完美的得以呈现。弹唱作为说唱艺术的一种,弹唱的过程是指使用钢琴、吉他等乐器进行伴奏完成自彈自唱,弹唱内容包含唱词和曲调,随着社会的发展其艺术形式也得以变迁。舞蹈作为表演性艺术的一种,其发展历程始终伴随着音乐。良好的弹唱有助于舞者动作的协调与组织,使舞者的动作更加自然流畅,在舞台表演的过程中,展现出更完美的舞蹈作品。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弹唱存在的问题

初中生为起点的五年制幼师专业的学生,钢琴基础相对薄弱,而钢琴学习需要经过大量的音阶、和弦、练习曲、视唱的学习,重复的单调训练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失去学习兴趣,对乐曲的理解和核心情感的表达也随之降低;大多幼师专业学校并未开设音乐欣赏课,教师的音乐教学注重单一的技巧训练,学生对音乐鉴赏能力、感悟能力缺乏,不能很好的对不同音乐体裁和风格的音乐进行合理的分析;弹唱过程中协调能力的缺失主要是从动作技能来看,口演唱、手弹琴、眼识谱、脚踏板上身韵律的协调配合都是弹唱教学与表演存在的问题;在课程设置、教学资源、师资力量等方面也会有制约。

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韵律中存在的问题

韵律节奏在舞蹈艺术中起着组织造型、建立动作秩序的功能,能够使舞蹈具有节奏化、章法化,减少激烈无意义的动作,进而增加规则性动作,使得舞蹈富有美感。然而,弹唱过程中舞蹈韵律的实际应用方面,在教育教学上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制约者艺术教育育人功能的发挥,主要表现在舞蹈韵律教学内容不够优化、学生学习舞蹈的韵律兴趣不浓厚、教师舞蹈韵律教学方式单一、学生的舞蹈韵律感不强等方面问题,下面对此展开详细论述:

(一)舞蹈韵律教学内容不够优化

在弹唱过程中,存在舞蹈韵律教学的课程结构不够优化这一问题。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一般选择经典性舞蹈曲目,虽然经典性舞蹈曲目在培养学生舞蹈综合能力方面具有很大优势,能够使教学更加规范化,然而,弹唱不同于普通音乐伴奏,具有其内在的特殊性,弹唱的节奏、速度、重拍都影响音乐的表达,从而对舞者产生影响。教师选用的曲目如果不适合弹唱,不仅影响弹唱者的情感表达,也影响舞者的情感接受,不利于舞蹈韵律的表现。现阶段,在以舞蹈教师为主导的舞蹈课堂教学中,在选择弹唱曲目上,发挥弹唱在舞蹈韵律实现中的积极作用有所欠缺,在选取舞蹈韵律教学内容方面,存在缺乏细致了解舞蹈韵律规律,因而,学生在进行舞蹈学习的过程中,出现舞蹈动作、技巧活动难以与弹唱相融合的现象,不利于弹唱效果的实现。

(二)学生学习舞蹈韵律兴趣不浓厚

舞蹈学习强调基本功的训练,如体态站立、把上、把下训练。在把握舞蹈韵律上对基本功的要求更是强化,例如,在练习“踢踏舞”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实现舞蹈的节奏感,需要学生将膝部的弯曲、手臂的摆动与上身的晃动相结合,同时还需要配合弹唱曲目,以便形成舞蹈韵律。然而,对于部分学生而言,长久练习容易产生厌倦感、疲惫感,而不同学生基于学习舞蹈的天赋不同,舞蹈练习习惯的差异,在舞蹈学习中对于舞蹈动作的理解和领悟的水平也各有不同,当学生无法较好领悟舞蹈精髓时,长久训练容易造成学生无法真正将自己情感融合到弹唱曲目中,思维刻板、动作僵化,导致学生学习舞蹈韵律兴趣不浓厚,无法体验到舞蹈的感觉,舞蹈情绪不高。

(三)教师舞蹈韵律教学方式单一

教师利用弹唱进行舞蹈韵律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存在机械化,具体表现为教学方式单一,依旧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授课模式。因此,学生在学习理论课的过程中,难以与实践相结合,或者教师即使是进行实践授课模式,也只是采取单纯徒手示范的教学方式,而不注重在教学方面采用暗示、提醒、启发等教学手段,语言的交流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缺少思想品质,无法实现启发性教育,无法将舞蹈的个性化教学与学生的个性发展相结合,发挥弹唱在舞蹈教学中的作用。因而,导致学生不能了解弹唱曲目的艺术特色,阻碍舞蹈韵律的表现,使得学生在进行舞蹈动作时,难以形成情感的理解,不利于学生舞蹈的审美能力培养,也不利于发展学生的特长和个性。

