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分”到“合”
2020-11-28郭寒
郭寒
案例中的教师希望幼儿通过分组的方式完成对爱心小屋的改造,一方面满足不同幼儿的兴趣和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增强幼儿的合作意识,发展幼儿的合作能力。其实,对于大班幼儿来说,他们的合作能力仍处于萌芽阶段,尽管他们提出要合作,但是,自我中心、缺乏共情成为其与同伴顺利开展合作的障碍。他们需要不断尝试与同伴磨合,努力克服自我中心,学习换位思考,才能慢慢地从只想到“我”过渡到能考虑“我们”。
合作对幼儿来说,有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这也是他们逐渐社会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并不会通过一次活动就实现跨越。因此,我认为,教师对于幼儿的合作行为应该给予合理的期待,认识到其发展非一日之功。如此一来,教师应能理解为什么幼儿“基本上都各做各的”“有一些交流,但不多”了。
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如何引导幼儿从“分”到“合”呢?
首先,帮助小组之间建立联系。例如,将某个小组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拿到集体交流环节来讨论,鼓励其他小组的成员为他们出谋划策;或者,将某个小组的劳动成果用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呈现在集体面前,鼓励该组成员共同向大家介绍本组的探索过程。总之,这么做的目的就是引导幼儿关注到其他人在做什么,认识到各组的工作内容之间的关系,意识到整个木屋改造工程需要各组齐心协力才能完成。
其次,对幼儿偶发性的合作行为给予正强化。当观察到幼儿偶发性的合作行为时,教师要及时在集体中加以分享,给予肯定,特别是要强调其合作的方式和策略,例如,寻求他人帮助时他是怎么说的,合作中出现矛盾分歧時他们是如何沟通的,等等。这样做一方面是帮助幼儿更好地建立起“合作”的概念,另一方面是给幼儿提供鹰架。
最后,不断强调合作的成果。无论是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的某项工作内容还是最终完成的集体任务,作为教师,都要反复强调这是所有成员一起努力的结果,以激发幼儿的集体荣誉感,为幼儿下一次活动中的合作奠定基础。
幼儿的合作能力发展水平不尽相同,而合作能力的发展也有一个过程,我们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简单地把“大家一起完成一个任务”视为“合作”。我们要做的是耐心地观察幼儿,追随幼儿,帮助不同能力水平和行为表现的幼儿认识到自己需努力的方向,鼓励幼儿小步递进地实现在原有水平上的提升。当我们做好准备时,一切就会水到渠成。
(江苏南京市第二幼儿园 郭 寒)