(四)学生的舞蹈韵律感不强

舞蹈韵律感是指在一种节奏框架下,利用不同元素所具有的特点,将其特点充分展现,进行灵活组合,舞蹈动作强调各个部位的协调运作。教师的教学目的在于利用弹唱,培养学生的舞蹈韵律,实现把握音乐的节奏感。而学生将舞蹈动作应用于弹唱过程中,学生把握舞蹈的韵律不强,依旧存在力度轻重、时值长短把握不到位的情况,无法体验韵律中速度缓急规律的组合,无法纵观全局,出现不协调的现象。在现实授课过程中,许多学生因为韵律感不强,导致在舞蹈动作方面,存在大量的空白。例如,学生在舞蹈动作中出现时值较长的慢动作、动作转化间出现空白,将快动作转换为静止造型时出现空白,大量的空白,导致观赏艺术感觉的缺失,是缺乏韵律感的表现,究其原因都是由于学生舞蹈韵律感不强导致的。

三、舞蹈韵律与弹唱教学的融合性研究

(一)舞蹈韵律与弹唱的关系

弹唱的表现能力主要从动作技能方面来讲,大多数学生弹唱的最大难度莫过于身体的综合运用,容易出现手忙脚乱,顾此失彼的现象。大多数学生弹唱过程中只顾看谱子,手在键盘上找不到正确的位置,特别是左右伴奏,会出现和弦不正确的情况,这样就很难在弹唱的过程中合理的运用舞蹈韵律,不能通过两者的融合来更好的表达核心情感,舞蹈是有形无声的艺术,而音乐是有声无形的艺术,两者的融合才能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舞蹈韵律解决弹唱问题的应用途径

弹唱相比于单纯的音乐伴奏,能够将演奏与声乐两个技能融合为一个整体,相较于独唱、合唱,弹唱更容易实现弹唱者的情感表达,同时演唱伴随着动作能够给人带来视觉效应,自弹自唱一定程度上显现着人的综合性音乐能力。好的弹唱音乐有利于延伸舞蹈动作并且起到控制舞蹈时间的作用,舞蹈韵律与弹唱教学融合的途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舞蹈节奏律动训练弹唱的韵律感

弹唱的相异节奏调控舞蹈把杆:在舞蹈教学中,学生要进行把杆部分训练,把杆部分中有九个基本动作,包括蹲、擦地、踢腿、画圈、弹腿等,这些舞蹈动作对音乐有着不同的要求。教师在弹唱时可以灵活的运用弹唱曲目,通过改变弹奏的方式做到一曲多用,采用相异的节奏以适应舞蹈韵律。以蹲为例,其音乐拍为4/4,舞蹈拍为每小节=1拍,学生在进行蹲动作时,采用4个八拍动作长度,而在练习划圈时,其音乐拍为3/4。教师控制弹唱部分,时而使用4/4拍的旋律,在平静中带有着激情,方便练习动作幅度大的拍舞蹈动作,时而使用3/4拍的旋律,让舞者能够感受到节拍的弹性,让舞者在动作方面达到腰柔软、手臂优美的要求,展现出延伸感。弹唱具有较强的可控性,教师在弹唱过程中,可以利用弹唱这一优势,根据把杆动作的性质、变化规律,调整弹唱的节奏、旋律,通过此种方式丰富舞蹈动作。

舞蹈的跳跃阶段分为小跳、中跳、大跳三个部分,需要进行两腿协调训练,完成跳跃动作需要单起单落、双起双落。如完成阿桑布莱,由于擦地和跳跃之间存在时间差,因此对于音乐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在进行弹唱的过程中,弹奏者可以进行良好的速度把控,不以乐句划分,而是采用小节为单位,将音符、乐句、乐段紧密相连,形成有机的结合。弹唱者可以利用对舞蹈动作进行可视化这一优势,可以根据跳跃的需要在原谱的基础上进行稍作改动,演奏出紧凑、跳动的节奏织体,使之弹唱符合小跳、中跳、大跳对音乐的要求。利用弹唱推动舞蹈韵律,辅助舞者完成动作。

2.舞蹈模仿律动训练弹唱的表现力

弹唱的情感变化协调舞蹈的中间过程:舞蹈的中间部分是把杆的延续,也是完成跳跃动作下肢能力训练的积累过程,在进行中间部分时,会存在难度、速度、幅度不同的变化。脱离把杆的训练,进入中间的训练,可以形成舞蹈动作的流动,进而可以更形象的来表现舞蹈作品的情感。如在舞蹈作品《逼上梁山》中,通过模仿林冲人物形象的情感,相应有跑场流动的动作、表现人物内心情感的挣扎动作,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中间部分的训练时,利用弹唱的优越性,进行转掉、移调、加花变调等方式处理,注意与整个音乐进行过程相联系,根据模仿人物形象的情绪变换来增进弹唱的表现力。将中间部分的舞蹈动作,灵活地根据弹唱力度的改变而改变,达到时而柔美舒展,时而急促,让舞蹈者注意到伴奏的变化及韵律的不同,实现弹唱和舞蹈动作完美结合,展现舞蹈韵律,让舞蹈动作富有内涵。

四、弹唱过程中舞蹈韵律教学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在弹唱过程中把握舞蹈韵律的应用,有利于学生在掌握舞蹈动作要领的基础上,伴随弹唱所带来的音乐效果,展现舞蹈动作的旋律、节奏、情绪、风格,更好地表达舞蹈韵律的艺术思想。基于弹唱过程中舞蹈韵律教学存在问题,笔者主要从建设校本教材,优化教学内容;把握弹唱情态基调,激发学生积极性;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弹唱与舞蹈韵律融合等方面提出解决对策,其具体对策分析如下:

(一)建设校本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在弹唱过程中,由于存在舞蹈韵律教学内容不够优化这一问题,以至于舞蹈动作、技巧活动难以与弹唱相融合。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完善校本教材,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加以改善。教师在选择弹唱曲目时,要体现出规律性和灵活性。首先要对舞蹈韵律的特点进行细致的了解,注意弹唱曲目与舞蹈动作的合拍性。其次,要注意弹唱曲目的主题,增强曲目的针对性,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曲目,有利于学生进行舞蹈韵律的把握,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二)把握弹唱情态基调,激发学生积极性

学生进行舞蹈基本功的训练,需要学生刻苦学习,对于意志力薄弱的学生而言,他们容易产生疲惫感,致使兴趣不浓厚,舞蹈情绪不高。教师在弹唱过程中,要注意发挥弹唱的情感色调,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音乐的熏陶,让学生产生艺术想象,借助弹唱带来的美的意境。另外,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进行艺术的二度创作,在弹唱方面可以改变音乐的节奏,在进行舞蹈韵律训练时,对于同一舞蹈组合当不能更换音乐时,教师要弹出新意,转调、移调、加花,增加学生对于舞蹈的热爱,提高练舞的激情。

(三)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注意改进,革新教学理念。在教学方式上,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如使用多媒体授课、微课教学、翻转课堂、分组教学等新形式。注意以人为本,结合学生的兴趣点,营造出热烈活泼的课堂艺术氛围。在讲授舞蹈动作方面,注意与其他形式相配合,实现启发性教育,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将课程目标与舞蹈的休闲性相结合,缓解学生学习舞蹈时精神紧张的状态,克服他们练习舞蹈的心理障碍,完善教学效果。

五、结语

歌唱与伴奏相结合的弹唱,其弹唱者所唱奏的音乐不仅向外界如舞者传达情感,同时所演奏的音乐也成为弹唱者自身的审美对象。舞蹈者所展现的舞蹈动作也是受到内在情感的驱使,两者的情感碰撞,以外在艺术形式加以展现。弹唱者在进行弹唱的过程中,可以自主的调控伴奏音乐的大小、音色、速度的快慢,舞蹈韵律应用到弹唱过程中,借助弹唱实现舞蹈作品段落情绪的表达,实现紧密的结合,达到艺术作品的高度统一。在实际舞蹈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利用弹唱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灵感和训练兴趣,将舞蹈韵律应用其中,让学生把握舞蹈的风格,展现优美舞姿。

参考文献:

[1]曹桂红.浅谈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的钢琴伴奏艺术[J].北方音乐,2018(22).

[2]赵彬杉.浅析钢琴伴奏在中国古典舞基训课中的重要性[J].艺术评鉴,2018(16).

[3]羅宪君,李滨荪,徐郎.高等师范院校试用教材——声乐曲选集(中国作品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弹唱舞蹈教学融合
论乐理视唱对幼教专业儿歌弹唱教学的影响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不会乐器也能“秀”弹唱“玩”编曲
破次元
南山赋
融椅
儿歌弹唱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探究
浅谈舞蹈演员良好个人修养的养成
浅谈舞蹈演员的舞台表现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